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辑 巨人大厦的悲歌
1997年1月18日,正在主持巨人集团大会的史玉柱被一条新闻彻底击垮——“‘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20分钟后,史玉柱在一个本子上重重写下“天亡我也”四个字。当史玉柱带着遗憾离开珠海的时候,他穷得甚至连买汽油的钱都没有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很快,史玉柱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外界的评价也由原来的“光辉形象”直转为“失败者形象”,巨人总部大楼更是从曾经的灯火辉煌瞬间变得冷冷清清……
1.“被长高”的巨人大厦
也就在巨人“脑黄金”叱咤国内保健品市场的时候,巨人大厦面临了新的问题。这事情还得从1992年说起。
1992年,是巨人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的一年,它刮起了一阵科技创业的春风,珠海市政府对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其中一项就是为史玉柱批了一块地,这块地足以让史玉柱靠房地产发一把。
那时候,在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特区辐射区域房地产开始火热,土地自然成为房地产商争夺的炙手可热的资源。而史玉柱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政府的一块廉价土地支持,几乎是“天上掉了馅饼”。这不能不让史玉柱“想入非非”。
刚开始史玉柱只是想通过这一块地建造一座自己公司的办公大楼,一座集开发、行政、物流、餐饮、公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办公场所,让员工能够在公司里找到家的感觉,在需要像他当年“闭关”那样进行技术攻关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专心研究的员工也能在这个大楼中便捷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实,实现这些功能,这座大楼只需要建到15层左右就能满足需求。但是后来在研讨中,有人建议干脆建成18层,因为广东人认为18是很吉利的数字,并且也能昭示公司能够“越来越发”。但是更多人认为“18层”的说法跟“18层地狱”的说法有点类似,故而建议建成19层。又一轮的研讨竟然增加至38层,这如果建成将会是珠海市的最高楼,高于当时32层的珠海银都酒店。
在《谁为晚餐买单:沉浮中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一书中,有着巨人大厦的招标书内容,主要包括:“容积率4.8,建筑密度20%,用地红线内绿化不少于30%,外墙建筑材料采用玻璃幕墙,除应设计出展厅、商场、软硬件开发和培训中心、电脑生产场地外,还要本着所有配套设计均在大楼内解决的原则,设计出公寓式办公室、职工娱乐中心、屋顶花园和旋转餐厅以及部分外销为主的写字楼层,投资概算控制在1.5亿至2亿。”巨人营销集团副总裁王育回忆,他在策划巨人大厦广告文案的时候,有一天被史玉柱找去,批评他把巨人大厦的高度搞错了,是70层而不是64层。这个数字不但是王育第一次听说,甚至当时任巨人集团副总裁的刘伟也只比王育早知道10分钟。最终竟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定到建造一幢72层的高楼,这意味着一座全国最高楼将会在珠海拔地而起。
史玉柱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他们建造巨人大厦时候的思考过程:
“我们1992年决定盖巨人大厦的时候,曾经打算盖18层,但这个想法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是38层……38层的想法出来不久后,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我们公司参观,看到这座楼的位置非常好,就建议把楼盖得高一点,由自用转到开发地产上。于是,我们把设计改到54层。后来,很快又把设计改到64层,其中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改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不大;二是我们也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厦。当时,广州也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我们要超过它,就定在了64层。但是,1994年初又有一位领导来视察珠海,同时要参观巨人集团。集团几个负责人一起研究,最后提到了72层。打电话给香港的设计单位咨询,对方告之技术上可行,所以就定在72层。如果按照原先的38层,工程预算大致为2亿,工期两年。后来改为72层,预算增加到12亿,大约要6年完工。我们在做这一系列决策时,正赶上全国房地产热,全国在发烧,我们也跟着昏了头。”
史玉柱之所以敢夸下这样海口,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他对巨人公司的业绩有信心,因为巨人在1992年完成了2.8万套软件的销量,年产值1.6亿元,实现利润3500万元。这样,保守估计两年内少说也能带来1亿的收入。其次就是史玉柱对巨人大厦的售卖有信心,因为他已经感到当时珠海的房地产热度正在上升,并且他有着自己的方法能够将大厦以更好的方式销售出去,并且这在后来的销售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可。那就是他把巨人大厦的楼花以“股份”的方式售卖,并且每一股低至2000元,极大地降低了买进的门槛;加上100%的利息回报,让他的大厦楼花炙手可热,吸引了各地的投资者热购。这本身也为大厦的建造提供了一大笔基建资金。再次就是无形中他能够感觉到的“政府牌”。虽然史玉柱在创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但是珠海市政府对他的不可忽视的帮助,也让史玉柱在不知不觉中感到:即使大厦的建造到时候出现困难,政府也会拉他一把,帮他渡过难关的。
基于这三个原因,史玉柱这个当年的“史大胆”,在巨人大厦的规划中再一次体现了他的胆识。这些原因也使得当时手中只有几百万流动资金的史玉柱敢于去承担这么一个巨大的项目,并付诸于行动。
不过“理想往往是丰满的,现实往往是骨感的”,据当时的预算,巨人大厦如果建造72层,需要12亿,大约6年完工。如果按照巨人计算机产品每年利润5000万元来算,6年就是3亿元;当时卖楼花收获1亿多元;加起来就是4亿元,还差8亿元之多。这意味着巨人如果不寻求其他能够急速带来巨额收益的项目,巨人大厦计划很可能因资金的断流还没打好地基就搁浅。
