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老子(节选)
春秋·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斯恶[2]已;皆知善[3]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4]。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说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解字】
[1]美:美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2]恶:丑陋。
[3]善:善良。
[4]万物作焉而弗始: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心善渊[4],与善仁,言善信[5],正[6]善治,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
【说文】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除此之外,水还具有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包容万物的特征。在本章中,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就应该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
【解字】
[1]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好像水一样。
[2]处众人之所恶:停在人们最厌恶的地方。恶,厌恶。
[3]故几于道:所以和道差不多。几,相似、差不多。
[4]渊:沉静、清澈的深水。
[5]信:讲信誉,有诚信。
[6]正:公平,不偏不倚。
[7]动善时:把握好时机才行动。时,时机。
[8]无尤:没有过错。尤,过失、差错。
其政闷闷[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5]?其无正[6]也。正复为奇,[7]善复为妖。[8]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刿[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说文】
此章集中表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人人向往,“祸”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老子却认为福祸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此言一出可谓振聋发聩,将世人引向一个新的思想境界。
【解字】
[1]闷闷:迟钝、不清楚、不夸夸其谈的样子,含有宽厚、宽泛的意思。
[2]淳淳:淳朴、厚道的样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计较的样子,有严厉、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诈、不满足。
[5]极:终点、尽头。
[6]无正:没有标准,不能下定论。
[7]正:正常的。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妖:邪恶的。
[9]方:方正、有原则。割:坚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刿:伤害到别人。
[11]直:正直。肆:胡作非为。
[12]光:光芒,做事有个性、有锋芒。耀:刺眼、耀眼。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1]天下,其鬼[2]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说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看到这句话,被深深感动了,并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
不多事琐碎,不横生枝节,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这就是老子认为的很好的处世态度。
【解字】
[1]莅:以草铺地,作为人的坐席,引申为来临、出席。
[2]鬼:隐藏在人心中自私、邪恶的一面,是邪恶力量的代表。
论语(节选)
春秋·孔子
子[1]曰:“学[2]而时[3]习[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7]乎?人不知,而不愠[8],不亦君子乎?”
有子[9]曰:“其为人也孝弟[10],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11]本[12],本立而道[13]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4]!”
【说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箴言。
【解字】
[1]子:过去泛称男子,后来变为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子”一般指的是孔子。
[2]学:《说文》中把“学”解释为觉悟的意思。在原文中,一方面是指学习《诗》《书》《礼》《乐》《易》之类的典籍;另一方面是指学习六艺之类的实际生活技能。
[3]时:意为“在合适的时间”或是“时常、经常”。
[4]习:繁体字写作“習”,本义是“鸟数飞也”,练习,引申为实践。
[5]说:高兴,开心,通“悦”。
[6]有朋:在有些版本中,写作“友朋”。“朋”,这里指的是朋友,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有人认为指的是孔子的弟子。
[7]乐:意思与“悦”相同,都是高兴的意思。但二者有区别,“悦”多指内在感情,“乐”则通常表露在外面。
[8]愠:生气,恼怒。
[9]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
[10]弟:通“悌”,本意是指敬爱兄长,也泛指尊敬长辈、上级。“孝”和“悌”常同时出现,合称“孝悌”。它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道德伦理范畴,被看做是实行“仁道”的根本条件。
[11]务:从事,致力于。
[12]本:本义是指草木的根,或是靠近根部的茎干。这里是引申意,是指事物的主体或根基。
[13]道:本义是供人行走的道路。这里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
[14]与:通“欤”,在这里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3]而不忠[4]乎?与朋友交而不信[5]乎?传[6]不习乎?”
