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初始

事业初始

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

——洛克菲勒

犹太人血统

1860年时洛克菲勒的兄弟姐妹

人们对于约翰·洛克菲勒的一生,自始至终都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个具有野心的企业家,有人却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双方都各持己见,相持不下。

美国早年的名人,一生多半靠机运成功,但洛氏例外。他虽非多才多艺,但他冷静、理智、有远见、有计划、逐步地建立了他的企业王国。他最伟大之处不只是为企业界创立新制度,更在于为后人树立了做慈善事业的好榜样。他富有创造性的一生在美国历史上确实占了重要一席。

约翰·洛克菲勒生于1839年7月8日,逝世于1937年5月23日。他家的三个大孩子:露西(1838)、约翰(1839)及威廉二世(1841)全生在利查堡的他又郡。

在1843年,老洛克菲勒也就是本书主人公的父亲花了三千一百元在纽约西边的摩拉维亚旁的小村庄上买了九十二亩地,于是举家迁至新居,小约翰的童年(四岁到十一岁)是在那度过的。同年,母亲又生下妹妹玛丽安及孪生的法兰斯(生下不久即死)。过了两年,母亲又生下小法兰克(1845)。

摩拉维亚风景

约翰·洛克菲勒的父母个性不同。母亲爱丽沙·戴维逊金发蓝眼,是个苏格兰富农的女儿。她虽然接受的教育不够,却十分聪敏广博。爱丽沙虔诚地信奉基督教,是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严母。她坚信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家教极为严格。此外,她勤快、节俭、朴实,这些美德和坚强的信念全传给了日后出人头地的小约翰。

知识链接

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是个一神论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马龙派等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它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景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现时估计共有15亿~21亿的人信仰基督宗教,占世界总人口33%。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公元1~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

耶稣(Jesus)——基督教的创始人,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基督教基本经典是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旧约全书》的内容基本上与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没有太大分别,可是在书卷的分类上,与犹太教的分类有所不同,因此《希伯来圣经》和基督宗教的《旧约圣经》的书卷数目并不相同。而基督新教则是经斟酌后,未采纳《希伯来圣经》中的六卷经文,这六卷经文的希伯来文原文几已全部失传,只留下很少很少的残卷,希腊语译本仍完整,少数几卷则原本就是用希腊文写成。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耶稣三十岁左右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他声称,他的来临是要成全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非取代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这两点。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暗中要将他除之而后快。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的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依据他门徒所见,耶稣死后第三日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使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教会又定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

约翰·洛克菲勒与犹太人文化

约翰·洛克菲勒,是美籍犹太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人。他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小村的犹太人家庭。

犹太商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流商人,洛克菲勒就是其中之一。在犹太人的商业哲学中,能赚钱的智慧方为真智慧!他们认为金钱是给上帝的礼物,是上帝给人以美好人生的祝福。对金钱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美好人生必需的手段和工具。

犹太人蔑视一般的学习,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味模仿,而无任何创新。犹太人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思考提高知性能力的过程。犹太人的学习能力很强,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他们认为,善于学习的人比善于模仿的人要智慧,并能够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在犹太教法中,勤奋好学不仅是仅次于高尚精神的一种美德,而且学习的本身就是精神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虔诚般的求知精神在商业文化中的渗透,内化为犹太人孜孜不倦、探索求实、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

现在在美国,犹太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占美国人口总数的23%,但在全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四分之一是犹太人;名牌大学中五分之一的教授是犹太人;当代美国一流作家中,犹太裔作家占三分之二;大名鼎鼎、影响世界的美国电影,其实是犹太人最早开创的。在经济领域,犹太人的影响就更大。牛仔裤的发明者克罗地是犹太人,金融大鳄索罗斯是犹太人,传媒大王默克多、著名企业家亚默尔、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都是犹太人。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控制着世界,犹太人控制着美国。

洛克菲勒的父亲威廉·艾维利·洛克菲勒的个性与母亲相反,他健壮、自信、勇敢、喜欢冒险,更擅于交际、谈天说地,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任何场合,只要他一加入,便马上成为焦点人物,他能将气氛变得活泼而有生气。但他也有缺点,他较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只顾个人喜好,一时冲动行事而不顾及后果。虽然他老家有田地,但他并非一个守本分的农夫,他把田地交给佃户去耕种,自己却到外乡去经商邀游。

洛克菲勒的校舍

邻居们总是把他的外出描绘得神奇有趣,说他一离乡,便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回来,等他返乡时,往往带回了壮马,载满了华服和美酒。他们对他的行踪很感兴趣,猜测他大概是做草药的生意。

1850年,洛克菲勒一家人由纽约州的摩拉维亚搬到纽约州的奥维哥,住了三年后,又搬到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虽又迁移过几次,但是最后仍定居于克利夫兰。在此一段时间,老洛克菲勒仍时常远游,并自称为洛克菲勒医生——癌症专家,也兼售一些治癌药品。

约翰当时已进入克利夫兰高级中学,他念书很用功,一点都不贪玩。成年后,他也回忆说他自己小时候很认真念书,以备接受成年后人生的各种挑战。虽然高中教育没令他博学,但锻炼了他小心谨慎的习惯,使他发挥出求精求真的潜力,以致当他一踏入社会,便能将它们派上了用场。

资料链接

克利夫兰

克利夫兰

克里夫兰是俄亥俄州凯霍加县的首府,位于伊利湖南岸,凯霍加河的河口,距离宾州一百公里,是俄亥俄州最大工业城市和湖港。面积196.8平方千米,人口约52万,其中黑人占44%;大市区包括邻近四县,面积3934平方千米,人口约190万。开埠于1796年,历史上由于是运河和铁路交汇,成为了制造业中心。在大型工业衰退后,成为了金融、保险和医疗中心。

克利夫兰于1796年始建,1836年设市。1830年伊利湖与俄亥俄河间运河开通,1851年通铁路,工商业迅速兴起。20世纪30年代成为现代化大城市。重工业是其经济基础,其中钢铁工业最为发达,其他工业部门还有机械制造、冶金、电气设备、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也都颇具规模。其位置位于连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铁路、公路干线上,十分重要。港口优良,输入大量铁矿石,输出钢铁、机床、汽车、粮食等产品。