时间的考验是残酷的,巨人大厦在下一阶段的建造过程中并不如史玉柱所预料的那样顺利。
2.脆弱的巨人供氧体系
巨人大厦首先面临的一大考验,就是巨额的资金来源。
虽然巨人集团开发出的各类软件、电脑等产品,市场很是叫座,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销售额一度就达到了3.6亿元,巨人因此成为当时一家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但是,巨人看似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可言状的危机。
1994年,中国电脑行业受到重创。这一年,西方10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禁令失效,COMPAQ(康柏)、HP(惠普)、AST(虹志)、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世界知名电脑公司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开始联合起来“围剿”中国电脑市场,国内电脑市场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处在改革开放重点地区之一珠海的巨人集团,其电脑产品受到的冲击自然不小。
而巨人集团当时推出的手写电脑业务也同样受到了重创。在巨人推出手写电脑业务的时候,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巨人集团的时候还曾经尝试过在巨人开发的手写电脑上写过字。随着国内市场受到冲击,一台手写电脑的利润从1993年的500元,骤降到1995年的50元。巨人集团乃至整个中国电脑行业的业务都出现下滑的迹象,甚至有些本土企业面临倒闭的境遇。史玉柱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力图抓住巨人大厦这一“救命稻草”,希望借助巨人大厦的建设,涉足房地产业,以求在这一行业创造价值。
除此之外,巨人在软件行业上的发展也出现障碍。1995年5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第三次视察了巨人集团。这一次,史玉柱向他介绍了自己组织30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研发而成的一套多媒体家庭教育软件。这套软件是把初一到高二的66本各科教材编入了66张光盘,用电脑表现出来,目的是通过电脑,使少年儿童热爱学习、增长知识。多媒体教育软件这个项目被史玉柱认为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场革命”,他想通过这个软件再创当年汉卡系列畅销的奇迹,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回报。为了开发这个软件,史玉柱可谓不惜重金。1993年~1995年,巨人集团同时在珠海和上海两地进行封闭式开发,甚至连未来的市场推广方案史玉柱都已经准备好了。
据了解,史玉柱准备的推广方案包括:前期主流媒体的宣传准备工作,地方平媒的广告投放工作,以及直销网络的建立等。从巨人集团为这款多媒体教育软件设计的推广方案中,不难看出史玉柱已经为相关产品投入市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准备阶段:完成主流媒体的宣传准备工作,包括报刊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POP是Point of Purchase的缩写形式,指的是购买地的促销广告,这是国内外一直广受关注的广告形式)、宣传册的印制、宣传品的定制以及珠海培训会的筹备工作。
实施阶段:主要将广告进行铺开,投放单位为各地的晚报、中学生报和青年报。
渠道扩展计划:除了按照传统的思路发展电脑经销商,还要开辟以书店网络、百货公司网络、教育系统网络(包括各地各级的教育委员会和直属中学)为对象的直销网络。而在促销的方式上,则采取展览会和研讨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然而,这个看似计划周详、准备充分、天衣无缝的软件,带给史玉柱的却是一场失败:多媒体教育软件非但没给史玉柱带来“革命性”的巨额利润回报,反而在市场中遭到冷遇。
如今来看,造成这一状况主要因为当时存在的两个情况:一是这个软件操作繁琐,并且缺乏配套的便捷硬件设施做后盾,导致这个软件的接受度很低;二是这套软件的性质为教辅性质。当时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处于国家垄断之下,并且以应试教育为主,无论学生还是家长,更注重的是分数,这套软件并没有类似于直接使得分数提高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广大学生及家长接受的难度。
最终,被史玉柱寄予厚望的软件失利了,不但没有给巨人集团带来丰厚的回报,还导致史玉柱投入的大量资金、人力付之东流。这种结果对于巨人公司的经济状况无疑又是一个重创,直接导致史玉柱率领的巨人面临着继续朝前走还是转型的被动抉择。
3.土地窟窿与资金窟窿
在巨人大厦建设过程中,原有计划的推行受到了这块地的限制。原本地表呈现出来的一片大好的景象,却在地下频出问题。
要盖70多层的高楼,地基当然要坚实。老天给巨人大厦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巨人大厦地下20米之后都是岩层。史玉柱不得不耗巨资来打桩,最终打了68根桩,最短的打了68米,最长的打了80多米,仅此一项,砸进了史玉柱卖楼花得来的1亿多元。
“祸不单行”,大厦所处的位置正巧是三条断裂带交界处,断裂带的积水问题一直困扰并影响着施工。为了解决积水问题,又多投入了3000多万。这期间,珠海还发生了两次水灾导致大厦地基一再被泡,直接结果是导致工期被延误了近一年时间。等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能够开始地面快速建设的时候,巨人集团已经囊中羞涩了。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当初政府为巨人批这块地的时候,无非是为了助推巨人成为真正的“巨人”,但福祸相依,制约巨人大厦建设的原因,土地方面的问题也占很大一方面,可谓“成也土地,败也土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
巨人大厦的建设到了1996年。在这一年8月份楼花到期的时候,巨人大厦还在为地基的事情苦恼。甚至到了9月上旬,巨人大厦才刚刚冒出地面。这明显不能向当年购买巨人楼花的投资人们交代。
