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邓小平(Deng Xiaoping,1904—199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等职。
邓小平于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场牌坊村。童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五岁入私塾,七岁起上小学、中学。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1922年夏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下半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亦成为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1926年初,邓小平离开法国,前往苏联,先后在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回国,先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政治处任处长,后调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派邓小平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同张云逸、叶季壮等人先后前往广西,领导当地的革命工作。邓小平到南宁后,化名邓斌,同俞作柏、李明瑞接洽,发展革命力量,并于同年12月和次年2月先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红军第7军和红军第8军,开创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8月回到中央苏区,在中共地方组织中担任领导工作。
1933年任红军政治部秘书长,主编《红星》报。1934年底在长征途中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5月任红军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后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第129师任政治委员。抗日战争初期,邓小平与师长刘伯承率领第129师,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太行山区。太行山纵贯晋冀豫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古称“天下之脊”,在华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部在太行山站稳脚跟之后,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时,于1938年2月至4月,先后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打破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率部越过平汉铁路,东下冀南平原,指导冀南抗日武装的整顿、扩编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发动群众挖沟破路,改造地形,推进平原游击战,开辟并巩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此外,还先后建立了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来到,抗日阵营内部情况日益复杂,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与八路军的摩擦。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丢弃了祖国的半壁河山,现在,抗日战争的形势有所好转,战局相对稳定,国民党军又与八路军抢地盘,甚至想消灭八路军。于是,他们到处袭击八路军驻地,杀害八路军,使八路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处于两面受敌的境地。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邓小平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讲究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正确处理好八路军与国民党友军的关系。同时,针对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等部向太行地区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在忍无可忍之下,于1940年3月,与刘伯承一起指挥部队,在晋察冀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奋起反击,经过四天战斗,全歼朱怀冰和其他游杂武装一万余人。不过,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多次同制造摩擦的国民党军将领谈判。
面对敌强我弱的抗日战争形势,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使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及民兵都发展很快。为了打击敌伪的嚣张气焰,反击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4月至8月,同刘伯承领导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日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指挥部队参加由八路军总部发动和指挥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了正太、榆辽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为改变日军在华北推行“总力战”和“治安强化运动”所造成的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吞食的情况,坚决反对保守退缩、关起门来建设的倾向,强调以武装斗争为核心,面向敌占区,面向交通线,敌进我进,全面对敌。还领导所部实行主力地方化,强化游击集团,大量组织武装工作队渗入敌占区,瓦解敌军,争取群众,建立隐蔽游击区,挫败日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和多次残酷“扫荡”。
邓小平与刘伯承在一起
邓小平作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师政治委员,十分注重党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把政治工作看成是完成军事任务的保证。1941年以后,华北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时,日本侵略军将侵华重点转到后方,在华北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实施三光政策,囚笼政策,到处设立据点。由于日寇连续不断地“扫荡”,加上连年灾荒,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困难。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他十分注意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抓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部队经常不断地进行吃苦耐劳、抗战前途的教育,使部队士气高涨,思想稳定。
1942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成立,邓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不久,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他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他继续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当时,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残酷的时期,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坚持打持久战的思想,与此同时,根据八路军华北前线的具体情况,本着面向敌占区、面向交通线、敌进我进的方针,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争,指挥部队粉碎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并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1945年8月,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带着“七大”精神奔赴抗日前线
戎马倥偬中,邓小平十分注意理论学习,写了大量的文章。凡是向部队做报告,他都亲自动手起草发言稿。与其他中央局一样,在延安整风的同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也进行了整风运动。邓小平十分重视整风教育,认为这是对全党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形式,通过整风,可以提高党的战斗力。在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动员会上,他对毛泽东做了高度的评价,系统地阐述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提出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做指导。对于长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如何处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实践的关系方面,邓小平的上述思想认识是高瞻远瞩的。
1945年6月,邓小平回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次大会上,邓小平被选为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小平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面对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犯,1945年9月至10月,先后发起上党、邯郸战役,有力地配合了重庆国共谈判。1947年6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与刘伯承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任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后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形势好转后,又会同华东军区领导了淮海战役,突破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前哨阵地。1949年4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继续统率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进行渡江作战,解放南京。渡江前夕,他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负责接管国民党政府原来的统治中心——华东地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邓小平参加开国大典之后,又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途。在西南工作期间,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1952年7月,中共中央调邓小平到中央工作。从此先后担任过如下主要职务: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过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1954年,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在1956年9月至1966 年5月的近10年里,他一直处在第一线协助党的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参与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他在许多方面提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如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并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小平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和打击,备受摧残。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然而,时隔不久即再次遭到错误的批判。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即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78 年3月,邓小平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的决定,邓小平只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9年邓小平辞去当时担任的全部职务:中共中央主席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是中共中央的领导核心,倡导改革开放,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被誉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有许多重要著述,已经出版的有《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等。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刘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