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迷失命运,奈何荣宠

第二章 烽烟·帝王·忧患

第一节 迷失命运,奈何荣宠

历史的铁汁,浇筑成了李煜无法改变的命运。或许,这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的格局,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江南野史》中记载,有一次李煜和从人在郊外狩猎,恰好后周皇帝周世宗率领众将出征金陵,忽然看到一股神奇的白气,贯彻于长空。诧异不已的周世宗赶紧派人查看,原来是李煜和一帮从人在那里狩猎。

周世宗长叹道:“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也就是说,周世宗因为看到了那道白气,得知了南唐有一个李煜这样的人物,所以放弃了攻打金陵的计划。中主李璟听说这件事后,也感到很惊诧,便封李煜为吴王,并令其参政。

这段故事是真是假,我们难以分辨。毕竟,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行驶了千余年,当年的景象,我们只有在泛黄的史书中寻觅。古人讲究君权神授,不仅是皇帝,只要是有一番作为的人,都会有那么一些奇奇怪怪的传闻,比如出生时天生异象,比如幼年时有某些神秘的现象发生,比如当时当地的一些童谣、暗语等。至于李煜的这段故事,如果放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名人之间,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也许,那道贯彻长空的白气只是偶然的自然现象,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处的对联写得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即便是当时的人也未必分得清,何况在千年岁月以后。

在封李煜为吴王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太子李弘冀死了,李璟必须重新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李煜向来温和乖巧,心怀仁善,而且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这些都是李璟所看好的。尽管他心中已经认定了李煜为皇位的继承人,但还是要象征性地召集臣子们来商议一番。

在这种时候,聪明的臣子基本都会顺水推舟,先夸赞李煜一番,然后再说“此乃陛下家事,请陛下定夺”。不过,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倔强而骄傲,只要心中有不快,就一定会说出来。或许,这也是很多文臣死于“谏”的原因吧。毕竟,有才华的人都会有那么一点儿傲气,就算明知会给自己招致祸端,也要一吐为快。

于是,有一个叫钟谟的臣子就站了出来,向中主李璟侃侃而谈:“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这是钟谟对李煜的印象,也是很多人对李煜的印象。从外在的因素上来看,哥哥李弘冀给他施加了强大的精神压力,让他对皇权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从内在因素上来看,他对文学艺术有着发自内心的强烈喜爱之情,所以一心扑在文学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仁慈的心,所以对佛教的信仰,一方面是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其善良本性的使然。

在李煜的笔下,有过一些关于佛教的诗篇,如《病中书事》: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

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一个向往佛家极乐世界的少年。那个没有尘世喧嚣的空门,在他眼中,比富丽堂皇的金銮殿还要充满诱惑。在武侠小说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为了逃避一段感情,或是为了避难,干脆落发出家,遁入空门。我想,这种出家的方式并非源于真心地对佛教的信仰,而是出于一种逃避的心理。李煜笃信佛教,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人们为了权力而钩心斗角,身不由己的他也被卷入政治的洪流,这让他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无论如何,李煜的综合素质是不符合一位皇帝的要求的。皇帝固然要有才华,要善良,然而才华和善良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强大,更不要说国家的强大。

钟谟认为,李煜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李从善是李璟的第七子,即李煜的弟弟。或许是受家族的文化氛围影响,他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尊前留客久,月下欲归迟”,这是他的诗作里精彩的句子之一。不过,哥哥的才华与名气远在他之上,所以很多人知道李煜是个才华横溢的词帝,但是却不知道他还有个同样才华横溢的词弟。

在性格上,李从善比哥哥李煜果敢一些,如果论当皇帝的个人素质,的确是李从善更适合一些。然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寻常百姓家里,嫡长子的地位都是仅次于父亲的,更何况是在等级森严的皇宫里。

或许,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也就是说,在他之前,应该还有五个人,但除了有史可查的长兄李弘冀之外,其他四人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南唐岁月,在历史的车轮下渐渐覆灭,连同它一起覆灭的,还有那些相对普通的人。他们的名字、容貌逐渐模糊,直到被世人遗忘,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们。有人猜测,在李煜之前的那四个神秘的兄长也许根本就没有长大,很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