在1994年的时候,史玉柱曾经亲自到香港去游说投资人购置巨人大厦楼花。当时,史玉柱承诺的是三年内给投资人八成的回报。这个承诺吸引了很多人来购买巨人大厦的楼花。史玉柱当时宣称:三年后如果投资者购入的单位升值不超过百分之八十,巨人集团将“包底”补贴,做法包括用大单位换投资者的小单位,或者以出售集团单位所得来补偿。
几年前在巨人大厦即将启动的时候,巨人公司是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前景并作为吸引投资者投资的一个条件:“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是国内著名的高科技企业,涉及电脑、房地产、金融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拥有亿元资产和38家全资子公司,1992年年产值1.6亿元,实现利润3500万元。目前集团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计划于1995年上市,1996年目标产值50亿元,1996年交付使用的巨人大厦将成为巨人腾飞的象征。”
其实当时巨人公司曾经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珠海分公司申请投保,并支付了52万元的第一期保费,为三年内100%的回报率投保。但是当时保险公司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这份保单不能执行,便中止了协议,并将保费退还给巨人公司。但是关于投保的舆论已经发布出去,当时巨人公司已经打出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供本金保险及100%的回报保险,及珠海市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法律见证”的广告,这让当时投资的人民认为投资巨人几乎是万无一失,只等着抓紧投资,三年后数钱了。
再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式的报道,更是放大了巨人大厦在投资或准备投资的人们心中的不倒形象。
在当时,媒体争相报道巨人大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宣传巨人大厦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建筑——国务院总理亲自题字,足见政府对巨人公司的鼎力支持。如有媒体这样报道:“这座大厦由世界著名的巴马丹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设计,采用21世纪商业活动的最新模式‘智慧型’概念,糅合尖端科技包括越州视像会议设备之用的光学纤维网络,接收卫星新闻、财经之用的人造卫星天线,24小时数码式局部地区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可跟世界各地联通的电脑网络,以及中央电脑管理系统。大厦的设计体现了高雅豪华的风采,高6.7米的大堂宽敞宏伟,写字楼间隔实用,商场布局合理,柱位极少,30多部高速电梯令客户出入方便。还将首创全亚洲最高的观光电梯,令美丽的海滨城市尽收眼底。大厦坐落于全珠海最贵重的黄金地段,集政府、金融、文化、体育、通讯、商业、购物及娱乐于一区,预计固定人口30多万,流动人口达100万。”
这些“添油加醋”的描摹,将巨人大厦原有的愿景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引领着人们要为这个大厦投资,为了巨大的回报,更是奔着巨人强大的实力而去。但是,等到人们盼到了交付日期的时候,所看到的巨人大厦竟然刚刚露出地面,这远远低于他们的心理预期。
当时的情况,如果按照史玉柱当年的承诺,大厦三年内应该盖到30层。当年巨人在香港售卖楼花筹措的资金大概是6000万港币,在内地筹措到的资金大约4000万元。眼看就要到兑现日期,巨人公司面临的将是一大笔的赔偿。但是巨人公司在这一阶段正是资金的紧张期,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钱来。
史玉柱感觉到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将会使巨人整个公司面临极为尴尬的局面。于是,他立即组织会议,进行研讨。
史玉柱的做法,首先是通过一轮强大的舆论宣传来造势,从而达到“稳定军心”的目的。这样,继1994年售楼花的广大宣传之后,史玉柱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塑造巨人集团形象的宣传高潮。
如巨人公司专门做了一个《巨人集团·巨人大厦宣传策划书》,成立了“第三次宣传战役指挥部”,史玉柱任总指挥,以宣传部、总裁办、各分公司、香港巨人公司和售楼处等部门为成员,进行统一口径的宣传。与此同时,巨人集团还在媒体上广发通讯、报告文学、专访等,试图制造巨人公司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巨人还在宣传中加大对巨人大厦延期原因进行渲染,将巨人大厦的延期原因归咎于地理因素,强调巨人大厦所在地段特殊的地理构造,以及建造过程中间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希望化被动为主动,宣传巨人公司与恶劣地理环境不断作斗争,在保证大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赶工。
4.怪才的宣传策划书
有必要单独地回顾一下史玉柱亲手制定的宣传策划书。在《谁为晚餐买单:沉浮中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一书中,由史玉柱亲自拟定的宣传策划书主要结构如下:
6月,准备阶段,统一口径和备齐资料
7月,序曲阶段,以报告文学引起轰动
8月至10月,高潮阶段,加大密度全面铺开
宣传口径
关于企业形象
(1)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2)高科技的产业导向
(3)从营销网络到营销产业
(4)资源产业
(5)巨人目前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
关于巨人大厦
(1)中国名楼/总理唯一题写楼名的建筑
(2)延期原因是地质结构复杂
(3)现进入施工快车道
(4)逐渐由投入期转入回报期
(5)政府支持
(6)巨人大厦一定能建成
基本数据(大厦部分)
(1)总占地面积:29050平方米
(2)总建筑面积:230000平方米
(3)楼高70层,300米(含塔),中国第三高楼
(4)68根桩,平均68米深,平均直径2.7米
(5)工期计划
1992年~1993年:筹备、设计、招标
1994年2月~1995年12月:桩工程及承台板工程
