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所著的以考证辨析为主而兼记事、议论的笔记。全书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各十六卷,《五笔》十卷,后人仍用《容斋随笔》作为全书的总称,也有人总称之为《容斋五笔》。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其父洪皓曾为秀州司录参军,高宗建炎初年出使金国,历尽艰辛不为金人的威逼利诱所屈服,且多次派人密报敌情。洪迈与其兄洪适、洪遵在家服侍母亲,刻苦读书。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即使是稗官小说、佛道之书,也无不涉猎。母亲去世后,洪迈兄弟借寓僧舍苦读。洪适、洪遵先中博学宏词科,洪迈于绍兴十五年(1145)也考中了。这时他父亲已经回朝,但因力主抗金,得罪秦桧而被贬逐。洪迈也受牵连而出为福州教授。绍兴二十五年(1155),他的父亲去世。绍兴二十八年(1158),洪迈调入朝廷秘书省,省内秘阁藏书丰富,洪迈终日在其中抄读不辍。不久被任为吏部郎,兼礼部,又任枢密院检详文字,这期间他得以精研朝廷礼仪掌故,在解决疑难问题中,显示了才能。绍兴三十二年(1162),金世宗派遣使臣到宋朝,洪迈奉命接待,曾在礼节问题上当面折服金使。朝廷便派他出使回报金国。洪迈想改变原来的屈辱礼节,而使用对等国家间的礼数,结果金人锁使馆禁闭使者,洪迈一行险些被扣留。他回朝后一度罢官,在这时开始写《容斋随笔》。孝宗乾道二年(1166),他被任命为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三年(1167),任中书舍人兼翰林侍读参与修撰国史。这期间洪迈接近皇帝,有很多议论,曾建议朝廷整顿军制,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在这时修成了《钦宗实录》和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的本纪部分。乾道六年(1170),出任赣州知州,邻州发生灾荒,他主动移粟救济。以后在浙江、福建做官,多能保护平民利益,惩治邪恶,伸张正义,并组织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淳熙十二年(1185)召回,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同修国史。次年撰成四朝国史列传部分,与李焘所撰志二百卷一起呈献。在列传部分,洪迈多方褒扬了靖康年间的抗金忠臣义士。十四年(1187)洪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当年曾主持贡举。早在淳熙七年(1180),他已写成《容斋随笔》十六卷,刻本流传到禁中,孝宗看后颇为赞赏。绍熙元年(1190)光宗登位,洪迈出知绍兴府。不久离职,带本官还乡居住,于是谢绝外事,专意读书著述。绍熙三年,完成《容斋续笔》。以后《三笔》、《四笔》先后完成。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同年以八十高龄去世,《五笔》只写了十卷就辍笔。
洪氏父子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都有其成就,洪皓博学强记,留意史学。洪适、洪遵并登词科,颇有文名,并且分别在金石和钱币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而洪迈尤以博洽著称,除《容斋随笔》外,还著有《夷坚志》、《野处类稿》、《史记法语》、《经子法语》、《南朝史精语》,并编集了《万首唐人绝句》。
这里分辨析群籍、考证语言、厘订典故、记录事实、评议文史五大类来介绍《容斋随笔》这部名著。
辨析群籍涉及经、史、诸子百家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所谓经,是指儒家经典及注释这类经典的著作。洪迈对这两方面都有所辨析,如本书涉及《周易》的篇目不少,其中纠正《周易》文字讹误的一些考辨就颇有价值。再如,洪迈对具有权威性的一些儒家经典传注,并不盲目信从,而是依据情理和事实检验其中的一些说法,大胆地提出怀疑和自己的新见解。他关于《诗经》小序及毛传的一些辨析考据,对后来的学术研究就有影响。
