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1],英灵尽来归[2]。遂令东山客[3],不得顾采薇[4]。既至金门远[5],孰云吾道非[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7]。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8]。行当浮桂棹[9],未几拂荆扉[10]。远树带行客[11],孤城当落晖[12]。吾谋适不用[13],勿谓知音稀[14]

【题解】

按綦(qí)毋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而王维于开元九年谪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才回京,则此诗当作于开元九年前。落第,应试未中。还乡,《唐才子传》谓綦毋潜“荆南人”,不确,当从《元和姓纂》作“虔州人”。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县。王维又有《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虔州正在古江东区域之内。这首诗是为安慰綦毋潜落第还乡而作,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别》。

【评析】

这类应景送别之作,不易写好。但这首诗首写应试,继写落第,再写送别,最后劝勉,层次分明,娓娓道来,感情还算真挚,对落第者确能给以慰藉。所以沈德潜说:“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唐诗别裁集》卷一)送别又善写景,“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二句,“‘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青轩诗辑》)。这大概就是苏东坡所说的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吧!

【注释】

[1]圣代:圣世。

[2]英灵:英才。

[3]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上虞(今属浙江)西南之东山,优游自乐,后出仕为桓温司马,此代指隐士。綦毋潜应试前在家读书,故以“东山客”为喻。

[4]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遂以采薇代指隐居。薇:即巢菜,又名野豌豆。《晋书•谢安传》:“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二句以谢安比綦毋潜,弃隐应试。

[5]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此代指朝廷。远:谓其落第。

[6]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野,慨然对子贡曰:“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7]“江淮”二句:写还乡途中经行之地。綦毋潜为虔州人,自长安回虔州,正需经过洛阳、江淮等地。寒食:节令名。《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京洛:指东都洛阳。

[8]同心:犹知己。违:分离。

[9]行当:即将。桂棹(zhào):船之美称。《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10]未几:不久。荆扉:柴门。句谓不久即可到家。

[11]行客:旅行之人,指綦毋潜。

[12]孤城:指京城长安。落晖:落日。

[13]“吾谋”句:语本《左传•文公十三年》:士会行,秦人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

[14]勿谓:不要以为。知音:《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后遂称知心朋友为“知音”。曹丕《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痛知音之难遇”。“吾谋”二句:谓綦毋潜这次落第不过是偶然失利,不要以此就认为世乏知己,无人赏识自己了。这是宽慰友人的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