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篓、渔网、鱼漂浮

鱼篓、渔网、鱼漂浮

——海边拾趣系列之七

用今天人们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日子绝对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了。吃的是最健康的食品,以及大海里最天然的海味,其实,这种红薯偶尔吃几次是可以,要是作为一种主食,天天吃就受不了了。

电影《海霞》里有一首歌唱道:“大海边,海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织呀织渔网。”这是电影里的渔家生活镜头。实际上,真正的渔家人织渔网,是在家里利用每年农闲季节织的。

各渔船上的渔网都会在当年的使用中出现一些破损,破损严重的,需要及时缝补。不太严重的,待到冬季把船上所有的渔网拉到家里,一次性从头一一缝补。当然,对于破得用不了的,就不需要缝补了。要重新购买网线,让家庭妇女在冬季里织新网。记得小时候,家里冬天一般晚上干两件事。一件是用手剥花生,一件就是织渔网。大人们一手拿着用竹板做的织板,这种织板的宽窄就是渔网口子大小的标准,大口网用大织板,小口网用小织板,而来回穿线用的梭子,也是用竹板刻出来的。那时候,大人们织网,小孩子就把网线往梭子上穿,左手拿梭子,大拇指不断地把线往梭子中间的孔里按,右手拿着一大团线慢慢往里引,动作娴熟的渔家孩子,眼睛即使不看也能很快地把梭子穿满。

织渔网用的渔线是尼龙线,是从很远的城里买来的。要织一个渔网,需要用很多很多的线,一般经验丰富的渔把头会根据一个成形的网准确地计算出需要多少线,你用完了这些线,渔网也就织完了,不会剩多少。记得最让小孩子头疼的事,就是买回来的一捆捆线,需要缠成一个一个的线团。在这个过程中,小孩要协助大人,就是用两只胳膊把线团撑起来,大人们拉着线头把线缠成线团。这个过程既慢又重复,有时把小孩子急得怨声载道。

线缠完了,还要把一把把梭子用线缠满,这既是大人的活,有时也是小孩子的活。因这织网是需要梭子的,梭子上没线是织不成渔网的。渔家的孩子从小就要给家里干这干那,即使放了学回家也需要抓紧做作业,然后去打猪草、放牛,或帮大人去田里干活。晚上还要帮大人织渔网,一年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即使不想干,埋怨也是没用的埋怨多了大人就会虚无地应付一下:“等网织完卖了钱,给你做件新衣裳。”织网是一件技术活。怎么穿线,怎么锁扣,什么样的扣结实什么样的不易开,都是有定数的。

有渔网就需要有鱼篓。家乡的鱼篓有大有小,无论大小都是用一种叫作棉槐的荆条编成的。这种棉槐喜欢生长在沙滩里,生长出来就是一条一条的,到了秋天把它割下来晒干,然后放进水塘里沤上一个多月再捞出来晾干,编篓时就不会折断。大的鱼篓有一人多高,一米多宽,装满鱼虾得有二百多斤,两个成年男人抬起来都费力。每当傍晚渔船靠岸,船上的渔民就需把当天的收获用这种大鱼篓抬到岸上,在他们经过的地方,地上都会洒下一路的鱼虾的黏液。

小的鱼篓一般是放在家里的,专门放鱼干用。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的房梁上都挂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鱼篓,鱼篓用树杈做成的挂钩吊在上面,挂鱼篓时用木杆子挑着挂上去,需要用鱼干时,再用杆子挑下来。这个鱼篓里放着各种各样的鱼干,一般在其他季节不用,只有在冬天不出海的情况下,家里才会用里面的鱼干做菜。

有印象的是,这种鱼干非常硬,在锅里烘干后虽然闻着挺香,但咬起来不易。有时干蒸后也不易咬动,因此,小孩子们不乐意吃。但那时候,海边的海味不少,但细粮不多,再加上当地不产大米,只有被称作“全世界认可的最健康食品”——红薯,每年冬天全吃这种红薯干,吃多了胃里发酸,以至到现在,一看到红薯就皱眉头。

用今天人们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日子绝对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了吃的是最健康的食品,以及大海里最天然的海味,其实,这种红薯偶尔吃几次是可以,要是作为一种主食,天天吃就受不了了。时光变迁怎能想到红薯会有今天这么高的地位?

有渔网还得有鱼浮。鱼浮一般有玻璃的、塑料的、木头的,等等渔民们常用的基本就是前两种,全是从外地购进的。当时的年月,商品缺乏,渔民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发挥想象力,就把一些圆圆的鱼浮钻一个小洞,把里面刷干净了,当成盛酒的器具,上面用一个小木塞一堵,就成了。有的家庭还用它当水壶用,有时候往地里送饭时就背上这样一个圆圆的水壶,在身前身后不停地滚来滚去,挺好笑的。

秋天,海边经常刮起大潮,每逢大潮过后,早起的人就会在海边捡到许多这样的鱼浮,那基本是渔民们在深海里下的渔网被海浪冲散了,漂到了岸上来。就如同海这边的人们捡到了海那边的漂流瓶,惊喜常常会不期而遇。

海边人的生活,只要海不枯就会有讲不完的琐碎故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