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识科学民主

五四狂飙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游行示威旗帜

消息传来,举国愤慨。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不顾教育当局和警察的阻拦,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强烈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三个北京政府亲日派官僚。学生们前往东交民巷日本驻华使馆抗议遭到阻拦,愤怒的学生转而冲入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痛打正在该处的章宗祥,火烧曹宅。军警当场逮捕了32名示威学生。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北京学生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京政府卖国政策的爱国行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及其他各界群众的声援和支持。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

巴黎和会事关山东主权问题,山东人民倍加关注。五四运动消息传来,山东以济南为中心,各界爱国群众、进步青年纷纷举行集会、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和主张。广饶籍青年学生李郁廷作为山东学生外交后援会会长,组织铁血请愿团赴京请愿,要求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济南学生联合会还从各校学生中选派代表,回乡联络群众,散发进步书刊,组织罢课、罢市斗争。李殿龙家乡在益都、济南上学的学生都回到广饶,在大王庙开会、演讲,反对二十一条,要求收回青岛,宣传爱国思想。年长一些的同学李剑霜、花春荣等在会上当场咬破手指书写了血书:“还我河山”“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李殿龙和刘俊才平日就很关心社会问题,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激起了他们爱国情绪的迸发,他们积极参加集会、演讲活动,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奔走呐喊。

五四运动对李殿龙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青年也没有前途;而国家的前途又离不开青年的奋斗,改变国家面貌,改变社会的现状,应该是有为青年的责任和抱负。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现状引发了李殿龙许多思考。当时中国面对的屈辱局面,无疑是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强国与弱国之间就好似富人与穷人之间,富人恃强凌弱,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而国家的强盛,需要反对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需要号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

五四运动给身处封闭乡村的李殿龙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个满腔热血、有正义感的少年,深深地为爱国激情所感动,将自己的眼光从个人、家庭转向了社会;从家乡广饶扩展到了山东、全国,甚至是世界;正如王尽美在1920年12月15日出版的《励新》第一卷第一期卷首写到的:

新思潮未发生以前,大多数青年,安安稳稳地埋头于故纸堆里,并不去管社会怎样,人类怎样,就觉着除了“老实读书”之外,并没有旁的问题似的。近来,新思潮蓬蓬勃勃过来以后,便与前大不相同了。大多数青年已经有了觉悟,便觉着老实读书之外,个人和社会和人类还有种关系,而且非常重大。

知名学府

1920年,刚刚15岁的李殿龙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位于益都的省立第十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前身为青州府松林书院,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矮松园”。1902年,改办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国办中学。1912年,学校更名为“青州中学校”。民国初期,撤销青州府,建立益都县,但学校仍冠青州名称,1914年,改为“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简称青州十中。

省立十中校门

录取喜讯传来,亲友和左邻右舍都为殿龙感到高兴,可祖父和父亲却高兴不起来。家里的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好,殿龙如果去益都上学,不仅要支付不菲的学费,家中必然又少一个得力的帮手。父亲一连几个夜晚,愁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叔父李集祺了解侄儿天资聪颖又虚心好学,将来定会成为有用之材,就力劝哥哥李集禄,不管怎样要让殿龙进中学读书。兄弟俩反复斟酌商量,别无他法,只有叫殿龙的弟弟殿民辍学,让殿龙升学。父亲把殿民叫到一边,对他说:“你哥哥考上青州十中,要出外读书,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从今以后,你不要再上学了,帮助家里务农吧。”

殿民无奈地答应了。

殿龙听说家里的决定,多次向父亲请求:不要让只读了两年半小学的弟弟辍学,宁肯自己不再升学!父亲终究没有答应殿龙的请求。

1920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殿龙背着简单的行李,揣着母亲起早赶做的一袋烙饼,辞别家人,步行前往百里之外的益都县城。父母不舍的目光追随着殿龙越来越远去的身影,在他们心里,盼望着殿龙好好读书,将来谋个好职业,支撑起家业。

