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车夫与评论家们

人力车夫与评论家们

这件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广播电台放了一档录播节目。一位做过人力车夫的嘉宾扯着沙哑的嗓子追忆当年的梦想,他和主持人的谈话大致如下:

“人力车是个好东西啊,可惜这年头找遍世界都找不到喽。”

“人力车好在哪里呀?”主持人问道。

“这还用说吗!汽车啊,你想想,它一点意思也没有。还是当年好啊。明月当空的夜晚,拉着漂亮的艺伎在月下漫步,那滋味,别提多美妙了。

“走小道的感觉就更爽了。人力车多灵活呀,再窄的路都进得去。出租车就不行了,怎么开得进去啊,哈哈哈哈……

“反正啊,人力车就是世界第一!”

车夫的语气中透着一股实诚劲儿。可主持人一问:

“大叔,那您现在做什么工作?”

他竟回答:“哦,我现在是中野车站门口的出租车调度员。”

敢情笑点在这儿呢。

我捧腹大笑,眼前不禁浮现出那群打着传统艺术旗号、自比权威的评论家的嘴脸。未免有些失礼,但对话听着太好笑了。

这就好比不久以前,这群人干的也是拉人力车的营生。可是战争结束,时代一变,他们便跑到某个文化中心门口,当起了出租车调度员,还不时仰望明月,飘飘然感慨一番。不过近年来局势有变,他们大有一副要让陈旧的人力车重见天日的架势。

真是滑稽。如果只是自顾自地荒唐,我当然没有意见,可事实是他们给自己贴上“文化权威”的标签,还怂恿别人一起荒唐。那我就不能坐视不管了。用人力车打比方也许还能一笑了之,若换作奈良的佛像、桂离宫或能乐,就没人笑得出来了。

传统的确是我们的血液,也是骨架。如果当代人能从中解读出乐趣,传统便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那当然好得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很遗憾,大众所谓的“传统”,与上述定义背道而驰。

实不相瞒,“传统”“古典”等词语在眼下最青春鲜活的一代人眼中就是莫名其妙的嚣张、迂腐、烦琐、昏暗,甚至是沉重。在他们看来,传统并非色彩斑斓,反而阴暗潮湿,与压咸菜坛子的石块无异。

如果他们好学不厌、提升素养、加深造诣,对传统的印象也许会发生变化。但那些不想努力学习,也没有相应能力的年轻人,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和传统沾上边。

即便是有相当知识水平的人,也会像断了线的风筝,被吹向毫无历史底蕴的方向。好比小钢珠、麻将、歌谣曲、脱衣舞……真是要命。

再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和日本人一样,明明承受着传统的重量,却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

显然,这不是古典的内核。

是传统主义者在兜售这种印象,虚张声势蛊惑大众。他们沉浸在兴趣使然的陶醉中,煞有介事地自说自话。让人误以为这种故弄玄虚的态度,就是日本古典的内核。

瞧瞧这段话:“来到百济观音面前的一刹那,我脑中响起有如在深渊彷徨的神奇旋律。昏暗的殿堂中白烟袅袅。当烟雾与仿似永恒的观音接触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沉默。白烟的摇曳,也许就是飞鸟时代人们苦恼的旋律吧。”[1]——搞成这样可不行。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平民大众又不活在飞鸟时代,自然不敢说“不是这样”。胆子小的人甚至会觉得:老天,不得了!

百济观音的确出色。问题是,“源自大地的永恒火焰”“塑像让人重燃双手合十的冲动”之类的抒情语句,只能让读者联想到作者虔诚的神情,却无法勾勒出观音像的模样,而这正是最关键的。

上述文字就是所谓的“美文”。不过是写字的人文笔好而已,和传统没有关系。

某位评论家的态度更令人毛骨悚然。他在一本传统论著的开头来了这么一段……

刚到法隆寺的中门,他就开始装腔作势地唬人:“这里的空间存在一个神秘之处。沿着这条路往前走,走到顶头,就是那根位于中央的柱子。这扇门好像是给人走的,又似乎将人拒之门外。明明是门,却被堵住;明明是迎接来客的入口,却挡住了去路……仿佛在对我诉说——‘此处是门,但你不能进来’。”

他又道:“虽然是一扇门,却不是单纯、开放的通道,反而暗示着闭锁。它既迎接来客,又拒绝来客。”[2]

看完这段文字,我都傻眼了。莫非这位评论家老师见到的是什么装了机关的门不成?

一般来说,一条“单纯、开放的通道”是不会安门的。人世间所有的门,都暗示着闭锁。每一扇门都有迎接与拒绝两种功能。门这东西就是这样。(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也要我解释半天!)

庄严的法隆寺中门并不特殊。去别人家借钱时,小偷要溜进某户住所行窃时……在当事人看来,门都将紧张情绪推至最高潮——不是欢迎就是抗拒。

了不起的大学者在法隆寺前静立许久后发现的玄妙,自然而然带上了传统的光环。大家也跟着觉得权威的言论别有一番深意。真是奇了怪了。

那些所谓的“著作”通篇都这样给读者洗脑,读书成了听和尚念经。听是听不懂的,只能暗暗告诉自己:“那大概是很高深的经文吧!”

但是这类言论能孕育出什么样的传统呢?无非是让古典变得越来越主观罢了。

所以说,他们越是用自己那一套方法假借学术之名宣扬、强调传统,不幸的文化割裂就会越深,我们的传统也会渐渐变得更加陌生。


[1]引自龟井胜一郎《大和古寺风物志》(“大和古寺風物誌”)。

[2]引自竹山道雄《古都遍历》(“古都遍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