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命运的十字架

一 命运的十字架

犹如透过死亡会见到生命,

他超越死亡方寻觅到追随绝对者的真正的路径。

血书明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打响后仅三天首尔便被攻陷。从此,韩国不得不推行前所未有的大力征兵制度,凡年满18岁的壮丁都要扛枪打仗,无一例外。当时,金镇庆正在昌信中学念书,是4月刚刚晋级的初三学生。当时,马山市有马山昌信中学、马山商业中学和马山中学三所六年制中学。因突发的战争,全国难民遍地,满目皆为死伤者。战争爆发5天之后的6月30日,陆军部队某校官来到学校,宣布征集义勇军,学生踊跃报名,全校志愿者达60多人。可是,当乘早车去釜山时,数十人却趁机溜号,最后只剩下区区十来人。一群年轻人排队等候入伍的精密体检。待排到金镇庆时,负责检查的军官不无怀疑地打量了他几眼,问道:

“几岁啦?”

“今年十五岁!”

为了显得个子高一些,金镇庆特意踮起脚尖,洪亮地答道。

“十五岁?”

军官感到不可理喻,不禁愕然失笑。

“别闹,赶紧给我回家,死小子!你以为战场是你们的游乐场吗?”

军官不由分说地喊道“下一个!”被挤出检查行列,金镇庆不免焦急了。虽然年纪尚幼,他心里只有“为国战斗”一念。他既是个热心肠的人,性情随和,又是个多血质的人,爱钻牛角尖,认准了一条道便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捡起一块玻璃,扎破自己的手指,撕下一张纸写下“爱国”两个大字,旋即将血书递给军官,铿锵有力地说:

“为了保卫祖国流血奋战,是年轻人神圣的义务。请允许我奔赴战场,保卫祖国吧!”

金镇庆激动万分,热泪盈眶,恳切地请求道。眼前这个小鬼,虽然有些毛愣,不知深浅,但正气外露,义气深重,还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加上举止奇特,有些另类,军官默默地盯了这个十五岁少年半晌,终于喊出一声“合格”!

可能是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满腔的热忱和执着感染了征兵将校吧。就这样,金镇庆成了大韩民国“国军”史上最年少的军人。15岁,在当今社会是尚在父母膝下撒娇的年纪,可小镇庆思忖着要是跟家里照实说了,妈妈定然不会答应,竟然不跟家里打招呼,就悄悄地跟着队伍走了。

学徒兵抵达釜山陆军第二训练所接受了三周左右的军训。所谓军训,其实不过是制式训练和简单的枪剑术和队列训练。7月22日凌晨,学徒兵结束了训练,便被装进军用卡车,开往某处。尽管听说是河东前线,但到底是什么地方,大家都不得而知。一切均是军事秘密。上了卡车,每人得到了一杆步枪和十发子弹,还有一床军用毛毯,外加一套不合身的军装。问题是步枪太长了,走路总碰脚后跟,没法儿迈步。有个士兵看见了,就把一支卡宾枪换给他。

队伍抵达的地方就是智异山脚下的南原。到了地方,他们才开始学习射击及枪支拆卸。可是,仍然没有接触到实弹训练。一群学徒兵每人分得一块饭团,吃完就被分到了前方部队。接着,他们接到死守全州的军令,逆滚滚的难民潮流而上,徒步开往前线。可是,他们抵达前线时,那里已被朝鲜军队攻陷。

25日清晨,学徒兵只得移师,徒步开往闻名遐迩的河东集镇花开,打算在那里与朝鲜军队决一死战。可是,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学徒兵个个又饿又乏,还未等战斗便呼啦啦瘫倒了一片。这可急坏了联队长,他连吼带骂,好不容易轰起学徒兵,将他们赶进了阵地。这阵地就是当地警察在丽顺事件[1]爆发时,为了抵御叛军攻击,在河东郡花开面塔里圆塔村的后山预先构筑的高地。

凌晨4时,被苦难的强行军拖得人困马乏的学徒兵,忍受着饥饿刚刚沉入梦乡。朝鲜人民军第六师以苏制T-34战车开路,势如破竹地冲向高地。当时,朝鲜人民军除了战车还配有SU-76自行火炮、122毫米榴弹炮、76毫米野炮和122毫米迫击炮,武器装备比较精良,拥有较强的战斗力。可这头,急急拼凑起来的学徒兵手中仅有一杆M1步枪。

以中队长鸣枪为号,众学徒兵齐齐开了火。可是,他们从没有打过一发实弹,到底能不能命中目标只有天知道。而他们的对手却是身经百战号称铁军的朝鲜军第六师。朝鲜军的迫击炮喷出了火焰,学徒兵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人民军的步兵乘机死命冲上来。年幼的学徒兵豁出命来跟他们血战,竟然支撑了3个小时。可是,已然有了30多名死伤者,剩余的兵力也濒临崩溃。上午8时许,中队长终于做出判断再也无法坚持了,就下令撤退。尚未丢命的学徒兵们,都没来得及给同伴收尸,溃不成军,屁滚尿流地往后撤。

