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安,祖籍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初唐四杰之一。出身书香世家,少年英才,十四岁便中举及第,世人惊为神童,经司刑太常伯刘祥道推荐入朝,任朝散郎。乾封初(666)在沛王李贤处任侍读,两年后因作《檄英王鸡》被逐,后游历于巴蜀之地。咸亨三年(672)任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触犯刑律,其罪当斩,从轻发落被革职。其父因此受到牵连,被黜至边疆,王勃渡海看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

城阙辅三秦[1],风烟望五津[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之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2]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四川只见一片风烟迷蒙。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鉴赏】

是时,王勃的一位杜姓友人要到蜀地为官,王勃在京城送别此人时作了此诗。这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开篇用词大气,对偶严谨,在交代送别地点的同时也说明了友人所去之处。“望”字说明友人由长安去往蜀地,“风烟”则准确地表达出朋友要长途奔波、旅途劳累之意,足见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颔联以松散的文法弥补首联可能造成的单调、呆板之感,描写的是诗人的不舍之情。“与君离别意”表达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同是宦游人”则是诗人安慰自己的言辞。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构思用词皆可圈可点。构思有可能是借鉴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海内存知己”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谊,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天涯若比邻”则点明其情谊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希望朋友能积极地面对今后的人生旅途。此句也因其所表达的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仍能友谊长存的深厚情感而被传诵至今。

结尾紧扣送别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希望,望其能在今后的仕途中有所作为。

整首诗节奏起伏,婉转流畅,用意深远。与其他送别诗多悲切哀伤不同,此诗情感表达积极豁达,境界开阔,为世人所赞颂。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巍峨的滕王阁紧邻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清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日复一日,时光流逝,不知过了多少春秋。阁中的滕王现在无处寻觅,只有栏杆外的长江独自流淌。

【鉴赏】

此诗作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是诗人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中经过洪州(今江西南昌),于阎都督宴会席上所作。因附于《滕王阁序》文末,其艺术成就因《滕王阁序》所受的极高赞誉而被埋没。

开篇直入主题,描写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兴建的历史背景。滕王阁居高临江,是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登于楼上,可居高远眺。诗人遥想当年,滕王坐着“佩玉鸣鸾”的车马,登阁宴请嘉宾,佳肴歌舞,不胜快活。而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再也看不到了,不禁令人感慨世事无常。

颔联结构紧凑,描写早年兴建的滕王阁上的雕琢与装饰现如今已无人问津,只有南浦云、西山雨还能时常来欣赏它们的美丽。这样的孤独寂寞,让人不禁发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

颈联通过“闲云”二字作为呼应进行过渡。闲云潭影,一上一下,视野开阔。“日悠悠”承上启下,写时光流逝。全句大开大合,点出物换星移、繁华不再的主题。

尾联为设问句,诗人自问自答,问“原来阁中的帝王将相们现在都在哪呢”,回答却是“阁外是流淌不息的滚滚江水”。看似所答非所问,但却抒发了世事无常、时过境迁的无尽感慨。

全诗以景写情,委婉含蓄,结构严谨,感情深刻,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佳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