洛克菲勒的爸爸 威廉·艾维利·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的妈妈 爱丽莎·戴维逊

学校教育固然对洛克菲勒有益处,然而家庭教育才是他日后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他母亲虔诚、刻苦、节俭及勤勉的态度,更在洛克菲勒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到了老年,他仍秉持着昔日母亲的教诲。母亲对宗教的信仰,也感化了洛克菲勒,早在学生时代,宗教就已在他心中生根,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个星期天他必去礼拜堂,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洛氏老年。

老洛克菲勒也和妻子一样地望子成龙,急切地想要将孩子培养成自立、机智、诚实而又有用的人。他教约翰如何写商业文件,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以及如何清晰地记账。他的训练着重于细心、勤快和负责。他知道社会是冷酷的、现实的,所以他要孩子们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坚强且精明地武装起来。

洛克菲勒小账本

老洛克菲勒一心只期望着他的孩子们日后能出人头地,做个精明的生意人,所以他对大学教育没有兴趣。约翰除了在1855年快高中毕业时上了三个月的法森商学院,学到些会计、商算、初级贸易、银行业务和汇率等知识外,并未曾接受正统的大学教育。

1855年,高中一毕业,洛克菲勒马上就到克利夫兰去找工作。他不计较报酬,一心一意想找一个能学做生意的工作。终于,在同年9月26日如愿地在专做代理及托运货物生意的修特及脱特商业贸易公司找到了。

当天,洛克菲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工作,他很高兴地说:“我不计较待遇,我需要的是经验,而这家公司的制度和经营方法都是我所向往和需要学习的。我能找到这么合适的,真是满意极了。”

约翰·洛克菲勒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三年,公司很器重他,派他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包括交通方面的人、汽船公司的人、商人、批发商、铁路局人士等。老板在城里的许多产业,也是由约翰去收租,这一切都给与他很多实际经验。在公司前辈的口中,他更得到了许多经商的理论及管理上的知识。

1858年,他希望公司能将他的年薪加至八千元,公司却只肯加到七千。当时他自觉羽毛已丰,颇有一闯天下的雄心,因而离开了公司,与一个志气相投的友人——摩拉斯·克拉克计划每人投资两千元,合股创办一间经营谷物、肉类及其他杂货的公司。但当时约翰只有七百元的积蓄,只好向父亲求援,先预支到二十一岁才能分到的财产——一千元,并需要在未到二十一岁前的几个月里支付预支款的利息。就这样,企业家洛克菲勒成立了他生平的第一家公司。

当时美国各方面都有待开发,所以正是年轻人大展身手,发展事业的好机会。聪明而有远见的洛氏和克拉克终于在1859年3月18日,在大河街62号,开了一家公司,专门替人转运货物,第一年就经营得很顺利,做了四万五千元的生意,净赚四千元。当时的四千美元可是一笔大数。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是信心十足、野心勃勃的。克拉克还指出他另外的优点就是精细明确:“如果客户欠洛氏一分钱,他会去要回来;如果他欠客户一分钱,他也会还回去。”

洛氏幼年并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所以他在文艺方面的知识非常贫乏,因此,有人认为他在商业方面的发展,完全是物质欲望的推动。这或许是正确的,然而我们不可否认,他向往的是有建设性的收获,并且他在获得大笔财富之后,仍欲与大众分享其成果。

洛氏从十七岁开始,就有捐款给穷人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他的账簿上明显地看出他这个累积几十年的习惯。十七岁那年,他四个月的总收入为九十五元,花了九块零九角添置衣服,也捐出了相同的数目给教会及穷人。他不但出钱,同时也出力为教会服务,而且他捐赠的数目完全与他的收入成正比,随着他财富的增多,捐款的数目就相应增加。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还没有开始成名之前,就养成了做善事的习惯,而且接济的对象不分信仰、种族和肤色。

洛氏常自我告诫:“你现在已踏入商业领域,要处处小心,不要骄傲,骄者必败啊!你的成就是建立在你每日的努力上。”这种自我警省式的独白,日后成为他生活的习惯,他老年时曾回忆说:“这个习惯对我有很好的影响,因我常怕自己无法承受自己的巨富而变得骄傲,所以时常勉励自己、警告自己不要太狂妄了。”

知识链接

美国疆土的划分

美国和中国一样,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她是一个移民国家。按照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美国可以划分为六个地区:东北部、西海岸、中西部、西南部、大西洋中区和南部。

美国东北部是第一批英国新教徒的定居地,因此也被称为“新英格兰”。那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土地也不肥沃,不适合农业生产。但由于面向大西洋、面向曾经“活力四射”的欧洲,所以,这一地区的经济主导力量是制造业和商业,文化教育非常发达,但种族成分也很复杂。这里因天气寒冷,人们每天都要忙着挣钱。时间一长,他们形成了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直爽和务实的特点。

西班牙人是美国西海岸的第一批居民,他们沿着海岸建立了很多天主教传教点。后来由于其他移民不断迁入,如今这里是美国种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也是最适合移民生存的地区,在某些地方,墨西哥和亚洲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欧洲的影响。西部的居民常被认为是美国最不传统的一群人,他们对变革和差异的包容性很强,因为他们本身就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来看,在文化上与外界交流频繁,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政治理念上“执著”地追求“民主”和“自由”。

在美国的六个地区里,中西部面积最大。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适合耕作,盛产燕麦、大麦和玉米,被誉为美国的“早餐篮子”。这里的第一批居民是从美国东海岸和瑞典、挪威、德国迁来的。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西部人生活节奏慢、诚实、珍视传统。

美国西南部与中西部相比,大片沙漠显得有些苍凉。那里受欧洲移民的影响最小,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给那里的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西洋中区在新英格兰南面,不光有英国新教徒,还有英国天主教徒、荷兰人和瑞典人。这里的气候没有新英格兰恶劣,但发展农业仍很困难,制造业和造船业是这里的主导产业。这里聚集着很多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大西洋中区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文化多元化,这与东北部美国人的务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治,因为美国的政治重心在东部,波士顿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华盛顿是首都,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可以说,东部是整个美国的“心脏”。

美国南部相对保守,南部腹地甚至被称为“圣经地带”,因为当地居民多是虔诚的基督徒。这里的第一批移民也是英国新教徒,但南方人在性格上缺乏独立和革命意识。这里气候温暖、农业发达。当地人生活态度很放松,生活方式传统,而且普遍热情好客。