部队好不容易集结起100多名散兵游勇,在河东、晋州等庆南一带坚持战斗。后来,因士兵牺牲兵员锐减,再也无法以独立的战斗部队活动了,只好解散学徒兵,有些正式编入一般部队,有些就以副士官的名义送进下士官学校[2]。可是,金镇庆毕竟年纪太小了,没能进军校,只能作为辅佐小队长的副官,给小队长打打杂。

十五岁国军少年

金镇庆所属部队不敌朝鲜人民军的强力攻势节节败退,撤到马山跟前的镇东。部队从西部前线转移到东部前线,投入浦项战斗中。1950年8月10日,朝鲜人民军第12军团攻打安东地区,朝着东南方长驱直入,占领了浦项北边的兴海,切断了韩国军第三师团的退路,浦项变得岌岌可危。当时,第三师团后方司令部驻扎在浦项女子学校,随行的还有浦项学徒兵71人。8月11日,清晨4时许朝鲜人民军翻过小梯岭开进了浦项市区。学徒兵们自行编成两个小队,与第三师团司令部60多名行政官员一道,在司令部周围与人民军展开了四场激战。战斗整整持续了11个小时,虽然学徒兵浴血奋战,浦项最终还是落入朝鲜人民军手中。在这场战斗中学徒兵阵亡48人,受伤17人,金镇庆脚部中了弹片,住进了浦项的野战医院。当他被转送到后方医院时,中队长在一张纸上写下“转业证”的字样,权当转业证明交给他。虽然浦项最终被攻陷,但靠着众学徒兵的拼命抗击,拖延了朝鲜人民军进城的时间,令第三师团军需品得以安全转移,一般行政机关也得以安全撤离。

枪林弹雨和血淋淋的现实,给怀着保卫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扛起枪的十五岁少年金镇庆当头一棒。他亲眼目睹了一起读书的同学和其他军人的死,这对尚不到弱冠的少年来说实在是过于残酷而惨烈了,简直难以承受。有些尸首还睁着眼睛,有的则半张着嘴巴似乎有话要说,真是惨绝人寰的阿鼻地狱啊。金镇庆突然害怕死亡了,实在太害怕,有几次甚至尿湿了裤子。

在惴惴不安、度日如年的日子里,金镇庆偶然得到了美军随军牧师分发的油印本圣经片段。据说有个叫威廉·艾尔·肖(William Earl Shaw,韩国名徐威廉)的美籍牧师于1921年来韩国传教,朝鲜战争爆发时,自愿参军当上了随军牧师,从此“国军”开始有了军牧制度。及至后来,1951年2月28日与5月1日,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承晚曾经分两批以无偿服务的方式委任44名牧师和16名神父为随军牧师,投放到战场,部队军牧的活动愈加活跃。

金镇庆将那油印的约翰福音揣在口袋里,利用战斗间隙,躲进堑壕里不时掏出来读。

“叫一切相信我的人,都得到永生。”

“生命最可宝贵,什么都无法替代。”

“爱比什么都宝贵。爱是人类首要的价值、最重要的德目,是无条件的。爱你的敌人吧。尽你的赤诚和一切,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身吧。”

说起来,金镇庆算是个母胎信仰者,他从小跟着母亲上教会,还热心念了周日学校。可是,说心里话那个时候他并没有那么殷切地依赖上帝。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的信仰变得愈加真诚。尽管怀着保卫祖国的满腔热情和正义感,不惜血书明志投身战场,但他不得不重新回味起这场战争的意义来。

“假如说,我用枪口对准对方的行为是正义的,那么那个年少的敌军士兵的死亡难道是应该的吗?我的战友们在血雨腥风中倒下,难道他们的死,仅用一句爱国就能粉饰和正当化吗?难道,这世上还存在着比生命更为宝贵的价值吗?”

他虔诚地祈祷着,不断向上帝发问:

“上帝啊,您告诉我。我们所说的正义的战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正当性,究竟能用什么话解释呢?我们的战斗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死呢?不是说活着的一切都是宝贵的吗?不是说存在的一切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吗?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杀生呢?身为一个拿枪的人,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怎样做才是对的呢?”

