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命题,他认为那些在道德、功业和思想上有重大贡献的人,是不朽的人,将会为后世永远铭记。纵览中国二十四史,前辈先贤或在“立德”,或在“立功”,或在“立言”上有所贡献,又或者其中两者兼而有之,但能做到三者兼备的人,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相对于王阳明来说,身处近现代交汇之际的曾国藩离我们更近,也更具有相关性。
一、为什么关注曾国藩和他家族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清史稿》评价称“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他的“立功”主要在于以书生领兵平叛,他的“立德”“立言”则主要在于修身齐家,他是传统社会修身齐家的典范。
在修身方面,曾国藩的渐进苦修法既迥异于王阳明心学,又不同于其他理学家的玄妙幽远,更为具体,更接近日常生活,在宋明清三代理学家中最为独特,且成效显著;不但通过修身悟出了心安、身强、神钦、悦人的秘诀,也帮助其走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军事困境。在坚持不懈的修炼中,他虽病魔缠身,却摸索出独特的养生保身法,并最终以羸弱之躯走上自身人生和民族历史的巅峰。
曾国藩的齐家是修身的自然延伸,正如四书之一的《大学》所指出的“身修而后家齐”。曾国藩考中进士后,因为要离开湖南老家,远赴北京为官,“家”在他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只能思念的存在,且随着离家愈久而愈强烈。怀着对家的深深的爱,以及对于家族传承的强烈忧患,他一生中写过1500多封家书,并在家书中对家庭治理、子弟教育、做人做事、修身理财、养生保身、亲戚邻里关系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谆谆告诫。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曾氏子弟代代有人才,曾氏家族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知名的名门望族。
曾国藩影响非常大,近现代许多名人都对他倍加推崇。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相互间离得不远,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受曾国藩影响,年轻时更熟读曾国藩著作,并写下“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批语。蒋介石一生都在推崇曾国藩,不但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模仿,而且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如此,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祖籍湖南,和曾国藩是老乡,父亲马鹤凌一直以曾国藩家书教导马英九,长大后,曾国藩的话“唯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成为了马英九的座右铭。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曾国藩热的兴起,曾国藩家族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关注,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综合来看,曾国藩家族和历史上的其他大家族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人才多。曾国藩共有五兄弟,五兄弟的后裔里面有成就者高达240多位,其中包括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的外交家曾纪泽,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100多位的数学家曾纪鸿,受到梁启超赞扬的戊戌维新派曾广钧,清代著名女诗人曾广珊,台湾东海大学终身荣誉校长曾约农,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中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学位的女子、教育家曾宝荪,全国妇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第三任夫人曾宪植,联合国文教委员曾厚熙,其他人也都在教育、化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第二,传承久。如果从家族的奠基者曾国藩爷爷曾玉屏开始算,曾国藩家族已经传承了十代,中间经历了洋人入侵、清王朝覆灭、北洋政府统治、日本侵华、国共内战、两岸分离等重大的民族和国家危机,都能传承不断,且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象。时至今日,很多研究曾国藩和曾国藩家族的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传承久远的奥秘在哪里?本书就是为了分析解决这一个问题而著。
