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停止过战争

这里没有停止过战争

巴勒斯坦是一方让人肃然起敬的“三教”圣地,也是古往今来的一块战祸频仍之地。它位于亚洲西部,濒临地中海和红海的亚喀巴湾,是联结北非和西亚的纽带,战略位置十分显要。从古至今,神秘的宗教氛围和旷日持久的战祸带来的复仇情结,让这里高大的橄榄树并没有成为一种和平的象征。

如今犹太民族建立的以色列国就在这片土地上。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国。

以色列可以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如今其国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625.9万(据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几乎与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总数相等,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民族占23.3%——不过犹太人却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美国有580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就是这样的一个弹丸之国,这样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如何能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实在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然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圣经》时代开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早在公元前13世纪末,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后,曾先后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和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23年,这个王国被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在北部的称为以色列王国,在南部的称为犹太王国。犹太王国的人称为犹太人,后来所有的希伯来人都叫犹太人。公元前722年,新巴比伦王国消灭了南部的犹太王国,国王及大批居民被掳掠到巴比伦。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片土地就一直处于异族的侵略、占领和争夺之中,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允许当年被巴比伦掳去的部分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并在耶路撒冷附近恢复一个附属小国,重新定居下来。这些人就是现代犹太人的祖先。

公元前143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终于摆脱了希腊马其顿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马卡比王朝,取得了80年的独立。但是好景不长,从公元前63年开始,犹太人的灾难又降临了。这时,穷凶极恶的罗马帝国又大举入侵巴勒斯坦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地镇压犹太人的反抗运动,屠杀犹太人多达100万之众。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公元132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终于遭受了他们有史以来的灭顶之灾。

公元132年,犹太人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大部分犹太人被野蛮地屠杀了,侥幸存活下来的则被全部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后,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这一次,他们的国家被彻底地荡平了。尽管如此,还是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他们从以色列的南部迁徙到了北部。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后来几个伊斯兰国家又相继统治过这个地区,其中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着在1517年又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犹太人从此彻底地失去了自己最后的家园,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先是逃亡到英、法、意、德等西欧国家,后来又大批地流向俄国、东欧和北美等地。

不过,犹太人被驱逐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的日子也并不太平。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发动了史上最大的“阿拉伯运动”,确立了“泛阿拉伯主义”。到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大量的阿拉伯人不断地迁徙过来,和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他们成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居民,这就是巴勒斯坦地区现代阿拉伯人的祖先。

到了公元1096年,欧洲封建王朝的十字军以“收复圣地”的名义,又一次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十字军东征”,千军万马长驱直入,十字军的铁蹄再次践踏着这片浸透着犹太民族鲜血的土地。十字军侵占了耶路撒冷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了所谓的“神圣之家”——耶路撒冷国,把大批的犹太人驱逐出境,让他们再一次背井离乡。流落到西欧的犹太人在1492年又被全部逐出西班牙。1648年,大约30万流落在波兰的犹太人惨死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屠刀之下。公元1187年,巴勒斯坦地区各族居民又一次揭竿而起,团结一致,终于击败了入侵多年的十字军,才使“耶路撒冷国”最后解体,巴勒斯坦地区获得部分解放,部分流落他乡的居民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但是他们的灾难并没有由此结束。从1517年到1917年,也就是从16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地区又被奥斯曼帝国整整吞并了400年之久。残留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已经所剩无几,到1880年,其人数还不到2万人;到1918年,也只有不到6万人。

到了中世纪末期,由于西欧各国商业资本得到空前的发展,散居在那里的犹太人在同当地人的竞争当中,遭到了当地政府和商人的迫害,使散居在西欧各国的犹太人不得不开始二次逃亡,被迫大批流亡到东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可是到了19世纪末期,东欧国家也开始出现“排犹”运动,特别是沙皇统治的俄国,多次发生有组织地杀戮犹太人的恶性事件。