初涉石油业

1860年,美国的疆土、资源,都有待开发,生活水准、文化艺术,都渐渐提高,这是考验年轻人的时代;同样地,也是年轻人表现自己的良机,而最容易一展身手的就是商界。于是,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拥向商场,他们不但期望得到财富,更渴望借此途径来肯定自我,追求权力及地位,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当时,洛氏和克拉克组成的公司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一些资金,想再开创一些新事业,却又不知该往哪方面进行。恰好在1859年8月,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家私人采油公司开张了,一夜之间,掀起了采油热潮。在克利夫兰时,洛氏也曾为人运载过石油,知道其中的行情及可观的利润。他渐渐地心动,也想加入开采石油的事业,但他非常憎恶当时的商人在开采石油时的浪费及投机行为。后来,他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转向比较稳妥的炼油业。

1862年,每桶未炼的原油价值是三毛五至五毛五,而提炼的石油,可在沿海的市镇上卖到两毛三至三毛五一加仑(每桶有三十一点五加仑),不但如此,炼油的成本又很低,所以投资在精炼业完全是合算的。于是,炼油厂如雨后春笋,一家又一家地在美国东北部各大城开张了。各大铁路公司也为了赚取运费,在每个石油转运的必经地铺设了新铁路,便利了开采石油和精炼石油业者。

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洛克菲勒要办炼油厂的信心更坚定了。正好当时有位叫安徒士的英国友人,擅长于将石油精炼成点灯用的煤油,他不但技术好,而且也是个有远见的人。安徒士认为煤油一定会取代其他点灯用的油脂,所以他希望脱离他所属的公司,自己投资创立一间炼油厂,他把心意告诉克拉克。更巧的是,他与洛氏在同一教堂做礼拜,因而相互认识,他也将此意转告与洛氏。由于三人志同道合,就在1863年成立了安徒士·克拉克公司,专门提炼原油。

他们或许得到天时地利之便,在公司成立的同年,克利夫兰的铁路系统扩大,有直接的路线西通纽约市和大油田区,这两条路线不但便利了洛氏新厂的运输工作,更因此替他带来了财富。

知识链接

第一家石油公司与第一口油井的诞生

美国的泰特斯维尔附近有一条小河,人们称它为石油溪,因为河面上常常漂着原油,就像流着石油的小溪。早在16世纪初,当地的印第安人就为了采油,沿着河岸挖了两千多个坑。

E·L·Drake在宾夕法尼亚州开采了第一个油井

后来有一个叫弗朗西斯·布鲁尔的医生,他在维尔蒙从事医药工作,他父亲在石油溪附近开设了一家木材加工厂。1851年,他回到了泰特斯维尔乡下老家,仔细考察了当地的油苗,认为有利可图,于是,雇佣了一名当地的农民在油苗附近挖了一些土坑和壕沟,把自然溢出来的原油汇集起来。如此,一天可以采油18加仑,一年采集1095加仑原油,总价值831美元。采集的石油主要供给他父亲的木材厂点灯和给机器润滑。

最初的成功,令布鲁尔试图扩大生产。于是,他花五千元买下了当时主要油苗的所在地——希巴德农场。紧接着,与合伙人乔纳森·埃弗勒斯及乔治·比斯尔于1854年12月30日成立起纽约宾夕法尼亚岩石油公司。这或许就是美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家石油公司。

但由于当时不好的经济形势,公司的股票难以卖出。1855年,公司请耶鲁大学的本杰明·西利曼教授为原油做了分析。本杰明·西利曼教授对这种原油评价很高。纽黑文市的一些投资家(其中包括城市储备银行的总裁杰姆士·汤森)闻讯后受到鼓舞,愿意购买股票,并要求按康涅狄格州的法律改组公司。于是,1855年9月18日,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岩石油公司注册成立了,资本三十万元。希巴德农场由这家公司所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

但情况似乎进展的并不顺利。几经周折,希巴德农场落到了股东之一的杰姆士·汤森手里。他决定和纽黑文的那些投资家们另起炉灶,垄断此处的石油经营。

1858年3月23日,塞尼卡石油公司成立了。埃德温·德雷克为公司股东,兼任公司驻泰特斯维尔总代理。

艾德温·德雷克年轻时在纽约和维尔蒙的农场里当过农工,只有普通中学的文凭。十九岁时离开家到西部去碰碰运气,1849年回来,在纽约至纽黑文的铁路上当列车员。

1857年夏天,一场疾病使他离开了铁路行业,妻子也死了。他孤身一人,在这里遇见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人——汤森。汤森想让他投资塞尼卡石油公司,并向他具体介绍了情况。德雷克欣然同意,拿出了身上仅有的二百元。

这时,德雷克的病已经好了,正无事可做。于是,汤森雇用了他,带他到纽黑文的赛尼卡石油公司,委任他为驻泰特斯维尔的总代理。年薪一千元,这是他从来没有拿过的。

德雷克接到的任务是把布鲁尔1853年雇人挖的井坑重新挖开,目的是生产更多的原油。他在塔兰屯盐矿上看见过钻井。心想,钻井采油成本会更低些,于是买了一台六马力的蒸汽机作为动力,自己设计建造了机房和井架,安上顿钻钻机,找了“比尔大叔”——威廉·史密斯这个能干的钻工。“比尔大叔”是萨林那的一名铁匠,有为基尔和彼得森打造工具的经验,又有在盐矿上钻井的经验。选他是因为那时候用顿钻钻井,钻头每用一段时间就需要锻打修理。于是,德雷克很乐意地雇佣了他,日薪二点五元。

钻井终于开始了。但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井场离石油溪只有150英尺(约50米),钻到水面以下后,溪水往井眼里渗透,不管泵怎么抽,水仍然不停地渗进井眼。于是,德雷克弄来一根十英尺长的管子,用锤子往地下打,穿过砂层和黏土层,这样水就能被有效隔住。或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下套管吧,我们不得不佩服德鲁克的才智。

顿钻钻井的进展很慢,一天只能钻进三英尺。花的钱也早已超过了预算,纽黑文的公司总部决定,总预算只能限制在二千五百元,否则风险太大。汤森则指示他就此结束,关井算账。但幸运的是德雷克从米德维尔银行借到了五百元,可以继续干。

1859年8月27日(近代石油工业诞生日),星期六,下午收工钻到69英尺深时,钻头突然下落了半英尺,但这一历史时刻“比尔大叔”没有注意,收工回家过周末了。次日上午,“比尔大叔”到井上来时,发现井筒里原油已经溢到离地只有六英尺,出油了!于是,成桶成桶的油从德雷克在井口上要装的蒸汽动力泵出来。每天出油高达三十桶,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口用机器钻成的,并且用机器抽油的油井。

两个月以后,纽黑文的媒体披露了此事。9月13日,《纽约论坛报》发表了这个故事。找油热在石油溪旁出现了。

到底谁第一个发现的石油?

