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感生活

第三章 情感生活

1.心中的那个女孩

对梦想的追逐并没有影响欧阳自远对爱情的向往。欧阳自远心之所属的女孩子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邓筱兰。

邓筱兰出生于1934年。邓家有五个子女,邓筱兰是长女。欧阳自远的父亲开的药房,和邓筱兰父亲开的糕饼店隔街相对,所以双方父母交情很深。欧阳自远与邓筱兰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同学,高中期间都是县宣传队成员之一,经常一同下乡文艺演出,两人关系一直较好。

抗日战争前,邓筱兰家原经营着一家食品店。抗战爆发后,生意越来越萧条,后来终于倒闭。靠着父亲买回的一台压面机,全家早起晚睡压面条,赚点加工费。作为家中的长女,邓筱兰既要管好弟弟妹妹,又要为父母分挑生活的担子。情况最恶劣时,她不得不辍学在家,种田、插秧、莳田、割禾、打谷、种菜,什么农活她都得干……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她的性格很难如小家碧玉,巧笑倩兮,自然有些大大咧咧,风风火火。比较起来,倒是欧阳自远显得沉静内向。

欧阳自远和邓筱兰的父母曾在背地里商量,希望两个人长大后能成一家。年幼的欧阳自远和邓筱兰虽然听各自的父母说起过他们之间的“娃娃亲”,但毕竟因为年龄小,还都情窦未开。两个人之间非但没有什么交往,偶尔碰面,也只是彼此看一眼,点点头。读高中后的一天,有要好的同学告诉欧阳自远,邓筱兰对他情有独钟。证据是,如果学校有谁说欧阳自远一点闲话,被邓筱兰听到了,马上就要和对方开辩;如果有谁说欧阳自远有什么优点,邓筱兰脸上顷刻就会阳光灿烂。那之后,欧阳自远开始留意邓筱兰,果然,他发现,在邓筱兰向他看的双眸里,藏着一种可以将他的心点燃的东西。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向全国招生。正在读高中的邓筱兰因为父亲患病,生活捉襟见肘。考虑到参军会减轻家里负担,邓筱兰毅然报名参军。或许因为年龄不够,邓筱兰未能上抗美援朝的前线,而是分配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护理。邓筱兰到西安后,一直和欧阳自远保持通信。此后的两年间,因为学习紧张,也为了节省路费,邓筱兰没有回过永新老家。一年后,欧阳自远考取了北京地质大学,远走他乡,因为经济窘迫,日常学习、生活都要精打细算,回一趟老家,就成为奢侈的想法了。两个人从此再未见面,只能依靠信件交流联络。虽然两个人每个月都会写上一两封信,但由于羞涩和矜持,信件中除了学习、工作,就是木地或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举办了什么重大活动等等,可谓一派风轻云淡。但是,在这云淡风轻中,欧阳自远却隐隐看到一双火辣辣深情的眼睛。

1956年,邓筱兰毕业,分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第一次有了休假,她回了老家。看到早年被艰窘的生活压得坚强而又羸弱的大女儿,如今出落得桃红李白,落落大方,母亲又喜又愁地问:“你和自远的事情到底是怎么说啊?”

邓筱兰回答:“没怎么说啊。”

母亲说:“你们一个在部队上当兵,一个几年读书不回家,都20多岁的人了,总要说说清楚才好。”

邓筱兰在家呆了10天,母亲就催她到北京来了。

邓筱兰有好些同学分在301医院,这里的同学得知欧阳自远的情况就说:“学地质的,不就是荒山野地到处转悠。你虽不是金枝玉叶,可在部队上也是好样的,打你主意的人可不少,你不要耽误了自己!”邓筱兰却一往情深。不过,她还是到地质学院询问欧阳自远:“你说说,我们之间这算不算是谈恋爱?”

欧阳自远慢吞吞地说:“算吧。”

欧阳自远和邓筱兰的合影

早年邓筱兰曾听母亲说,自己和欧阳自远的八字不合,恐难成。欧阳自远送邓筱兰出地质学院校门口时,邓筱兰感到不虚此行:自己硬是将这八字给打败了!

这一次见面,两个人虽然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此后的联系仍旧只限于信件,信件内容仍旧不咸不淡、不温不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