绪论

绪论

一 本书选题的理由、意义

题画词作为题画文学的重要门类,滥觞于五代,形成于北宋,勃兴于南宋,在金元、明三朝持续发展,到清代及民国时期更是大放异彩。题画词将词意与画意有机结合,是我国题画文学中的重要部分。

题画词,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画为题的词。它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题画词专指题写在画面上的词,与书、画、印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但从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看,题画词的体制、内容、风格跟它是否题在画上并无多大关联,而且画迹的保存远较文字为难,很多题咏画作的词我们现在无法确定当初是否题在画上。故当今学界在研究题画词时,多采用广义,凡是以画为题的词均可被认定为题画词,它们或题于画上,或题于画外;称美画家,或描绘画面,或阐发画理,或就画发挥以发摅怀抱的词作,亦属题画词的研究范畴。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题画文学研究的关注,这一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本论文以清前中期即顺、康、雍、乾四朝的题画词作为断代分期研究对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助于填补清前中期题画词研究的空白。据统计,现存的宋代题画词有170余首,金元题画词约有130首,明代题画词有590余首,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的题画词有5850余首。(详见下表)

历朝题画词数量及其所占词总量比例表

注:全明词数量统计较为复杂。

清前中期无论是题画词绝对数量还是其在全部词中的数量占比均远超出前代。跟历代题画词人相较,清前中期的词人题画词创作热情高涨,题画词人个体创作数量亦明显多于前代。如宋代张炎存36首题画词,居两宋之冠;元代吴镇存27首题画词,居金元之冠;明代陈霆存37首题画词,居明代之冠。而清代存题画词30首以上者有孙枝蔚(31首)、陈维崧(99首)、朱彝尊(39首)、王昶(65首)、金兆燕(81首)、蒋士铨(91首)、余集(33首)、边寿民(42首)、江炳炎(49首),方学成(45首)、邵玘(53首)、刘锡嘏(48首)、吴锡麒(127首),赵怀玉(119首)、吴鼒(52首)、尤维熊(71首)、乐钧(42首)、吴廷燮(49首)等。除上述词人外,其他重要词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题画词创作,如吴伟业(9首)、李渔(9首)、金堡(25首)、梁清标(22首)、邹祗谟(21首)、王士祯(14首)、彭孙遹(22首)、纳兰性德(11首)等。可见,清前中期的题画词是清代词史乃至历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存在,此期题画词研究的学术空白填补意义不言而喻。

第二,有助于深化清前中期书画对词传播和接受的影响的研究。词画结缘改变了词案头阅读的单一化传播途径,画作的流传鉴赏和收藏品题成了增值其题画词艺术的重要契机,成为佳词广泛流布乃至经典化的重要机缘。清代顺康以降,题画词的同题共咏现象更加普遍,与词学活动有关的对“填词图”、“校词图”等的唱和频率也愈来愈高。研究清前中期题画词,可以增进对此期书画对词传播的影响情况的理解,深入理解艺术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增值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此期词人创作的文化生态。

第三,有助于推动清前中期题画文献的整理,具有校勘词集、考索词人、考证图像等方面的文献意义。词集中不少词或无词序,或词序为后人所加,仅据原词很难辨别词的题材类型,现存于画迹上的题画词或从艺术文献中辑录的题画词为词集校勘、词人考证提供了重要参考。清前中期的题画词展示了品题唱酬、赏画论画等多方面的书画文献资料,是后人藉以了解此期书风、画风对士风浸润渗透情况的书画史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此期诗、词、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交融渗透的时代审美风尚。

第四,有助于推动和深化对清前中期图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题画词对相应画本的诠释、延宕、解构、遗忘等,表现了词画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也表现了题画词“言说”与图像“画说”之间的交互动态关系,从题画词角度介入图文关系研究,有助于弥补目前图文关系研究过多从影视媒体介入,而较少关注本土丰富的古代图文资源的不足。清前中期题画词题咏哪些画、如何题咏、词画如何对应等问题的背后还蕴藏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隐含了历史、价值和观念,对此展开研究,将有助于挖掘词与画背后的文化意蕴,推动对图文关系的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其一,目前题画文学研究的成果很丰富,但对题画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笔者根据衣若芬《题画文学论著知见录(1911—2000)》、张晏菁《题画文学知见录(2000—2010)》和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做统计,题画文学研究论著超过700篇(部),可谓成果丰硕。