美国人说,1859年8月29日,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泰斯维尔小镇打出一口深2169米的油井,这口井被美国称为“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德雷克也被奉为“石油工业之父”,被认为开启了石油时代的大门。

俄国人却认为,1848年俄国人谢苗诺夫在巴库附近、里海阿普歇伦半岛的比比和埃巴德所开凿的油井,才是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因此苏联时代的百科全书毫不客气地将“石油工业之父”封给了谢苗诺夫。

很难把这顶“第一”的帽子判给任何一方记载那样判。公平地说,德雷克的成就更快地转化为大规模产业,但谢苗诺夫则最早使用了井架钻井技术,更在1861年建成了世界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炼油厂,二者对开启“石油时代”的贡献可谓不相上下。

唯一无争议的是,一位名叫亚伯拉罕·吉斯纳的加拿大人发明了煤油提炼法,成为石油产业大发展的第一个推动力。美国、俄国的一系列创举都可以追溯到这里,似乎吉斯纳才该是“石油工业之父”。不过,吉斯纳提炼出煤油不假,可真正的“煤”油,还是从煤里提炼出来的。

法兰克·洛克菲勒,洛克菲勒的兄弟

洛氏将工厂建立在克利夫兰的郊区及水运要道上,他们起先只租了三亩地,后来买下了它,到1870年时又增加到六十亩地,最后增到一百亩。当时,安徒士负责一切技术工作,克拉克则从旁协助。提炼的方法很简陋,也很省钱,平均每五桶原油可炼成三桶点灯用的煤油。

1864年(也就是提炼油工厂成立的第二年),内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约翰的弟弟小法兰克·洛克菲勒去前线打仗,约翰也有心参战,但顾及家中的母亲与姊妹,以及刚成立的事业,全依赖他做主,于是就放弃了参战的念头,选择在后方提供支援,虽然日后他对当时所资助的费用略有夸大,但实际上他确曾对前方的战友有所贡献。

同年,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情发生了,洛克菲勒遇到了他的心上人——萝拉·西洛夏·史贝尔曼,她是克利夫兰富商的女儿,人长得漂亮出众,是个容易亲近又聪慧的女子,她为人比洛氏爽朗,也比他更有学问及见识。史小姐热衷教书,洛氏沉迷于商业,他们两人在清楚地了解对方及仔细考虑之后最终决定在一起。他们于1864年9月8日成婚,婚后到尼加拉瓜瀑布等地度蜜月,回来后与父母小住一段时期后才搬出老家,开始独立生活。

知识链接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战争的起因是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南方的联邦军。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万奴隶主,在新移民区扩张奴隶制,威胁了自由州的存在和发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内的联邦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南方州战争目的不是从联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争夺边境州和其他未开垦地区的土地,要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北美大陆。

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在向西扩张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就在新州发生: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禁止奴隶制度,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把新州确定为容许奴隶制存在的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这激起了广大北方人民的愤慨。1854年,美国共和党在北方成立了。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于是,在堪萨斯爆发了西部农民与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了内战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了约翰·布朗起义。

战争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林肯总统

第一阶段,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民主党遭到惨败,这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就在林肯参与选举就任前,就有七个州先后脱离联邦,南卡罗莱纳州(1860年12月21日)、密西西比州(1861年1月9日)、佛罗里达州(1861年1月10日)、亚拉巴马州(1861年1月11日)、乔治亚州(1861年1月19日)、路易斯安纳州(1861年1月26日)、得克萨斯州(1861年2月1日),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乱政府军开始炮轰在南卡罗来纳的联邦萨姆特要塞,14日攻陷。4月15日,林肯政府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不久,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四州也退出联邦参加南部联盟。

19世纪的美国南方依靠黑人奴隶生产棉花,图为棉花采收情形

第二阶段,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预备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

1863年,北方在军事上出现转机。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歼灭南军主力部队28万人。战场上的主动权至此转到北方军队手中。1864年9月,W·T·谢尔曼将军麾下的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著名的“向海洋进军”。在进军中彻底摧毁了敌人各种军事设施,使南方经济陷于瘫痪。1865年初,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1865年4月9日,R·E·李将军的部队陷入北方军队的重围之中,被迫请降。美国内战宣告终止,美国恢复统一。

尼加拉瓜瀑布

举世闻名的尼加拉瓜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它与中国万里长城、美国大峡谷、埃及金字塔、高棉吴哥窟、印度泰姬马哈陵、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七大奇景。

尼加拉瓜大瀑布

尼亚加拉河仅长56千米,上接海拔174米的伊利湖,下注海拔75米的安大略湖。99米的落差,使水流湍急,再加上两湖之间横亘一道石灰岩断崖,使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骤然陡落,声震如雷,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人心扉。

萝拉·西洛夏·史贝尔夏

瀑布的河水从高处的伊利湖流入安大略湖,湖水经过河床绝壁上的羊岛,分隔成两部分,分别流入美国和加拿大。大瀑布因其外表形成一个马蹄状而称马蹄瀑布。马蹄瀑布长约675米,落差56米。当阳光灿烂时,大瀑布的水花便会升起一道七色彩虹。冬天,瀑布表面会结一层薄薄的冰,那时,瀑布便会寂静下来。小瀑布因其极为宽广细致,它长约320米,落差58米,很像一层新娘的婚纱,因而得名“婚纱瀑布”。婚纱瀑布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因此水流呈漩涡状落下,与大瀑布的垂直而下不同,别有一番风味。

