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不像现在的孩子,他们在很小的年龄就有机会走出家乡,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当年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十八岁之前,我从来没离开过自己出生的那座城市。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也从小练就了我做梦的能力,至今依然喜欢神游。
小时候,我常趴在窗口发呆,胡思乱想:世界这么大,一定有一个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女孩,此刻也趴在窗台上和我想一样的问题。作家叶永烈的科幻小说更是让我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那么神奇的UFO,一定装载着无限的秘密。我像被囚禁起来的《怪棋手》中的那个棋手,看到一本没有读过的书就如获珍宝,会闭上眼睛,尽情想象其中的文字,诱人的内容总是舍不得一次读完,这种感觉是多么的奇妙和快乐啊!
非常感谢父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愿意花钱给我们姐弟仨订阅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报纸杂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每当他下班回来把手背在身后时,我们就知道他手里一定藏着本书或杂志,姐弟仨便一哄而上,都想先睹为快,连饭也顾不上吃。记得那时读过的报刊有《向阳花》《连环画报》《故事会》《奔流》《大众电影》《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小说月报》《收获》《当代》等,就是这些启蒙读物使我们不同程度地爱上了阅读——这个使我们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上中学时,父亲就把单位同事不用的图书证全借回来给我,方便我去图书馆一次性就可以借回一大摞儿中外名著:《家》《春》《秋》《飘》《简·爱》《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基度山伯爵》……读完喜欢的书,常常舍不得还,放几天,再放几天,好让书的余温继续温暖着我;有时读到精彩的篇章,看到之前的借阅者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把其中的几页纸撕掉了,我的懊恼之情无以言喻,然后,我便开始续编那些中断的情节……
那个年代,有能力花钱把自己喜欢的书买回家阅读,该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能拥有一柜子一柜子的书是当时的我连想都不敢想的白日梦!我是那么如饥似渴地热爱这些文字,它们就是我打开这个世界的唯一窗口啊!
冀鲁豫、晋陕甘……我国东邻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我默默看着书中这些由不同笔画构成的地名和国家,抚摸着这些代表不同含义的汉字,尽情想象,想象有朝一日我长大了,终究会亲临现场,将它们一一对号入座。
在生活中,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太多时候我都是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如果有十句话想说,到了嘴边往往会被我精简成为一句。可是,写到纸上我就会变成洋洋洒洒的二十句,甚至更多。
记不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说:有的人看到下雨就是下雨了,而有的人看到雨丝落下,便会浮想联翩,感慨多多……而我刚好就是后者。
感谢父母给了我细腻、敏感的性格,并赋予我多愁善感这一“特殊功能”,让我在生活中能体察到多数人感受不到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和真善美丑,更让我有机会能在纸上和键盘上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我的所思所想。人,都需要表达,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写作于我是件愉悦的事情,因为喜欢,因为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从来不会觉得麻烦,有时虽然也会觉得辛苦,但因为热爱,这辛苦便觉得不足挂齿。这其中酣畅淋漓的感受也许只有同道中人才能有所体会。
我常想,现在旅行的意义于我,不单是为了暂时忘记现实,更是为了仔细回忆从前,圆我儿时的一个个梦想……
我在最好的年龄没有忘记读书,也不想在最好的时候忘记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