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写在前面的话

朱彦夫是谁?为什么要宣传朱彦夫?朱彦夫的故事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有着怎样永恒的精神价值?

写这本书,我脑海里时时回响着这样的问题。

第一次见朱彦夫,虽然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受到极大的震撼:他的伤残程度太高了!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也只有0.3,看东西一片模糊。即使这样的残躯也不完整,体内残留着7块弹片尚未取出,到处布满伤痕,颈部和腹部有明显的刀疤,还患有肝炎、脑梗、心脏病……这样的身体条件,仅供呼吸也有困难,遑论其他?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朱彦夫虽然身体伤残,但是人格和精神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完美、更伟岸、更光彩夺目。他的鞋和假肢整齐地排列在床边,他的房间明亮整洁简朴,他的语言概括凝练风趣幽默,他能自如地划着火柴、摘眼镜、拿东西……

是什么,健全了他的身心,并使之如此强大?答案只有一个:是理想,是信念,是精神。

一个沂蒙山母亲孕育的汉子,像一座“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人类精神史上。每当看到或者读到“朱彦夫”这三个字,我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轰鸣,在激荡,在回旋,并淹没了世界上的一切。

朱彦夫是一个参军前连鞋子和棉衣都没穿过的苦孩子,14岁当了解放军,16岁入党,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快速成长。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在朝鲜战场上,全连打得只剩下他一个人,手榴弹让他失去四肢和左眼,他跳下悬崖,爬出几千米,被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乡亲救起。回国之后,他昏迷了整整93天,做了47次手术,成为一个特等伤残军人。这样的残疾程度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他就是活着的董存瑞、黄继光和邱少云。人们都说,朱彦夫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这个躯体及其承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勋章,靠着他,朱彦夫可以衣食无忧,在荣誉的光环下,在别人的服侍中,安静地度过剩余的生命时光,最多到旅游胜地晒晒太阳,到学校工厂做做报告,到重要场合谈谈体会,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朱彦夫是一个战士,无论身体怎样,他都要选择“冲锋陷阵”这种姿态。

要像一个身体健全者那样生活,首先要实现生活自理。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一架造粪的机器”,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朱彦夫毅然决然放弃在荣军疗养院的生活,独自回到沂源山区的老家,把自己锁在一间小屋内苦练自理能力,靠一些煎饼、发霉的地瓜干、半缸清水熬过很长时间,最后甚至吃墙皮、泥巴。他装上假肢后,像常人一样站立起来,并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奇迹就此延续。朱彦夫有了美好的爱情和家庭,有了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一群健康天真烂漫的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他该满足了吧?他会被这幸福融化吗?没有。朱彦夫的人生,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

1957年,朱彦夫因为其能力、见识、水平和人格魅力,当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他四肢皆无,却在这个贫瘠的山村干了25年党支部书记,靠一双重达15斤的假肢,碰碰磕磕爬遍了全村大大小小的山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整山造田,修路架电,办图书馆和夜校,一个穷村变成富裕村,并在周围70多个村庄中创造了五个“第一”。

1982年,因为患肝炎,朱彦夫从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病愈后,他又开始向另一个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战:写书。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上过,要写作面临着写字、身体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朱彦夫用两只残臂和嘴巴驾驭着钢笔,开始艰难的写作生涯,用7年时间七易其稿,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据说,光稿纸就用了几百斤……

1996年11月,在一次报告会上,朱彦夫由于过度劳累和激动,突发脑梗,导致偏瘫。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朱彦夫再次昂起高傲的头颅。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述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这一时期,我曾去沂源探望过他,他处于痛苦和焦躁之中,为了保护他的身体,家人竭力反对他再进行文学创作和其他活动,而他渴望以文学的形式继续“战斗”,身体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助,肉体和精神在激烈地冲突。

这两年,随着朱彦夫年龄的增长,在战争中受过伤的大脑,开始显现出后遗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然而,只有一个信念是坚定而清晰的,这就是写作。朱彦夫的床前仍然摆满书籍和报刊,他每天都坚持锻炼、书写和阅读,他不仅想出去作报告,还想写一部“总结自己一生”的大部头著作。

……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这就是朱彦夫。他只能是朱彦夫。人们称他为“中国的保尔”“新时期的吴运铎”,而我说,他就是“朱彦夫”,一个任何英雄都不能类比的铁血汉子,一个有着普世和恒久意义的精神楷模,一个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探险者。

茫茫人海,我看着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们,他们身体健全,谈笑风生,环顾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又有谁喜欢内视我们的躯体?它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和潜力?