第三,家风好。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风好。曾氏家族非常重视子弟的教育,在家训中,读书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选择名校名师的同时,也重视家庭的言传身教,家中更有大量藏书,当时能见到的主要书籍都有收纳。二是生活风气好。曾家人日常的家务,很少假手用人,都是自己亲自做,曾国藩认为,做家务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养成勤勉家风。三是注重修身。曾国藩要求子弟戒骄戒傲戒奢,力戒富家子弟、官家子弟习气,保持寒士之风。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曾氏家族没有出现一个坏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曾国藩家族奋斗传承的四大阶段
曾国藩家族发源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山村家庭,在爷爷曾玉屏时,这个家庭的十几代人都靠务农为生,且几百年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但在曾玉屏的努力下,迅速发展和崛起,儿子曾麟书考上了秀才,结束了家族几百年没有秀才的历史,孙子曾国藩考中了进士,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多年间一直都是名门望族。总结曾国藩家族的奋斗和传承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时期,时间上大致从曾玉屏立志奋斗到曾国藩考中进士。
和大多数湖南人一样,曾国藩的先人是从江西迁徙而来,明末清初,才在湘乡定居,而直到曾国藩出生的前三年,曾家才再次迁到曾国藩的出生地白杨坪居住。太高祖曾元吉时,家境比较富裕,资产一度达数千金,还在衡阳、湘乡等地置有土地、房产。但同一般家庭一样,曾元吉老了后将田宅家产平均分给了六个儿子,仅留四十亩田养老,他的儿子、孙子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到了曾孙,也即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时,通过勤劳耕作,家境才又渐渐好起来。
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乡里人都认为他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据他自己回忆,三十多岁时,有一天,村里老人喝问:“你就想这样度过一生吗?”这一声喝问让他醒悟过来,并从此一改旧习,勤勉治家。曾玉屏在曾氏家族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使家族富裕起来。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财富的变化,曾玉屏少年时,因为家里穷,连祭祀祖先的祠堂都没有,家境好转后,他就和族中老人商议,建立了祠堂,并规定每年的三月祭拜祖先。二是督促子弟读书科举。有了一定的财力后,曾玉屏便督促儿子读书,鼓励他们走科举的道路,大儿子曾麟书资质一般,但毅力坚定,在父亲督促下,先后失败了十六次,终于在第十七次考上了秀才,成为了曾家历史上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曾家从此之后进入书香之家行列。三是订立家规家训。主要是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和三不信“不信药医、不信地仙、不信僧巫”,涵括了从精神到行为等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为曾家人提供了生活指南,对家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八字诀”和“三不信”对曾国藩有极大影响,他一生都在践行,且多次告诫、督促家人要遵循祖父制定的家训。
值得一提的是,曾玉屏非常睿智,曾国藩考中进士后,家人都非常高兴,不少人还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心思。相反,他却一再告诫家人,“宽一(曾国藩乳名)刚考中进士,事业才刚开始,我们不要麻烦他,让他能专心干事。”“他一个人在京城开销也很大,我们家里尽量自给自足,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向他要钱。”这是多么睿智啊!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告诫,曾国藩才能在北京安心读书、做官。
曾玉屏有三个儿子,老大英年早逝,老二即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老三曾麒云,曾麒云的一生很平淡,没有什么值得叙述的事迹,他也没有生儿子,过继了二哥的儿子承续香火。曾麟书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大半生都在为考秀才而奋斗,他对家族的贡献在于两方面:一是考中秀才,结束了曾家几百年没有秀才的历史。二是督促曾国藩兄弟读书,为了让儿子学得透彻,他想了很多办法,一有空就讲授,不论是在吃饭,还是床上睡觉的时候,且要求非常严厉,必等到曾国藩理解后才肯罢休。在家风方面,他更多的是继承父亲传承下来的治家理念,曾麟书曾命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可以看出他传承的家风和洒脱的心态。曾麟书在养生方面总结有一些心得,并将其中的保身三法:节欲、节劳、节食传授给曾国藩,对曾国藩思索养生保身法起到了启蒙作用。