1996年6月~1996年8月:地下室三层
1996年9月~1996年12月:1层~15层
1997年1月~1997年9月:16层~封顶
1997年10月~1998年8月:设备安装、装修
1998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
史玉柱的良苦用心,似乎暂时解决了巨人面临债主登门的窘境。这份宣传计划书一方面将大厦延期的原因完全推到了“地质结构”上面去,另一方面强调总理题字,则暗示巨人大厦有着政府的可靠支持。再加上确切的交付日期,原本心里没谱的投资人又燃起了希望。
接下来,一系列的宣传文章在各个媒体发表。当时的一篇报告文学《巨人大厦树丰碑》开头写道:“在《圣经·旧约》的创世纪篇章里,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之后,紧跟其后的是一个建通天塔的故事。这表明至少在旧约时代,亦即公元前1000年左右,人类已开始萌发了建造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雄心壮志。
几千年来,人类矢志不渝地用楼层的高度来追逐太阳,一步步地向苍穹展示人类的智慧与力量。无论是纽约的帝国大厦、芝加哥的西尔斯、吉隆坡的双塔,还是香港的中银、深圳的地王、广州的中天等,每座大厦,都是一座丰碑,一座文明的丰碑,一座理想的丰碑,一座人类接近蓝天这一永恒的光荣与梦想的丰碑。”文章中还花了大量篇幅来描述巨人大厦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自然灾害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以及巨人公司全力以赴与这些自然因素作斗争的宣传。
果然,这篇发表在《珠海特区报》的文章有了很好的反响,人们本来怀疑的心态逐渐消失。
5.困局中的巨人叹息
紧接其后,巨人集团又在《珠海特区报》的头版和巨人大厦售楼部的显要位置刊登并张贴了《关于兑付楼花的通告》。
通告宣称:“70层的巨人大厦可在1996年底建到20层,并于1997年底封顶。巨人大厦的工程进度及资金投入的回报比计划延期了10个月,为保证巨人大厦的顺利建设,保证楼花投资者在目前房地产低迷时仍有丰厚的回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巨人大厦的楼花将按如下方式返还,每个购楼者可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楼花到期时,经预约可于3个月返还预约款,之后6~12个月内分期返还契约中所约定的补偿金;第二种方式,经预约,楼花到期之日9个月一次性偿还预付款和补偿金,并按契约规定的补偿率,对预付款增加支付9个月的补偿金;第三种方式,经预约后15~30天内返还预付款和利息,利息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第四种方式,预付款和补偿金总额达购房款的20%或以上者,即可转为首期购房款,购楼时可享受8折优惠,其余的购房款在交楼时支付或由银行提供按揭。”
这些宣传与承诺,为巨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果巨人集团在这争取过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有“神来之笔”,那巨人大厦不仅能如期建成,或许依然能够大赚一把。只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会出人意料。
史玉柱接下来开始寻求政府的帮助。他向珠海市香洲区领导、珠海市政府领导、中央领导去了三封信。其中,给珠海市委、市政府的信为《关于巨人集团有关情况的汇报》,《谁为晚餐买单》一书里记录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珠海是巨人的摇篮。巨人集团自1992年迁进珠海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近几年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巨人集团几度濒危度难,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明确目的下努力探索民营高科技企业生存发展之路,一千多名员工在科研、生存、营销等领域努力拼搏。最近,巨人集团发展出现了一些困难,集团也酝酿对自身发展策略作较大调整,为此我们将巨人集团的情况向您作一真实的汇报,以期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
然而,这次史玉柱没能得到他所期待的支持,三封信只有香洲区政府的那封有了回应:一位副区长来到巨人了解情况。在史玉柱好容易约上珠海市长梁广大后,也由于他有临时的事情,没能研究出解决办法。
而史玉柱自己,当时也没能及时地利用好银行的资源。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当时史玉柱以巨人的品牌信誉或以巨人大厦已经投入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许能够得到一笔巨大的贷款;如果当时银行能够为他提供1000万元的贷款,保证巨人大厦工程的延续,可能到1997年巨人大厦一期工程还能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不知为何,当时的史玉柱并没有这样做,一些分析者估计可能由于他与银行缺乏交往,所以没有采取主动的措施,而银行也做了巨人大厦的旁观者。
1997年1月到8月间,史玉柱四处奔走找钱,甚至远赴美国,但都无果而终。
“巨人大厦靠我自己的财力已无法支撑下去,必须扩股融资,然后进行企业重组,我打算先将巨人大厦与巨人集团断开,再把巨人大厦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巨人大厦如果七十层全部盖完,尚需三四亿人民币的资金。如果只完成一期工程盖到二十层,只需五千万资金就够。因此,我提出两个计划:一是由收购方一揽子解决,包括还国内买楼花者的三千万元退款,加上完成一期工程的资金五千万元,总计八千万元,作为交换条件我决定出让百分之八十的股份;二是如果收购方只出资五千万元到六千万元,我可以出让过半股份。”尽管史玉柱一度有着这样的想法,但这一步棋并没有给让史玉柱带来一线希望。
由于无法与收购方谈拢,巨人这一扇通往安全出口的大门也被完全封死。
当时,与巨人公司进行合作的新加坡IPC公司与巨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由于双方约定由巨人代售的一批电脑款项是用巨人大厦副楼的相应面积来抵押的,但是眼见着巨人承诺的交楼期已近在咫尺,而巨人大厦的副楼竟丝毫未动工。看不到希望的IPC公司一下子将巨人集团告上了法庭,并提出诉前保全,巨人集团的总部大楼贴上了封条。再加上后来的厂库被封、大库被封、总部被封,一时间人心惶惶,竟出现了员工私自截留货款,或直接卷款走人的可怕局面
