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自序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我的回忆继2011年在台湾出版、2013年在台湾再版,到今天又能在内地出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怀着感恩之心写下这些文字。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被称为是跟着祖国奔跑的一代人。我亲历了建国以来六十年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这一代从一降生起,就跟着新中国一起,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各种自然灾害,各种天灾人祸,我们和祖国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我知识青年的特殊生活经历,又使我生命中有着解不开的知青情结,正因如此,在生活中我经常会给儿子讲我的经历、我的故事。儿子鼓励我写下来,讲给大家听,并给我开了博客。就这样,我本着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博客中讲开了自己的故事,不曾想仅仅开博半年,就得到了热烈的反响,我明白这是因为我的故事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声,引起广大知识青年的共鸣。所以,在这里我第一个感谢的,应当是我的儿子段若阳,是他鼓励我拿起笔,在叙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反思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知青,这一特定历史下产生的特定人群,特定称呼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而作为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我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直到我写下来,直到搁笔,我的心才终于平静,才终于释怀。因为我知道,作为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群体,这一段特殊经历正在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虽然我只是这场运动中的一滴水、一片树叶,但我应该把我的知青生活写下来,那是我的、我们的历史使命,因为知青的生活是无法复制的。

本该读高中的年龄,史无前历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大地,最后一堂化学课成为我中学生活的最后记忆。本该上大学的年龄,盛载着我们梦想的高考却废止了,毛主席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城市、离开父母上山下乡,而农村那一片广阔天地就成了我的人生大学堂,这一学就是十年。本该三十而立,我们却从农村重返城市,从零开始,重新打拼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一代,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的青春和着汗水永远留在那一片黑土地上,而我们却两手空空重回故里。无怨无悔是知青回忆中最常用的词汇,但我知道,无奈才是最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我们只有认同并勇敢地走下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年青的心,在那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年龄,在那样一个贫穷的、没有金钱物欲的特殊年代,演绎着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别样的浪漫爱情,演绎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我的青春记忆写到这儿就该搁笔了。尽管岁月蹉跎,经历坎坷,但那一段鲜活的青春经历,那一种纯真的情怀却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

我要感谢与我同在北大荒下乡,同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政治处宣传股报导员,我的战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著名民主爱国斗士闻一多之孙闻黎明教授。是他支持我出书,并在此过程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亲自动笔修改,编纂目录。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感谢我的兵团战友,同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后勤处上海知青,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周刊》高级记者陆幸生先生为本书再版作序。

感谢台湾秀威出版公司总经理宋政坤先生对此书的重视,在出版中给予的友谊和支持,感谢主编蔡登山先生给予的无私帮助,并将此书介绍到北京出版。感谢北京爱智达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正山先生在北京出版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感谢我的北京女子十二中学(贝满女中)同学,好友乔林方女士、曲渝邦女士给予我的友谊和关爱。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广大的知青朋友,北大荒战友们,你们才是这本书的灵魂和主人公!

我想用一首歌结束我的回忆,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冰雪无痕,岁月有情,你可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声?四季不会轮回它的颜色,看林木悄悄更新它的枯荣。严冬己消失在雾散的群峰,让我们守护好彼此的心灵,为山河再搭下一片葱茏。

2014年5月20日于北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