是真实的也好,是猜测的也罢,只不过,无论真相如何,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

李璟不同意钟谟的建议,除了考虑到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个人情感的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一个父亲。我们常常说一视同仁,然而真正能做到一视同仁的,并不多。就算你想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但是一个人就像一片树叶,永远没有完全相同的,我们总会因为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觉。父母对于子女,也同样是这样。相对于李从善,李璟更喜欢善良、多才而又与世无争的六子从嘉。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有人说了他的坏话,无论这话是真是假,我们总是无法自已地对这个人产生一种反感。钟谟的肺腑之言,惹恼了中主李璟,这次谏言不仅没有得到褒奖,反而在李璟心中结下了一个疙瘩。终于,李璟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

其实,李璟贬谪钟谟,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他的谏言惹恼了自己,更主要的是,作为父亲的李璟,知道了朝中有这么一个人看六子从嘉不顺眼,如果从嘉登基,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会不顺服。所以,他提前为儿子踢开了这个潜在的绊脚石。

他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六子从嘉铺开了帝王之路。

紧接着,李璟封六子从嘉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并令其住进了东宫。

在皇宫中,东宫为太子居所,所以也有人用东宫代指太子,如《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李煜住进了东宫,这就意味着他的地位身份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那个万人瞩目的皇帝之位,已经离他越来越近了。

然而,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让李煜有些不知所措。他从来没有奢望过能成为太子,更不要说皇帝。长兄李弘冀和叔叔李景遂的结局,总是让他感到一种恐慌。

在那个金灿灿的宝座上,李煜看到的不是富贵吉祥,而是残忍的争斗与杀戮。血腥的味道,让他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然而自己却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去。

或许,这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第二节 寒松霜竹金错刀

南唐,这是一个听起来就充满了墨雨书香的国度。统治阶级对文学艺术的钟爱,更是大大地促进了南唐文化的发展。李煜从小就泡着书卷长大,书籍之于他,就像水之于鱼儿一样。

李煜喜爱文学艺术,然而,也恰恰是那横溢的才华将他推上了帝王之位。李璟之所以偏爱这个儿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过人的才气。而李璟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很多人彼此喜欢,往往是因为彼此性格或生活上的交集。李璟与李煜之间的交集实在太多了,正是因为这些交集,所以李璟毫不犹豫地将这个儿子选为皇储。

那么,溯源历史,李煜身上究竟有多少才华呢?很多人都知道李煜是个赫赫有名的词帝,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千余年来无数人争相传唱的佳句。其实,除了词人的身份,李煜还有很多个身份。随便拿出一个,就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除了词人的身份,李煜还是一位书法家。

李煜的书法经过了一番刻苦的训练。起初,他描摹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字。今天的我们提到柳公权,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楷书四大家”: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当然,这些是后世人为其附加的荣耀。柳公权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是精妙绝伦的。记得小时候,学校每年都会给我们订一本《柳体描绿》,并要求我们描画练习。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名传千载的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字体。

柳公权曾临摹王羲之的字体,后来仔细研读了各个书法名家的字体,对颜真卿和欧阳询的字颇加赞赏。经过集采众长,最后终于自成一家。在那个年代,写字是用软笔的,比今天的硬笔要难很多,要想练就一手漂亮的字并非易事。写好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经常说“字如其人”,也就是说,字相当于你的另一张脸,别人看见了你的字,就会对你这个人产生一个大概的印象。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到京城办理公事,当时的皇帝唐穆宗对他说,我曾在佛庙里看见过你的字,早就想见你了。也正是因为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才令皇帝格外赏识他。

柳公权的楷书非常漂亮。不过,李煜并没有完全模仿柳公权,也没有一直模仿下去。每一个大家,都不可能是单靠模仿而练出来的,一定要像柳公权那样博采众长,才能独树一帜。

在柳公权之后,李煜又研究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著名书法家的字迹。那些奇妙的笔画,在李煜的脑海中勾勒成了一幅唯美的水墨画。在深深浅浅的线条里,那种专属于李煜的风格也正在形成。