他陷入理应舍命参战的正当性和一定要活下去的另一种正当性的矛盾当中,提出许多最最本质和最最惨烈的疑问,陷入困惑中,挣扎不已。

最终,通过他虔诚信仰的上帝,他终于明白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作为杀伤行为的战争,是用任何理由都不能加以正当化的!犹如透过死亡就能看见生,面对着死亡他才真切地醒悟到生命的宝贵以及人存在的本质条件及其意义。

突然,他非常非常想妈妈。越是想妈妈,越是后悔当初的不告而别,悔不该连说都不说一声就离开妈妈来到战场。想到妈妈不知儿子行踪,该怎么揪着心四处寻找,更是心痛欲碎。

“根本不想死还要被逼着赴死,却把这一切正当化,这种理念到底是什么呢?倘若那种理念凌驾于人的生命之上,那么它果真是正当的吗?”经过苦苦思索,他终于醒悟了。他感到世上所有的理念理应是社会性的、为了人类本身的,假如为了捍卫理念需要以付出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话,就算不得理应恪守的价值。

金镇庆想活下去,想活着回到母亲身边。他只有殷殷祈祷上帝,让上帝保佑自己的生命。

“上帝啊,假如您保佑我,让我活下来,我一定要把您无边的爱传递给正在打仗的朝鲜和中国的老百姓。”金镇庆向上帝郑重承诺。他还向上帝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把他们引向更好的一条路。那条道路没有战争,而是走向真正和平的和谐、幸福之路。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之后,战争终于结束了。战争结束时,当年一起赴战场的800名学徒兵当中只有17个人活了下来。金镇庆九死一生捡了一条命。可是,他却无法从在这场惨烈的战争当中丢掉性命的无数的死魂灵那里获得自由。他明白了死亡固然悲哀,活下来也不啻于一种痛苦与悲伤,因为有着这样一桩不堪回首的事实。战争留下的创伤是那样大,成为需要背负一辈子的痛苦和永远还不清的债务。金镇庆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用还债的心情,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实现和平的事业。

这场战争,令他尝尽了绝望,却也使他真切地看到了追随绝对者的生命之路。他相信,正是通过死亡的体验,自己才被打造成捍卫生命的使者。

战后,没完的故事

历时三年零一个月的“6·25”战争,使整个朝鲜半岛变为废墟。除了当兵的,仅民间死伤者即达40万人,整个国土75%的产业设施与120万栋住宅惨遭破坏。不仅如此,十万多个孩子成了战争孤儿,无家可归的难民更是数不胜数。数九寒冬,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伸出双手沿街乞讨。真是满目疮痍,不忍卒睹。

金镇庆是1951年3月,也就是复学令下达的三个月之前回到学校的。马山昌信中学表彰其以学徒兵身份参战的忠诚,于7月20日特授予奖状,上有“右者以学徒兵从军,特授本奖状”的字样。

金镇庆结束了短暂的军旅生活回到老家,母亲光着脚跑出来,搂住儿子泪如雨下。

“小子,太棒了,真不愧是妈妈的好儿子!”

扑进妈妈的怀里,金镇庆心头一热,感到自己的生命既是自己的,又不全是自己的,也有妈妈一份。他上战场这一年,妈妈苍老了许多,都快认不出了。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可自己竟背着妈妈身赴疆场,妈妈该怎样心急如焚、肝肠寸断啊,这一刻他感同身受。“多亏我活着回来。要不然失去儿子的妈妈,人生该多么悲伤而寂寞呀!我差点给妈妈的一生酿成天大的不幸。”想到这儿,他既后怕,又感到庆幸。

为了自己的不告而别,他做好了挨训的准备,可妈妈竟然没有责备他一言半语。尽管没有明说,妈妈为他小小年纪像个男子汉,敢于挑起卫国的重任而感到自豪,更为他安然归来而感到万分欣慰。

其实,妈妈早知道自己的儿子当兵去了。是一起申请参军,体检不合格回来的伙伴告诉妈妈的。母亲赵亨顺是个刚强的人,不仅识大体、明事理,而且柔中有刚、坚韧沉毅。据说儿子当兵之后,母亲天天殷切祷告“千万千万让我儿子平安归来”,可是生怕不吉利都没敢唉声叹气,更不用说流泪了。

退伍之后,金镇庆重新回到昌信中学。1951年6月,复学令下达到部队,大多数学徒兵得以重返校园。当时,原为六年制的中学改变了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金镇庆在三年制的初中毕业,考上了马山高中。因为在战场上用全身心体验过生命的宝贵,他小小年纪开始思索怎样让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这个命题了。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办一所夜校。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他带动伙伴们踩土制坯,盖起了简易房。待房子盖成,就在那里开办了一所夜校,教那些没有父母或没钱上学的孩子认字。在夜校教学的日子里,他甘愿拿出自己的东西,帮助孩子们。一来二去,他身边总没有多余的衣服,成了名副其实的只有一套行头的“单件绅士”。

1951年7月20日,昌信中学授予的学徒兵参战功劳奖状。

1959年3月领取的转业证。

1998年5月20日金大中总统授予的参战勇士证。


[1] 丽顺事件也叫丽水顺川事件,系1948年10月19日驻扎在全罗南道丽水的韩国国防警备队第14联队下属部分军人的叛乱事件。

[2] 下士官学校:后更名为副士官学校,系韩国军队专门培养职业军人的军校(有别于军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