殿龙知道自己背负着一家人的殷殷期望,但同时心里向往的是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世界。

李殿龙离开广饶西李村来到益都(今青州市),成为省立第十中学四年制第十二级甲班学生。

录有李殿龙名字的《省立十中同学录》

益都古称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文化蕴藏深厚。该县北接广饶,位于胶济铁路线上,交通发达。

省立十中位于益都城内西南隅松林院街。一进学校,绿荫环绕中的校园和整齐的校舍就映入殿龙眼中,十中校舍地面广阔,此前就读的振华高小可远远不能与之相比。十中校内多植松柏。大门南向,二门内正面老式殿房为礼堂,中院正面殿房为图书馆,墙外东西两侧各有平房,由南至北8排,为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和宿舍则在前院和中院内。中院背面建有教室两排,教室北面是大操场。

十中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教员学生中,人文荟萃。校园中院西北隅有王沂公读书台,读书台是为纪念宋代著名贤相王曾。王曾未出仕做官前曾读书于矮松园。相传王曾乡、会、殿试连中三元,皆居榜首,祝贺的人对他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穿不尽。王曾答道: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王曾果然为官正直,事业卓然。学校设此读书台,是希望学生以王曾为榜样,学有所长,报效国家。

松林书院旧址

从清朝末年青州府官立中学堂创立之初,学校开始确立了近代学校的办学模式,施行科学教育,教学不再恪守“古训”,鄙弃空疏不实,教学思想倡导自由,教学方法重视开发智力、培训能力,唤醒了一代学子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辛亥革命中,就有该校学生为振兴中华,流血牺牲。五四运动更促进了学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学校涌现出一批有学识且热衷报国的青少年志士,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先锋战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写下灼灼华章。

殿龙在这样一所教学理念相对开明、开放的学校中学习,在王沂公读书台下读书,自然而然地受到先贤不仅为自己的温饱而读书、胸怀大志的精神激励。作为农家子弟,入学后,生活虽然很艰苦,殿龙读书却非常用功。每日黎明即起,独自到清静之处潜心研习。凡考试总是以优胜领先,这位高大英俊、刻苦用功的学生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同班同学马祥符回忆说:“李殿龙同学作风朴实,为人厚道,学习努力。在同学当中年龄虽小,但同学们都敬重他,老师对他也很器重。”

国文教员

五四运动以后,与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思潮相呼应的教育救国思想流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性质的教育逐步实践,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国文课采用白话文教学后,大量优秀的新文学作品带着新文化的精神营养,让学生眼界大开。

国学大师顾随1923年5月写给友人王振千等的信中曾这样写到课堂上师生间的讨论:“一天,在班上谈及宗教问题……学生问我:‘老师有信仰否?’我答:‘正在徘徊歧路。你们有所信仰否?’学生有些说:‘无。’有些说:‘老师便是我们信仰的对象……’”

殿龙入校时,顾随正在该校任教,教国文和英语两门课程。顾老师喜读鲁迅的小说和周作人的散文,在课堂上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开拓学生的思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顾随在《月夜在青州西门上》写道:“夜间十二点钟左右,我登在青州城西门上;也没有鸡叫,也没有狗咬;西南方那些山,好像是睡在月光里;城内的屋宇,浸在月光里更看不见一星灯亮。天上牛乳一般的月光,城下琴瑟一般的流水,中间的我,听水看月,我的肉体和精神都溶解在月光水声里……”

李耘生读过的书

十中不仅有这样具有敏感心灵,能细细感悟自然之美的先生,也有善于辨析社会风云,体察时代脉搏的导师。

1922年秋,山东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翔千来到十中任国文教员。

王翔千,原名王鸣球,字翔千,号劬园。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王翔千曾入北京译学馆学德文,他痛感旧中国农民之落后,曾回到家乡义务兴办相州国民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王翔千站到了斗争的前列,得到了进步青年的信赖和爱戴。

