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沃克·格里菲思
DAVID WARK GRIFFITH
早期剧情片大师
1875—1984年,生于美国肯塔基州拉格兰奇,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美国叙事电影之父。
1875—1984年,生于美国肯塔基州拉格兰奇,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美国叙事电影之父。
大卫·沃克·格里菲思是活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杰出导演,也是最早发掘出电影的艺术潜力的导演之一。作为一个革新者,他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融入到了电影的叙事语言中。在史诗巨制《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和《党同伐异》(Intolerance)中,他奠定了好莱坞剧情片的基础。
格里菲思最有名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公开宣扬了种族主义,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为背景的电影,美化了臭名昭著的“三K党”,并传达出严重的种族歧视意味,给格里菲思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因其标榜为美国第一部长篇电影,故影片在上映之前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让格里菲思也备感惊讶。不过,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剧情大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誉为“用影像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这部电影规模宏大,它与格里菲思在1916年拍摄的雄心勃勃的新作《党同伐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大利史诗电影《暴君焚城记》(Quo Vadis?1912年)和《卡比利亚》(Cabiria,1914年)等的影响和启发。但相比较而言,格里菲思对电影叙述手法的探索和贡献,远比上述几部意大利电影要大。
在比沃格拉夫公司工作的6年间(1907—1913年),格里菲思从演员、编剧,逐步晋升为电影导演。他与摄像师比利·比泽合作,为电影这门艺术注入了大量全新的表现手法,包括利用长镜头、中景和近景对影像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拼接;利用淡出手法预示某一场景的结束;采用平移摄像机、组合离散镜头以产生悬念等。格里菲思并非唯一一个实践这些拍摄手法的导演,但是他和比泽将这些手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变成了流行的电影表现手法。
格里菲思意识到,利用蒙太奇手法对电影场景进行拼接处理,可以减轻演员的负担。电影诞生初期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夸张表演型风格,也在格里菲思的影响下,变得更为克制和自然(格里菲思在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摄的电影中,参与演出的演员包括莉莲·吉许和多萝西·吉许、玛丽·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和哈里·凯瑞,这些人在无声电影时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在有声电影出现后也在继续演戏)。
1919 年,格里菲思和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查理·卓别林共同创建了联美电影公司。
《党同伐异》的惨淡票房,迫使格里菲思转向成本相对较低、也更受评论家们喜欢的那一类抒情通俗剧的拍摄,例如《凋谢的花朵》(Broken Blossoms,1919年)、《赖婚》(Way Down East,1920年)和《暴风雨的孤儿》(Orphans of the Storm,1921年)等。一方面执著坚持自己的创作自由,一方面又不擅向金钱低头,格里菲思辉煌不再,逐渐落伍于20世纪20年代的其他电影导演。尽管格里菲思1931年的有声电影《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但这部影片的票房依然惨淡。此后不久,格里菲思从电影界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