6.舆论——巨人破产了
舆论的力量是可怕的,尤其是在信息社会中的媒体制造的舆论,力量无穷。
在巨人焦头烂额、四处寻求援助的时候,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当时巨人保健品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产生了问题,加上巨人为了补上巨人大厦的窟窿,抽调了其他业务中的大量资金,让这些原本还能够为巨人公司带来一些收益的项目顿时捉襟见肘。
巨人公司的管理层将这些不利于巨人的消息透露了出去,瞬间造成了公司和分公司员工的普遍恐慌,很快消息就传到了媒体的耳朵里。媒体开始“地毯式”地报道和调查巨人公司的财务危机。这些猛烈的媒体言论,打得巨人措手不及,巨人公司顿时陷入了孤立与质疑之中,并且一度手足无措。
其实在1995年的时候,就有传闻说巨人公司拖欠巨人大厦的建筑工程款项。但当时巨人公司及时在香港召开记者招待会澄清,使得购买楼花的人放心。到1996年的时候,甚至连珠海市政府都对巨人大厦是否能如期完成产生了怀疑。
当时,一个承建商曾经用较为激烈的行动来向巨人公司索取巨额建筑款,不过后来通过政府的调解,总算平息下去。而到了1997年,按照巨人公司当初宣传书中的承诺,这一年的年底巨人大厦应该完成一期的20层封顶。但是人们在年初所看到的只是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这进一步造成了投资巨人大厦的人们出现恐慌,国内购楼花者开始天天上门要求退款。
1996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几个东北大汉直接闯进了珠海巨人集团总部办公楼,他们一边破口大骂史玉柱和珠海巨人集团,一边大打出手。据说珠海巨人集团的保安人员也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这三位大汉当年都是看上了巨人大厦楼花的巨额回报,才将自己做生意赚来的钱用在了购买巨人大厦楼花的。好容易等到了兑现日期,可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楼财两空”。他们咽不下去这口气,就闯进巨人总部闹出了上述风波。
1997年1月12日,刚从上海回到珠海的史玉柱在一家饭店吃完饭,在回公司的路上就遭遇到了从深圳前来讨债的债主们堵截。要债的人围着史玉柱想讨个说法,场面一度剑拔弩张。直到部下带着律师过来,才将史玉柱从重重包围中解救出来。当时史玉柱向要债的人承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还,只是晚些”,并和他们约定第二天进行一轮谈判。尽管第二天的谈话债主们已经承诺不让媒体参加,同时也不许拍照,可当巨人集团把公司的困难如实告诉了债主们后,谈话过程还是被他们录了下来,并通过一些人传递给了相关媒体。随后,巨人的困境便被媒体大做文章,导致了更多的讨债洪流涌入巨人集团。
当时,深圳《投资导报》就以《“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为题进行了相关报道。报道中提到向巨人集团讨债的人络绎不绝,并对当晚发生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更让人关注的是,媒体记者还与债权人一起走访了当地政府、法院等部门,了解到了巨人集团已然危机重重,甚至员工的工资都不能正常下发、劳动保障局已经介入调查的被动局面。
其中,报道中还有着对索款者的描述:
使人感动的,是一个打工妹的哭诉。这位姓文的小姐,从1986年到珠海打工,每月工资600元,节衣缩食,一年下来,能攒一千元,星期天也很少休息,从没到外面饭店里吃过饭,一年365天,天天是盒饭。几年下来,攒了1万元,1993年买了巨人大厦的楼花,到1996年年底当她满怀欣喜地想拿到她的本钱及巨人大厦承诺的利润时,得到不能兑现的答复她顿时瘫了下来,这是她几年异常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她不愿就此罢休,放下在广州的工作,天天缠着巨人集团要钱。记者见她的时候她已来一个星期了,钱也用光了,巨人集团房地产公司的一位小姐看她实在可怜,送了她一些方便面。现在方便面也吃光了,她还是不肯走,眼睛里泪光闪闪,她说:“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我这点钱来的不容易,家里还盼着这点钱过年呢,说不给就不给了,这世上还有公道吗?”她坚决不走,并说大不了死在巨人集团里。
记者拿出相机,她马上很敏感地制止:“不要拍我的照片,不要拍我!”我觉得奇怪,都已是不怕死的人了,怎么还有这么多的顾虑,她说:“我是怕要不回钱。如果他们知道了我跟你说的话,故意不给我,我就惨了。有个男的到法院起诉了,结果再来的时候,保安把他硬拖出去,还推推搡搡的,说‘他已告到法院了,就让法院管吧,和我们没有关系了。’我怕连巨人大厦的门都进不了。”
珠海一位姓阎的女士,40多岁了,她的钱是在歌厅唱歌挣来的,为了多挣点钱,她每天跑几个场,12点以前从没睡过觉,这次把所有的家底全拿出来了。没想到盼了3年10万元本金都追不回来了,儿子上大学要钱,自己平常的开支更是压到了最低限度。她说已记不清来多少次了,12月份来时让等答复,后来又要求她们到交通银行开户,过了元旦再来,来了又说19号来,并说可能要到春节后了,阎女士气愤地说:“这不是拿我们当猴耍吗,我都快被他们逼疯了,大不了一命换一命,我死了史玉柱也别想活。”
报道中对巨人集团与债权人关于还款问题的谈判,也加剧了人们对巨人集团的绝望:
王先生又一次重复了他的问题,大概沉默了半分钟,史玉柱说了一句:“就这两个问题啊。”又沉默了一会儿说:“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一段债务确实比较多,应该说能被查封的基本上都被查封了,我们的债务问题在一年半以前就非常突出了。就分公司上缴利润来说,保健品有个特点,春夏季销售比较好,比如脑黄金,在高考前销得较好,一般来说春节前后要看市场做得怎么样,因为这一块我们倒没统计,未来的销售会怎样我们也尽很大的努力,巨人真正的希望还是在这一块,就是把产品销出去,销出去就可以多上缴一些利润,所以要靠这一块解决眼球的问题,应该是很难的,现在营销处于淡季还处于投入阶段……”
史玉柱称:我们现在正想办法,这个大厦只要能变成现钱,我们不考虑赔赚,只要能把这些个人的钱还掉,哪怕我们不建了都可以。我们现在也和一些搞投资的谈,我这个大厦实际投入多少,不说利息,再打个折,我都干,只要能变成现金,现在我们正努力,最终方案还没有出来,所以现在让我说出来,很可能兑现不了,当然,如果你们找到有人来买这个楼,哪怕很便宜都可以。
更让巨人有嘴说不清的是,当闻风而来的香港记者在探访珠海巨人集团时,恰逢珠海巨人集团的员工休假,集团总部大楼大门紧闭。于是,新一轮的新闻冲击波又起来了,他们惊呼:“巨人破产了!”