那几年是洛氏家族里最热闹的几年,他们的兄妹都相继成家立业。1864年,大弟威廉与麦拉小姐结婚,次年产下一子。小法兰克由军中退役,1870年与海伦·史考菲结婚。小妹玛丽安于1872年嫁给威廉·鲁得。约翰·洛克菲勒也于1866年喜获一女,取名伊丽莎白,昵称为贝丝。这几年,老洛克菲勒仍继续他神秘的卖药工作,约翰则真正当上了一家之主。

成年的约翰·洛克菲勒

婚后,约翰与新婚妻子过着愉快而繁忙的日子。他们的生活圈子不大,接触的人多半都是在教会认识,因为他们夫妇常为教会服务,所以深得人缘。

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一座炼油厂

当时,洛氏不但家庭生活愉快,事业也很顺利,贸易公司和炼油公司都有很好的生意,但因为目标不一致,内部的老板们常发生摩擦。洛氏较有雄心,赞成不断地扩大工厂,因而常与思想保守的克拉克兄弟意见相左,尤其是炼油生意的兴旺,更使洛氏产生扩张的决心。炼油厂本来只是副业,如今赚进的利润已超过主要的贸易公司,所以洛氏更是决定要暗中朝此方向发展。

1864年,宾夕法尼亚州的炼石油的工厂

约翰·洛克菲勒痛恨浪费,他认为注意小节是成功的捷径。在这种个性的影响下,他对工厂任何的小事都不放过。在他的计算之下,他认为不要把水管、油桶这些附属品包给别人做,应该一切都由自己动手,这样才能省下更多的成本。于是,他不买外人的木桶,而是自己买林地,伐木、锯木、装桶,一步步完全自己操作,这种办法不但替工厂减低许多成本,无形中更创造出其他副业。他们一方面减低成本,一方面改进技术,使得自己的炼油公司在克利夫兰炼油同业间获得很高的地位。洛氏和安徒士兄弟的争论终于白热化,安徒士的哥哥坚决反对洛氏贷款增资,扩大工厂,而洛氏却觉得只要不担风险,他要尽可能地贷款增资,他们最后在一个会议上同意将公司分解。

1865年2月2日那天,他们将克拉克·安徒士公司拿来在股东中进行拍卖,规定由出价最高者买进所有的股权,他们请来一位律师主持拍卖会。克拉克由五百元开价,洛克菲勒马上加到一千,然后轮流一千一千地往上加,加到七万的时候,气氛很紧张,克拉克说:“七万二。”洛氏不甘心地叫道:“七万两千五。”克拉克跳起来,张开双臂大叫说:“这个生意是你的了!”说完,扬长而去。

1865年形成的Rockefeller ; Andrews合伙公司

二十六岁的洛克菲勒一夜之间就拥有一间炼油厂。在2月15日那天,他在克利夫兰《前锋报》上声明“前安徒士·克拉克公司已被艾克赛尔逊公司购买”。由那天开始,安徒士不但是他的助手,也是他的合伙人了。

3月2日,克拉克·洛克菲勒合组的谷物公司也瓦解了。洛氏终于摆脱了保守的克拉克兄弟,买进该公司,完全独立经营管理两家公司了。

虽然从克拉克兄弟手中买进两个公司需要消耗很大一笔款项,然而,当时洛氏的炼油公司不但在美国已建立起知名度,就是在世界石油工业上也占有一席之位。于是,他更加勇往直前,大笔地贷款,不断地扩建工厂,并又与弟弟威廉合作开了一家炼油厂,命名为“标准石油公司”。1866年,更在纽约珍珠街181号开一家“洛克菲勒公司”,专门经营石油出口的生意,由弟弟威廉负责。

采油的热潮由1864延至1866年,然后,又一窝蜂地朝提炼业发展,直到1867年才慢慢平息下去。这几年间,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技术、工具日渐地改善,尤其是运输的改进,原油的运输由马车改为利用油管运输,运输原油的公司不但建造了油管,还建造了油库,每次可以贮存五千至两万桶的原油。这一切的改进,使炼油业迈向现代化工业。

石油工业不但繁荣了美国的国内工业,还带动了国外贸易,成为美国国内工业的一枝独秀。因为采油业的发达,自然也带动了附属的炼油业,提炼工厂所需的成本又低,只需一万元就可开家小厂,提炼过程又简单,所以开炼油厂的人比比皆是。当时小厂遍布各地,在竞争的当中分为以下数区:油田区、纽约区、匹兹堡区及克利夫兰区。但任何明眼人都可预料到。在这种生产过剩、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资金不足的小厂难免惨遭倒闭的命运。

那么,谁能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呢?照理说建在大油田区的炼油厂最得地利,但不幸的是该地的人工及其他资源较贵,以致成本反而偏高。反之,克利夫兰区的工厂却渐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它的工厂资金足,人工、资源(有煤矿)便宜,产品的成本比大油田区低,离原油区的供应地也只有一百五十英里,比纽约和费城的公司更靠近原油区。再加上该地有宽轨铁路和伊利运河,比其他区域的工厂又占据了运输上的便利。

知识链接

伊利运河

伊利运河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运河。它通过哈得逊河将北美五大湖与大西洋水域连接起来。伊利运河最初是在1699年被提出兴建提案的,但是一直到1798年才由尼亚加拉运河公司开始准备兴建。伊利运河的全长为584公里,整条运河宽为12米宽、1.2米深。整条运河总共有83个水闸,每个水闸有27米×4.5米,最高可以行驶排水量68公吨(75吨)的平底驳船。它是第一条提供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快速运输水道,比当时最常用的以动物拉动的拖车还快许多。它还将沿岸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减少了95%。快捷的运河交通使得纽约州西部更便于到达,因此也造成中西部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开拓者经运河蜂拥到西部,进入密西根、俄亥俄、印第安纳的伊利诺,从那些地方通过运河运回农产品到纽约上市,回程则满载工业品和物资去西部。从水牛城到纽约,陆上运输的运费曾达每吨100美元,由运河运输只要10美元。

19世纪伊利运河在纽约罗克港的景象

伊利运河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纽约市的人口开始爆炸似地增长。1820年的纽约人口为123700,费城的人口是112000;到了1860年,这两个数字就变成了1080330和565529。同样令人吃惊的是,纽约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迅猛发展:1800年,美国外来商品大约只有9%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到了1860年,这个比例已经跃升到了62%。

