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范仲淹从军塞下 欧阳修泪眼问花

第四回
范仲淹从军塞下 欧阳修泪眼问花

宋仁宗赵祯做了四十二年的太平天子,晏殊在他身边做了三十年的太平宰相。满朝文武上朝的时候都盯着沙漏,盼望太监早点宣布退朝。宋仁宗知道他们要去晏殊家里彻夜欢宴,多次暗示大家带他一起玩。大家都假装没有看见皇帝渴望的眼神。

北宋君臣都想参加晏殊府上的诗酒高会,晏殊的门生故吏范仲淹、欧阳修更是从不迟到早退。有一天大家聊起早年的穷困,感慨万千。

晏殊说:“我小时候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肉,那时我最大的愿望不是出将入相,而是做个可以经常吃肉的屠夫或木匠。我们村屠夫的女儿身高体壮,夏天我常常躲在她的阴影里乘凉,但她是我眼里最漂亮的姑娘。”

满堂宾客哄堂大笑。

晏殊接着说:“家里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我每天必须早起砍柴挑到临川城里去卖,回家之后接着放牛,只有在放牛的时候才有时间看书。我有个姑姑嫁给了城里的殷实人家,在街上看见我瘦得皮包骨头,请我去饭馆吃了一顿猪头肉。这顿饱饭让我永生难忘,做官之后我送给姑姑一座高楼。”

范仲淹说:“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吃狮子头,有一次我跟财主的儿子吹牛,说我一顿能吃十个狮子头。财主的儿子跟我打赌。你们见过我们苏州的狮子头吧?最小的也有半斤左右。”

坐在晏殊身边的少年晏几道问:“结果呢?”

“我赢了,不过差点就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我看见狮子头都没胃口。”范仲淹说,“很少有人吃过我这么多苦。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足,我到现在一直身体不好。”

欧阳修不同意:“希文兄毕竟还有个继父可以依靠,我们就是孤儿寡母。当年的艰难真是不堪回首。”

晏几道说:“两位叔叔伯伯不妨比一比小时候谁更艰苦。”

欧阳修说:“比就比,谁怕谁。”

范仲淹说:“不用比,你肯定输。”

“您先说,您都受过什么苦?”

“我一条咸鱼吃了一个月。”

“我一个月饼吃了两年。”

“怎么可能?”

“头一年吃了一半,把它藏在瓦罐里第二年再吃。”

“那还能吃吗?早就发霉了。”

“这种月饼名叫狗不理,很硬,扔在地上狗都不吃。”

“狗不理好像是一种包子?”

“那是后来的事。”

“饿得没办法的时候我偷过邻居的腊肉。”

“为了一块肉夹馍我出卖过自己的祖国!”

欧阳修这话一出,满堂哗然,连堂下天井周围的乐师都停止演奏。大家都看着欧阳修。

欧阳修赶紧解释:“有一年我们村里来了契丹歌舞团。有个契丹小孩站在一旁看大人搭建舞台,他手里拿着一块肉夹馍,中间夹着香喷喷的驴肉。我们全村的小朋友都围上去和他套近乎,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最后他决定把肉夹馍给我。”

这事连晏殊也兴致勃勃:“你跟他说什么了?”

“我说我也是契丹人,大辽派我们来大宋交流学习。因为想念家乡的面食,我已经准备提前回去。”

晏几道说:“可您长得不像呀?”

“契丹小朋友也有点怀疑,不过为了宋辽两国人民的友谊,他只好把肉夹馍放弃。”

大家再次哄笑。

范仲淹之父范墉随吴越王归宋,曾经做过成德、武信、武宁军节度使的掌书记,可是范仲淹刚到两岁范墉就因病去世。范仲淹母亲谢氏只好带着儿子回到范墉的家乡苏州吴县。

范仲淹小时候非常顽皮,对母亲的教诲置之不理。他母亲谢氏决定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对他进行激励。这天她把拿着弹弓正要出门玩耍的范仲淹叫住。

“小文,你知道你为什么名仲淹、字希文吗?”

“不知道。”

“隋朝末年有个大学者王通,你听说过吗?”

范仲淹摇头。

谢氏接着问:“王勃呢?王勃总知道吧?”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写过《滕王阁序》。”

“王勃是王通的孙子。王通字仲淹,大家都叫他文中子。唐朝初年的很多宰相都曾经拜他为师。你爸希望你做我们宋朝的文中子。”

《荷花鸳鸯图》 明_陈洪绶

“我爸已经死了。”

“他其实没有死。”

“大家都说他死了。”

“他是因为你不听话,被你气得离家出走了。”

“不可能吧?我有这么坏吗?”

“其实我也想走,只是怕你无家可归才留下来。过几年等你长大一些,自己可以出门讨饭了,我也会走的。”

“你也不想要我了?”

