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记忆
年少时,曾被一本《新港》杂志吸引。这是一位后来当上局长的老师借给我的。他全年订阅这个刊物,将十二期装订成厚厚的一本大书,如一块大砖,纸张已经泛黄,是“文革”前的。他能够在那个极左年代完好保存下来,使我得以沐浴最初的文学之光,让我倍感珍惜。那上面发过这位局长的一首小诗,只有四行,却让他保存了四十多年。
后来,这个文学杂志经历过多次更名,叫《天津文学》《天津文艺》《青春阅读》什么的。
新港是天津的港口,永远都给我留下“新”的印象。而当真走进天津经济新区,依然能够领略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建设的广阔豪情。那么广袤的大片盐碱地,正在崛起大片的厂房,有组装飞机的大车间,也有造船的大船坞,上天入地,无所不有。我们这些前来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国际写作营的中外写手,笨拙地戴着颜色鲜嫩的安全帽,从高处看我们,可能如野花点缀。在这片大盐碱地上放眼张望,我感觉像在茫茫的西部大漠眺望远方的绿洲。
有份当地报纸《渤海早报》,不断将这片新港的飞速建设信息带给我。这份报纸从创刊就约我稿子,眼见它由四页小报变成现在这种九十六页的杂志般厚度的报纸。《从意向阶段到七十余座百米大厦拔地而起》《空客天津展出优秀成绩单》《“东疆传奇”见证“滨海速度”》,这些醒目的标题中,有一个小字标题让我眼前一亮——滨海新区居民喝上“海水”。这是奇闻!我们在天津新港参观写作的那些天,几乎看遍所有的奇迹,我最感兴趣的是吹填之地。而数月后,这里的人竟能喝上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