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家的四种境界》

《放假回家的四种境界》

前不久听人改编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把我给逗笑了:“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些唠叨,奶奶准备了一些唠叨,姥爷准备了一些唠叨,二姑准备了一些唠叨,三舅准备了一些唠叨……”

现在许多人回家过年,差不多就是这么个状况。应对这种事,我也算是过来人。这是一种入世的修行,也是一种出世的感悟,它可以磨砺你的意志,让你的精神层次变得更高。回首从前,我前后一共经历了四次境界上的提升。

第一层境界:有问必答。那会儿我还年轻,各项人生大事都不着急提上日程。亲戚基本上就问问工作的事儿,除此以外最多问问有女朋友没有。而我每次都响亮而亲切地回答:“工作在北京,收入不高,也不算低。女朋友?有啊,下次带回来给您看看。”亲戚们纷纷点头表示这孩子不错,给我夹菜,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等到我年纪大了点,慢慢进入了第二层境界:一触即爆。在这个阶段,各项人生大事我开始考虑了,可亲戚们总关心得更早。他们会不停地问——你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买车了没有?工资涨了多少?还会有长辈语重心长地说,结婚要趁早,生娃也要趁早……这些让人烦不胜烦。这个境界的我,对于一切试图干涉我人生的举动,都非常反感,态度强硬地顶回去了几次,甚至翻脸发脾气。亲戚们变沉默了,不问我了,开始悄悄问我爹妈:“他是不是在北京工作得不太顺利啊?”

第三层境界:忍气吞声。我年纪又大了一些,这时节诸项人生大事都有了进展,没进展的也有计划了,心态也平稳多了,慢慢有了新的感悟。亲戚们为什么问这些事呢?其实我买不买房、结不结婚,跟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他们之所以为一件无关的事如此上心,单纯是因为爱护我,希望我能过得好——尽管是按照他们的标准。这是他们表达关切的一种方式,用这种笨拙而热情的方式,向每年只能见到一次的我表露善意。

想通了这一点,我的反感就没那么多了。算了,反正春节一共就七天假而已,忍一忍就过去了。于是我在席间和颜悦色地应对着层出不穷的问题。

紧接着,我终于抵达了第四层境界:大而化之。到了这一层境界,我开始入道了,能从更高的境界来思考这件事了。这个社会现象很不得了,它代表的是传统亲情理念和现代生活观念的冲突。传统亲情理念认为,关心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介入他的人生,越强势越热情,说明越关心;而现代生活观念注重个人隐私和距离,“自扫门前雪”就足够了,别的事不主动去打听。两种观念的冲突,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没得解。

有此思考,我安坐席间,随他们怎么说,我只拈花微笑。

这一层境界要达到大成,除了心态上的圆满,硬件条件也得跟上。从前你没对象,催着你找;有对象了,催着你结婚;结了婚,催着你要娃——总有下一个目标等着你。今年回家过年之前我盘点了一下:房也有了,车也有了,媳妇也有了,娃也有了,工作也没丢,实在没什么可成为谈资的了。

然后我回到老家,亲戚们笑脸相迎,热情满溢地问道:“现在政策放开了,你啥时候要二孩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