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之谜,众人推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1980年)中,明确写道:“落下闳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条目撰写要求严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落下闳的生卒年代,没有历史文献的准确记载。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979年)中没有推测落下闳的出生年代,只是强调落下闳活跃于公元前140—前104年,并率先给了落下闳一个拉丁语的拼音姓名:Lohsia Hung。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登基,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对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发《太初历》,董仲舒卒。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这一时间对落下闳非常关键。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改革了从秦始皇时代全国统一使用的《颛顼历》。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落下闳开始到阆中城里求学;公元前104年,落下闳等人创制《太初历》,正式由汉武帝颁布,全国使用。之后,落下闳却辞官隐退回老家阆中。落下闳曾经在京城长安与司马迁共事七年(前110—前104年)。落下闳以其“制浑仪浑象,测二十八宿,改《颛顼历》为《太初历》”等成果,奠定了中国“浑天说”宇宙论的基础,成为中国汉历不断改革、持续更新的元本。
公元前110年,太史令司马谈卒,著有《论六家要旨》。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成年后漫游各地,了解民情,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整理一下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司马谈、落下闳、司马迁这六位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哪些知道,哪些还不知道?将不知道的变为知道,就是一种有深度的学习。
推测有据,绝非定论
我在《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2001年)中,推算落下闳生活的年代:“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注意有“大约”二字。但是,在这本书后半部分的英文中,却写道:落下闳活跃于公元前140—前104年,大约逝世于公元前87年。英语表述为:Lohsia Hung flourished between 140BC and 104BC,and died about 87BC。落下闳的逝世年代也是推测的。
推测落下闳出生年代的基本依据是:落下闳在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4年,一直在当时的京城长安(今西安)参与制定《太初历》的工作。那时,他应当是40多岁,会制造浑天仪(浑仪和浑象统称浑天仪),观测二十八宿,精通天文历算,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流专家了。故他的出生时间应在公元前150年以前。如果说落下闳出生在公元前140年,那么,落下闳到京城工作才30岁,似乎年龄小了一点。落下闳出生在公元前156年,有一定合理性,生于这个年代的概率比较大。
当代学者统计1901年至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及医学奖这三项的获得者的平均年龄约为50岁。这些获奖者大约在获奖前10年就开始从事相关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了。在古代,科学家要做出一流的贡献,平均岁数也大约在40岁至50岁之间。这是一个统计概率的分析。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落下闳应召赴京,参加改革《颛顼历》,创制《太初历》,时年46岁。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正式颁布使用《太初历》,用夏正,始以正月(建寅月)为岁首。为表彰落下闳在创制《太初历》工作中的功劳,汉武帝聘请落下闳为侍中,他辞而未受。辞官隐退的理由只有两条:其一,年纪大了(52岁);其二,回家守孝(父母去世)。如果他此时只有40来岁,是难以用“年纪大”作为辞职理由的。也许汉武帝给了他任务,回家继续观天测地,验证《太初历》。
宋森林、侯兴国、彭莉三人合著的《落下闳传奇》(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中,不仅猜测落下闳与汉武帝刘彻“同庚”,即两人是同年生,而且写道:“汉武帝接到落下闳的丧报,当晚逝世。”这本《落下闳传奇》是文学为主、兼历史科普的传记著作,可以大胆想象,细节生动,故事精彩。汉武帝与落下闳两人在“制定和颁布《太初历》”上,真正是太有缘分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落下闳得知汉武帝驾崩,不久逝世。
期待发现,准确传播
落下闳生卒的确切年代,有待于历史文献的再发现,以及考古的新发现再来确定。大家的推测有一定道理,民间传说也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发现,本来推测的落下闳的生卒年代,推测者只能写上“大约”,但是,后来就慢慢固定化了,成为一个“历史事实”,而且,也不乏相互矛盾的地方。信息传播通常要走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流媒体应当力求准确。
网络上的“百度百科”在“落下闳”(2018年)的条目中,就将其生卒年代固定了,把“大约”这两个不能删去的字去掉了!该条目的内容为:
落下闳(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元封年间,汉武帝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
在这本《落下闳传》中,我还是认定:落下闳的生卒年代是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
司马迁与落下闳生活在同时代,而且关系密切。二人在京城长安,为改革《颛顼历》,创制新历,共事七年之久。司马迁是中国名列第一的大史学家,留下《史记》一部。在《史记》中,他给众多的古代人物写过传记,对于自己的家族史也有记载。但是,他忘记了在《太史公自序》里写明自己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也没有留下任何材料可供他人推断他大约卒于何年。
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发表《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20世纪40年代,李长之认定王国维将司马迁的出生年代算错了十年。20世纪50年代,为准备纪念司马迁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诞生2100周年,郭沫若发表了《“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一文,得出与李长之同样的结论。这一争端,至今仍然存在。
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6年)中,司马迁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年?”。但是,《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写道:“公元前90年(辛卯),汉武帝征和三年,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约卒于此时,所著《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亦为文学名著。”
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其中,深刻影响后世的杰出人才,除了汉武帝刘彻本人,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大天文学家、大历算学家落下闳,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了。但是,为什么至今知道落下闳的人还非常少呢?值得我们反思。本书,就是在做弥补工作。这是我们中国学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多亏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为落下闳写下关键的八个字:“巴落下闳运算转历”。其一,指明落下闳来自巴郡(阆中);其二,写明落下闳负责历法中的计算。这个历法的特点是:推算日月五星转动周期的历法,强调是“转历”,而不像“古六历”那样只是“日月历”,并没有推算“上元积年”“太极上元”等转动而会合的周期。
西汉末年,蜀郡成都人、大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重黎》中为落下闳写下关键的十个字:“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其一,指明浑天仪是落下闳创制的;其二,这是圆球宇宙形状的“浑天说”图像的实物模型。上述这十八个关键的字,确立了落下闳天文学家、天文历算家的地位。真是“一字值千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