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一曲新词酒一杯 无数杨花过无影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军浩荡南征。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凤辇龙车同时出现在军中。北宋边将奋力抵抗却相继败亡。惊慌失措的宋真宗考虑迁都南方,大部分朝臣也主张避敌锋芒。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他认为辽军并没有那么可怕,而大宋皇帝出身名将世家,逃跑只能躲避一时,迎战将会威震天下。宋真宗被寇准忽悠,硬着头皮来到澶州前线。澶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这里往北是河北大名,往东是水泊梁山。
辽军名将萧挞凛来到澶州城下挑战。此人曾经在朔州生擒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业,并迫使高丽王俯首称臣。他的卫队用半生不熟的北宋官话辱骂城上宋军。宋军将士一边对骂一边弯弓搭箭。
寇准制止他们:“谁也不准放箭,违令者斩。”
萧挞凛见宋军忍气吞声,带领卫兵拍马靠近。
寇准下令:“现在可以放箭了,但是不准射击萧挞凛,违令者斩。”
宋军将士百思不得其解,只好遵命朝其他辽军放箭。
萧挞凛见宋军箭如雨下,自己却毫发未损,不知有诈,催马来到护城河边。
寇准问左右将士:“床子弩准备好了吗?”
威虎军头张瑰回答:“准备好了。”
床子弩是宋军的秘密武器,可以同时发射三枝标枪一样的长箭,威力惊人。
萧挞凛看见这玩意儿出现,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寇准说:“萧将军,你不用怕,我们的床子弩从来没有经过实战。”
“老子横行天下,从来没有怕过任何人。”
“好汉不吃眼前亏,你如果害怕就赶紧走,我们不会在你背后放冷箭。”
“今天我就不走,看你们怎么奈何我老萧。”
寇准转头对张瑰说:“好了,你慢慢调校,他暂时不好意思逃跑。”
张瑰射出第一排箭。
三枝长箭呼啸着突入辽军阵中,其中一箭把萧挞凛身边一名虎背熊腰的卫兵击得离鞍飞起,钉在数丈开外的地上。另外两箭虽然落空,但是深深扎入泥土之中。
萧挞凛不禁胆寒,但他害怕遭到宋军耻笑,拒绝后退半步。
第二排箭随即射到。这次命中率提高,两名辽军被穿透。幸存的辽军望着萧挞凛,目光中满是哀求。
萧挞凛心里打鼓,但还是不好意思临阵脱逃。
萧太后和辽圣宗听说萧挞凛在和宋军赌命,赶紧派人命令他回营。随后他们觉得不放心,亲自上马奔向澶州城。
这时城上宋军大声欢呼,十几架床子弩同时出现在澶州城头。萧挞凛身边卫士脆弱的神经再也支持不住,掉转马头逃跑。
萧挞凛的战马本能地跟着转身,但是已经太晚。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眼见证契丹第一勇士被床子弩连人带马做成烤串。
辽军万马齐喑。
宋真宗出现在澶州城头,三军将士山呼万岁,声闻数十里之外。萧太后被迫和北宋谈判。澶渊之盟虽然对北宋略微不利,但是换来百年和平。
寇准不但有政治军事才能,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江南春》悠远缠绵。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萍满汀洲人未归。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感叹:“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七岁那年他跟父亲登上华山,随口吟咏出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他老爸激动得差点滚下南天门。
神童寇准不是昙花一现,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宋太宗把他比作初唐名相魏征。寇准因为喜欢喝醋,腰间常挂一醋壶,所以民间以为他是山西人,叫他寇老西儿。寇老西儿三十岁左右就官居参知政事,后来做过山南东道节度使,景德初年拜相。
传统评书中的寇准一本正经,但他的词却绸缪婉转。请看他的另一首名作《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春色将阑”,春色将尽。“红英”即红花,落花叫落英。“密约”,男女之间的秘密约定。“菱花”指镜子,古代以铜为镜,铜镜在阳光下会折射出菱花状的光影,因名“菱花镜”。庾信《镜赋》:“照日则壁上菱生。”
他的《阳关引》是当时很有名的送别词。胡仔认为这首词在古今送别曲中排名第一。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雨霁指雨后初晴。此词把王维《阳关三叠》拆散重组,用来适应当时流行的曲调。这种做法后来被黄庭坚发扬光大,演变为江西诗派的不二法门“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黄袍加身,他完全没有把刚刚登上南唐宝座的李煜放在眼里,随即开始动员大将解甲归田。这就是史上著名典故“杯酒释兵权”。传说寇准的夫人是宋太祖的小姨,身为皇帝连襟的寇老西儿当然清楚赵匡胤兄弟宽宏大量背后隐藏的猜忌杀机,所以他对及时行乐的理解比谁都彻底。他连房子都不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他经常彻夜狂欢,把所有的财产都用来换醇酒美人。
有一天他心情很好,随手赏给歌妓五匹绫罗。他的小妾茜桃作诗劝阻:“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寇准随口反驳:“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宋辽两国结盟后,寇准的声望如日中天。他开始骄傲自满独断专行。寇准三次为相,但每一次在位时间都不长,恃才傲物,晚景凄凉。他是神童出身,却对另一位神童不以为然,只因为此人来自江南。
《画草虫》(局部) 清_朱汝琳
景德初年,十四岁的晏殊从江西临川来到京城。宋真宗让他和全国各地的举子一起参加考试。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复试的时候晏殊发现考题自己做过,主动要求换题并再次一气呵成。宋真宗龙颜大悦,赐同进士出身。寇准反对重用晏殊。宋真宗问他理由。寇准说晏殊是南方人。真宗反问:“张九龄不是南方人吗?”