纽约地位的确立,间接地导致华尔街地位的逐渐确立。伊利运河功不可没。

1866年至1867年间,石油工业初次尝试到了不景气的时代。许多小油田都停止凿井,油田业呈现出怪现象,有些善于经营的油田,仍源源不断地出油,有些却完全停止了。这萧条的景象,像一阵风似地波及到炼油工业,许多管理不当的小厂开始倒闭,就连资金雄厚的洛氏也开始担心了!他担心另一个大时代即将来临。

标准石油公司的诞生

在1865到1866年间,有两位商业天才会合。洛克菲勒因把他在克利夫兰塞斯顿大厦的办公室租给年轻却富有经验的亨利·费尔杰,从此奠下合作的基础。费尔杰与深谋远虑的洛克菲勒相反,他是富创造性,积极而又热情的。这两人以互相补拙的形式彼此联合,闯出美国工业史上惊人的事业。

费尔杰生长在纽约州西部,而后来到俄亥俄州经商,与当地富商哈克乃斯的侄女结婚。他在洛克菲勒最需要人才来扩展事业的时候加入洛氏集团。他认为投资石油工业,日后必有发展,于是,说服他妻子的叔叔帮助他,使他加入洛氏集团。1867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安徒士·费尔杰公司。费尔杰投资大约五万美元,他妻子的叔叔以匿名方式投入六万到九万美元。费尔杰的资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投资了他的才干、他的创造力,与洛氏二人各展所长,相辅相成地完成了一番伟大事业。

由于1867年的增资,洛氏集团的炼油厂也添增了各种机器设备,使产量在两年内(即1867年~1869年)由每天五百桶油量增至一千五百桶。他们的工厂也因此一跃而成为美国第一大厂。

费尔杰加入集团后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与铁路公司交涉运费成功。当时,三大铁路系统是宾夕法尼亚、纽约中央和大西洋西部,他们都为了抢运原油与提炼油的生意而彼此杀价,给予回扣以拉拢顾客,如此反倒让洛氏集团占了便宜。

1867年时,湖边铁路公司刚刚进入运油市场(后由纽约中央系统控制该线),想和大西洋与西部系统抢生意。恰巧,碰上寻找便宜运费的费尔杰,湖边铁路公司总经理德法洛与费尔杰一拍即合地完成交易:湖边铁路公司替洛氏集团由大油田区将原油以每桶四毛二分的价格运往克利夫兰,其中铁路公司还有暗盘,即每桶油给一毛五分左右的回扣。当时,拿回扣的风气盛行,甚至生意人个个觉得这理所当然,丝毫不觉羞愧。这种风气由1856年开始,直到1903年《艾尔金法令》推行之后,才渐渐平淡下去。

知识链接

美国的铁路

美国是世界上修建铁路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英国人史蒂芬森1825年开始建筑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后的三年即1828年,美国就动工修建铁路。美国的第一条铁路于1828年开始铺设,1830年完工,是从巴尔的摩到俄亥俄,全长仅十三英里。今天的马里兰州也被认为是美国铁路的诞生地。1835年时,美国铁路的总长度为1277英里。1888年,美国铁路里程要比全欧洲的铁路里程数多26080英里。到19世纪后半叶,美国成为世界上铁路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货运量在1889年是水路运输的五倍。乘客运载量也从1.8亿人增加到5.2亿人。总之,在二十年间,铁路线增长了9万余英里,平均每年增长4500英里。铁路的网络和支线遍布全国,把全国联成一片。

图为加州民众为华工树立的铜雕“开路先锋”,用以纪念华工的贡献

美国铁路的发展与当时的华工密不可分。以广东为代表的几个南方省区的中国人,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剥削,民不聊生,所以大规模地“逃”往美国谋生。

在船上的华工

19世纪50年代,加州中央铁路局开始雇佣华工来代替那些出走淘金的白人劳工。但中央太平洋的四大巨头之一,也就是当时的地方官员斯坦福对此非常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位巨头克洛克决定先试用50名华工,结果,50位华工的辛苦劳作让四大巨头非常满意,于是,又有3000多名廉价劳工陆陆续续地从金矿、更多地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也因此,中央太平洋局的修路进度大大提高。据估计,当时五分之四的美国铁路工人都为华工。

当时的地方官斯坦福也因为华人对美国铁路的贡献于1865年10月10日写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信中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中国人,要在法案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个伟大的民族工程的西部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年,美国政府通过《鼓励外来移民法》,迅速建立起同中国的海、邮、汽船等服务事宜。1868年7月28日,受清政府委托分管中国同欧美合作的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W·H·西华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也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的根据。

此后,前往美国的华侨人数激增。其中,1869年横贯大陆的铁路完工时,中国劳工竟高达90%。在美国太平洋铁路修筑期间,前往美国的华人总数有将近10万人之多,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登陆北美。

在船上的华工

华人在美国修筑铁路的过程异常艰难,相比于一个白人劳工每月35美金的酬劳而言,华工只有26美金且不提供食宿。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承担全部的危险作业,要跨越高耸的山峰,还要克服恶劣的天气。其中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跨越内华达山脉。内华达山脉是著名的天险,是美国大峡谷的一部分。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如何要在根本无处立足的悬崖绝壁上开山凿石铺铁轨。华工用芦草等编织起一个个竹篮子,在每个篮子里装1~2位华工,然后利用滑车型装置将篮子吊下悬崖,停在距谷底约600米的位置,然后再在岩石上钻孔、安装炸药、点火。与此同时,上面的工人迅速拉起绳索,将底下的华工拉起。很多时候,由于拉绳索的速度不够快,或者绳索绷断,华工便被炸药炸死或跌落悬崖。

恶劣的天气也给修筑铁路的华工带来相当大的威胁。冬天,高山上的积雪厚到可以将所有工棚掩埋,华工不得不像鼹鼠一样在山洞或隧道中穴居,白天又在凛冽的寒风中不见天日地装炸药、敲道钉,直至春天到来,铁路修完。这期间,很多华工无缘再见到下一个春天。突袭的雪崩会将整个工棚瞬间扫至山底,直到来年雪化时,人们才会发现那些手里紧握着铁铲的尸体。夏天,如焦炭般炽热、干燥的内华达沙漠让华工根本无法喘息。终于,有华人开始尝试逃跑,他们要寻找其他谋生手段,然而,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成功,迎接他们的还有残忍的鞭笞与毒打。

