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之哀(随笔卷二)

长歌之哀(随笔卷二)

中国文人善于用诗歌来抒写哀伤的心情。洪迈在这里列举的元稹、苏辙的几首七言绝句,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仍能引起共鸣,可见其感染力之深。

嬉笑之怒,甚于裂眥[1];长歌之哀[2],过于恸哭[3]。此语诚然[4]。元微之在江陵[5],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6],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7],此夕闻君谪九江[8]。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乐天以为:“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9]!”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10]”,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11],子由来访之[12],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遥堂后千寻木[13],长送中宵风雨声[14]。误喜对床寻旧约[15],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16],客去山公醉似泥[17];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18],乃和其诗以自解[19]。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翻译】

嘻笑的愤怒,甚于裂眥;长歌的悲哀,过于痛哭。这话是确实的。元稹在江陵时,病中听说白居易降职到江州,作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认为:“这诗句旁人听了都受不了,何况我的心里呢?”元稹集中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三字既已不佳,又不写明是病中所作,这失去其本意了。苏轼在彭城任知州时,苏辙来看他,逗留百多天后离去,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轼认为读了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怀,于是和他的诗以自我宽慰。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叫人凄然啊!


注释

[1] 眥(zì自):眼眶。裂眥,形容极其愤怒的形态。

[2] 长歌:拉着悠长的声音歌咏。

[3] 恸(tònɡ痛):极度悲痛。

[4] 柳宗元《对贺者》中有此语,说:“嘻笑之怒,甚乎裂眥;长歌之哀,过乎恸哭。”

[5] 元微之:唐诗人元稹,字微之。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因得罪宦官、旧官僚,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三月,迁通州(治所即今四川达县)司马。元稹在通州染疟甚久,听说白居易贬官江州,于是作《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

[6] 白乐天: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六月被贬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白居易与元稹同为贞元进士,文学主张也相近,自贬谪后,二人诗歌酬答唱和不断。

[7] 残灯:快要燃尽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ɡ床):晃动貌。

[8] 谪(zhé折):贬谪。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职并派到远方任职。

[9] 仆:对自己的谦称词。

[10] 怅(chànɡ唱):惆怅,失意貌。

[11] 东坡守彭城: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讥讽朝政,被贬谪到杭州,后又改迁徐州知州,徐州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

[12]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轼、辙幼时相从,后又同中进士。政治观点也相近,故神宗朝时也同遭贬谪。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辙在阔别多年之后重会其兄于彭城。

[13] 逍遥堂:徐州知州府第内的厅堂。寻:古代以八尺为寻。千寻:形容极高。

[14] 长送:不断送来。中宵:夜半。

[15] 对床:指亲友久别相聚,对床而卧好倾心交谈。韦应物《示元真元常》诗说:“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寻:重温。旧约:苏辙与其兄手足相依,长大后要游宦四方,他读了韦应物的诗后,恻然有感,曾与苏轼相约早日退身,兄弟重新相从为闲居之乐。

[16] 阁:卧室。

[17] 山公:西晋时山简任荆州刺史时常出外畅饮,时人给他编了首歌说“山公时一醉”云云,苏辙在这里把苏轼比做山简。

[18] 殆:几乎。

[19] 和:指仿照别人诗的题材或体裁格式再做一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