此后晏殊先后做过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子舍人。宋真宗让他做太子舍人的理由是“近来群臣热衷宴游,只有你闭门读书”。晏殊老实交代:“其实我也想去玩,只是身上没钱。”宋真宗放声大笑。
晏殊随后做了知制诰、翰林学士,经常为宋真宗排忧解难,深受皇帝信任。宋真宗驾崩时晏殊成为托孤重臣。年仅十岁的宋仁宗登基后,晏殊提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心花怒放。晏殊继续青云直上,从右谏议大夫、礼部侍郎迁枢密副使,飞黄腾达的速度比寇准有过之无不及。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宫中刻石留下遗训:“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但是在晏殊引领下,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等南方人相继成为宋朝名相。这些宰相大部分是江西人,当我们江西人因此骄傲自豪的时候,总有人提起一个叫严嵩的人,真是讨厌。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本来同时臣服宋、辽的西夏国王李元昊对自己的职称待遇不满,大张旗鼓造反。宋军连战皆败。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雷厉风行地加强军备,他建议撤销内臣监军,训练弓箭手对付西夏骑兵。宋军士气大振。
晏殊富贵以后开始讲究享受,这是北宋文人的共同追求。晏殊同僚宋庠、宋祁兄弟的故事可以说明北宋文人的生活态度。宋庠拜相之后,上元夜在书房读《周易》,听说身为翰林学士的小宋彻夜狂欢,第二天让亲友提醒弟弟:“相公寄语学士,听说昨晚烧灯夜宴,挥金如土,难道忘了当年刻苦读书?”宋祁毫不客气地反驳:“当年我们刻苦读书不就是为了今天挥金如土?”
晏殊才学不在苏东坡之下,可是最终成就不如苏东坡,主要原因就是一生养尊处优忙于应酬。他的七言律诗《寓意》写的就是富贵安闲、百无聊赖的生活。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马车,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李贺《苏小小墓》:“油壁车,夕相待。”
据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晏府的后厨就像现在生意兴隆的酒楼,随时都在煲汤炖肉。当时正是北宋全盛时期,契丹已经和解,金国尚未崛起,西夏虽然兴风作浪但还不能让北宋伤筋动骨,所以晏殊最烦恼的就是流光容易把人抛。下面这首《浣溪沙》就是他在酒宴上的即兴之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自古以来中国的著名文人不乏帝王将相,但曹植、李煜受尽屈辱、英年早逝,王安石壮志未酬,欧阳修等人也经历过政治风波,一生荣华富贵顺遂完美的只有晏殊。
晏殊的另一首《浣溪沙》更有名,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表面伤春实为怀人:你随落花流逝却不随燕子归来,留下我徘徊小园香径,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晏殊词都是小令,传世词集《珠玉词》没有一首长调。以晏殊的才学完全可以把长调写好,但是他根本不愿意伤神动脑。小令之中又以《浣溪沙》写得最好,除了前面两首脍炙人口的神作,下面几首也为人称道。
一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秉烛夜游图》 南宋_马麟
古代富贵人家冬天藏冰于地窖,夏天用玉碗盛冰消暑。“粉融”指脂粉与汗水融和。“香雪”指女子肌肤胜雪。“鬓亸”即鬓发下垂,“亸”和“堕”音同义近。“眉际月”,古时女子两眉之间的月亮形妆饰。
二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杆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庭莎,庭院里所生的莎草。
晏殊少年得志平步青云,有时难免盛气凌人。有一天他批评年轻随从办事不力,随从不服气在嘴里碎碎念,晏殊一气之下随手用朝笏打过去,随从的门牙被打断。那时没有补牙技术,这位随从自此狗窦大开,每天都有人要求参观,他的断牙成为汴京一景。
宋真宗把晏殊比作张九龄,张九龄最先看出安禄山有谋反野心,晏殊也有一双慧眼。当时的杰出人才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或门人,富弼还娶了他的千金。有人在晏府庭前写了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登上仕途最高峰,以枢密使加平章事,也就是兼任总理和国防部长。次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还是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几乎囊括所有军政要职。在出身寒门的中国著名文人中,晏殊可谓登峰造极。
王安石做浙江鄞县县令时属下有个小吏汪元吉。汪元吉的儿子汪洙后来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汪洙编写过一组《神童诗》,其中说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晏殊很可能是汪洙这首神童诗的原型。
晏殊喜欢南唐冯延巳词,自己的作品也和冯词风格接近,而欧阳修等人出自他门下,自然深受影响,所以晏殊实际上决定了宋词的发展方向。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李璟、李煜和晏殊、晏几道都是著名的父子词人。李煜的传世作品在数量上远超李璟,但是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李璟的得意之作已经堪称天工开物,李煜从未到达那个高度。晏殊父子同样如此,晏几道的才学几乎青出于蓝,但他未能继承晏殊的高华悠远。
晏殊的《蝶恋花》是最完美的宋词之一。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汴京病逝,宋仁宗亲往祭奠,追赠晏殊为司空,谥“元献”。晏殊地位崇高,宋人一般尊称他为晏元献,我从未看见有人直呼其名。他的词集中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从不随声附和。