朱彦夫的事迹,给在人格和精神上不断萎缩的当代人以启示,给功利化和世俗化日益加重的现代社会以警醒。一位记者说,朱彦夫的作品不能当成老干部和残疾军人的回忆录,也不能把它当作普通文学作品来读。它的意义应该从人类精神史层面追寻。迄今为止,在所有的著作者中,朱彦夫的残疾度最高。在这样的生理缺陷下,能够完成这样的精神表达,本身就是非常深刻的,对所有普通人、健全人足以形成强烈的冲击和叩问。

朱彦夫说:“我不愿任何人对我怜悯,这是我的性格。就肉体而言,我没有多少幸福的感受。但我认为,幸福的含义是多层次的。我在战争中失去了部分肢体,在肉体上很痛苦,但换取的是大多数人的安居乐业,这是我人生中享不尽的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起初我能独立走几步摔不倒,便是一种幸福;以后能当支书为群众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奋斗7年写成一本《极限人生》,更是一种幸福,人只有在奋斗中才会觉得幸福。

“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躯体,一部分是精神。在我看来,精神才是第一生命。我虽无四肢,但务求精神健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就活得有价值,就活得像个人样。

“现在年轻人嘴边挂着一个时髦词,价值。人的价值有两种,一是社会价值,二是个人价值,前者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后者才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完美有机地统一,才形成一个人完整的价值。可以这样说,人只要奉献社会,不在于肢体是否完整,也不在于活得多么长久,我同命运之神进行了一番较量,证明我活着对社会还有用,我的精神是完整的、健全的。而社会也给予了我很多,除去荣誉,还有一个亲如手足的爱人,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大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朱彦夫多次为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叫好。朱彦夫的身上就充满了精神之“钙”,它穿越时空、地域、民族和国界,放射出透彻心扉的光芒。据说,一位俄罗斯记者曾经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介绍朱彦夫的事迹,称朱彦夫比保尔更震撼人心。

从1996年朱彦夫完成《极限人生》的写作,一直到2014年,我国掀起两次大规模的学习朱彦夫高潮。期间各种学习活动也从未间断过。

1996年,《极限人生》正式出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书名,并题辞“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1996年11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做出“关于开展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把他当做重大典型加以推出,一时间,朱彦夫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为朱彦夫的生命壮举动容。那时候,亚洲金融危机来袭,前景迷惘,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惶恐和不安,朱彦夫的故事提振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其理想信念照亮了社会前行的道路和方向。1997年5月13日,朱彦夫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迟浩田还多次赴沂源看望朱彦夫,他说:“朱彦夫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包括困苦、挫折、病痛、绝望甚至是死亡宣战,向生命极限发起一次次冲击,不仅创造了生命的辉煌,而且获得了超越生命意义的新生,实现了生命的再造。”

2013年底之后,正值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之时,朱彦夫的故事更加引人瞩目。即使这样一个身体状况的人,也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并为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自然界,没有哪种动物不惧怕死亡,但人为了信仰,却能够克服本能而慷慨捐躯。这样的人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层出不穷。然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心灵的空虚、欲望的膨胀与财富的累积成正比,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信仰被淡化,有人甚至宣称只要自己过得好,其他统统无所谓。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一颗高贵的灵魂,而当人们只剩下动物本能的时候,当人心不再容纳道德、价值、理想、信仰、仁爱的时候,灵魂将安放何处?实现中国梦,必须使中国梦的思想和精神融入文化和价值观建设之中,构筑高尚的民族灵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而朱彦夫的成长史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样本。

学习朱彦夫,究竟学习什么?

在1996年山东省委发出的向朱彦夫学习的决定中,提出要学习朱彦夫的“四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牺牲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公仆精神和严于律己、立党为公、勤政廉洁精神。时至今日,朱彦夫精神又有了新的含义,当地党报号召大家学习朱彦夫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

文章说,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读完朱彦夫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在朱彦夫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他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