史学方面,正是洪迈的专长。他对《资治通鉴》十分精熟,曾手抄三遍。他深入研习《左传》和《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纪传史,旁及稗官野史,而对唐五代史及宋朝国史特别熟悉。他对碑刻也多所留心,注意将碑刻与书本上的史料互相印证、发明。在辨析史料真伪及决定取舍方面,也表现出他的精博。《新唐书》长于评述,而疏于考证,颇有些错讹,在史料的采用上也有择焉不精之处,洪迈在该书中对这些多作辨析指正。《旧唐书》、《资治通鉴》中也偶有些疏误,洪迈也不惮为之辨正。对于新、旧《五代史》,该书对其可取之处兼而采之,对其不当之处也兼而驳之。这一切都体现了洪迈实事求是的公允态度。
洪迈在驳正史传失误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不轻信传说,往往能够详核人物年月、事迹,以纠正传闻之失实。唐、五代及宋朝的士大夫喜欢在自己的笔记中记录一些遗闻逸事,有时这些记载与历史上真实人物生平事迹、履历、年月相矛盾,洪迈每每能据此指出其错谬不实,如《浅妄书》、《梁状元八十二岁》等篇均是。
对于诸子百家之书,洪迈既有考据,又有评议。其所涉及的范围很宽,甚至包括天文、历算及医学、卜筮、佛道之类,其中有些辨析考据对后世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性。如《孔墨》一篇就指出了汉代人以墨翟配孔子,将孔、墨并称的情况,从而启发后人进一步探讨和重新认识先秦时儒、墨的地位及以后矛盾分合的情况。
该书中有关诗文方面的辨析考据是多层次的,其中有名人行事的考证;有诗文寓意的考索;有追溯诗文体式及句法的渊源的篇目,如《歌扇舞衣》等等。这类辨析考据有些颇有影响,如《东坡慕乐天》证明了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因为仰慕白居易的缘故,这一观点后来基本上为人们所接受。又如在《桃源行》中,洪迈结合《宋书》及《文选》中关于陶渊明生平心迹的记载,深入分析《桃花源记并诗》,透过桃源故事的表面,看到了该文的深层寓意在于借避秦时乱为喻,表达作者对刘裕篡晋及其造成的社会混乱的不满,和不与刘宋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这一分析现在看来也还是有道理的。
考证语言,在《容斋随笔》中也颇占分量。
对文献中的疑难语词,洪迈往往能博引语例,推究其意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宁馨阿堵》中关于晋、宋口语词“宁馨”的分析,就为后人正确理解该词作出了贡献。此词人们或以为“佳”,或以为“不佳”,洪迈则广泛搜集同类语例进行分析,表明了宁馨的意思跟佳与不佳都没有关系。
洪迈还对一些联绵词进行了研究,如在《委蛇字之变》中联系了“逶迤”的十多个变体,我们知道,这种联系一般要依据它们彼此在读音和意义上的关联。而宋代古音学还刚刚起步,洪迈在这种条件下做到这样是很不简单的。
厘订典故,包括成语典故,以及诗文中用典出处、民间节日风俗、朝廷的典章掌故等方面。
洪迈以考博学宏词科起家,精于骈体的四六文写作,而这种文体十分注重用典。在诗歌创作上,他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深,这一诗派也非常重视化用典故。所以《容斋随笔》在分析杜甫、苏轼等人的诗歌时,每每能对其用典出处作出十分精确的阐释,对后人正确理解这些作品很有帮助。
洪迈在高宗、孝宗朝担任的官职都与朝章典制有关,该书所订正的许多典章就是以他亲见的事实作根据的,这就保证了它的准确性。如三省长官是宋代学者喜欢谈议的一个题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即已谈到三省及其长官的职权,但叶氏把唐初三省长官权力分工当作两汉以来的一般情况,实在是不明沿革。而洪迈在《三省长官》一篇中则清楚地说明了尚书令、中书令及侍中三者从汉代以来由卑微之职发展成为真宰相的历史过程。
洪迈在厘订典故时,还处处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史学家的严谨。宋代开封府上元看灯由三夜增到五夜,民间传说这是吴越王钱俶归顺时花钱买的两夜。吴曾对此事信以为真,全不加分辨而记入其《能改斋漫录》中。而洪迈则详考国史,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有关节日风俗方面的民间传说,洪迈始终抱着冷静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大胆地提出怀疑。而这种怀疑对促进学问的进步是很有意义的。如关于寒食,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死。但洪迈指出,《左传》、《史记》并未说到介之推被焚死的事,故此事已有可疑处。洪迈又进一步根据史料指出有的地方是在仲冬寒食。节令的不一致,更说明寒食与介之推无关。