《青箱杂记》的作者吴处厚是经常去晏府蹭饭的文士之一,他说晏殊风骨清羸不喜食肉,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下面这首《破阵子》就是晏殊词没有脂腻气的范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词牌杀气腾腾剑拔弩张,晏殊写的却是太平景象儿女情长。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和这首词非常相像。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在我看来这是张先最好的词,描述的也是宋朝最好的时光。宋朝的张先就像唐朝的贺知章,他们的一生正好和王朝的全盛时期重叠,寿命都很长,当他们离开的时候,王朝也开始走向衰亡。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出镇汉唐旧京陕西长安。他征辟张先为通判。张先比晏殊还大一岁,但晏殊却是他的老师。张先和欧阳修都是在晏殊做主考的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这是最正统的师生关系。
张先中进士后做过宿州掾和嘉禾判官。当他和老师晏殊在长安永兴军重聚的时候,两人都已是花甲老人。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清心寡欲的晏殊永垂不朽,而花天酒地的张先又活了三十年,直到九十岁才离开人间。
江西临川人晏殊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小时候却是农家子弟,而浙江湖州人张先虽然官场不如意,但却从来没有节衣缩食的经历。太湖周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太湖士子考试做官通常是为了虚名而不是实利,一旦他们连虚名也看破了,就会像张翰一样借口思念故乡莼菜鲈鱼挂冠归去。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对名利不是那么在意,太湖士子反而在科举考场天下无敌,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盛况空前人数众多,苏州才子把将近一半的状元据为己有。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这首《天仙子》描述了文人学士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云破月来花弄影”又是点睛之笔。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翰林学士宋祁曾经写过一首《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墨竹图》 北宋_文同
“縠皱波纹迎客棹”,平波细浪迎客船。“縠皱”,即皱纱,有皱褶的纱。“棹”,船桨,这里代指船。“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肯爱千金轻一笑”,出自成语“千金一笑”,周幽王为了博得绝代佳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肯爱”,不惜。“晚照”,夕阳的余晖。
宋祁后来做了工部尚书,因此得名“红杏尚书”。有一天他身穿便服前去拜访张先。张家的门童问他有何贵干。
宋祁说:“我想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可以吗?”
张先远远认出宋祁,赶紧出门相迎。
“原来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了,请进!”
两人相对大笑。
张先是个浮云浪子,一生只爱风花雪月。传说他年轻时曾经爱上一个小尼姑,老尼姑知道后把小尼姑软禁在湖心小岛的阁楼上,两个小情人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暗度陈仓。他们的恋情最后被灭绝师太拆散,张先因此写了《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千丝”指杨柳万千条。“桡”,划船的桨,这里指船。“梯横”,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帘栊”,带帘子的窗户。“犹解嫁东风”,还懂得随东风归去。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一:“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欧阳修特别喜欢这首词。他和张先虽是进士同年,可是已经多年未见,所以一再捎信希望会面。张先听说后从南方特意来京。欧阳修大排宴席并安排家人列队欢迎。家人问什么人需要这么隆重?欧阳修说:“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因为《行香子》词中有名句“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先被人称为“张三中”。他觉得这个名号太普通,为什么不叫我“张三影”呢?“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和“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才是我的得意之作。世人遂称他为“张三影”。
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七十四岁的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他经常坐船往返杭州和故乡湖州之间。他的游艇上总有歌儿舞女花枝招展。运河两岸没钱娶妻的光棍群情激愤,要求河道官员禁止张先通行。
苏轼来到杭州做通判后常邀张先同游西湖,此时张先已经八十出头。有一天苏轼接到张先请柬去参加婚宴,他以为是张先的子孙成亲,到那一看新郎竟是打扮得像南极仙翁的张先。张先当场为新娘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写诗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从此“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老夫少妻的委婉说法。
据说张先几年之后又娶一小妾,苏轼应邀赴宴并再次调侃张先“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不过这一次张先似乎没有上次高兴,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回应。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一生狂荡的张先驾鹤西归,享年八十九岁。
张先还写过很多清词丽句,比如“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何处断离肠,西风昨夜凉”。
晚清著名词论家陈廷焯对张先评价最高,他的《白雨斋词话》说:“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