7.怪才悲歌:“天亡我也”
当时,史玉柱正在安徽黄山脚下的太平镇与公司主要首脑召开会议,当他收到关于这份报道的传真之后,足足惊呆了半个小时。面对窗外呼啸的寒风,史玉柱的心中也感受到了冰冷。他顿时觉得巨人的前途即将葬送在这篇报道中,现在如果不能及时挽救,恐怕不仅仅是巨人大厦“烂尾”的问题,甚至会波及到巨人集团,导致巨人集团的垮台。
在《谁为晚餐买单》一书中,对当时的情况有着如下披露:
1997年1月18日,史玉柱与巨人营销公司20多位核心成员汇集安徽黄山脚下的太平镇,召开一个营销公司搬离珠海如何振兴市场的内部会议。18日报到,商量了议程议题,第二天开会,先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史玉柱带头检讨,然后,会议转向特殊时期市场策划及集中资源和优势兵力主攻重点市场的议题。黄山的环境好,不是说它的风景好,而是没有外界干扰,不像在珠海,楼上在开会,楼下有人讨债。会议讨论得很热烈,对仅有的库存仅有的资金都做了细致的计划,当时窗外正在下雪,大家都想着怎样再把这个雪球滚起来、再滚大起来。会议开得正热烈,程晨接到珠海的一个电话称,一个重要文件要马上转给史玉柱,传真机吐出第一页纸,“‘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几个大字冲入眼帘,这就是深圳《投资导报》的报道,巨人危机终被媒体捅破。文件交给了史总,史玉柱眼睛瞪得大大的,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会场一片沉默……20分钟后,史玉柱在本子上重重写下“天亡我也”四个字,然后望着窗外的飞雪。
黄山,这一天雪下得很大。
会议继续开。会议从19日开到21日,那是这一年黄山最冷的几天。
22日,雪还在下,史玉柱用了8个多小时从黄山下来到了杭州,到了杭州已经晚上8点多了,他没有歇息就直接来到约定的地点,拜会娃哈哈集团公司总裁宗庆后。史玉柱说,我们公司遇到的困难是暂时困难,我现在筹到了一点资金,容我一点时间,只要有1000万资金,不出一年,我可以让巨人再翻过身来。史玉柱说给宗庆后的,是涉及娃哈哈诉巨人“吃饭香”对“娃哈哈”广告侵权案的事,《投资导报》的报道各报都有转载,宗庆后不可能不知道,但宗庆后却如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般地不接史玉柱的话茬,他把话题转到做市场,两个市场高手谈起做市场都有说不完的话,可惜时机不太合适。
令人担心的难堪场面没有发生。就在一个小时前,“娃哈哈集团诉巨人集团新闻发布会”刚刚举行完毕。对娃哈哈诉巨人广告侵权案之事,娃哈哈集团来势汹汹咄咄逼人,诉讼标的达993万元,诉讼法院是杭州中院,巨人集团无心应战。
……
紧随上述报道之后,迎接巨人公司的便是各路媒体铺天盖地的集中报道,几乎都是关于巨人公司的负面消息。就连香港、台湾的媒体也对巨人公司的状况进行了报道,于是各种版本的“巨人内幕”、公众质疑、专家评论开始蔓延。
很快,巨人公司办公楼前来讨债的人蜂拥而至,达到了空前的境况。于是,几年前还被奉为楷模的巨人公司,骤然间声名扫地,面临崩溃,巨人公司的固定资产必将面临被拍卖、银行账户也面临被冻结。
所有的人都在惊恐:巨人大厦建不起来了,巨人这下完了!
