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攻克难关

二、刻苦攻关

●红外地平仪是卫星的关键部件之一,绝不能让整个研制工作在这里卡壳。短暂的懊恼转瞬即逝,以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李振昌、副总师席敦义牵头的攻关组立刻成立了。

●陈宜元说:“我不是为个人干事,是代表中国在搞资源卫星。当‘资源1号’卫星在太空遨游的时候,我可以骄傲地说,这里边有我的一份贡献,这颗卫星属于我。”

●陈钦楠却以一种从容镇定的沉稳语气告诉技术组的每一个人说:“我们一定会成功!困难时一定要熬得住!”

中国科研人员攻克难关

1988年,中巴合作研制资源卫星的消息一经传出,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和巴西两个第三世界国家想研制这样一颗高水平复杂的卫星,是不可能的。国内也有一些人心存疑虑。

可是,陈宜元和中国空间科技工作者就是不信这个邪,偏要用实践证明自己,证明中国人能行。上任伊始,陈宜元就深知这项重任代表着什么。他和同事们决心用实践来证明中国人有这个能力。

在确定“资源1号”卫星的总体方案时,陈宜元带领科技人员大胆采用公用平台技术,CCD像机和红外像机一起上的设计方案,一步跨过10年,赶上国际水平。

其实,早在中巴正式合作的几年前,陈宜元和同事们就开始了中国资源卫星的研制工作。

“资源1号”卫星有15个分系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上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系统与系统之间,中国与巴西之间,许多重大问题都等待着陈宜元的协调,遇到问题难下结论时也等他拍板,他的思想负担很大。

自从当上了总设计师,陈宜元就几乎夜夜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陈宜元始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国际合作,一举一动事关国家形象,一定要用实际行动为国争光。因此,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他在向科技高峰攀登,向时间赛跑,向人生理的极限挑战。他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生命赞歌。

太阳同步轨道是空间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卫星控制系统研制难度最大。我国过去研制的红外地平仪,寿命只有十几天,而“资源1号”卫星则要求两年,困难可想而知。陈宜元带领着大家走上了攻关之路。

1989年,陈宜元作为中方技术负责人来到巴西,与技术、管理人员一道就资源卫星方案与巴方人员进行商讨。然而,由于这是中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与国外进行全面国际合作,不免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两国研制的总经费只有一亿美元,而法国研制一颗斯波特卫星的经费是这个数字的4到5倍。巴西承制卫星的艾斯卡公司中途破产,其名下的所有财产和产品被封存,难免殃及资源卫星。

两国相距甚远,巴方技术负责人更替频繁,对合作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加上技术协调、语言障碍等诸多困难,致使刚刚起步的合作,从1990到1994年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进度的推迟让陈宜元焦急万分。从他披挂上阵之时,就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要了解地球资源,一切得靠数字说话!

国内用户求星若渴,南南合作的政治意义事关重大,这颗星又是当时我国卫星研制中元器件最多、系统最为复杂的一颗星。星上采用了许多新设备,相当多的设备从未经过飞行考验,在这一点上,各级领导和老专家都揪着心。

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协调,遇到难下结论的事情需要拍板,陈宜元的手心儿里还真捏着一把汗呢。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是加紧组织技术人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攻关。

作为“资源1号”卫星的眼睛,CCD相机和红外扫描仪的研制是整个卫星研制中最艰难的工程之一。这两台遥感器涉及光学、红外物理、精密机械、空间电子学、热辐射和低温物理等多种学科和新技术。

其中有些尖端技术只在少数几个国家得到突破,其核心技术属于绝密。红外技术根本无法从国外获得相关资料,也不能引进敏感器件,只能靠自己和国内其他单位的合作,从敏感器件开始,一项一项,一点一滴地攻克难关。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