子曰:“弟子[7]入[8]则孝,出[9]则悌,谨[10]而信,汎[11]爱众,而亲仁[12]。行有余力[13],则以学文[14]。”
【说文】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第二则中,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的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解字】
[1]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曾子是鄫国太子的后代。曾子在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曾子是有名的孝子。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和“修齐治平、省身、慎独”都是曾子提出的观点。
[2]三省:三,这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对于频率密集,或是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久的数字,都会用“三”来表示。省,检查、查看,这里是检查自己的作为,查找自己的缺点并改正的意思。
[3]谋:谋的本义是考虑、谋划。这里可以当做办事讲。
[4]忠:本义是尽心竭力、忠诚无私。这里是尽心竭力的意思。
[5]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够按照礼制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守信用。“信”被儒家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6]传:这里作名词讲,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弟子:这个词在文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生,另一种是年纪小,身为儿子或是弟弟的人。在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比较合适。
[8]入:古时候,父母和子女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入”就是进入父母的住处。
[9]出:是相对与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间,或是出外求学。
[10]谨:在《说文解字》中,“谨”被解释为“慎”。文中带有谨慎、少说话的意思。
[11]汎:广泛。
[12]亲仁:亲,亲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13]行有余力:有剩余的精力、闲暇的时间。
[14]学文:这里不单单指学习文字,还包括古代文献,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4]于是[5]邦[6]也,必闻[7]其政[8],求之与,抑[9]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10]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11]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子曰:“信近于义[12],言[13]可复[14]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15]不失其亲,亦可宗[16]也。”
【说文】
这章的意义是孔子因其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而得以用一种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得到他国的国政信息。孔子以此说明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除了本身即是美德之外,还能去除暴戾、傲慢、骄奢之气,因而对外可使人际关系和谐,对内则可使心性修治、推展。
【解字】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儒家七十二贤之一。他善于雄辩,才能出众,且善于经商。
[3]夫子:古时候人们对士大夫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孔子。《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在鲁国,孔子曾做过司寇。所以孔子的弟子们尊称他为夫子。后来,学识渊博的人或是传授知识的老师都称为夫子。
[4]至:到。
[5]是:做代词。这,这个。
[6]邦:这里指当时的诸侯国。
[7]闻:知道、知晓。
[8]政:政事、政治。
[9]抑:还是、或是。
[10]温:和厚、平和。良:善良。恭:庄重、恭敬。俭:节制。让:谦逊。这五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孔子的形象,是孔子的弟子对老师的评价和描述。
[11]其诸:语气词,表推测。
[12]义:这里是合理、适宜的意思,同时也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
[13]言:约定,曾经说过的话。
[14]复:履行、实践。“复言”就是履行、兑现诺言的意思。
[15]因:依靠、凭借。
[16]宗:主,引申为可靠的意思。
《孙子兵法》二则
春秋·孙子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说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大学(节选)
春秋·曾子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说文】
大学是“四书”之一。“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本篇选录的部分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既是全文的宗旨,也是儒家教学的目标。
【解字】
[1]道: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使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即光明正大的品德的意思。
[3]亲民:使人弃旧图新、从善如流。
[4]知止:知道目标的所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文】
本篇选录的部分,提出了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为儒家为古时知识分子设立的人生追求阶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心理。
【解字】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身心品行。
[3]致其知:使自己获取知识。
[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宫之奇谏虞假道
春秋·左丘明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5],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6],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7]。大伯不从,是以不嗣[8]。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9],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0]。将虢是灭[11],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2]?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3]?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4]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5]。”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6]。’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7]。’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18]。’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19],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0]
【说文】
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解字】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国: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即“玩”,这里是轻视、不看重的意思。
[4]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5]辅:面颊。车:牙床骨。
[6]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诸侯国,有相同祖先。
[7]大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8]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
[9]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0]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1]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
[12]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怎么能。之:指虞。
[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做杀戮的对象。唯:因为。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4]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
[15]享祀:祭祀。絜: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6]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17]馨:浓郁的香气。
[18]易物:改变祭品。繄:句中语气词。
[19]冯:同“凭”。
[20]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曹刿论战
春秋·左丘明
十年春[1],齐师[2]伐我,公[3]将战。曹刿[4]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10]。”对曰:“小惠未徧[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2],弗敢加[13]也,必以信[14]。”对曰:“小信未孚[15],神弗福[16]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17]。可以一战[18]。战则请从[19]。”
公与之乘[20],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21]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故逐之。”
【说文】
本文讲述的是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长勺之战“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解字】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师:军队。
[3]公:指鲁庄公。
