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1],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2],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3]

题解

此词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春末,苏轼在润州赈灾时所作。苏轼于此前一年十一月离开杭州到润州,现在春天已尽,出行的归期还是没有定下来,于是写下这首词,通过描写思妇孤寂的情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离愁别恨。

赏析

写这首词时,由于天灾人祸,苏轼行役频繁,常年奔波在外,久久不得返还杭州,原本就是迁客之身的词人,在这春意阑珊的日子里,离愁别绪更是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断绝。于是词人通过描写与自己同行侍从的妻子在家中思念丈夫的情景,寄托自己深婉的离愁,显得娓娓动人。

这首词开端从回忆相别的时间、地点写起,精练传神。“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这是侍从妻子的口吻:去年送你出去赈灾的时候,我们在杭州城北余杭门外告别,那天大雪纷飞好似春日里满城弥漫的杨花一般。短短几句十数个字就把冬日里雪景送别的场景勾勒了出来。回忆过后,该是记述当下了:“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而到了现在,今年的春天都已经快过去了,杭州城里处处杨花飘洒,和去年送你走时的飞雪一样,这个时候还是不见丈夫你回来啊。这里“杨花似雪”和“雪似杨花”的巧妙对比,不仅点明了气候和时节,更说明词人在外处理公务的繁忙,表达也甚为巧妙,突显了一位妇人细腻的感情。妇人是要保持矜持的,有感情、有想法,不能轻易表达,心中怀念丈夫,也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此处春天杨花飞舞,让人自然联想到漫天飞雪,刚好飞雪的时节就是妇人与丈夫离别的日子,所以通过这样的铺垫和对比,让妇人睹物思人,更自然,更形象,也更真实。不仅如此,这里雪花和杨花的洁白和缠绵更能引起读者美好的遐想,将妇人的形象经历与感情更为浪漫化,这也是上片的一个亮点。

写景抒情完毕,下片转入对妇人的描写,“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这是对妇人行为的刻画。我们知道李白写下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虽然表意豪放,自得其乐,但是背后的意义仍然是孤单。词人借这两句套入词中,意在表现妇人的寂寞和闺怨。天色晚了,我卷起窗帘,举起酒杯,想让天上的月亮陪我共饮这杯相思酒,然而只有凄冷的夜风和寒露透过窗纱打进屋子里来。多么孤寂凄凉的画面!举杯邀明月是寂寞的时候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明月又怎么能领会凡人的思情呢?妇人满心的苦楚和寄托换来的只是更为凄楚冰凉的风露,这等情景怎能不让人心寒,不让读者动容呢?接下来,词人用以妇人眼睛看到的事物入手,升华了这种寂寞:“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看到月光映入房里,就好像是月亮上的嫦娥仙子有意怜惜分隔的成双的燕子一样,把光亮照下来,映得斜挂在屋檐下的燕子窝清清楚楚的。怀念丈夫,丈夫不能归,借酒浇愁邀明月,却只得到冰凉的风露的回馈,但是妇人仍然心存一丝可怜的自我慰藉,看到明月把房檐下的燕子窝照得透亮,她竟然觉得是月亮上的嫦娥有意可怜自己,而自己和丈夫就好比是分飞两地的燕子,虽然不得相聚,但是月光却同照在他们各自的身上,看似是自我慰藉,其实让读者更为之伤心难过。思念亲人不得见,妇人只能自我安慰地将月光同照一身的感受拿来当作相思的寄托,太悲凉、太凄楚了。而最后一句“分明照、画梁斜”更是点睛之笔,“画梁”在这里本身指代的是燕子的处所,深层次其实是在指代空空的深闺。从冬天到春尽妇人独守空房,本来已经够受了,然而明月又把这空房照得透亮,这闺房不是会更显得空虚寂寞吗?连妇人最后的一丝自我安慰其实都是更伤人的景象,下片情感的如此层层递进,把这种闺怨的精华阐发了出来。而回归主题,全词其实是从侧面寄托词人自己劳顿辛苦渴望安定的心情,这样写怨妇思念旅人,更是借文表达情感的绝妙方式,不管是描写闺怨还是抒发情感,这首词都是很成功的。

注释

[1]余杭门:宋朝时杭州城北面有三道门,余杭门就是其中一道。

[2]李白《月下独酌》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化用了这句诗。

[3]姮(héng)娥:即嫦娥。《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到,姮娥为后羿之妻,她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飞升月宫,后来成为了月神。这里代表月亮。怜:爱怜,指月亮的清辉映照着燕子。画梁:有图画雕饰的屋梁,用来比喻华美的建筑。这里指燕子巢居的处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