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 真是一只活猴

初版序 真是一只活猴

作者新语:

写作,当然也有境界之分。当新手上路时,必须向往境界并明确意识到脚下的方向。请名人写序,是新手初登文坛常用的一招。问题是,新手可得要清楚明白那位写序的名人是不是真名人,有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借名出点名,也得那名人真有名可借。这道理和找金矿一定得测定矿物的含金量一样。我当初寻找自称“三流作家”的韩石山先生给《钱是我的胆》写序,有没有这个意识,如今已忘记了。但是,如今看来,我,找对了人。通过韩石山为我写序这件事,我借机和韩石山其人其文有了更多了解和交往。实话实说,就是现在,我仍是以学生的心态来面对韩石山文章的。某个场合,有人问我写作上你的偶像是谁,我应道:写作上,我不讲偶像,就我的性格及写作的倾向来看,如果说要找你所说的偶像,我找到的有两个,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韩石山。汪曾祺已过世,自然不好再为偶像的;韩石山活着,不过,考虑到他的长相,他也当不了我的偶像(这里,我试着以韩石山的笔调来调侃一下韩石山先生,见谅见谅。高人不怕嘲,岂止不怕,高的人反而常把戏弄嘲讽当作有力有效的点赞和表扬)。

掌声有木有?掌声在哪里?!

韩石山

活猴!读罢这本书,我的脑子里一下子蹿出这么个不雅的词儿。真是一只活猴,没有他不敢攀缘的崖壁,没有他不敢跳踉的枝头,就是在枝头震颤的一刹那间,他还要将右手手掌伸向左额,再朝右边勾回来,在眉骨上搭个凉棚,四下里眺望,看有没有让他更惬意的枝头,看有没有青春年少的母猴在别的树上目瞪口呆。

我不知道光智先生老家的信阳话里,后来曾刻意学过的郑州话、武汉话里,眼下不时用着的宁波话里,有没有这么个词儿。我的老家,晋南一带,是有的。晋豫两省的许多方言相近似,就是没有,也该明白。不是个坏词儿。几分亲昵,几分责怪,长辈常用来感叹心里喜欢,却不那么本分的孩子。不是倚老卖老,这年头再没有比老更不值钱的了,实在是喜欢,真正的喜欢,权且借了这么个词儿来表示,也就顾不上恰当不恰当了。

没有他不感兴趣的,没有他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写的。家庭,机关,朋友,路人,吃穿住行,风雪阴晴,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脑子里的奇思妙想,一到了他的笔下,就有了别样的妙趣,别样的感悟。他的神经似乎永远处于亢奋状态,他的笔尖上总在绽放着一片又一片的花瓣,不一定名贵,哪怕是朵狗尾巴花儿,也一样的不羞不臊,迎风摇曳。不必具述内容了,看看这些篇名吧,《“奶奶万寿无疆”》《文王武张》《假想敌吗,同情兄也》《机关三双鞋》《堵搏》《手上拿着气球,没有气可不行》,我敢说,你就是能猜出一点什么,真要看了还是手在大腿上一拍,由不得连骂带笑地说:这狗东西怎么能想到这儿!

且举一小例。《文王武张》,打死你也想不到,这王是什么王,这张是什么张。一起首先说:“如果上苍突然降给我一机会,重演人生,使我得以不在平凡、平庸中滑落,那,我将如何面对和抉择?我很费了一通脑筋,得出一个结论。我将在给上苍的回函中写道:文王武张。”看下去才知道,原来王是王蒙,张是张学良。接下来,从少年得志、志后受难、难后辉煌三个方面,将王蒙和张学良详加比较,结论是,两人的人生经历、功业、人生哲学都颇有相似之处。一个在中国文坛上,少年成名,历经坎坷,复出后再显身手,令人刮目,数年间位至公卿,又不忘书生本色,意识流,荒诞派,后现代,一步不落,独领风骚。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声名显赫,屡建奇功,先是东北易帜,坐镇华北,后是西安事变,改写历史,尤其是红颜知己,时时相伴,百岁高龄,无疾而终,让多少人叹服。粗看似乎不经,细思却不能说没有他的道理。真是个聪明绝顶的家伙!

当然了,也不是说篇篇都这么精彩,那是不可能的。有的篇章,就有些勉强了,甚至让人觉得不太厚道,比如那篇《“奶奶万寿无疆”》,批评眼下的儿童教育,道理不能说不对,起因却是小侄女给自己的一封信。模仿原是儿童的天性,小孩子说大人的话,也正是她的可爱之处,当叔叔的该喜欢才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孩子不给你写信了,那才叫你难受哩。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作者的语言,自然,风趣,不免油滑,却极见性情。写作要这,写作要那,最紧要的还是这股子挥洒自如的劲儿。是天性,也是训练,有自信,也有收敛。每当结尾处,最见作者的文字的功夫。你以为他还要絮叨下去,手中的笔轻轻一提(该是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一点),完了,想看吗,下一篇吧。

还要特别提及的是,作者是个网虫,每篇文章都在网上贴过,且颇为网友们喜爱。有些文章,原来就是网上的作品,现在出书了,特意挑选了一些网友们的品评附在后面,每篇后面三条五条不等,这些文字,既开阔了全书的视野,也增加了全书的趣味。

我没见过光智先生,想象不出他是个什么样子,只看文章,想来精明得很,但愿他往后写得更多,更好。

2003年1月23日于潺

韩石山:山西临猗县人,作家,文学批评家(江湖称“文坛刀客”)。著作有《徐志摩传》《张颔传》《韩石山文学评论集》《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路上的女人你要看》《让我们一起谦卑服善》《装模作样——浪迹文坛三十年》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