[4]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5]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参与。
[7]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弗,不。专,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1]徧:通“遍”,遍及、普及。
[12]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3]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4]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禀告神)。信,实情。
[15]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信任。
[16]福:赐福保佑,这里用作动词。
[17]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忠,尽力竭力。属,一类事。
[18]可以一战:可以与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19]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0]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22]竭:(士气)竭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3]靡:倒下。
《中庸》一则
战国·子思
子曰:“好学近乎知[1],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说文】
《中庸》相传为孔子后裔子思修改整理而成。《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后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朱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解字】
[1]知:通“智”。
《墨子》二则
战国·墨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1],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说文】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墨子名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
【解字】
[1]兼相爱:互爱互助。
孟子(节选)
战国·孟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3]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4]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5]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6]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7]不战,战必胜矣。”
【说文】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结。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战国著名思想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解字】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适合出兵打仗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有利条件;人和指人心的团结与和睦。
[2]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内城和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因此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兵革:兵器和铠甲。
[4]委:放弃、弃城。
[5]域民:限制百姓。域,本指界限,这里引申为限制。
[6]畔:同“叛”,背叛。
[7]有:要么。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1]之中,傅说[2]举于版筑[3]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5]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7]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8]于虑,而后作;征[9]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说文】
这是《孟子》一书中最能激动人心的一章,内容丰富,说理深刻,行文优美,语言凝练,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堪称古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解字】
[1]畎亩:田间地头,意为农民。
[2]傅说:商王武丁时的大臣。傅说是囚犯,被指派修筑城墙,后来武丁发现他有大才,便立即破格重用了他。
[3]版筑:一种筑墙工作,指在两块墙板中填入泥土夯实。
[4]胶鬲:曾以贩卖私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辅佐周武王成就大业。
[5]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楚王发现他有大才之后,任命为令尹。
[6]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期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听说他的才名后,用五张羊皮把他买了回来,并重用了他。
[7]曾:同“增”,增加。
[8]衡:通“横”,堵塞。
[9]征:表征、表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1],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2]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3],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4]之教,申[5]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6]不负戴[7]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8],途有饿莩[9]而不知发[10],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11],斯天下之民至焉。
【说文】
这一章历来被学者看做是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施政宣言,中心思想是如何施行仁政,如何由仁政而王道。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时的具体措施,与早期儒家“先富后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解字】
[1]洿池:地面低洼处形成的水池,这里指养鱼的池塘。
[2]斧斤:泛指斧头等伐木、砍柴的工具。
[3]畜:家畜。
[4]庠序:商朝把乡村的学校称之为“序”,到了周朝又称之为“庠”,都指的是乡村的学校和小私塾等。
[5]申:反复告诫。
[6]颁白者:指头发花白的老人。颁,通“斑”。
[7]负戴:肩扛头顶。
[8]检:收敛、约束。
[9]饿莩:即饿殍,指因饥饿而死的人。
[10]发:指发放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11]罪岁:归罪于年成。
孟子谓宋勾践[1]曰:“子好游[2]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4]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说文】
孟子在同别人谈到士应加强道德情操的培养时指出:士人在穷困时能够不丢掉义这个道德规范,所以能自得其乐;在得志时不偏离道这个行为准则,所以使百姓不至感到失望。古代的君子,得了志,恩泽普遍施加到百姓;不得志,也能自修自身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穷困时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得志时便兼善天下。
【解字】
[1]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2]游:游说。
[3]嚣嚣:安然自得的样子。
[4]得己:自得。
景春[1]曰:“公孙衍[2]、张仪[3]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文】
这一章是围绕着“什么人才算是大丈夫”这个概念展开的。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和“与民由之”的伟大志向;二是要有坚持这一伟大志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解字】
[1]景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2]公孙衍:号犀首,魏国人,著名说客,曾经担任五个国家的相国。
[3]张仪:魏国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连横”,一生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服从秦国。
逍遥游(节选)
战国·庄子
北冥有鱼[1],其名曰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
齐谐者[8],志怪者也[9]。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16],其正色邪[1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9]。
【说文】
《逍遥游》是《庄子》三十三篇的第一篇。想象奇特,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庄子追求顺其自然的生活,获得身心自由的思想。庄子,名周,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解字】
[1]冥:同“溟”,溟溟无涯的大水。水黑色谓之溟海,无风而有百丈洪波。北冥:即北方极远处的大海。
[2]鲲(kūn):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3]鹏:传说中最大的鸟。
[4]怒:奋起。
[5]垂:通陲,边际。垂天:天边。
[6]海运:即海动。徙:迁移。
[7]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8]齐谐:书名,出自齐国,记载的内容多诙谐、怪异。
[9]志:记述,记载。怪:怪异。
[10]水击:拍击水面。
[11]抟(tuán):盘旋环绕。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这里的九万里和前面的三千里都是虚数,表达多的意思。
[12]息:止息。
[13]野马:浮游之气,像野马一样飞奔。
[14]尘埃:天空中带有尘土颗粒的空气。
[15]以息相吹:用气息吹拂游气浮尘使之在空中游荡。
[16]苍苍:深蓝色。
[17]其:这里指大鹏。
[18]极:尽。
[19]是:此,这样。则已:而已。
庖丁解牛
战国·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向然[3],奏刀然[4],莫不中音[5]。合于《桑林》之舞[6],乃中《经首》之会[7]。
文惠君曰:“[8],善哉!技盖至此乎[9]?”