“你从来不听我的话,我跟你在一起迟早被你气死。我得趁自己还年轻赶紧改嫁,不然将来老了就没人可以依靠了。”

范仲淹一听慌了,他把弹弓扔到一旁,跪求母亲原谅。

“姆妈,以后我一定听话。”

过了几年,谢氏因为生活所迫果然改嫁在苏州做官的山东人朱文翰。两年后朱文翰把他们母子带回老家山东邹平。已经改名朱说的范仲淹以为母亲正在逐步实行她自己的计划,更加努力读书。当同学少年都在谈情说爱的时候,他连情书都没写过。他后来年过三十才结婚生子,肯定不是响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读书。当时商丘是北宋的南京,繁华热闹。为了避免打扰,范仲淹在寺庙租了一间偏房独住,冬天疲劳了就用冷水浇头。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煮粥,待粥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小和尚们看见读书人活得如此艰苦,怀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书商做的广告,要求还俗的人明显减少。住持听说这是范仲淹的功劳,主动提出减免他的房租。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仲淹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他信心十足,认为自己命中注定匡时救世,“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驾临安徽亳州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商丘。商丘城万人空巷,只有范仲淹埋头读书。有个同学跑来叫他:“皇帝来了,大家都想瞻仰龙颜,你不去看?”范仲淹回答:“急什么,他很快就会接见我。”

范仲淹不是盲目自信,说完这话的第二年也就是大中祥符八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得到宋真宗接见。随后他把母亲接到身边并正式恢复范姓。

范仲淹在他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是范希文唱高调自欺欺人,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他因为直言极谏做了多年的地方官,在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迁徙辗转,每到一个地方都勤政爱民。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做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关于他在战争中的功绩说法迥异,就连“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民谣,据说也是范仲淹自己编造。那段历史只有一点无可置疑,范仲淹写下边塞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燕然未勒”出自外戚出身的东汉车骑将军窦宪故事。汉和帝永元初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也就是今天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汉书》作者班固勒石记功而还。

这首词是边塞词的无上经典。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岳飞的《满江红》虽然壮怀激烈,但是霸气有余柔情不足。正如武林高手必须能攻善守,边塞词也需要在豪放和婉约之间取得平衡,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就是《渔家傲》。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回朝做了枢密副使,联手大臣富弼、韩琦和谏官欧阳修、蔡襄等人发起“庆历新政”。由于触犯利益集团,两年后他们同时被赶出朝廷,各项改革也随即废停。

范仲淹鞠躬尽瘁,可是最终功败垂成。他心灰意冷,和亲友怅别都门。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被贬往邠州,欧阳修去了滁州,滕宗谅即滕子京到了岳州。庆历六年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应滕子京之邀写《岳阳楼记》的同时,欧阳修也在安徽滁州完成《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一写志士之忧一写醉翁之乐,风格迥异相映成趣。

范仲淹特别怕寒。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移官山东青州,这里寒冷的冬天加重了他的病情,次年在赴颍州途中死于徐州。宋仁宗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制作《范公神道碑》的正是欧阳修。可惜后来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因为和欧阳修政见不同,把欧阳修历时两年才定稿的《范公神道碑》推倒,气得欧阳修差点和小范动手。

范仲淹作为正气凛然的名臣,有时也有令人莞尔的一面。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一生行为世范,文武双全,几乎没有什么缺点被人诟病。连一向喜欢臧否古人的苏轼也非常尊敬范仲淹。嘉祐二年(1057年)苏氏兄弟中进士时范仲淹已经去世五年,缘悭一面,苏轼终生引以为憾。

范仲淹和欧阳修都是晏殊的门人,但并没有和晏殊党同伐异,反而公开批评过晏殊的某些政见,晏殊也不觉得他们欺师灭祖,这才是政治家应有的气度胸襟。

欧阳修之父欧阳观是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欧阳修出生在他父亲做官的四川绵州,刚学会走路父亲就带他去江油参观过李白故居。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之后,欧阳修跟随母亲郑氏去湖北投靠做随州推官的叔叔。欧阳修小时候不但没钱上学,连买纸笔的铜板都没有,母亲郑氏用芦荻为笔,沙地当纸,一笔一画教儿子识字,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因为经常在月光下看书,欧阳修晚年深为眼疾所苦。

经过两次落榜之后,二十三岁的欧阳修在晏殊主考的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金榜题名,中进士的次年做了西京留守推官。宋朝的西京就是唐朝的东京洛阳。欧阳修和梅尧臣、尹洙交游,他们经常痛饮狂歌,寻花问柳。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西京留守钱惟演对欧阳修非常宽容。有一次欧阳修和同僚谢绛一起去嵩山游玩,因为大雪封山不能及时赶回去上班。钱惟演不但没有责怪他们耽误公事,反而派来了救援保卫的军人并附送歌妓和厨子。欧阳修对钱惟演的知遇之恩一生感激。