此时的史玉柱已无能为力。他曾经在一次会见小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时候说,珠海巨人集团已经没有什么未被查封的资产了。因为珠海巨人集团的总部大楼已经抵押给了银行,银行里也没有流动资金了,公司的总部只剩下一些桌椅板凳。而珠海巨人集团都是委托生产,他们也根本没有可供抵押的生产设备和厂房。
如此状态,引得债主们更加惊慌失望,他们造成的舆论影响则对巨人集团越来越不利。无奈之中,巨人的小债权人开始联合,寻求途径为自己维权。
当时有媒体这样报道:广州市利华玻璃五金厂的章厂长提起珠海巨人集团欠他们的220万人民币货款就摇头,他们是一个残疾人的福利工厂,为珠海巨人集团生产装保健品的玻璃瓶,前后打交道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欠的钱不多。但是,就是这点钱,这点残疾人的钱也要拖,这简直让他不敢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巨人集团”。而南海罗寨兄联玻璃厂的杨厂长告诉前去采访的媒体记者,为了讨回珠海巨人集团欠下的30万元货款,他们已经到珠海巨人集团总部来催债60次了。佛山市玻璃二厂的老厂长召润灼,则特别不满意史玉柱在事件中的表现,他对媒体表示,他们都是企业法人,亲自到珠海巨人集团总部来追债,凭什么你珠海巨人集团的法人史玉柱就一次都不出来……
强大的舆论的压力让史玉柱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之前的大意,他从内心里真切地感受到了巨人低估媒体力量的严重后果。之前他们与记者沟通的时候,所采取的不完全配合态度,似乎间接地导致了媒体舆论的进一步渲染,进而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候的史玉柱,只有叹息:“难道真是‘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
8.巨人大厦的倒掉
2009年,被舆论称为资本怪才的史玉柱再次来到珠海,他要出席巨人网络南方研发总基地在珠海高新区的奠基仪式,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礼遇。此时的史玉柱,面对珠海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也不忘回顾了一下他十二年前在珠海的一段惨痛经历。
当年巨人大厦的倒掉,直接导致了巨人公司全面溃败,曾经不断创造奇迹的巨人公司,自那时起便要销声匿迹了。
再次来到巨人大厦旧址,史玉柱眼里看到的是几家收废品的领地,周围矗立的珠海报业大厦、电信大厦等诸多新颖建筑物,则进一步衬托出了巨人大厦的苍凉。
有媒体记者问到会不会再建当年的巨人大厦时,史玉柱表示:“重归故里,寻回失落青春。这不假,但是再建当年70层高的大厦,没必要。我绝对不会再盖超过当年巨人大厦的楼,南方研发总部基地最高就3层吧。因为,我已患了恐高症。”
巨人大厦对史玉柱的创伤,已然无法抹去。
媒体对巨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巨人轰轰烈烈进行创业的时候,在国家领导人频频造访巨人公司的时候,在史玉柱获得荣誉的时候,他们不忘抓住这些机会来为巨人集团造势,从而让巨人集团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而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巨人公司上下都有了一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感觉。
在巨人集团出现危机的时候,媒体也不失时机地加剧了巨人的倒下。这样一个多年来创造很多价值、在珠海形成里程碑式的影响的企业,甚至作为改革开放珠海经济特区的创业楷模的企业,轰然倒下,当然是一个对整个时代创业者心态的警示。媒体纷纷来抓巨人这个典型。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更多的人知道巨人集团了,但是他们知道的都是巨人失败的形象。
其实在巨人公司面临各种困境的情况下,史玉柱始终还是不愿意放弃巨人大厦的。当巨人大厦出现问题时,他不惜直接将“三大战役”中的流动资金用来填补巨人大厦的窟窿,这造成了“三大战役”后备不足,也是造成“三大战役”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秋季战役”开始前夕,珠海市长梁广大还亲自到巨人大厦现场视察,希望巨人大厦能够持续建设,并尽早投入使用,并且要大力支持巨人大厦的建设。在1996年4月的时候,当时的副总理李岚清也光临巨人进行考察。这些领导人来访,让巨人公司觉得即使到时候巨人大厦因为资金搁浅,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的。
但是当时巨人已经负债累累,各种官司也扑面而来。当时巨人的债务主要由加工费欠款、原料欠款、税金拖欠、运费拖欠以及宣传推广广告的印刷欠款、分公司租金欠款等,这些款项中以加工、印刷等费用为主,达到了总额5000多万元的90%。这些欠款让巨人面临各种起诉,截止到1996年6月,关于巨人公司的案件已经有近50起,金额以千万计。讨债的人开始频频光临巨人办公所在地,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如静坐、骂人、托人情、上告等方式,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冲突。后来,这些债权人甚至成立了统一战线,开始“组团”讨债,这对巨人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威胁,甚至连巨人公司的正常工作都不能开展下去了。
面对这种情况,史玉柱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清理这些债务了。他宣布成立清欠小组,让经验丰富的王建来管理。王建随即建立“资产管理办公室”,任命公司比较能干的陈恺为主任,汪苏玲为副主任,并拟定了清欠的相关原则,即:
(1)以进为退,主动出击。
(2)与每一家债权人签订分期偿还协议书,分期偿还的宗旨是先小后大,第一年按债务总额每月付1%,第二年每个月付2%,第三年每个月付5%,其中最后一个月付9%,三年总计100%,不计息。在签协议的同时附注两条,分别为:“若签此协议,对方放弃通过法院追索的权力和生产订单照常给予”,“新订单按先打定金现款提货结算的方式进行。”
(3)已进入诉讼环节的官司可通过动员对方撤诉或法院调解方式以签上述协议。若拒签,即使判决也不予赔付。不能开这个口,不能造成谁打官司谁先拿到钱的现实,相反,打官司拿不到钱,不打官司每月有钱收。法院的工作和资产保全保护的工作由法律部按既定方针办。
(4)总部直接应对生物公司和巨不肥的债务,营销集团在外的总计300万元广告、运输、印刷、房租欠款参照上述(2)、(3)原则由营销方面布置实施。
(5)若接受以实物抵偿的方案者,可以不受1%等比约束,抵偿物有保健品(非主推的存货)、电脑、软件、巨人大厦楼花。单事单议。
(6)设专门的接待室,凡上门讨债者一律请进室内(不许拒之于大堂静坐),烟茶招待,笑脸相迎,以公司正面的宣传材料相待,凡可谈者,主任出面,必要时王总出面,不可谈时,有人静陪,冷却处理。
(7)减少数量,保持质量,即凡6位数以上的欠钱者一律按以上2、3原则执行,5位数以下的欠款者,可以考虑放宽政策,由王总和财务审批。此原则是为减少闹事的人数和减轻工作的压力。
(8)资产法务部是集团的联合办公机构,与不同的债主接触,以不同的法人主体的名义谈判,以授权书的形式分别代表生物公司和巨不肥公司,不代表集团公司,以此严格表明债务主体成分,各公司的债务与巨人集团无直接关系,签约亦同,这是纪律。
(9)集团保证已签协议的偿付资金到位,专款专用,特别是头几个月要按约定兑付,以点带面促使大部分债主对巨人新方案树立信心。
巨人公司开始主动出击,积极与相关债权人联系,缓和这些债权人和巨人公司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巨人拟定的方案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一大批债权人与巨人签订了三年还款协议。这一结果不仅让巨人安抚了一大批的债权人,并为巨人的业务争取了一定的时间。
但是,巨人此时已经捉襟见肘,这些债权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没能拿到应得的回报,因而引起了他们更加的不满,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起诉。此次他们频频申请“诉前保全”,将巨人脑黄金暂时查封,其他债权人也纷纷效仿,巨人公司的产品基本被封存起来。随后,巨人公司最大的仓库——广州黄浦大库——也被查封,价值800万元的产品没办法及时流入市场,巨人公司似乎越发被动了。
事情的发展当然又引起了相关媒体的关注,他们又开始纷纷报道巨人公司的情况,使得巨人的形象越来越差,而此时更多的债权人、楼花持有人坐不住了。
此时的巨人公司,显然没能及时处理媒体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巨人公司彻底地声名扫地了。而史玉柱当时觉得:“我们没有主动去找任何一个记者,原因是我们的名声已经这样糟了,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还能怎样?”