第二阶段是腾飞时期,时间从曾国藩考中进士到去世。
曾麟书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女儿,五个儿子按年龄分别是曾国藩、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五个人在族兄弟中分别排老大、老四、老六、老九、老末,因此,曾国藩平常都称弟弟们为四弟、六弟、九弟、季弟。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5岁时开始在父亲教导下接受童蒙教育,但学习天赋一般,没有像历史中的许多大人物一样少年时就崭露出过人一面,而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读书子弟,靠着勤奋苦读的笨功夫,一步一步地通过科举之路,秀才考了七次,进士考了三次,其中充满坎坷。曾国藩考中进士的时候28岁,随后在家休息了一年,才进京为官。有的学者认为,曾国藩30岁以前都是庸人,庸人这个词笔者不认可,毕竟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已经说明了其区别于大众的一面。不过,他30岁以前的人生乏善可陈却是事实,如果没有后来的际遇,他可能就是大清王朝的一个普通官员,循规蹈矩、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他的人生也许会比较富足,但绝对不会焕发光彩,更不会像后来那样成为影响历史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进了京城之后,他的人生开始不平凡起来,先是在初进京的任职选拔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进入翰林院,并获得道光皇帝赏识,在随后的十年中七次获得提拔,其中一次连升四级,37岁时就成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挤入大清官场的核心层次。作为一名汉族官员,这在清王朝成立以来的两百年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勤奋外,和他的修身有很大关系。当大多数读书人都以当官为科举目的,当大多数读书人越过龙门后就迷恋权力带来的各种好处,沉陷各种享受的时候,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理学研究上,并按照理学家的标准来修炼自身,显得是多么不一般。曾国藩的严格修身和勤奋好学,让他很短时间就在京城读书人圈子中小有名气,并引起了道光皇帝的关注和赏识。
曾国藩考中进士,无疑对曾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修建符合曾国藩翰林身份的府邸过程中,曾氏家族最起码在名气上,就已经在当地,乃至湖南省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当曾国藩位列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这种影响力就更具有实质性,曾国藩也成了在朝的湖南籍官员代表,湖南遇到需要向朝廷请示、需要朝廷支持的重要事项时,时常会请曾国藩出面上奏,而在这中间,曾国藩家族就成了曾国藩与当地官场联系的一个纽带。不过,曾国藩自律性比较强,在家书中,他时常会要求家人不要介入当地官场,更不能插手当地的事务。
除了这种影响力的提升外,曾国藩对曾氏家族的贡献还在于两个更为重要的方面:一是为家族培养了人才。一个家族的发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当家族中出现了众多人才,这个家族才能枝繁叶茂,成为真正的名门望族。曾国藩在京期间,对几个弟弟教导很勤,几乎每个月都要寄去家书,考问、指点他们的学习情况。办团练后,几个弟弟先后从戎,四弟在家主持家务,并兼任当地的团练负责人,六弟在和太平军战斗中战死,季弟在攻陷南京前病死,只有九弟最有福分,也对曾国藩的帮助最大。天京攻陷后,曾国藩封为侯爵,九弟封为伯爵,兄弟一日同封侯伯,这在历史上也少见。二是订立家规家训。在爷爷、父亲家规家训的基础上,曾国藩先后制定了“三致祥”“四字诀”“八本说”,并为家中子弟读书、妇女劳作制定了详细的课目。曾国藩家训内容全面,涉及学习生活、为人处世、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其中贯穿的引导方向,他要求子弟不做官,要有一技之长,具备不靠家族独立谋生能力,切勿染上富家子弟习气,过简单生活、保持寒士家风。曾国藩对子弟要求很严,但眼光敏锐,不刻板,当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考科举时,当大儿子感到父亲因为语言不通,以至于在和洋人的交涉中存在种种不便,萌发学习英语的念头时,他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中国近代数学家丁取忠、李善兰,当小儿子和他们接触,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时,他也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曾国藩的家训一般通过家书寄到老家,四弟曾国潢扮演了具体执行者的角色。曾国潢因为天赋不高,当大哥进京为官后,作为次子的他,毅然接过了主持家务的重担,他的身上虽然毛病不少,但对于大哥在家书中的告诫,大体都能遵照执行。后来曾氏家族发展越来越好,曾氏子弟个个成才,这里面也离不开他的功劳。