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发起组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王翔千参与其中。其后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大东日报》副刊上创办了《济南劳动周刊》,王翔千任该刊主编。中共济南支部建立后,王翔千是最早的成员之一。

王翔千

因积极传播新思想,王翔千受到封建军阀的注意,由济南育英中学来到十中当国文教员。王翔千也是最早来益都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受中共济南支部的委派,利用国文教员的公开身份,在学校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开展党的工作。一登讲台,他就向同学们宣布:“我到十中来是为了征求同志的。”他发的第一篇讲义就是《阶级斗争》。王翔千向学生推荐《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社会主义讨论集》《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一时间,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进步刊物在青年学生中间广为流传。除了在课堂上传播进步思想,王翔千还启发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引导学生成立读书会,走向社会,开展进步活动。

1920年8月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王翔千的弟弟王振千,更早于他在十中教书,受哥哥影响,也是热衷进步活动的积极分子,早期团员。王尽美报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在十中插班听课,就是投奔在十中任教的同乡王振千而来。王翔千来益都后,王振千到济南育英中学接替王翔千教学。1923年,王翔千回济南后,王振千又回到十中,边教学边宣传马克思主义。王振千北京高师(师大前身)图画手工科毕业,但深有家学,上课不用课本,自选讲义,亲自手书制版,交付石印。选材之新,书法之精,被学生视如双璧。当时王振千只有40岁左右,因不惯理发、剃发,貌若老人,被思想守旧之人称为“王异端”。

李殿龙不知疲倦地阅读着王翔千等推荐的书刊,在这些书刊里,他读到了布尔什维克,读到了阶级:

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官僚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夹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他们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地飞落在地。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我们要明白世界各国里面最不平最痛苦的事,不是别的,就是少数游惰的消费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治、法律等机关,把多数极苦的生产的劳动阶级压在资本势力底下,当做牛马机器还不如。要扫除这种不平这种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于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若是不主张用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天天不要国家,政治,法律,天天空想自由组织的社会出现;那班资产阶级仍旧天天站在国家地位,天天利用政治,法律:如此梦想自由,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当时,日本侵略的魔爪伸进了山东,也伸进了益都县城。日军盘踞在车站,日本人办缫丝厂,使用中国的廉价“苦力”,掠夺农民辛勤生产的蚕丝;日货倾销,充斥市场,使工业凋敝,商业萧条,农民破产;军阀、地主残酷统治,重利盘剥,劳苦大众深遭涂炭。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使像李殿龙这样受过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青年学生,满怀忧国忧民之心,更渴望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前途在哪里?怎样才能改变黑暗而不平的社会?他越来越多地找到了答案。

如果说五四运动让李殿龙的思想发生了一次蜕变,王翔千的到来给李殿龙带来了思想的又一次蜕变。这些书籍为李殿龙开辟了新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进入一个新天地。他第一次了解了阶级、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等等的含义,渐渐理解其中蕴含的逻辑和道理。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也走在探讨各种理论思潮、思索救国救民之道的前沿。在王翔千等老师的影响下,李殿龙比其他的同学们更多地思考理想、信仰,社会和人生。

同班同学马永祯的回忆,记录了李殿龙学校生活的某些侧面:

当时学校随进步潮流,教学宗旨听蔡元培的,智育、体育、德育、美育平均发展,以教练学生具备健全人格。校长聘任教员,同样采取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用人法则,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管是穿大褂还是穿西服,唯学诣第一。因而,教师都是有学识的,各有教学的学问,教学非常好,用一种真实的精神教,感化学生,启发求知欲望。我们的老师都重视中学教育,以为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有理想主义情怀,到学校教书志在“立人”。学生的求学生活也无拘无束,勤奋主动。各科的课本全部都是语文体,作文要求写实、通俗。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学生自由支配,享受着自主学习的快乐。王翔千老师到来以后,组织学生成立“新剧社”,他任编导,排演新剧宣传革命思想。学生思想十分活跃,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寻求革命真理。信仰三民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有信仰杜威的实用主义。参加政治活动的,大都信仰马克思主义,像李殿龙、刘俊才、卜荣华,又都是学习好的高材生。