二十世纪以前,题画文学研究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但古人注重题画文献的保存和辑录,各种文学总集、别集以及汗牛充栋的书画题跋类艺术文献等保存了海量的题画文学文献。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题画文学之发展》(1937)开中国题画文学研究之先河,然而二十世纪前八十年,题画文学研究尚处于零星分散、不成格局的状态,研究论题多集中于杜甫、苏轼、郑燮等题画诗大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题画文学研究渐成格局,进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研究的学理性不断增强,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2010)填补了题画诗通史研究的空白,梳理了题画诗、词、曲的发展历史,为题画诗研究集大成之作。断代研究如李栖《两宋题画诗论》(1994)、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2010),能从宏观上把握一代题画诗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专题研究如钟灵巧《宋代题山水画诗研究》(2008)、钱天善《明三家画题画诗研究》(2008)等,既重视题画文献的梳理,又注意将题画文学置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潮等多种视角下审视,开掘了题画文学研究的多重意义。另一方面,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老一辈学者吴企明先生从事“诗画通融”研究多年,侧重从诗画相通、诗画互证的角度进行研究。后起之秀衣若芬题画文学研究成果颇丰,出版了题画文学研究系列著述,侧重从历史、文化视角对唐宋题画诗内涵及诗图关系等进行研究。近十多年来,先后有王晓骊、钟巧灵等五位学者的题画文学研究被列入省级以上基金项目,标志着题画文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再一方面,学界不断创新题画文学研究方法,引入西方视觉文化、图像学、阐释美学等新视角观照题画文学。近年来,历代艺术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如历代画家文集、画集的辑录整理,各种画录图录的影印或整理等,也大力推进了题画文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但整理本亦存在校勘不精等问题(如《中国书画全书》错讹不少)。

目前题画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对唐、宋、元题画诗的研究,忽视了对题画文学其他门类如题画词、曲、文等的研究,对明清题画文学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其二,目前学界对宋、金、元题画词有所研究,但对于明清尤其是包括顺、康、雍、乾四朝的清前中期题画词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题画词全面系统地展开研究。

据中国知网、台湾学术数据库及出版新书统计,以题画词研究为题的论文仅41篇,在整个题画文学研究中占的分量极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题画词才被学界纳入研究视野(仅5篇论文),新世纪以来题画词研究才渐趋深入(有36篇论文、1本专著,见下表)。

表1 题画词研究论文统计

表2 题画词人个案研究论文(18篇)统计

先论题画词综合研究。

就通代题画词研究而言,刘继才的《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值得一提。此书论题画诗时用三章十节篇幅分别论述宋至清的题画词、曲,为我们梳理了一部简明的题画词史,书中论述题画诗、词、曲的文体异同的部分较有特色。但此书对宋金元题画词描述比较翔实,对明清题画词论述较为粗略。

就断代题画词研究而言,学界多聚焦宋金元三朝而较少关注明清,对宋金元题画词的题材类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论述较为详细。硕士论文《宋代题画词论说》(吴文治,2005)、《元代题画词研究》(王炜,2007)对宋元题画词的发展、分类及分期等的研究较为深入,但二文存在就词论词的不足,未能从多个角度审视宋元题画词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赵桂芬《元代题画词探析》(《东吴中文学报》第21期),认为元代题画词“在文人画与咏物词并世盛行的因缘际会之下入元而始盛,元代词人兼擅诗、书、画三绝者极众,是以元代词人承继前代既有的绘画艺术特色与成就,运用诗画艺术异体同质的独有特色,将题画词推向极致”,翔实阐述元代题画词“以画入词,因难见巧;以词入画,境由心生”的创新之举,视角较为新颖,但此文亦有将词画关系简单对应的倾向。庄淳斌的《试论两宋题画词与词史的对应关系》(《问学集》第18期,2011年6月),能从“东坡范式”的词史意义来论述宋初近百年题画词空白和至苏轼时期题画词才产生的原因。

就词画的互动关系研究而言,饶宗颐先生《词与画——论艺术的换位问题》、彭国忠《唐五代北宋绘画与词》(《学术研究》2008第11期)较有特色。前者着重于对词法和画法的借鉴融合的研究,较早开创词学、画学通融研究的新领域;后者侧重论述绘画对词人的积极影响,题画词题材的确立使词家能“换位”思考并借鉴绘画的手法技艺开辟崭新的艺术境界。吴企明、史创新合著的《题画词与词意画》(2007年)以丰富的图像资料、精到的品赏文字阐释他们的词画通融关系研究。