第三阶段是承续时期,时间从曾纪泽接班到辛亥革命。
曾国藩在世时,曾任湘军统帅、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掌握东南四省军政大权,门生弟子幕僚众多,曾氏家族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曾国藩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婴儿时就夭折,二儿子曾纪泽,三儿子曾纪鸿,在他去世后,曾纪泽继承了爵位。
无论是按照古代标准,还是现代标准,曾纪泽都是一个优秀的继承人。他很早就在父亲身边学习处理各种事情,深得父亲真传,在父亲去世后,他恪守父亲家训,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此同时,他还是近代史上的著名外交家,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知识分子。1881年,在中俄谈判中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复伊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获胜的外交活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1884年,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为清政府争回每年增加烟税白银200多万两。
曾纪鸿也是一个很优秀、上进的人,曾计算出圆周率3.14后的100多位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圆周率计算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西方人对他的计算方法非常感兴趣。可惜3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曾纪泽、曾纪鸿两兄弟继承父辈家业,秉承父辈教导修身齐家,曾纪泽还学习父亲写日记,坚持20年不断绝。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后人在曾纪泽、曾纪鸿兄弟那里分为两脉,但曾纪泽一脉生育能力堪忧,他唯一的亲生儿子曾广銮继承了爵位,但没有生育儿子,因此,他这一脉在血缘上就没有传承下来。曾纪鸿育有四个儿子,后嗣昌盛,今天我们说的曾国藩的后裔,实际都是曾纪鸿的后人。
第四阶段是出新时期,时间是辛亥革命之后。
曾纪泽兄弟恪守祖辈的家训治家,但因为曾纪泽长期在京城和国外工作,而曾纪鸿又英年早逝,所以,湖南老家的实际主持人就是曾纪鸿的老婆郭筠,她对曾氏家族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甚至可以说是曾氏家族史上继曾玉屏、曾国藩之后的第三位关键人物。
郭筠的父亲郭沛霖号雨三,与曾国藩是同科进士,后又一同在翰林院做官,因为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和人品,在曾纪鸿一岁的时候,两家就定下了娃娃亲,而郭筠比曾纪鸿大一岁。郭沛霖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且思想开明,郭筠虽然是女子,但很小的时候就随父兄读书,在父亲的督促下,不仅能写作制艺文字,诗文辞赋亦有一定功夫。咸丰九年,郭沛霖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因伤过重,不治而亡,郭筠时年仅13岁。郭沛霖为官清正,没有留下多少家产,郭筠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很快表现了治家才能,在当地成为美谈。
同治六年,郭筠与曾纪鸿完婚,因为当时曾国藩已经是一等侯爷、大学士、两江总督,嫁到曾府后,她没有一般女子嫁入侯门后的骄纵之气,严格遵守曾家的家训,参与家庭劳作,且不忘学习诗书,曾国藩见她非常好学,亲自给予指导。她后来回忆说:“我十九岁结婚,大部头的书,如《十三经注疏》《御批通鉴》等都是到曾家来,在文正公指导之下才读的。”曾国藩是一位遍览中国典籍的饱学之士,思想较为开明,儿媳是好友女儿、儒门淑女,又肯用心学,遂大力教导培养。
主持家务后,郭筠秉承先人遗训,勤俭治家,告诫子孙不染纨绔习气,力求自立自强。并根据民国后的时事变化,订立了新的家训《曾氏富厚堂日程》,要求子孙天天做到,时时遵守。《曾氏富厚堂日程》共六条:
一、男女皆应知习一样手艺;
二、男女皆应有独自一人出门之才识;
三、男女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算不错;
四、男女皆应侠义成性,不要行为有亏;
五、男女皆应抱至公无私的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六、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矣。
郭筠的《曾氏富厚堂日程》,给曾家的治家“八字诀”“八本说”“四德”注入了崭新的内容,强调男女一律平等、男女都要自强自立。这非常符合当时社会潮流,在她的培养下,子女个个都具有独立精神。
郭筠育有四子一女,长子曾广钧,在母亲严格训导之下,于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时年23岁,是继曾国藩后曾家的第二位进士。在对孙辈的教育上也非常用心,对于四个儿子的子女,不论男女,每房留年纪最大的一个,从小带在身边亲自督课,不但请中文老师,而且请了日本人教日文,请了懂英文的中国人教英文。
