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悟·第一次讲座

教师节感悟·第一次讲座

一觉醒来,教师节的问候语争相从手机里飞出来,我认真咀嚼每一个字词,细心体会学生们的良苦用心,顿时觉得喜乐满满!想当年上大学时曾一度发奋读书,目的是将来可以不当教师。阴差阳错!谢天谢地!

平心而论,天底下所有的职业中,教师是唯一一种愿意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掏心掏肺,把所有的精神财富全盘端出、拱手相送的当事人。他们会为合作者的不成功痛心,为其不努力疾首,为其大作为自豪和得意。其实这不关乎“伟大”这类光芒四射的字眼,我也无意为自己和同行煽情讨巧,纯粹是职业本性使然。不管怎样,应该感谢孔老夫子的这一职业发明,让我有了一生的最爱。

今天,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用不同的文字发到眼前的问好、祝福,让我体悟到作为一名教师简单的幸福。不曾想过要“蜡炬成灰”,没有刻意要组装别人的“灵魂”,只是带着一颗真心、诚心、爱心,恪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尽心尽力地传授给学生,竟也可以有这么多的精神收获,多少有点受之有愧。我,何德何能?

我从教二十多年,不知道教过多少学生,但总有一些可爱的面孔刻印在脑海,和自己的青春一起,沉淀出岁月情深。感谢缘分,冥冥之中不知修行了多少载,今生恰好成了师生,你爱他们的可爱,他们爱你的存在。

很是奇怪,今年的教师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感恩自己的老师们,而是感动于学生成就了自己人生的部分幸福,于是高调地秀快乐。实际上,自己求学路上也曾有过不少恩师:小学的数学老师,从未嫌弃我家的地主成分,他曾经不顾政治后果地关心过我,他悄悄塞给我的课外书、练习本,还有作业本上鲜红的表扬评语,至今仍然在童年记忆里闪着光。初三的英语老师,认定我能够学好外语,上课给了我那么多表现的机会。高中当了一年班主任的政治老师,从精神上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体验到受人重视的自信和满足……有些感恩,是渗透到生活、工作态度里的必然,无须语言。

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放纵自己的虚荣,高调秀出一位前景无限的学生写给我的邮件,我愿意努力成为她想象的样子:

喜欢你/清晨站在窗前的样子/那时候/初升的晨晖给我们一道美丽的剪影;喜欢你/静静思考的样子/那让我/想起一棵树/一颗广袤浓密葱绿优雅的树;喜欢你/在课堂上和我们讨论的时光/那时候/这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只愿一段光阴就此沉淀;喜欢你/手背轻抚一个发烧同学的额头/那一刻/让我想起家/想起母亲;好像上一辈子/在你那里储存了巨大的财富/今生才能与你相遇;内心的感激决堤一般涌出/我却找不到可以表达的字眼/于是/我只好选取这世间最平凡的两个字/谢谢。焦老师,是否还记得这首为你写的诗?此去经年,学生不才,一事无成,起起伏伏,终没做成想做的那个塔尖上的自己,幸运的是,一路有恩师鼓励,泥泞路上,一路向前,无怨无悔。光阴荏苒,年少时从您那里学知识,年长时受您的气韵感染,努力做一个从容、内心充盈独立的女性。谨以旧作祝您节日快乐,缅怀逝去的时光。

若有来生,还做老师,就为了能再次遇见今世缘分里那群可亲可爱的学生!

我再次回忆起9日的那场迎新会。要是在国内,这样的场合我会有小小的排斥,不会主动跟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更不愿跟别人深谈,且对有些脸上挂着媚俗、在大众场合夸张地逢迎的人颇有微词。但在异国的人文环境里,人们彼此只是对方的平行线,有缘分了停下来招招手,交换一下彼此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各取所需,继续匆匆赶路;没缘分的点个头说声“Hi”,如风吹过。既然没有相交的可能和机会,也无所谓你强我弱,你衰我盛,因而相处起来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所以我更愿意在这种场面停留,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一个纯粹的学习目的,倒觉得轻松自然,如鱼得水,傻傻的勇敢倒惹得中国朋友们羡慕。拍拍脑门自问,是我吗?

五千年漫长的中国文化传统,良莠皆有,不少糟粕的生命力仍然旺盛。太多的时候人们都太多地关注别人,也太多地被别人关注,直把别人逼到虚荣心的外壳里,累得气喘吁吁,也把自己裹挟在生活的夹缝里期期艾艾,怨天怨地。何苦呢?

说说下午1点院里常规性的讲座。主讲者是来自Winthrop University英语系的Gree Hecimovich教授,主讲内容是有关第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家汉娜·克拉夫茨(Hannah Crafts)的生活时代解析。结合小说文本内外的内容,从历史文化政治事件、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甚至人证、物证、文字证明等多个角度,论证了19世纪40年代确实有过这样一位黑人女性,她确实写过这样一部21世纪初轰动一时的《女奴叙事》(The Bondwoman's Narrative)。严格来说,Gree Hecimovich的研究属于文学社会学的范畴,和我去之前期待听到的纯文本分析相去太远,跟中国的学术研究路径截然不同,感觉收获甚微。

讲座结束之后我如约和学院曾经的客座教授Harold Weaver一起吃午饭。老先生主要研究中非文化传播,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待过很长时间,和张艺谋、陈凯歌、吴天明等导演都有过影片制作方面的合作,说他家里藏有近千张中国电影video。中国的天南海北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他对湖南菜、麻婆豆腐和西安的羊肉泡馍印象尤其深刻,三个月前刚从中国回来。还说每次回到美国,最受不了的是美国的饮食。他还非常看好中国的未来(经济、政治和文化),认为美国没未来,因为美国是律师当家,而中国的掌柜的是搞经济出身。不管他是出于礼貌还是真心话,我在祖国之外听到这样的话都很顺耳。如今他已经退休,老先生还为手下几个大的项目忙碌,精神可敬。

下午4点多跟随Google地图,七拐八拐,步行了30多分钟到了同事姜租住的房门口,发信息让她下来接人。几十年的同事,在异国他乡见面,我总感觉和在学校东门口的菜市场碰面没什么两样。没有久留,10分钟不到即返程,乘86路到哈佛广场,再换73路回住所。朋友提醒明天是“9·11”,最好不要出行,当年的两架飞机可都是从波士顿的机场起飞的,明天就宅在家里吧。回程车上的所见所闻,我留到以后总结,今天到此止笔。

永别了,爱恨都不悔的昨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