就对具体某一画科的题画词的研究来看,目前学界仅仅对“美人画”和“填词图”有所涉及。夏志颖《论“填词图”及其词学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在搜集大量“填词图”图像资料和文学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清代至现代“填词图”文学现象的发展衍变,深入剖析此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揭示其词学史意义。周明初《词人和美女:宋元明词人对美人画的观看和题咏》(《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9年第2期)研究宋元明159首题美人画词,以“美人”以及词体特性为核心组织材料,从“美人画的题咏内容和词人的观看趣味”、“题画词对美人生活场景的观看”、“题画词对各类美人的观看”、“现存美人画上的题画词作”四方面展开论述,对于深化某种类型题画词的专题研究很有启发意义。这两篇论文全新的选题角度和梳理资料的方式对拓展深化题画词研究大有裨益。

就词人群体研究而言,有两篇涉及南宋风雅词人群体题画词创作研究,另有一篇为女性群体题画词研究。赵雪沛《明末清初的女性题画词》(《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是国内较早关注明末清初大量才女题画词创作的论文,分析此期女性题画词创作的题材类型和艺术表现,指出她们的题画词创作“体现出明末清初女性词在题材方面的拓展,并填补了宋、元及明中叶之前女性题画词的空白”的题画文学史意义。

就题画词人个案研究而言,目前学界有所关注的主要是清代词人,尤其是顾太清、吴藻等女性词人,这与清代题画词的庞大数量和鲜明特色有关。毛文芳的《顾太清(1799—1877)的画像题咏》(见《挑拨新趋势——第二届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和《一个清代闺阁的视角——顾太清(1799—1877)画像题咏析论》(《文与哲》第8期,2006年6月)以顾太清题画诗词中最有特色的画像题咏为研究对象,从“闺阁”这个独特的视角切入,进入了深入论述。魏远征《词境·画境·心境——论顾太清题画词》(《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以顾氏题画词中“满族女性的豪爽健朗性格以及女性固有的温情”为着眼点,挖掘其题画词所体现的由外向内的“文人情怀”、“闺阁情怀”和“幽微心境”,“展示近代社会知识女性生命意识的朦胧觉醒”。衣若芬《不系之舟:吴镇及其“渔父图卷”题词》(《思与言》卷45第3期,2007年9月)和丁若木《“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从吴镇画骷髅说起》(《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期)结合元代宗教、历史、文化背景,探微阐幽,着力挖掘吴镇题画词所体现的文化精义,后者对《沁园春·题画骷髅》一词作者为吴镇的考证尤为严密。周绚隆的《实用性原则的遵循与背叛——陈维崧题画词的文本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从“作者自我经验的介入词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和纯题画词实用功能的表现形式”方面对陈维崧题画词进行解剖,论述陈氏题画词相对于前人的创新和发展,对陈氏题画词抒情方式有着独特的理解。

从对上述题画词研究情况的描述可以看出,对清代题画词尤其是清前中期顺康雍乾四朝题画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目前学界对清代题画词的研究多局限于对零散的词人个案的研究,对清前中期重要题画词人和词学流派题画词的研究成果太少,遑论对这个时期题画词展开宏观系统的研究。因此深入研究此期题画词很有必要。

三 本书的研究意图及研究方法

本书将充分利用传统的文献学、文学、画学、书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努力吸收现有题画文学的研究成果,将一般描述与深入的个案分析相结合,多角度地对清前中期题画词进行全面考察,展现此期题画词的整体风貌。

1.数据统计法。以文本文献为依据,采用电脑技术和数据统计方法,对清前中期题画词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并进行分类、分期,统计重要词人题画词的创作数量,以定量分析作为定性分析的辅助。

2.文献研究法。翻检史书、笔记、词话、词人别集、书画图录等文献,以历史事实说话,并进而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从历史文学化的角度论证此一时期题画词的兴盛原因及其独特风貌的成因。

3.实证分析法。着重利用现存的有清人题款之绘画及大量词作实例,描述清前中期题画词的历史存在形态,以此来探讨词人欣赏绘画的期待视野、情感反应以及如何在题画词中表现这种心理和情感,进一步追寻艺术表现上的共通精神的问题。