曾国藩祖宅富厚堂建有左右两座书楼,分别是求阙斋和归朴斋,前者是曾国藩和曾纪泽藏书、看书的地方,后者是曾纪鸿看书的地方。曾纪鸿去世后,郭筠每日在归朴斋看书,并将书房命名为“艺芳馆”,郭筠字诵芳,晚年号艺芳老人。孙女曾宝荪是著名的教育家,民国时在长沙创办现代式的艺芳女子学校,就以祖母的名字命名;晚年在台湾时,又将祖母的诗集出版,取名为《艺芳馆诗存》,可见祖母对她的影响之深。曾宝荪在《艺芳馆诗存·前言》中说:“先祖母高瞻远瞩,在光绪末年已知国内政治势趋鼎革,而学术演进,偏重科学,除长孙女早适姚氏外,其余三房男女孙辈,均令其远赴英美学习科学。”
郭筠1916年去世,享年69岁,在她的教育下,曾国藩后辈人才很多,且大都获得国外大学学历。
另外,和郭筠同辈的刘鉴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刘鉴是曾国荃次子曾纪官的妻子,曾纪官少时有才华,曾国藩称其为“少年秀才”,可惜身体不佳,29岁的时候就不幸去世。刘鉴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都是进士,父亲担任过知府,在长辈教育下,她诗词文赋、琴棋书画均有涉猎,享有才女美誉。曾纪官去世后,她主动承担家务和教育家中子女的责任,受到曾国荃赏识,不仅令两个女儿向她学习,还将其他子孙后代都交给她教养。
刘鉴在继承曾氏家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曾家实际情况,编写了《集字避复》和《曾氏女训》。《集字避复》是识字教材,收录常用字3800多个,没有重复。《曾氏女训》共三卷,是家庭女子的教材,在古人女子教育思想基础上,吸收了近代男女平等的思想。《曾氏女训·总论》写道:
“昔贤于闺范编纂,征引嘉言,师法懿行,洵足以砥躬励节,昔后世不以教女为重,并先训亦《女诫》、《论语》具文视之。虽有之传,或病其艰深,或易其浅近,授之之际,讲实固多忽略,领会亦勘微,以故莫收相长之益。矧当此海禁洞开,欧风东渐,凡有负文明者,发言遗辞,莫不以扩充民智,张大女权为宗旨,然知新而不温故,趋时而不述古。祖学既晦,率旧无从,徙使女界前途如蒙昏雾……为归则反对翁姑丈夫,为女则耿耿父母兄弟,自生和阻力,妨害进步。”
她认为,先贤编撰的关于妇女品德的书,足以磨砺节操德行,可惜后世不重视女子教育,这类书虽有流传,却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欧风东渐以来,关于女子的教育以伸张女权为主,与传统的教育区别很大,致使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割裂,女子受了教育后,回到家里则反对父亲、丈夫和兄弟,逐使家庭失和,妨碍进步,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刘鉴既对传统教育表示不满,也对新式的女权教育“趋时而不述古”,割断现代与传统的做法持反对态度。
《曾氏女训》在近现代史上,比较早地把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思想吸收到家训中,设置了德育16课、智育8课、体育8课。
刘鉴1930年去世,享年78岁,曾国荃的后人多有成材,就得益于她的教导。叶剑英第三任夫人、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的父亲曾昭和是刘鉴一手带大的,他14岁就中了秀才,是中国最后一批秀才,曾宪植小时候也跟着刘鉴读书。
1949年后,曾氏家族的后裔有的留在大陆,有的去了港台,有的远赴欧美,但无论身处哪里,他们都严守家训,低调做人,勤俭生活,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曾家的后辈们,虽然不再像祖辈们那么显赫,但也出了很多专家、学者型人才,而且只要恪守祖辈传下来的家风家训,谁能说他们中不会再次出现伟大人物呢?
三、曾国藩家族的特质与核心价值观
以上简要叙述了曾国藩家族的奋斗和传承历史,在这部历史中,我们能看到一幅以曾氏家族为主的珍贵画卷正缓缓打开:居于湖南湘乡的一户普通农家,通过努力奋斗,在30多年的时间中,一步一步成为当地、湖南省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并传承了近200年,历经十代而不衰!这是神奇的现象。
战国时的儒家亚圣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通过对历史上家族兴衰的分析,得出结论:无论什么样的家族,从创始人开始,一般都传承不过五代,五代之后都逃脱不了衰败、沉沦的命运。孟子提出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历史的印证,成为家族传承的魔咒,在其之后的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周吴王郑等世家大族,还是其他的富裕家族、权贵家族,绝大多数都逃脱不了这个魔咒,只有极少数的家族,如孔子家族、皇权家族,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把自身家族命运和政权的命运、文化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传承得久远一些,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与之连带的皇权家族也会随之衰亡、解体。孔子家族和中华民族的文脉联系在一起,家族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几经兴衰,文化兴则家族兴,文化衰则家族衰!