春风得意的欧阳修经常坠入爱河,恋爱对象既有歌儿舞女,也有洛阳的豪门千金和小家碧玉。欧阳修那些香艳旖旎的小词,即使不是写在洛阳,也多半是对洛阳风流生活的回忆。后来欧阳修逐渐成为朝廷重臣和文坛领袖,他的填词技巧也许更好,但当初那种简单爱、深深爱的感觉却再也找不到,就像刘过说的“终不似,少年游”。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秦国王宫也有章台。汉朝长安城有章台街,是当时长安的烟花之地,相当于唐朝的北里也就是平康里。后世以“走马章台”指花街柳巷冶游之事。

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被召回京。他知道自己不太可能再回洛阳,为了避免挨骂,他很用心地填了一首《玉楼春》,随后抄写五十份群发。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今古传诵的名句,不过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有可能写爱情也有可能写友情,还有可能是通过爱情写友情。这种爱恨纠缠因为和风花雪月无关,所以不会随着时光消减。

景祐三年,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权即代理,权知开封府就是代理开封知府。他画了一张百官图献给宋仁宗,指责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被吕夷简反咬一口,外放饶州知州。欧阳修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为夷陵知县。夷陵即今三峡大坝所在地湖北宜昌。欧阳修的名诗《画眉鸟》就写于夷陵。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回京编修崇文总目。宋仁宗因此对他的才学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让他主编《新唐书》。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他的《踏莎行》写的就是“早春南方行旅”。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即迎宾候客之馆,通常是指驿馆或旅馆。

颍州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阳。据说欧阳修曾经八至颍州,最后也选择在这里终老。人们通常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养老,可是欧阳修既没有选择他出生的绵州,度过童年的随州,年轻时接收过无数秋天菠菜的洛阳,也没有选择“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滁州以及“长记平山堂上,山色有无中”的扬州。后两个地方他同样做过太守。

苏轼好友安定郡王赵令畤的《侯鲭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来当年欧阳修初到颍州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歌妓,这位美女特别喜欢欧阳修,她能把欧阳修的每一首诗词都倒背如流。欧阳修一生“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爱过很多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可是从来没有人对他如此用心。他们在一起温柔缱绻了十几天,约好三年之后再见。可是几年之后当欧阳修如约而来的时候,那位歌妓却在前一天离开且去向不明。她留下一封信说明原因,她提前离开是因为害怕欧阳修负心失约,与其伤心绝望过一生,不如留下一线希望自欺欺人。

这位歌妓是欧阳修最真的梦,有诗为证。

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

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

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

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也就是宋辽澶渊结盟的后一年,著名文臣杨亿、刘筠、钱惟演奉旨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后来真宗题名《册府元龟》。编书之余杨亿等人互相酬唱,写了不少流连光景的诗篇。《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说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那里是帝王藏书之府。杨亿因此把他们的诗集取名《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文人学子纷纷学习,“西昆体”因此风靡一时。

欧阳修推崇唐诗和韩愈散文,对西昆体的骈俪艰深不以为然。嘉祐二年(1057年)他在主持进士考试时录取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带领他们对西昆体发起冲锋,逐步转变北宋文风。此时的欧阳修已经是个德高望重的大臣,每天公务繁忙,当年洛下买花载酒的时光只能偶尔回想。

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嘉祐三年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四年秋天,欧阳修写成《秋声赋》。经过青梅如豆柳如眉的春天,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夏天,他的人生也已经走到了山川寂寥的秋天。

嘉祐五年之后,欧阳修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并拒绝执行,和弟子苏轼等人一道站在变法派的对立面。

新党找不到欧阳修其他罪证,就把目光转向他填的那些香艳小词。柳永有些词香艳轻狂,欧阳修的《南歌子》不遑多让。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欧阳修陶醉于“曲子相公”的美名,终于被政敌抓住把柄。有人以词为证告他乱伦。欧阳修最后虽然洗脱罪名,但是弄得灰头土脸,于是再次请求外放离京。

此时欧阳修已经六十出头,带着书童来到亳州。亳州是古井贡产地,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他自己的解释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欧阳修做官的滁州、颍州、亳州都在今天的安徽境内,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神宗熙宁四年(1017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颖州西湖。在这里他每天和书童惬意泛舟,留下著名组词《采桑子》十首,其中四首脍炙人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似湖中别有天。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骖鸾指仙人驾驭鸾鸟云游。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组《采桑子》即兴随性。当年那个走马观花的洛阳才子,终于有了细数落花的从容。

下面这首《浣溪沙》也是写在晚年。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家人不知道他终老颍州的原因,欧阳修也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往事前尘。为了抑制这种思念,他开始自修《新五代史》,直到神宗熙宁五年去世。

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人之一。他的学生苏轼说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晚清词论家冯煦说他“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但对欧阳修最好的评价来自政敌王安石,王荆公说“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欧阳修反对西昆体,但他对西昆体主将钱惟演却心存感激。钱惟演的宽宏大量奖励后进对欧阳修影响深远,他后来同样善待曾巩和苏轼。

钱惟演出身吴越王族,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累迁工部尚书、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钱惟演学问渊博,诗文皆工,他的《木兰花》名噪一时,和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堪称双璧,意境也极为相似。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