在华工经历了苦痛之后,1869年,贯通美国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终于建成通车。并且,华工们还继续完成了连接加州南北的西南和西北干线铁路。

美国铁路的出现补充了最初水陆运输和公路运输的不足,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洛氏认为他的公司比起其他公司在拿回扣上并没有多得到利益,但事实上,在1867~1870年之间,洛氏集团的公司因产量大、生意多,自然较易争取到回扣。虽然如此,我们仍不可忽略他们在管理、经营及技术各面所做的努力,那些才是他们工厂真正实力所在。

洛氏集团的投资不单只是提炼原油,他们还制造盛油用的木桶。他们买下林场,由伐木开始,一步一步制成木桶,以减少成本。此外,他们有自己的运货车辆、仓库、拖船和贮油库。他们也是第一家用油车而非木桶运油的公司。

洛氏集团不但自己做各种产油需要的用品,而且还不断利用残余物来生产副产品。他们利用剩余物来制造铺路的柏油、石蜡及凡士林,并且制造挥发油及润滑剂。这些有计划的副业都是一般小工厂无法达成的,当然更无法与之竞争了。

洛氏除了有计划、有远见,还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他不但自己心细,而且要求他的助手、员工们事事小心、处处谨慎。在他旗下,没有人可以马虎地工作,更不可以随便估价、清点或测量任何成品。在他的企业管理中,细心谨慎就如军队中的纪律,是战胜敌方的最佳精神武器。

此外,洛氏的精明也是他成功的因素。比如他买油,都是选择又好又便宜的,决不匆忙马虎,再加上他妥善的经营方式、安徒士日益进步的炼油技术和费尔杰富有创造性充满信心的经营方针,都使得“标准石油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尽管如此,拿回扣的事还是不能不提的,在市场平静的时候,它能增加公司的收入,在竞争激烈时,它能帮助公司打击其他竞争者,这一切均使洛氏集团平稳地度过了艰难的经济恐慌时代(1868~1873年)。

资料链接

1869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五

1869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是指在1869年9月24日。这个星期五,美国金融市场发生的一场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市场大泻。这宗丑闻对当时美国的第十八任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的管治威信构成颇大的冲击。

美国内战期间,美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没有足够储备的钞票,但是美国人普遍都相信政府会用黄金回购这批钞票。1869年,以杰·古德与和詹姆士·费斯克为首的投机者,在市场上大量购入黄金,意图减少黄金在市场的流通量,以提高金价。他们串通了尤里西斯·格兰特的姐夫亚伯·科本,向尤里西斯·格兰特建议任命丹尼尔·巴特菲尔德为美国财长,他已同意在政府内极力反对购回钞票。

9月,投机活动令金价 上升了30%,资金流向金市已使股市持续疲弱。9月20日,二人开始大量囤积黄金,意图进一步推高金价。

然而到了9月24日,美国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突然宣布抛售价值400万美元的黄金,购回战时发行的钞票,以阻止投机行为。此举令金市大跌,并发恐慌性抛售,跌势迅速波及股市,包括杰·古德和詹姆士·费斯克在内的投资者都蒙受极大的损失。虽然后来美国国会对此案进行了调查,但由于第一夫人茱莉亚·格兰特不作证,调查无果而终。但最后丹尼尔·巴特菲尔德还是辞去了财长职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操纵案”。

虽然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的决定制止了炒作行为,但却对市场与政府的威信都造成很大伤害,很多美国人都相信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收受了非法利益。1870年,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更是写了一篇名为《纽约的黄金阴谋》的文章进行攻击。

美国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五”除了1869年的,还有1929年10月28日“黑色星期五”,当时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数竟暴跌3129%,引发了全球性的危机。

1870年,美国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太平洋铁路修通

1869年,石油业已逐渐进入经营困难的境地,2月1日大油区油田主人成立了宾州原油生产协会,他们攻击税收,申请专利,但却又不敢面对现实来解决开采过多、原油过剩的问题。炼油业自然也同时陷入困境,使炼油公司无法从中获利,而产量往往又超出市场需求,大公司尚可过关,小公司处境艰难。

在这一片挣扎混乱之中,洛氏集团仍脚步坚稳,于是一些有眼光的人便想参加投资,但洛氏并不赞成外人投资,怕妨碍他控制公司的权力,他建议将“标准石油公司”变成合资的股份公司。终于,该公司于1870年1月10日在俄亥俄州成立,公司仍沿用原名,由股东洛克菲勒兄弟、费尔杰、安徒士及哈克乃斯五人负责,还是继续经营石油及其副产品生意,此一股份公司共有10000股份上市。约翰·洛克菲勒占2667股,威廉·洛克菲勒、费尔杰及安徒士各占1333股,哈克乃斯占1334股,洛克菲勒安徒士及费尔杰公司占1000股,此外,新股东吉宁士占1000股。自此以后,新股东逐渐加入。当时,组织股份公司被认为是垄断市场的捷径,洛氏虽然从此控制了市场,但他自始至终从没有欺骗过公司的股东,还时时为他们着想。标准石油股份公司成立的第三天之后就将洛克菲勒、费尔杰、安徒士公司以77994元买下,并发表各个股东的工作:约翰·洛克菲勒当总经理、威廉·洛克菲勒当副总经理、费尔杰当秘书兼会计,安徒士当厂长。

新公司成立之后,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同业间的竞争。大油田区、匹兹堡、纽约等地的炼油公司都很妒嫉克利夫兰的炼油工业,他们希望把克利夫兰的炼油业完全打垮。此外,如何争取到便宜的运费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精干的费尔杰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对湖边铁路公司说:“你们希望接大笔又长期的生意,现在我们春、夏季时不再用水运,就把四季的生意全交给你们公司。”

在这种情形之下,“标准石油公司”每天托运六十车厢的石油。铁路公司十分欣喜地接受生意,并奉送一笔可观的回扣,双方皆大欢喜地完成交易。当时因为铁路公司彼此抢生意,所以每家公司都会以回扣拉拢客户,虽然仍有许多人攻击,但这种方法仍被广大商人接受。洛氏曾说:

“那些不懂生意经的人一天到晚叫嚷说回扣是不道德的,但你们想想看,谁能买到最便宜的牛肉?是家庭主妇?俱乐部的管事?还是军中的伙夫?这些人根本分不清零售价和批发价的不同。运输方面也是一样,谁能捡到最好的价钱?是每天运五千桶油的公司,五百桶的公司还是五十桶的公司呢?”