而不论是政权的力量,还是文化的力量,能依靠这两种力量来维系家族传承的,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家族都不具备这种条件。那么其他的家族,不具备这样条件的家族该如何维护家族传承呢?从历史来看,家风、家训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国藩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少数成功维系家族传承不衰的案例。
在上文展示的曾国藩家族的历史画卷中,除了奋斗传承之外,如果看得更具体些,至少还能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
第一,家族创始人或奠基者具备优良的品质,富有远见又行事踏实。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无疑是曾家事业的奠基者,曾家的人才培养、家风家训创立、生活劳作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他的功劳。据曾国藩回忆,爷爷具有早起的习惯,每天黎明即起,白天忙于劳作,且种菜、养猪、养鱼、督促子弟读书,一件都不忽视。他非常注重家庭内部的和谐,也重视维护和亲戚邻里的关系,并告诫家族子弟,家族的“宝”不是珍稀的金银玉器,而是和谐的邻里关系。面对当时农村盛行的迷信,他立下了“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的家训,显示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当时农村里的迷信思想大都由僧、巫及各类冒充神仙的人传播,他告诫子弟要远离这类人,“不信医药”则是基于农村走方郎中多、疾病治愈率低、因病致贫率高的社会现实。在他看来,一个好不容易才富起来的家族,如果因为给某个人治病,就倾尽家族所有,而且治愈率不高,这样的做法是极其不妥当的,他的身边不乏因病致贫的例子。曾国藩也说,他曾见到有亲戚和他家经济条件相似,但因为疾病,导致后来两家差异很大,亲戚家的穷困让他感触很深,也进一步坚定了继承祖父“不信医药”家训的信念,并用一生来践行。
第二,注重建立家训,培养良好家风,并能因时而变,不因循守旧。曾国藩家族的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家训,从曾玉屏时期就开始建立,后代不断补充完善,特别是清末民初,面对国家、民族及文化的大变革,能及时做出调整,吸入了男女平等、独立自由等观念。曾国藩家族以家训治家,家训是家庭的规矩,涉及家庭内部兄弟妯娌关系、生活习性、劳作方式、为人处事交友、理财观念等方方面面。另外,曾家家训不是长辈对晚辈的单方要求,而是全体家庭成员都需要遵循的规矩,长辈对晚辈的教导,身教和言教一样重要。曾国藩家族的家风是耕读之风、寒士之风,不论他的家族达到了何种高度、具备何种影响力,他都要求子弟保持耕读家风,重视劳作和读书,在生活上去奢守简,保持寒门家庭的那种勤俭习惯,在他的要求下,家里只请了少量的用人,大多数的家务都是家人自己动手做的,在新儿媳刚进门时,就要求其参与家庭家务,日常的梳洗也不要假手他人。
第三,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宽和包容,尊重兴趣。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这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有关。和今天的人一样,他们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选择、老师的选择上非常用心。曾国藩选择学校的标准:一是名校,二是学习风气好,三是同窗要朴实肯学,他不愿意子弟染上不良习惯。选择老师的标准:一是有真学问,二是品德好,三是志同道合,注重寻访山林之中的老师,因为他们不像城里的老师那样身具市侩之气,也注重寻访在教育子弟上已有成就的人,特别是那些自身子弟成才的人。曾纪泽、曾纪鸿兄弟的老师,有很多是曾国藩的朋友,这些人他比较了解,且志同道合。学校教育之外,对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曾国藩虽然平日政务军务繁忙,但从不忽视对子弟学习的关注,要求子弟定期把诗文寄来,每篇都认真批改。在家书中,经常传授自己的学习心得、经验,对于自己读书的教训、不足也不避讳,当子弟在某方面展示出兴趣时,会予以支持,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议。从他的家书中,我们能看出,他和两个儿子之间,在学习上是亦父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和西方世界打交道的人,他无疑具有其他人所不及的世界眼光,通过和西洋人的接触,他敏锐地把握到未来的中国精英将不可避免和西洋人交往、竞争,在这种认识下,他鼓励曾纪泽学习英语,而这在当时的中国士大夫眼中无疑是离经叛道,后来曾纪泽成了著名外交家,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就得益于父亲对他兴趣的尊重和鼓励,如果父亲反对,不能学习外语,曾纪泽也许就不会走上外交之路,也不会有以后的成就。
第四,在家族传承上,相对于权力、财富等传承,更注重精神传承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曾国藩是大学士、总督、湘军统帅,官至一品,在当时的中国官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推荐的官员朝廷很少有不重用的,按理说,拥有这样的家庭条件,子弟进入官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他却要求子弟尽量不踏入官场。在财富上,他明确表示把财富留给子孙,不如把书留给子孙,在他死后,留给子弟的财产只有几百两银子,却有一个大型的藏书楼,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书楼的藏书量一度达30万册,是保存至今的近代中国私人藏书第一书楼。相对于财富、权力的传承,曾国藩更重视精神的传承,而这种精神体现在价值观中,既包括祖父归纳的“八字诀”,也包括他归纳的“八本说”“三致祥”“四字诀”,还包括郭筠的富厚堂日程“六条”。笔者将曾家的价值观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出其中最核心的八个:书、勤、和、俭、省、恕、敬、健,并对其进行了一一阐述。曾国藩家族传承的秘诀,尽在这八大核心价值观中。
第五,治家与修身、做事、理政等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方法,与修身、做事、理政等的理念、方法,是相通、一以贯之的,修身的同时就在治家,治家是自我修养提升的自然结果。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说,在曾国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他是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一身的圣人。