研究深入之后,这些距离自己比较近的隋唐书法家已经不能满足他对书法的欲望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魏晋的书法名家,如钟繇、卫铄、王羲之等人。经过一番研究,李煜对卫铄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她大加赞赏。他甚至把卫铄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房,一方面是表示自己深刻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监督。

“卫铄”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有些陌生,但是她的另一个称呼却是广为人知的,那就是“卫夫人”。她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在她的家族里,几乎人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她的父亲和儿子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卫夫人不仅擅长楷书,对隶书和行书同样有着很深的造诣。从小,她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刻苦地练习书法,氤氲的墨香中,这个奇女子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每一次练字,她都练到背酸手软,但依然乐此不疲。

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卫夫人的传说。据说,卫夫人小时候练字非常认真,常常要练上好几个小时,累了就去门前的池塘清洗笔砚。有一次,她把笔砚放在桶里,然后连桶一起放到了池塘中,结果水全都变成了墨色。从那以后,人们便把这个池塘称为“卫夫人洗墨池”。

说到洗墨池,很多人或许会想到王羲之。其实,王羲之是卫夫人的学生。他从小和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敏好学的孩子,将自己的书法功夫细致而耐心地传授给了王羲之。众所周知,王羲之也有个著名的洗墨池典故,或许,这也和他的授业恩师有关吧。

王羲之喜欢鹅,也喜欢画鹅。据说,有一次他画了一只鹅,但是眼睛却怎么也画不好,便请恩师卫夫人来画上这最后的点睛之笔。万没想到,当鹅的眼睛在卫夫人笔下点成之时,那鹅竟然扑棱棱冲出画卷,大摇大摆地飞走了。

这段传说显然不是真实的。姑且不说鹅能否冲出画卷,就算真的跳出来,鹅也不会飞走的,除非是天鹅。

不过,传说也并非无中生有。我想,大概是王羲之的确画了鹅,卫夫人也的确点了睛,但是鹅并没有飞走。它好好地待在画里,只是看起来就像活了一样。大概当时有人称赞“这鹅好像活了一样”,结果传来传去,就变成了“这鹅活了”,最后变成“这鹅冲出画卷飞走了”。

无论真相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卫夫人妙笔生花,落笔如有神。

卫夫人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她有《笔阵图》传世,开了后世“永字八法”的先河,对书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便是今天,这依然是书法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很多热爱书法的人对卫夫人都是敬仰备至,李煜更是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卫夫人算是李煜的偶像了。今天的年轻人总是把那些歌星、影星当作自己的偶像,媒体的报道也非常青睐这些演艺界名人的新闻。年轻人之间互相问到彼此的偶像是谁,如果有人答是孔子,只怕就要成为其他年轻人的笑柄了。而那些真正的文化大家,却在岁月的尘埃中默默老去,谁又能说,这也算是时代的进步呢?

崇拜一个人的时候,便会不知不觉地模仿起这个人来。不过,真正的崇拜应该是理智的,要让“崇”的成分高于“拜”,在崇拜的基础上让自己强大起来,把那个偶像身上的优点转化到自己身上,这才是成功的崇拜。如果盲目崇拜,“拜”的成分远远地高过了“崇”,甚至完全成了“拜”,那就不算是崇拜了,而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奴性。

聪明人的崇拜永远是属于前者的,而李煜恰恰是这样的聪明人。他崇拜卫夫人,并认真地研究卫夫人的书法及她留下的作品,在其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开发新的书法空间。经过一番苦苦思量,他终于自创了“金错刀”书法。

李煜对这种书法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宋人陶谷曾在《清异录》中这样记载:“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皇宋书录》上也有记载:“江南后主书杂说数千言,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似非笔力所为。”