庖丁释刀对曰[10]:“臣之所好者道也[11],进乎技矣[1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也[13]。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4],官知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导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经肯綮之未尝[20],而况大乎[21]!良庖岁更刀[22],割也;族庖月更刀[23],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4]。彼节者有间[25],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6],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7],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8],视为止[29],行为迟[30],动刀甚微[31],然已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说文】
本篇选自《庄子·养生主》,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庖丁解牛”也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个成语。这则故事说明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才能终究领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解字】
[1]庖丁:庖,厨师,庖丁即一个姓丁的厨师。文惠君:人名,是作者假托的一个君王,历史上并无其人。解:剖割分解。
[2]踦:抵住。
[3]砉然向然:砉、向,都是解牛过程中发出的皮肉骨相分离的声音。
[4]奏:进。:音响大于砉的砍割裂之声。
[5]中:合乎。
[6]桑林:商汤时的乐曲名。
[7]经首:尧时的乐名。会:音节。
[8]:同“嘻”,惊叹之声。
[9]盖:通盍,为何。
[10]释:放下。
[11]好:喜好。
[12]进:超过。
[13]全牛:完完整整的一头牛。
[14]神遇: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事理,即心领神会。
[15]官:指耳、目等感觉器官。
[16]依:遵循。天理: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
[17]批:击,劈。郤:筋骨间的空隙。
[18]导:引。窾:空。导大窾:刀引入到筋骨间的空隙。
[19]因:因循。固然:本来的样子。
[20]技:当做“枝”字来解。枝经,经脉相连处。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肉纠结之处。
[21]大:此处指大骨头,即所谓的盘结骨。
[22]良:善。岁:年。更:更换。
[23]族:大多数。折:用刀砍断骨头。
[24]硎:磨刀石。
[25]节:骨节。间:间隙、空隙。
[26]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运刀。
[27]族:骨节筋腱聚集处。
[28]怵:一心谨慎。
[29]视:目光。为:因。
[30]行为迟:动作因此放慢。
[31]微:轻。
[32]:象声词,这里指牛体解开时的声响。
[33]委地:堆积在地上。
[34]踌躇满志:从容自得,心满意足。
[35]善:收拾。
《荀子》三则
战国·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哀公》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荀子·不苟》
【说文】
《荀子》是荀子作品的集结,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他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劝学(节选)
战国·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故不积跬步[2],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5]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说文】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比喻层出不穷,辞采缤纷,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字】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到达很高的精神境界。得,获得。
[2]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
[3]骐骥:骏马。
[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5]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螯:蟹钳。
宋人酤酒
战国·韩非子
宋人有酤[1]酒者,升概甚平[2],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3],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4]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5]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说文】
这则故事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推论出治国的高深道理,用恶犬、猛狗来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指出正是这些邪恶小人蒙蔽了君主,使他们亲近不了敬献忠言的贤臣。这便是“狗猛酒酸”的深刻道理。
【解字】
[1]酤:同“沽”,卖。
[2]升概甚平:容器量酒量的很平,意思是“分量很足”。升:量酒的器具。概:作“量”解。
[3]不售:卖不出去。
[4]挈:携带。
[5]龁:咬。
郑人买履
战国·韩非子
郑[1]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3],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说文】
这则故事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中的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告诫人们,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解字】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度:测量。
[3]反:通“返”,返回。
引婴投江
秦·吕不韦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1]引[2]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3]物,亦必悖[4]矣。
【说文】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的传世巨著,又称“吕览”。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随着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趋势的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因而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只凭主观臆断的人。
【解字】
[1]方:正在、正要。
[2]引:牵、拉。
[3]任:处理。
[4]悖:荒谬,有矛盾的。
刻舟求剑
秦·吕不韦
楚人有涉[1]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说文】
这则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告诉我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申为不懂变通、墨守成规的意思。
【解字】
[1]涉:渡过。
[2]遽:急忙、快。
[3]契:用刀刻。
谏逐客书(节选)
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2]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3]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4]观之[5],客何负于秦哉!四君却客而不内[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说文】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制度。
【解字】
[1]“昔缪”“此五”两句: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缪:同“穆”,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宛:楚国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2]“孝公”句: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3]“惠王”句: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业延续到今天。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4]“昭王”句: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渐获取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5]观之:由此可以看出。
[6]内:通“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1]有余,而形貌昳丽[2]。朝服衣冠[3],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君美甚[5],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6]君也!”
旦日[7],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8],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9]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10]甚矣。”
【说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本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解字】
[1]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2]昳丽: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这里用作动词,穿戴。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孰与,与…相比。
[5]君美甚:你美极了。
[6]及:赶得上,比得上。
[7]旦日:明日。
[8]明日:又过了一天。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
[9]弗如:不如。
[10]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甚,厉害、严重。
《礼记》二则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1],教学为先。《兑命》曰[2]:“念终始典于学[3]。”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5]也。《兑命》曰:“学学半[6]。”其此之谓乎!
【说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本篇作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
【解字】
[1]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2]兑命:《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兑命》。
[3]念终:始终想着。
[4]困:疑惑、迷惑。
[5]长:促进。
[6]学学半:前一个“学”的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的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礼记》大同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1]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3],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5],女有归[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8]。是故谋闭而不兴[9],盗窃乱贼而不作[10],故外户[11]而不闭,是谓大同。
【说文】
本篇是《礼记·礼运》中的一篇,描述了一个人人平等、安定富裕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
【解字】
[1]与:通“举”,把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出来。
[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3]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以……为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5]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6]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9]兴:发生。
[10]作:兴起。
[11]外户:泛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