史玉柱已经决定,他要面对这个事实。
9.“那是我一生的痛!”
1992年7月,在史玉柱把巨人公司总部搬到珠海的时候,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获得共9万平方米的土地,地价低至125元每平方米。
1993年,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变动与方案研究,史玉柱最终宣布将兴建巨人大厦,楼高72层,建成之后将是全国最高楼,届时将集商用、生产为一体,成为巨人公司乃至珠海丰碑式的建筑。
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无奈之中,史玉柱将保健品业务的资金调往巨人大厦。
1997年初,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因资金链断裂停工……
从1997年2月开始,史玉柱也开始四处游说,到内外寻求合作来解决巨人的问题。但都没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束手无策的史玉柱,开始了大量的裁员,取消各地的分公司和办事处,到了1997年6月,巨人公司已经只有20家分公司了。一个月后,巨人集团已经没有外地分公司上交的货款了,巨人公司彻底倒下了。
在巨人危机爆发后,一位策划专家曾给史玉柱设计了一个“零成本”收购方案:找到一个收购方整体接收珠海巨人集团的所有资产和负债,承担所有债权债务。接收之后,收购方占到51%以上的股份,史玉柱占到49%以下的股份。收购之后由收购方出资,将巨人断裂的资金链条焊接起来重振巨人风采。而这个收购方得到的是巨人品牌的无形资产、史玉柱这个优秀的人才,这样就能够将先前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嫁接到收购方身上。而收购方利用这个噱头来造势,必定引起巨大轰动,从而带动巨人重新崛起。
该方案认为,收购之后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史玉柱获得自己急需的发展资金,而且可以通过股份分红;收购方则能够借助巨人品牌影响力来实现一个跨越,并让倒下的巨人重新站起来。
但是史玉柱并不打算这样做,因为他觉得巨人是自己的,哪怕是一个烂摊子,拱手出让给别人他也不干。加上他当时还在幻想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因而没有接受上述策划方案。后来有分析认为,史玉柱当时没有弄清楚自己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如日中天的巨人了,仍在考虑保全所有基本是不可能的了。即便可能出现合作者,在当时的局面下也不太可能会随着史玉柱去冒风险,去将已经烂尾的巨人大厦盖起来。
史玉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还曾经赴美国寻求资金,但是没有结果。他也曾想通过行业内的友人联想公司的柳传志、四通集团的段永基寻求帮助,但是也都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业内人士似乎确定,即使借钱给史玉柱,巨人大厦也免不了烂尾,巨人集团也免不了倒下的命运。
1998年10月,珠海市政府召开巨人大厦贷款现场会试图挽救巨人,时任珠海市长、市委书记的梁广大要求银行为巨人大厦贷款。然而,没想到两周之后,梁广大闪电退休,贷款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当史玉柱带着遗憾离开珠海到江苏的时候,他穷得甚至连买汽油的钱都没有了。此时的史玉柱已经成为“中国首负”,唯一令他欣慰的就是他身边忠心耿耿的一些“亲信将领”了。而外界对他的评价很快由原来的“光辉形象”直转为“失败者代表”,史玉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巨人总部大楼也由曾经的灯火辉煌变得冷冷清清。
巨人大厦的烂尾,对史玉柱的创伤决非外人所能体会的,它就像一个碑矗立在珠海,时刻提醒着他——巨人曾经在这里一败涂地。
“那是我一生的痛!”史玉柱曾经如此感叹。多年之后,当史玉柱又回到珠海的时候,他鼓起勇气到巨人大厦原址看了一下,面对着曾经的沧桑,他表示:“我再也不想看到这个鬼地方了!这是我一生最大失误的决策,也是我的伤心地。”“巨人大厦从38层一直长到72层。好大喜功,我真是昏了头!”
对于巨人集团为什么没有在倒下的时候申请破产,史玉柱在若干年后回答网友问题的时候提到:申请破产会涉及到信誉,“一旦信誉没了,以后也就无法在江湖上混了。”而这次史玉柱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在以后的征程中依然能够向着光明前进,永不放弃。
史玉柱依然充满着创业的激情,并不断挖掘出良好的商业模式,在重整旗鼓之后,又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创业。
史玉柱认为,创业中运气占到三成,努力则占到七成。而创业开局很艰难,要想创业成功,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准备。而正是有着外界的压力,加上自己坚定的信念,史玉柱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得以“重生”。他以自己的经历提醒着创业者们,钱不是万能的,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创业者有没有激情以及良好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