4.归纳法。在深入研读清前中期题画词作的基础上,归纳清前中期题画词的演进历程、题材特点、艺术特色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论。

四 核心概念及研究视域界定

题画词。本书在界定题画词时取其广义,即:凡是以画为题的词均是广义的题画词。即从处所来看,不仅包括题写在画上的词作,也包括题咏于画外的词作;从题咏对象来看,不仅指包括绘画作品,也包括具有画面的器物如扇面、画屏、画帐等,还包括与画类似的刺绣工艺品等;从内容来看,或称美画家,或描绘画面,或阐发画理,或发摅怀抱等;从体制来看,专指词,而非像有些专著那样将题于画上的有韵之文如赞、诗、词、曲、赋等统称为题画诗

清前中期。本书参考陈水云先生将“清顺治至道光约二百年”视为清代前中期的看法,因学界一般将道光年间作为晚清时段的开始,故本书将“清前中期”界定为清顺治至嘉庆约170年时间。本书即研究这一时期的题画词创作。由于清词文献浩繁,散见于各大图书馆,本书研究清前中期题画词主要以《全清词·顺康卷》、《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及《全清词·雍乾卷》所入编的题画词为研究对象

本书考察清前中期题画词时,对于跨越几朝的词人适当灵活处理。如《全清词·雍乾卷》中后几册收录的词人可能生活到嘉庆道光时期,他们的题画词有可能创作于嘉庆时期,只要是此书已收录,亦纳入本书考察范围。同样,对于由明入清之词人,遗民如王夫之、金堡等人,仕清者如龚鼎孳、曹溶等人,以及明朝并未入仕明亡后归隐者如王屋、曹元方等人,按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清词史》将他们视为清代诗(词)人的处理方法,亦将他们的题画词纳入本书的研究视野。

  1. 《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收词25000余首,减去《全明词》、《全金元词》及《全清词》互见的5000余首词中应归属于元词或清词的3600余首,另外加上学界新辑补的明词3000余首,得此明词总量。同样《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中题画词计有603首,减去不属于明代的题画词115首,从其他文献辑得明代题画词86首,得明代题画词580余首。
  2. 题写画面的如沈周《采菱图》(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右上方题《人月圆》一首,词后并附款识,词、画、印、书法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词题写画外情况较为复杂。第一种是将词题写在画卷一侧或画卷背面,如扬无咎《柳梢青·题四梅图》题于画作长卷左侧,但和画面并未融为一体。第二种是将画卷加裱扩大书写空间,题词于画面扩大的空间里,如《容若侍卫小像》(禹之鼎绘,故宫博物院藏)在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凌元焕保存,凌氏请纳兰好友严绳孙题诗一首于其上,后来此画收藏者三多将画加裱扩大,请樊增祥、冒广生、傅岳棻及自己各题一首《金缕曲》于其上,这些题画词跟原画题诗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立体艺术世界。第三种可称之为观画词,在清代经常有集体性的观画活动,有时因为是古代名画作,主人只请同仁观画填词,而并非将所作词题于画上。第四种可称之为追和题画词,可能看到了画,也有可能只是看到题画词,然后追和,如清代题咏陈维崧、朱彝尊填词图的追和之作有上百首之多,其中有些只是根据前人词作揣摩画作内容而进行题咏。前两种虽不直接书于画面之上,但离画面较近,甚至可以构成画面的一部分(如第二种);后两种则更多保存在词人词集中。
  3. 题扇词不能简单视为题画词,只有题咏内容关涉到扇上画面时才是题画词。如有些是应人之请题词于扇,与画无涉;还有些是咏扇子的材质等,实则同于咏物词。题屏风、帐子亦如此。刺绣同样具有绘画因素,故将题咏刺绣的词作视为题画词,清康熙年间由王士禛发起的题咏余氏女子刺绣活动是广陵词坛的重要唱和活动。
  4. 如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和张晨主编《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都将题画词、曲等涵盖于题画诗内。
  5. 陈水云《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6. 还包括按照上述三书体例应当收录,而有所遗漏的题画词,如学界辑补《全清词》中的题画词,以及笔者辑补《全清词》中的题画词。笔者辑补清词见拙文《〈全清词〉辑补一百一十首》,载《经学文献研究 第十三辑》第204—22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