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1)。
良人玉勒乘骢马(2),侍女金盘脍鲤鱼(3)。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4),宝扇迎归九华帐(5)。
狂夫富贵在青春(6),意气骄奢剧季伦(7)。
自怜碧玉亲教舞(8),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9),九微片片飞花璅(10)。
戏罢曾无理曲时(11),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12)。
谁怜越女颜如玉(13),贫贱江头自浣纱。
>注释
(1) 才可:恰好。
(2) 玉勒:玉饰的马衔。骢:青白杂毛的马。
(3) 脍(kuài):细切肉。
(4) 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造的车。
(5) 九华帐:华丽的罗帐。
(6) 狂夫: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
(7) 剧:厉害,猛烈,超过。季伦:晋代富豪石崇字季伦。
(8) 碧玉:美丽的年轻女子,今有小家碧玉一词。此处指娇妻。
(9) 九微:《汉武内传》记有“九光九微之灯”,是指古代的一种灯火。一棵薇树最多可以开出九种颜色的花朵,故名九薇树;用九薇树的花枝做引子,配以千年柏树烧成的木炭、新鲜采摘的野百合花,就能生起九微火。这种火温柔而又持久,宁心而又提神。
(10) 花璅: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11) 曾无:从无。理:温习。
(12) 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13) 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
>题解
这首《洛阳女儿行》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王维时年十六岁,居于富庶繁华的东都洛阳。王维亲眼目睹了洛阳豪门贵族豪奢腐化的生活,对此颇有感触。这首诗全诗多用对句,语言华美流畅,写尽洛阳女儿的娇贵和她夫婿的豪奢骄逸。洛阳女儿的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水之歌》:“洛阳女儿名莫愁。”这里借莫愁泛指唐代贵族妇女。
赏析
这首诗,描写“洛阳女儿”的骄奢生活,描写“洛阳女儿良人”的放荡之举,以此来揭示富贵豪门的骄奢淫逸,全诗富含批判意味。
诗的前八句,笔墨集中在“洛阳女儿”身上,以迎亲送亲的场面写洛阳女儿的出身和衣食住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洛阳女儿与我对门而居,恰好年纪十五有余,容颜俏丽正可人。“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洛阳女儿出嫁时,夫婿骑着高大的玉勒青骢马来迎亲,迎亲队伍中,侍女手端金盘,盘中盛有切好的鲤鱼。迎亲的仪仗阵势不凡。“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洛阳女儿待嫁的闺阁是怎样的?画阁朱楼庭院台榭,一座座绵延迤逦,掩映在红桃绿柳间,数不清究竟有多少座。洛阳女儿的出身非富即贵,或许既富且贵。“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送亲和迎亲的队伍何其奢华:装束完毕的洛阳女儿被送上了丝绸裹束的香木制的车子,宝扇来蔽日,华帐来迎归。
中间八句,王维描写“洛阳女儿”良人的举止行为。“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良人正是青春年少,难免轻狂,良人正值意气风发,骄奢淫逸比之晋代巨富石崇有过之而无不及。良人怜爱娇妻洛阳女儿,亲自教她学舞,珊瑚宝器不以为宝,不予珍惜,随手赏赐他人。是良人却刻意称为“狂夫”,足见王维在其中寄寓的深意。“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璅。”良人彻夜欢娱,窗露曙光才吹熄九微灯火,片片灯花飞落在雕花环形窗格上,炫目动人。“春窗曙灭”用笔含蓄,意出其中,值得回味。“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戏罢”即嬉戏之余。从无温习往日长弹曲目的工夫,为何?诗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留待读者深味其中意。精心妆罢,在袅袅升起的熏香烟雾中兀自静坐,等待熏香熏遍衣服。看似白描的笔触中,洛阳女儿无所事事,嬉戏度日的生活场景跃然纸端。富贵之家,骄奢度日,粪土珍宝,无关生计,只为欢娱,无关爱情,只为玩乐。
诗的结末四句写洛阳女儿夫妇结交的尽是富贵豪戚,并以西施出身寒微来反衬富贵豪族的放荡无情。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夫妇二人结交之人尽是城中奢华富贵之辈,人以群分,圈中生活无非是比权量贵,终日嬉戏,彻夜欢娱,曲终人散后的无聊,等等,不一而足。“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出身卑微的西施姑娘貌美不输于洛阳女儿,生活贫困,江头浣纱。洛阳城中,富贵豪奢极尽享乐之事时,谁人会对贫弱女子西施报以怜惜之情呢?王维此处以出身迥乎不同的强烈对比,来反衬出贵族生活的华丽腐朽,与前文所铺陈的华丽奢侈的生活场景既呼应又对比,隐含了王维诗中难得一见的批判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着力塑造了一个花天酒地的青年权贵形象,王维极力描绘他欢娱度日、交际作乐的放荡生活,同时塑造了一个沦为豪门良人消遣玩物的洛阳贵妇,极力表现她妆成熏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嬉戏终日、戏罢无事的空虚无聊。语言工笔华丽,语势强烈。王维将不满、愤懑、谴责、批判之意熔铸于大量的铺陈、巧妙的用典、鲜明的对比中,题旨在诗的结篇凸显,批判意味陡然加重,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