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春风也度玉门关

王之涣:春风也度玉门关

“旗亭画壁”论短长

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旗亭画壁”,说的是唐诗被广泛传唱的事。“旗亭”就是酒楼,因为唐代的酒楼外都挂个小旗子;“画壁”,就是在墙上做记号。故事的主角是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这三位盛唐诗人。

话说有一个下雪天,这三位诗人一起去喝酒。酒到半酣,酒楼上又来了很多歌女。王昌龄借着酒兴开玩笑说,咱们几个都以写诗出名,也没分出个高下,不如今天听听这些歌女唱歌,唱到谁的诗多一些,就算谁最厉害。

一个歌女率先唱了起来,唱的是王昌龄的大作。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而且被后人公认为唐代最好的七绝诗之一—

《长信秋辞》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心中暗喜,在墙上做了个记号:一绝句。

过了一会儿,高适的作品也被唱到。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作,因为感情真挚,在当时流传也很广—

《哭单父梁九少府》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

高适也在墙上做个记号:一绝句。

接下来,王昌龄的另一篇名作也登场了—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很得意,又做了个记号:二绝句。

两个同伴的作品都被唱到了,只有自己的没有,王之涣脸上有点尴尬。他指着最美的一名歌女道:“刚才几个人唱的都是些俗曲,如果这位美人唱的也不是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但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可都得拜我为师。”

歌女一开口,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大作—

《凉州词》

黄沙直上白云间[1],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长出一口气,笑骂道:“你们两个乡巴佬,这下可服气了吗?!”三人一起大笑,尽兴而归。

这个故事出自中唐一本名为《集异记》的小说。故事其实是有些破绽的,比如有人误认为高适在五十岁之后才开始写诗,在此之前不可能有这样一次聚会;也有人认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创作较晚,和三人同时在长安出现的时间不符。

但这些破绽无关大局。毕竟《集异记》的作者薛用弱本人就是唐朝人,他笔下的故事也是唐诗流行的真实情景,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


1 黄沙直上白云间,据《四库全书·集部·御定全唐诗》版本;黄河远上白云间,据《四库全书·史部·山西通志》版本;黄砂直上白云间,据《四库全书·集部·乐府诗集》版本。

“黄河”与“黄沙”之争

“旗亭画壁”的故事里提到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描写的边境风光,广阔而又荒凉,孤独中又有自豪,不仅是边塞诗的最佳代表作,也代表了盛唐诗人的豪迈心情。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第一句“黄沙直上白云间”里的“黄沙”似乎有点问题,现在的很多版本里,说的可都是“黄河”。

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也有人认为,凉州这个地方又没有黄河,怎么能说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呢,还是“黄沙”更符合实际。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描写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景。不过,到底是“黄沙”还是“黄河”,其实也不好分个对错。因为虽然标题里有个“凉州”,但内容并不一定和凉州有关。

这就要提到“凉州词”这个标题的来历。

大唐开元年间,有位叫郭知运的将军担任陇右节度使,主要负责大唐和吐蕃边境的安全。

郭知运的老家瓜州,现在甘肃省酒泉市境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甘肃大汉,郭知运对西北边境的情况很熟悉,再加上他有勇有谋,书上说他“身高七尺,猿臂虎口,强健勇敢,善于射箭,颇有胆略”。所以他出任陇右节度使的这几年里,吐蕃人基本没占到任何便宜,对他是又恨又怕。

作战之余,郭知运还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音乐爱好者唐玄宗。玄宗交给乐师重新谱曲,并以这些曲谱的出处来命名。陇右节度使的驻地是凉州,因而郭知运进献的曲谱就被命名为《凉州词》。

所以,《凉州词》只是个曲谱名,跟内容没什么关系。王之涣虽然写了首《凉州词》,但不见得真的是写凉州,更不一定非得到过凉州。

“黄沙”还是“黄河”之争,看来暂时也争不出个结果来,怎么理解都算对。不过这首诗的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下文。

一千多年之后,大清名将左宗棠来到西北,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新疆的伊犁等地。由于部下的湘兵不适应西北的干燥气候,左宗棠下令在沿途种了很多杨树、柳树和沙枣树,一来防风固沙,二来利于行人避凉。据记载,仅在甘肃境内种的树就将近三十万株,形成连绵千里的塞外绿色奇观。后人为了纪念左宗棠收复失地的功绩,把这些树尊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部下有位名叫杨昌浚的幕僚,当他看到沿途的杨柳时,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吟诗一首:“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新课标必背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