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为李国鼎先生90寿诞纪念册撰文
欣逢母校清华百年校庆,又值李国鼎先生90寿诞,郝吉明、宋乾武、刘翔、蒋建国等李先生的硕士生、博士生们,早就筹划要为母校、为恩师做些什么。一周之前看到这本回忆录初稿,这就是他们一年来努力的成果。
我有幸于1957年考入清华土木系,曾是李国鼎和刘鸿亮、傅国伟、陈志义、吴利泉、马倩如、俞珂等老师受命创办的第一届0303专门化本科班毕业生之一(62届),又是李先生指导的第一个放射性废水处理方向毕业的研究生(65届)。作为学生和留校教师,直到环境系被批准建立“核环境工程与辐射防护”博士授予点之后,才奉调去国家环保局报到(1985年).现在我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在校亲身领受李先生教诲近30年。千言万语,可以压缩成两句话:“清华育我,我爱清华”;“恩师教诲,终身难忘。"
我想说,清华之所以能受到万千学子的热爱和世人的尊重,绝不在于清华出了多少高官,或是有人赚了多少大钱,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为国献身,埋头苦干,造益后人。革命年代,如闻一多、施滉等先烈,以天下为己任,前仆后继;建设年代,祖国需要就是志愿,毫无怨言。环境专业的陶葆楷、王继明、顾夏声、许保玖、李颂深、李国鼎等老先生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的;03专业转战“200号”、工物系、工化系时,接触过的汪家鼎、朱永等老先生也都是这样。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清华,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发展壮大的。这次由清华中文系于雪、哲学系王纵横两同学采写的回忆录,来自湘江、经历西南联大、复员、解放、院系调整、“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直到离休的李先生,他求学、求职、求为、求真的经历,他勤勉、朴素、敬业、攀登的形象,全都跃然纸上,使我们知道了许多“过去的事情”。而这些故事正是体现清华精神的实例,是值得我们努力去挖掘、提炼、发扬、光大的。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再经过相互印证,就可以成为清华珍贵的史料。我们实在很需序二要抓紧抢救这些史料。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处于世纪交替和全球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时期。我们都亲身参与其中,目睹了世界的万千变化。出生何时何地,谁都无法选择;怎么生活、怎么做事,则要正确定向。约70亿人生活在一个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未来只能朝向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振兴中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清华学子们,让我们一起向前辈学习,继续发扬清华精神,为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