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退示官吏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1],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郡[2],不犯此州边鄙而退[3]。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4]?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5],山林二十年[6]。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7]。井税有常期[8],日晏犹得眠[9]。忽然遭世变[10],数岁亲戎旃[11]。今来典斯郡[12],山夷又纷然[13]。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14],岂不如贼焉?今被征敛者[15],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16],以作时世贤[17]。思欲委符节[18],引竿自刺船[19]。将家就鱼麦[20],归老江湖边[21]

【题解】

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二月,西原蛮(居今广西境内)攻陷道州(今湖南道县),据城五十余日而去。第二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永州(今属湖南),陷邵州(今湖南邵阳)。道州与永、邵邻境,西原蛮却不犯境而去,是因为伤怜道州州小民贫。而官府“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元结《舂陵行》序),限期催缴赋税,横征暴敛,有增无已。元结有感于此,遂作此诗。贼,是对西原蛮的诬称。官吏,即指横征暴敛的官府“诸使”。

【评析】

这首诗以质朴平直的语言,怜民如子的心情,将今与昔对比、“官”与“贼”对比,抒发了作者愤世忧时的仁者情怀。昔日,太平盛世;如今,世乱民贫。民贫缘于诛求征敛。“贼”犹城小不屠,伤怜人贫,不犯境而去;“官”却横征暴敛,迫如火煎,不管百姓死活。“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二句,乃全诗画龙点睛之笔,两相对照,反问有力。正因“官”不如“贼”,所以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虎作伥,思欲弃官归隐。这在封建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难怪同此怀抱的诗圣杜甫读后感慨深沉地说:“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朝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并盛赞曰:“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施补华评曰:“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岘傭说诗》)

【注释】

[1]癸卯岁:即代宗广德元年(763)。

[2]永:永州。郡:一作“邵”,是,即邵州。

[3]边鄙:边境。

[4]诸使:指征敛赋税的各种官吏。

[5]昔年:指安史之乱前开元、天宝时的太平盛世。

[6]山林:指隐居。

[7]“泉源”二句:谓隐居之地面山临水。作者《述居》云:“天宝庚寅(九载,750),元子得商余之山,山东有谷曰余中,谷东有山曰少余。”“泉东南合肥溪,溪源在少余山下,溪流出谷,与潨水合汇于滍。将成所居,故人李才闻而来会”,“故相与占山泉,辟榛莽,依山腹,近泉源,始为亭庑,始作堂宇,因而习静适,自保闲”。

[8]井税:指田赋、赋税。古代行井田制,分田为井,中为公田,周围八家共养公田,故后称田赋为井税。有常期:有一定的限度。

[9]晏:晚。

[10]世变:指安史之乱。

[11]戎旃(zhān):军旗。亲戎旃:指亲身参加军旅生活。元结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判官,招募唐、邓、汝、蔡等州义军,降贼五千;又守险泌阳,抗击史思明叛军,全十五城;后又任荆南节度判官,坐镇九江,直至宝应元年(762)辞官归养。“数年亲戎旃”指此。

[12]典:主管。斯郡:指道州。

[13]山夷:指西原蛮。纷然:骚扰。

[14]使臣:指朝廷派来催征赋税的官吏。将王命:奉朝廷命令。

[15]被:一作“彼”,是。彼:那些。征敛者:即指“使臣”。

[16]谁能:怎能,岂能。绝:弃绝。绝人命:谓不管百姓死活。

[17]时世:当代。时世贤:乃讽语,对上(皇帝)为“时世贤”,对下(百姓)则虎狼吏。

[18]委:舍弃。符节:古代朝廷使臣或外官所持的凭证,唐刺史亦持节,元结《舂陵行》云:“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19]竿:竹篙。刺船:撑船。二句谓弃官归隐。

[20]将家:携带全家。就:从事。鱼麦:指耕钓。

[21]归老:归隐终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