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将相(随笔卷八)
南宋在历史上和东晋最相似,所以洪迈要总结东晋的经验来古为今用。但他不知道东晋盛行门阀制度,将相自然能执掌大权,南宋时门阀制度久已消失,再要恢复到东晋的办法就绝不可能了。这可以说是洪迈这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认识局限性吧!
西晋南渡,国势至弱。元帝为中兴主[1],已有雄武不足之讥。余皆童幼相承,无足称算。然其享国百年[2],五胡云扰[3],竟不能窥江汉。苻坚以百万之众[4],至于送死淝水。后以强臣擅权[5],鼎命乃移[6],其于江左之势[7],固自若也。是果何术哉!尝考之矣。以国事付一相,而不贰其任[8],以外寄付方伯[9],而不轻其权。文武二柄[10],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见矣[11]。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12],王敦、二桓以逆取[13],姑置勿言。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14],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15],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16],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自渡江讫于太元[17],八十余年,荷阃寄者[18],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19],非终于其军不辄易[20]。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21]。顷尝为主上论此[22],蒙欣然领纳,特时有不同[23],不能行尔。
【翻译】
西晋南渡后,国势极为衰弱。晋元帝是中兴之君主,已被讥为雄武不足,其余的皇帝都是年幼继位,更说不上什么。然而它却享国百年,五胡扰乱,竟不能窥视长江、汉水,苻坚率领百万军队进犯,至于到淝水送死。后来因为强臣专权,帝位才转移,江左的形势,仍然像原来一样。这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呢?我曾经考察过,这是把国事托付给一个宰相,使其责任专一,把外事托付给方伯,而不削弱他们的权力。文武两方面权力的安排,既已上了正道,其他方面就都可以大略推知了。百年之间,会稽王司马昱、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因为宗室的缘故而执政,王敦、二桓反抗朝廷而掌权,姑且不说,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王坦之不能承担大事,而真正托付国事的,是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方伯的权任,没有再重于荆州、徐州,荆州为国家的西门,刺史常常都督七八州的军事,实力强大,分去了天下之半。从渡江到太元时,八十多年,任阃寄的仅王敦、陶侃、庾亮、庾翼、桓温、桓豁、桓冲、桓石民八人而已,这些人若不是死在军中从不轻易更换。在下面将士顺从习惯,在外边敌人畏惧不敢轻慢,不是那种忽去忽来,士兵适应不了将领,将领也适应不了士兵的情况可比。前不久曾为皇上议论到这点,蒙皇上欣然接纳,只是时势有所不同,不能实行罢了。
注释
[1] 晋元帝:西晋灭亡时,以王导为主的中原南迁大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元帝是谥号。中兴:复兴。
[2] 享国:犹“有国”。
[3] 五胡:指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割据的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4] 苻坚:前秦皇帝,氐族,于383年以大军攻东晋,在淝水大败。
[5] 强臣:指刘裕。刘裕初为北府军中下级军官,因屡立战功,官至宰相,控制朝政,最后代晋,建立刘宋。
[6] 鼎命:帝位。古以九鼎象征拥有天下的权力,故称帝位为鼎命。
[7] 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
[8] 贰:不专一。
[9] 方伯:一方之长。本指古代诸侯中的领袖,后世用指独领一方的军政实力人物。
[10] 柄:权柄、权力。
[11] 概见:大略可见。
[12] 会(kuài快)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昱(yù玉):司马昱,晋元帝少子,封会稽王,元帝死后,迭易数帝,他一直为宰相。公元371年即位,次年即去世,是为简文帝。道子:司马道子,简文帝子。淝水之战后为宰相。元显: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后也为宰相。
[13] 王敦:王导从兄,东晋初拥重兵驻武昌,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公元322年,曾举兵攻入建康(今南京),杀元帝宠臣刘刁等,独专朝政。二桓:指桓温、桓玄。桓温曾三次率军北伐,回朝后为宰相,废海西公,立简文帝。桓玄为桓温之子,温死后,屡与朝廷军队交战,公元403年曾自立为帝,后败死。
[14] 卞壸(kǔn捆)、陆玩:二人在晋明帝时先后为宰相。郗(xī希)鉴、陆晔(yè页):明帝时二人均为重臣,后与王导、庾亮、卞壸等一起受遗诏辅成帝。王彪之:王导从弟之子。他与王坦之,在孝武帝朝均任宰相。
[15] 王导:晋室南渡后,联合南北士族拥司马睿为帝。历仕元、明、成三帝,对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庾亮:明帝时受遗诏与王导等共辅成帝。任中书令,曾组织平定苏峻、祖约的叛乱,后出镇武昌。何充:穆帝永和初年为宰相,辅助幼主。庾冰:庾亮之弟,王导死后,他入朝辅政,康帝时镇守武昌。蔡谟:在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中有功,被任命为征北将军,康帝时任侍中。殷浩:为简文帝心腹,是与桓温相抗衡的重要实力人物。谢安:孝武帝时位至宰相,时前秦强盛,他加强防御,后取得淝水大捷。
[16] 荆: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徐:徐州,治所在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17]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18] 阃(kǔn捆):指城郭的门限。阃寄:寄以阃外之事,即托以军权。
[19] 陶侃:太宁三年(325),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镇守荆州。咸和三年(328),为平定苏峻、祖约之乱的主帅。后任侍中、太尉。庾氏之亮、翼:庾亮、庾翼。庾翼继其兄后,镇守武昌,以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军事。桓豁:桓温之子。太元初年(376),为征西大将军,东晋西面防御,全仗其力。桓冲:桓温弟,温死,冲代其任,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尽忠朝廷。桓石民:桓豁少子,都督荆、江、豫三州军事,且为襄城太守,屡与苻坚及其残部作战,曾讨灭苻坚之子苻丕。
[20] 辄:轻易。
[21] “非……之比也”句:洪迈这话是针对宋朝而言。宋朝为防止军将拥兵割据,实行了“更戍法”等措施,驻军经常调防,忽去忽来,将帅无常统之兵,故兵将互不适应。
[22] 顷:不久之前。
[23] 特: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