在他的生意眼光中也许这样是对的,但是在美国政府眼中,任何由政府辅助的铁路公司应该对他们的大小客户一视同仁,洛克菲勒在这方面的见解是大错特错了。

虽然,拿回扣和经营得法使“标准石油公司”在不景气时代仍能一枝独秀继续营业,但是,洛氏对当时混乱的市场仍忧心忡忡。一方面,他不忍心看到小型工厂在互相残杀式的竞争中被淘汰;另一方面,他看见产原油的各厂商联合起来组成原油生产协会,很担心他们将与大油田区的炼油工业家联合起来垄断市场,把克利夫兰的炼油工业排挤掉。他经常与助手们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解决方法,他想到以“标准石油公司”为核心而合并其他公司的办法,可解决精炼油过剩及价格浮动不稳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将这构想笔录下来。

因为上述的想法,有许多人认为他一定是成立“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构想人,但洛氏曾多次否认。

那么,“促进南方繁荣公司”又是谁的公司呢?原来当时,不只是炼油业的厂家忧虑前途,铁路公司也担心他们的命运,因为铁路公司了解他们的生意起落全依赖于他们客户身上,所以他们想与炼业者联合起来,控制石油产量,统一运费,使他们能够稳住生意。恰巧,当时宾州铁路系统的副总经理史考特的秘书和友人,在1870年春天买下一个名为“促进南方繁荣”的公司,随即拍卖出售,终于在1872年1月2日,被赞成联合炼油业者和火车公司的创始人士暗中买下。他们立即把内部的1100份以每份一百元的股份分别出售,其幕后的主持人是史考特,但表面上,公司负责人却是莱逊,洛氏集团始终否认他们也是创始者之一。

这1100份股份卖给了湖边公司(纽约铁路系统)和费城及匹兹堡的炼油工业家。成立这个“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主旨是要把铁路公司和炼油工厂组织起来,使参加的厂商可以由铁路公司的协调而获得合理的运费,反之,各厂家也扮成协调角色,让每个铁路公司都能平摊到生意。如此,铁路公司不必低价抢生意,炼油工厂也可得到稳定的运费,并有铁路公司的保障,使不参加此集团的其他厂商无法获得便宜的运费而与之竞争。洛克菲勒为了生存竞争和不得罪铁路公司,也跟在纽约的厂商之后加入此集团。

美国钢城匹兹堡

该公司初次会议就谈妥了多项惊人的条件。参加该集团的铁路公司计有宾州铁路公司、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湖边铁路公司、艾利铁路公司及大西洋与西部铁路公司。他们内定宾州铁路公司载运百分之四十五的总油量、艾利——百分之二十七点五、纽约中央系统——百分之二十七点五。运费也有小幅度地提升。但是,各厂家仍能够拿回扣,由大油田区至炼油区的原油每桶约为四毛至五毛,已精炼的石油每桶可拿约两毛五至五毛。“标准公司的运费”由1870年议定的一元六毛五(包括原油及提炼油的双重运费)跳至两元八角,但洛克菲勒仍觉满意,因为不参加集团的竞争者,还要比他们多付九毛一桶。此外,各厂家严禁铁路公司与不参加集团的厂家做生意。

如果铁路公司接下非“促进南方繁荣公司”成员的生意,他们等于要接受罚款,那就是铁路公司必须给会员公司相当于回扣的钱。比如,铁路公司替克利夫兰的非会员公司运油,回扣是四毛一桶,同时是会员的“标准石油公司”也可以拿到四毛钱一桶的回扣,这是摧毁竞争对手最毒辣、最残忍的一种手段。

此外,他们还限制各铁路公司必须将每日运货清单一律送往“促进南方繁荣公司”过目,使其会员对独立公司作业情形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各会员厂商还有权审核铁路公司账簿,查看他们有无与独立公司来往而可以抽头,这种种手段必然威胁到独立厂商的生存。

“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会员们是想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消灭那些独立厂商而控制市场,他们把炼油厂商联合起来,并进一步想到要产油商人也联合起来,使原油也有一定价格,一年开会调整一次。没想到迟了一步,原油业在未被邀请加入该集团时,已得到“促进南方繁荣公司”成立的消息,一时各油田的主人认为炼油厂商想控制全局,个个怒火中烧,使局面大乱。

本来,“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各项工作还是在暗中进行的,直到1872年2月25日,铁路公司一夜之间将运送原油与精制油的价钱全部更改,使得大油田区的油主和厂家慌了手脚,一下子街上、酒店、旅馆人人谈论此事。“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成员兴奋之余忘了保守该秘密,令消息走漏。

大油田区的油主和炼油厂商马上集合起来进行抗议,主张恢复“原油生产协会”,他们开会决定下列三项事件以示抗议:

(1)所有油主减少其三分之一的产量。

(2)不可用地雷及其他人制造的工具开采。

(3)三十天内不可开采任何新油井。会后并将“原油生产协会”更名为“石油生产工会”,此工会的所有会员,不但拥护以上三点,更将在星期日停工,减少产量,并决定不与“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任何成员交易。大油区的《油城报》还刊出一个拒绝往来户的黑名单,任何与黑名单上厂商来往的人,都要小心他的脑袋,原油只可以卖给大油区的炼油厂。大油田区的炼油厂也十分恼怒,认为“促进南方繁荣公司”完全是为了消灭他们而来。

由此可见,大油田区的油主和厂商是十分愤怒的,他们不但想出种种抵制办法,还攻击对方采取的各种手段,称“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成员是不道德的四十个贼、魔鬼、八脚鱼等等。由此可见,大油田区的油主和厂商都愤怒到了极点,且完全不肯妥协。

我们认为洛克菲勒在那个时代参加该种集团,拿回扣,都不应该太受攻击,因为在那个时代要生存,要做大生意就难免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