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见闻

公交见闻

这是我来美访学的第三个周末。早晨醒来,天半阴半晴,我赖在床上直到8点。9点半我和朋友一起外出,路过附近一家摆在院外的Moving Sale(搬家大甩卖)。洗涮得发亮的锅碗瓢盆,一尘不染的小家具、衣物和工艺品。感兴趣开车来看的人还真不少,买卖双方讨价还价间谈笑风生,仿佛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天气凉爽,我来到前两天散步的大草坪。今天这里聚集了四五队踢足球的小学生,外加来观战的家长,好不热闹。看到这些在草坪上跑着喊着笑着跳着的小孩,自然想到国内活得沉重的孩子们。长期以来扼杀孩子天性、阻滞孩子想象力拓展的教育观念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啊?

从中午开始,雨一直下,秋风、秋雨里带着秋殇。

昨晚12点多,“一枕清宵好梦”被脚步声和开门声惊醒。前两天房东Lida没在家住,整个屋子只有一人一猫,晚上倒没觉得害怕,可昨晚的响动,我体会了一把头发竖起来的感觉。斗胆拉灯开门出去查看,原来是猫。相处了一段时间,对猫不再有恐惧感,白天还尝试过直视它的眼睛,竟发现以前一直忌讳的猫眼里的那种阴森和诡异少了很多。一年之后没准我还会爱上这只猫呢!看来情感不仅需要时间培养,也需要悉心经营。连猫都懂这个道理!第一次见面它就很友好地在我的脚下绕来绕去,搬进来后只要我坐着,它都会凑过来故意用头在我的腿上蹭来蹭去,有时不惜把身体弓成三角。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会用这样的语气描述猫,要知道,我可是被猫吓大的。

还有一件想不到的事,是赶公交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每天路程来回差不多一个小时,顺便我也有机会观察车里形形色色的乘客。肤色混杂的老弱病残幼,大概可以概括车里乘客的组成。偶尔会有穿着职业装的白人,但上下匆匆,显然只是某一天的无奈之举,绝不是常客。整个一个世界人民大团结!有的全身裹得只剩下眼睛,有的黑得彻底纯粹,有的杂糅得一塌糊涂,根本判断不出是哪个半球人的后裔。人群构成的层次,决定了车上读书的人只是少数。我曾尝试在颠簸的车上学点洋人的好习惯,第一次拿出一本文论书,看不进去;第二次尝试一本小说,还是不行。车子启动停止转弯间,我的目光早已经从一个不熟悉的术语跳到另一个生涩的长句,根本搞不清语句的意思,更不用提意图、意义和意境了。我早已适应了国内环境的眼睛,根本不适合对付国外晃动中的文字。长期生活在小城市,我基本不坐公交,仅有的坐公交的记忆,拥挤不堪,脚大的人连放双脚的地方都难找到,大家只顾着自己还有没有呼吸,哪儿有兴致、空间和可能拿本书来读?

公交车上的让座话题曾被国内媒体热炒过。美国的公交车上,前排有专门留给老弱病残的座位,一般人上车都不会抢先去坐,但也常常会有年轻人或放学的学生们占着,而且有老人上车,他们也未必站起来让座,但脸上会有明显的不自然或负罪感。年轻人偶尔的情绪逆反是常态,高峰期因人多不得不站着的老人,也表现得很坦然,没有像国内媒体报道的那样义愤填膺、理直气壮、势在必得地要求别人让座的,更不会因此而起冲突以至大打出手的。我一直坚持认为有些荒唐的社会事件的发生,肤浅的媒体宣传难辞其咎。让座与否纯粹是个伦理道德问题,可以提倡,但谁也没有权利强求。媒体某些时候为达目的,过分渲染一些狭隘的观点,分不清法律条文和道德界限,错把伦理当法律,把宣传当蛊惑,把纵容当鼓励,结果导致某些畸形的社会事件频频发生。

我曾碰到一种让座现象,国内不太常见。车上乘客一旦看到双手提着大包小包的购物者上车,不但没人会露出厌烦,反而会有人让座。昨天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从超市购物出来上车,马上有个年龄偏大的女性站起来让座,本以为她在下一站下车,说完感谢后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没想到两站过后,她还在我的前面站着。后来再有提着东西上车的人碰到让座的,会听到“It's OK,Thank you!”(好的,谢谢!)这才恍然大悟。尴尬!

还有个细节值得一说。如果有坐轮椅的乘客需要上车,司机开动按钮,车门台阶的上面会自动弹出一个平板供轮椅上车,之后司机还带着极大的耐心,熟练地掀起前排的座位,不管车上多么拥挤,都会留足够的空间,待前后左右都用铁链之类的东西固定好后才回到驾驶座。伸手帮助病残的人在国内也不少见,但令我好奇的是,被帮助者看起来心安理得,没丝毫的不安或过分感激的话,其他乘客也一律耐心等着,没任何抱怨。当帮助别人成为生活常态,被人帮助也成为生活常态时,人们大概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社会大概就不会那么令人心寒了。

到了晚上,雨还在下,我早早洗完澡躺在床上读小说。清冷的雨天夜里有自己一个舒适的小窝读书,也很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