该书在考证名物典故时,引据材料的范围相当宽。比如洪迈在说明古代通行证“过所”时,除引用史书及史注中的材料外,还征引了刑律、杂记小说中的材料。在同一种资料中,洪迈挖掘的深度也不是一般人赶得上的,如《汉初诸将官》在说明汉初出征将帅常常带“丞相”或“相国”称号时,曾使用了《史记》的表里的材料,而这种表内的材料读者一般是很少注意的。
记录事实,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容斋随笔》记录了唐、五代和宋代的一些政令、秘闻,如关于宋代冗官的记载;关于蔡京专权误国,卖官鬻爵以及大兴花石纲奢侈的记载;关于秦桧投降卖国,迫害异己的记载,关于南宋初年抗金志士与投降派作斗争的记载,关于宋代劳动人民赋役沉重的记载,都是很好的史料。在经济方面,洪迈也整理和记录了一些极为珍贵的资料。如《唐扬州之盛》,综合唐人诗歌中反映的情况,系统地记述了唐朝以来,扬州的繁盛及衰败。
在诗文纪事方面,洪迈善于从各种文献中辑录唐宋文人的逸诗佚文,如《唐贤启状》、《二朱诗词》等,均可看作辑佚之作。书中关于诗文修改和时人赏识前人诗文作品的记载,则为文艺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像《严先生祠堂记》中的某些材料可与“诗眼”说相印证,而《张文潜哦苏杜诗》则是谈诗歌艺术性的好材料。
评议文史,大致包括诗文评论和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议。
在诗歌上,洪迈推崇浑成含蓄,不主张太露筋骨。在《绝唱不可和》中,他认为意境胜绝的诗篇,后人难以模仿超越。文章,洪迈认为当以简洁明达为贵。文章结尾或总括之语尤其需要干练利落、意味深长。但一味在句子的字数上求减省,而不顾文章的表达效果,这种做法也并不可取。
洪迈评价历史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注重从人物品行素质方面来观察评议。如他说,汉景帝虽历来被称为贤君,但观其本性,却是个器量狭小、喜记仇杀人的皇帝。而唐代的王叔文虽然是个失败者,但洪迈认为,他改革唐朝弊政,减轻人民负担,谋夺宦官兵权等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像这一类评议都是实事求是的。洪迈在议论历史人物时,还能一分为二。如韩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文学家。
洪迈也很崇敬他,对其作文之法,对其提携后进的做法也多加以称赞。但是对其创作中夸张失实、谀颂权贵以及某些文章流露出的觊觎富贵、庸俗怯懦的思想,也都一一加以批评,并表示惋惜。
在评议史实方面,洪迈尤其注意结合宋代的现实而进行讨论。洪迈在书中常常将宋代赋税轻重与唐末五代进行对比,指出宋代的剥削之重远胜于前朝,因而,他主张任用贤良的地方官员,尽可能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宋代最突出的矛盾是民族矛盾,辽、西夏、金相继为边患,北宋竟为金所灭,南宋初年半壁江山也岌岌可危。当时,洪迈坚决主张抗金,对宋代统治者屈膝求和、丧权辱国的行径痛心疾首。洪迈在《靖康时事》等篇目中恳切地希望宋代皇帝也能像历史上一些国君那样真诚地对待将士和百姓,调动其抗敌积极性,以保卫江山。洪迈还在《孙吴四英将》、《东晋将相》等篇中反复说明君主应当信任将帅,赋予其自主权,而不应过多防范,处处掣肘。
从以上五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容斋随笔》一书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当然,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有时未遍检资料就匆忙下结论。如有些议论失之偏颇。如不同篇目中提出的观点或表达的思想有时前后矛盾。但总的来讲是瑕不掩瑜,为历来学人所重视。这次选译了六十八篇,所选篇目力求显示本书的特色。注译过程中得到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张世俊先生认真审阅了书稿,宗福邦先生又仔细地复审了一遍,均多所指正,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罗积勇(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