可见,李煜的书法已经炉火纯青,可以说是一代大家了。据说,李煜有时候兴致大发,会把笔丢在一边,卷起一块布帛当成笔来书写。手边没有布帛时,他干脆卷起长衫的下摆蘸上墨汁肆意挥洒。那些字仿佛有生命一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画中透着一种豪气与洒脱,人们将其称为“撮襟书”。

李煜在书法上颇有成就。他的行书写得非常漂亮,嶙峋的笔画中透露着一种凛冽骄傲的风骨,后世人将其称为“倔强丈夫”。他的书法手迹曾名噪一时,成为收藏家们争相传阅、收藏的对象。南唐覆灭一百五十多年后,宋徽宗赵佶(民间传说为李煜转世)非常喜欢李煜的书法,收藏了李煜的行书墨帖共计二十四种,包括《淮南子》《义天秤尺记》《浩歌行》《克己处分》《批元奏状》《礼三宝众圣贤仪》《春草赋》《八师经》《宫相诗》《李草堂等诗》《牡丹等诗》《古风诗二》《论道帖》《招贤诗帖》《乐章罗帖》《乐府三》《高秋等诗》《临江仙》等。

那个沉醉于文艺世界里的李煜,才是最真实的他。在那个世界里,他可以潇洒,可以忧伤,可以徘徊,可以勇敢。也只有在那个世界里,他才是真正的帝王。那个敢于用衣襟为笔的李煜,与对赵匡胤唯唯诺诺的后主判若两人。这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然而,其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煜不会想到,正是对文学艺术的痴爱,推着他一步步靠近了毁灭的边缘。

或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最大的痛苦,源于曾经最大的快乐,这不是矛盾,而是理所当然。

第三节 墨香如蝶

书香,如同美丽的蝴蝶盘旋在南唐的宫殿。然而可惜的是,无论是李璟还是李煜,他们都只把目光放在了文学艺术的书籍上,却忽略了政治、军事类的书籍。

想来,这类书籍他们拥有的也一定不少,但是比起那些诗词歌赋,被翻开的概率却小了很多。

世间的一切,都讲究一个“平衡”。阴与阳要平衡,黑与白要平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平衡,精神领域与职业要平衡。如果失了衡,那必然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很明显,李璟和李煜都属于精神领域与职业上的严重失衡。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没有理由责怪李煜不好政治而好文艺。相比于那些昏庸无道、无所事事只知道享乐的皇帝,还是李煜更值得后世人怀念。他留给了我们大量的文学瑰宝,纵然亡国,他依然是令人怀念的千古词帝。

李煜对书法的喜爱,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境界。对于书法理论,他更是有着深刻的造诣。他对卫夫人的《笔阵图》大加赞赏,并对其进行了续写。遗憾的是,李煜的续写如今已经失传,在岁月的洪流中,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历史的车轮,将许许多多事物碾压成时光的齑粉,阳光在那些残留的碎片上浮跃,折射成人间永恒的遗憾。千余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这期间,究竟有多少价值连城的珍宝如烟消散?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永远淹没在汹涌的人潮中?这些疑问,或许再也不会有答案。没有人知道,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李煜留下过多少墨宝,而那些仅有的流传下来的珍品,便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李煜还写过两篇专论书法的文章,即《书述》和《书评》,幸运的是,这两篇文章得以传世。

在《书述》中,李煜对那些流传已广的书法要领与书写方法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在整理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此推陈出新,可谓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李煜认为,书法风格会因为人的年龄阶段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千余年前的观点,即便是在今天也同样适用。

他对“拨镫法”也进行了独到的论述:“昔有七字法(实为八字),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今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所谓法者,撅、押、钩、揭、抵、拒、导、送是也。”这是执笔的方法。

众所周知,执笔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恰当的执笔,才能练出一手漂亮的字。李煜对这八种执笔法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撅者,撅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钩;押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书述》对于后世书法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它继承了之前历代名家的书法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与研究价值。

《书评》则是李煜的另一篇经典之作。他以独到的角度,对王羲之以后的几位著名书法家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与论述:“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