四、对当代家族传承的八大启示
曾国藩家族的奋斗、传承史,对我们今天的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族传承、社区建设、自我修养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是每一个家庭,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庭,都可能发展为名门望族,每一个人,只要愿意,都可能成为自身家族发展史上的创始人或事业的奠基者,前提是需要像曾国藩家族及其成员一样的勤奋、努力。
二是家庭建设的关键在于家风。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家庭之中,日后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在不同的组织学习、工作,可能会变换很多不同的单位,但家这个组织却是终生的。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感受、幸福指数,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好的家风标准是“和”,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家庭与外部关系的和谐,更包括心灵的和谐。
三是家族传承要有“魂”。“魂”是家族成员,特别是家族代际成员间共同认可、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家族只有财富、只有权力,却没有“魂”,就不会是凝聚力高的家族,其传承和发展肯定要受到影响。目前,家族传承领域关注较多的是家族企业的传承、财富的传承,家族企业传承重点关注企业的控制权、所有权、经营权如何长久保持在家族手上,财富传承重点关注家族财富在传承中如何保全、保值、增值,对家族“魂”的关注少,在核心价值观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少。缺乏“魂”的家族,在传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家族成员间因理念不同、利益纠纷、财产分割等而引发的矛盾,而这类矛盾是导致家族解体、衰败的重要因素,历史和现实中有无数的案例。
四是富贵家族要有忧患意识,要保持寒士家风,过简单生活。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富裕家族、上层家族来说,一定要防止子弟养成骄奢习气,即使家族条件再优越,也要让子弟养成奋斗的习惯。过简单生活,保持寒士之风,不是有钱不花,而是要避免铺张浪费。
五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和教育的品质。目前,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教育条件,加入了择校、买学区房的大军之中,还有一些家长让孩子读天价学校、贵族学校,却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更不要说和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其实,相对于外在的学习环境来说,家庭教育更重要,在关注教育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应关注教育的实际品质,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父母不能给予很好的言传身教,那么他的成长之路将会遇到更多坎坷,他的心灵会更加孤独寂寞,其未来的身心健康状况堪忧!
六是要有意识地学习修身养心保生之道。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让他们接触、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今天的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很少涉及修身养心保生方面,这造成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心灵非常脆弱,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走极端。强大心灵和健康体魄是幸福生活、辉煌事业的基础,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学习修身养心养生之道,从小就懂得如何保养身体、调节心理。
七是社区建设、国家建设要和家庭建设结合起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好了,社区、国家才能建设好。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是相通的,今天我们也要在家庭建设、社区建设、国家建设之间寻找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价值观的纽带,把家庭、社区和国家串联起来。
八是中国家族传承离不开中国式智慧。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在家族传承领域亦然,强调制度在家族传承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文化观念中,无论是家族企业,还是家族财富的传承,抑或家族接班人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不过,近年来,不少学者更加关注传统文化与家族传承的关系,特别是对中国家族来说,如果不能在文化上和中国保持同步,不能在文化上受到家族所在地人的认可,那么,这样的家族,其培养出的接班人,是很难适应中国土壤的,其家族传承也是很难长久的!马云曾说:“阿里巴巴要选接班人,不能采用西方的管理方式,认为只要从外面聘请一个总裁,企业就能传承好,这是不对的,企业要保持传承,必须从内部培养接班人,培养那些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培养那些能获得认可的人。”这是具有洞见力的言论。对那些真正关心自身家族传承的人来说,中国传统智慧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而只有扎根于中国文化,扎根于中国的深厚传统,家族才能根深叶茂、传承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