在这种走投无路的窘迫之中,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自己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人曾经有过多次的“回归潮”,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他们回来之后开荒种地,或者是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从此定居下来。而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为了寻找一条有效的生存之道,打出“犹太民族主义”的旗号,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们声称“犹太人受歧视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的祖国”,竭力在犹太人中间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号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1896年,维也纳的犹太籍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出版了一本《犹太国》的小册子,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犹太人自治的国家的主张;他发起了“锡安主义运动”(即“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在赫茨尔的主持下,欧美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的巴塞尔召集了全世界犹太人代表,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机构相继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大会通过的复国纲领宣称:“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就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

“锡安主义运动”推动了第二次犹太人的回归浪潮,从1904年到1914年的10年间,大约有4万名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定居。

就在犹太复国主义者想要到巴勒斯坦去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时候,在工业革命以后膨胀起来的大英帝国主义也野心勃勃,想去控制巴勒斯坦地区。于是二者一拍即合,英国很快就成了犹太复国运动的大本营。

1915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为了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曾拉拢阿拉伯人,向他们许诺“承认和支持阿拉伯人的独立”,“把土耳其人从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去”,但是到了1916年春天,英国却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订了瓜分中东的秘密协定。当阿拉伯人识破了英国的阴谋之后,英国就利用犹太复国主义者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心理,竭力扶植犹太复国运动,制造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以达到统治巴勒斯坦的目的。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贝尔福就给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犹太籍的财阀华尔特·罗里柴尔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宣称“女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批地移居巴勒斯坦。他们拖儿带女,千里迢迢,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在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前,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居民仅有5万人,到了1939年已经猛增到44.5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接着在1936年到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回归的犹太人大肆掠夺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土地,又把许多阿拉伯人赶出自己居住了多年的家园,从而在阿、犹两个民族之间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针对这种现状,英国在1939年又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但是阿拉伯人也并没有由此而平静下来,他们的希望是从此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就在英国人积极支持犹太人复国的同时,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推波助澜。从1943年至1945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和宣言,赞成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无限制的移民和建立犹太人的国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4年的竞选活动中,也一再表示要协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

美国人的这种抉择,除了同英国人之间存在着在中东利益的竞争之外,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虐犹”事件有关。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等地的犹太人再一次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从1933年开始,纳粹在德国执政后,推行了新的“虐犹”运动,从而掀起了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

纳粹德国在1939年9月吞并波兰之后,就将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集中在波兰的“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内。随着法国、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和南斯拉夫等国被纳粹德国占领,更多的犹太人处在纳粹德国的控制范围内。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成功以后,德国的秘密警察盖世太保也跟随德军进入苏联,对当时居住在苏联的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屠杀。1941年12月,纳粹德国在波兰设立了6个杀人的集中营,其中包括奥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整个二战期间,大约有600万欧裔犹太人被纳粹德国虐杀。

到了1940年,回到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后,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从1944年至1948年之间,已经有20多万的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了60万犹太居民。这些犹太人已经别无选择,他们认识到,只有巴勒斯坦才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二战结束后,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期间,接替罗斯福的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要求英国首相同他讨论巴勒斯坦问题。杜鲁门在这份备忘录中说:“强烈要求取消这些不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限制。他们受到了纳粹的残酷迫害,他们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园,而巴勒斯坦又是他们许多人要求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波茨坦会议后的8月31日,杜鲁门致函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说:“美国人民坚决相信,移民到巴勒斯坦去的大门不应该关闭。”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惨遭大屠杀的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于是联合国便相应地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开始真正关注犹太人复国问题。在多方的斡旋和协调下,1947年11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此次联大表决,以美、苏等国33票赞成、阿拉伯等国13票反对、英国等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明文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委托统治后,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及其郊区(计158平方公里)实行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这个决议的实质其实就是使分裂巴勒斯坦“合法化”和公开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阿、犹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3还要多,而划分的土地面积却只占到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而且还被分割成几个大小互不相连的若干碎块,大部分是处在丘陵和土壤贫瘠的地区;犹太人当时只有60万,还不到巴勒斯坦当时总人口的1/2,而“犹太国”的总面积却占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并且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带。这种公开的不公平,为后来连续不断地发生“巴以之争”留下了深深的隐患。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零点,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两位曾领导犹太人建国的领袖人物正式当选为以色列国的领袖——戴维·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哈伊姆·魏兹曼为首任总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