同学同志

除了王翔千这样的老师,殿龙在十中还遇到了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学。这其中包括振华高小的同学、十中同班的刘俊才,同班的卜荣华,低一级的王元昌及其弟弟王元盛,低两级的赵文秀等,他们在十中形成了一股进步力量。

王翔千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和组织学生创办了新剧社,自己编导了《先驱血》,讴歌革命先驱,为革命赴汤蹈火、流血捐躯在所不辞的崇高精神。在他的影响下,殿龙等的革命情绪高涨,编演了揭露社会弊端,反映人民群众痛苦的《新县》《母子惨》《乞丐》等新戏,公开上街宣传演出,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影响。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李殿龙们也要发出自己的呐喊。除了阅读王翔千推荐的进步书刊外,李殿龙还常从济南订阅和购买一些进步书刊来和大家一起阅读。通过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殿龙他们从跟着高年级同学参加进步活动慢慢开始,自己组织同学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活动。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时,李殿龙等与十中全校学生举行大会,声援铁路工人罢工运动,并为殉难的工人家属募捐。

五四以后,教育改革,提倡“学校社会化”“儿童自治”,学生因此可以组织社团。同年5月29日,王元昌、赵文秀等在益都冯家花园发起组织了青州平民学会,李殿龙是其中的骨干成员,设在益都的山东省第四师范学校、山东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等学校也均有进步学生参加。学会成立后,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座谈会、讲演会、文艺演出等社会活动,对团结进步青年,广造革命舆论,起了很好的作用。

为便于同学们交流思想,介绍新文化,在王翔千指导下,学生们创办了《青州学生联合会会刊》。会刊第1期发表的宣言指出:会刊供全体学员发表学生时代的新思想,以便交换知识,研究学术;供学员发表对社会的看法,站在改造社会的前列;介绍新文化、新思想,补救社会方面知识的空虚,让会员明了现在的急务,并在改造旧制度、旧恶习中,自觉地改造自己。学生们利用会刊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科学民主思想,研究各种新思潮,探索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1923年7月,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奸商向日本人出售小麦的事件。会刊马上发表《警告父老输麦出境书》。学生联合会派出学生组成调查组,在城区东关、北关和60里路外的金岭镇调查,发现此类事件立即制止。

刘俊才、王元昌、赵文秀、王元盛、刘德俊、卜荣华、王懋坚、李春荣等有着相同理想和追求的十中同学,后来都成为团青州支部的成员,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元昌(左一)、赵文秀(左四)等合影

赵文秀,1922年秋考入十中。他性格豪迈、豁达、耿直,正义感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经常和殿龙在一起阅读《觉悟》《向导》《学灯》和《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一起参加和组织新剧社、青州平民学会活动,1926年初因身份暴露,被铁路总工会调到南京津浦路南段浦口工务段工作,公开身份是津浦路浦口工务段工会秘书,党内职务为中共浦口支部书记。1927年3月24日,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赵文秀等率领浦口工人纠察队,追击军阀褚玉璞残部,在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3岁。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十中同学,后来都把他们青春的热血洒在了南京这片土地上。他在十中时期所写的日记被保存下来,成为真实地反映当年十中进步学生思想生活的珍贵革命文物。

李春荣,1923年考取十中。中学时代的李春荣,热情正直,好学上进,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课余时间积极参加青年团组织领导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2月,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去青岛开展工人运动。从此,他经常深入到工友之中,积极发展工会组织,同日本资本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7年10月,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成立,李春荣当选为省执行委员会委员。1928年5月,在组织农民暴动中牺牲,年仅22岁。

王元昌,1921年夏,考入十中。1924年初,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青年团青州支部负责人。王元昌在省立十中毕业后,奉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指示去青岛四方机厂指导工运,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1929年,山东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派王元昌、王元盛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王元昌和弟弟王元盛先后在苏联逝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