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杂说

题画杂说

题画艺术是文人画家搞出来的。宫廷画家不敢写,民间画匠不会写,文人画家将诗书画印揉到一起,弄出这样的艺术,这是中国画家个体意识的解放,也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诗言志,歌咏言,画亦如是。画家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言志的表现形式。诗与画都讲“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都讲“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有限致无限”,只是一个是字说,一个是图说,一个擅表时间,一个擅表空间,两相结合,容量加大,妙趣俱增。

我们说意境,先看这“意”字,“心”字上一个“音”字。“境”,本是自然之中的,加上了“意”便是画家心中的。如心中无境,自然之境也未必会发现,这就是艺术家与常人所看的不同之处。

题画关键就是“题”跟“画”要配合得恰到好处。题如画龙点睛,使人提神,令人开味,可以顺题,也可以曲题、反题,可以打油,也可以记事,字的多少可根据画面需要,长的不嫌长,短的不嫌短。时至清末,文人画家玩画,一味强调文的一面,而轻视了绘画本身的功能,使画面简单化、公式化,如画梅、兰、竹、菊只注重“君子精神”,即所谓功夫在画外。在金冬心的画中文字大于画,绘画反成附庸了。相比之下,作诗当比作画难得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白纸黑字的力度和韵味要胜于有形的画面。诗注重的是在字里行间去求得时空、声、色、意的奥妙。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响”怎么画?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曲终”又怎么画?又“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这“兵气”又怎么画?自有了可在画上题字后,读画者意境的产生便多了一个桥梁,可惜今人多不会去借用。

半醉而归纸本◇2013

当然,画自有画的功能,画画是以笔墨形象,笔墨的枯湿、刚柔和形象语言来打动人,它将难以表现的时间语言虚在画外,处理得好,自然不一定要再加文字题跋,但不题不代表心中就没有文,心中有文的画面与心中无文的画面是看得出来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之本,也是中国画之旨。然而随着科技的愈来愈发达,人的精神反而愈向往过去。可以说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题材将是永恒的,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是对现实生活中无奈和空虚的一种弥补。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气质不同,服装不同,礼节行为不同,所不变的是情爱和恻隐之心,这不仅是对同类,对花草等大自然的生命都如此。在中国画的绘画题材上像“高秋赏月图”“下棋对酒图”“松风观瀑图”“听雨吃茶图”等都是人之常情,这些题材应常画常新。前人说“化腐朽为神奇”,所谓“腐朽”,许多就是那些人们太熟悉而又不去管的东西,谁能“化”,往往就是一个顿悟。画与题有时是相互作用的,题画也能妙手回春。我画过一幅《驴推磨》,一直无题,今忽得“千里之行”句,便觉小品不小矣。书读得多不代表就能题画,题画与读书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要题得有趣而适当,就不是个个都学得来的。齐白石题画会寄托情语,他题《读书图》:“相君之貌,一色可憎;相君之形,百事无能。若问所读何书,答曰‘道经’。”喜读《道经》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若今人题,仅题“读书图”,下面就没话可说了。

高亭相约纸本◇2014

松下问童纸本◇2013

画和真有很大关系。现在大家嘴上都在说真,画家真不真看他的画就能看出来,是为什么而画,画的自然不自然,真的东西它有一种质朴的可爱之处,它不是装出来的。各人有各人,经历和偏爱,包括技巧,包括选材,是我要画,不是人家要我画,这样就画得开心,画得就有情趣。

题画一般的是先有题,后有画,这是传统方法,胸有成竹方下笔,再根据构图需要来写。题别人的画又是另一回事。最好不要去直接题,一是以防破坏别人画面,二是字体合不合适,另用一纸先试试。题自己的画,或也有先画后有题的,其实是一回事,平时多积累,灵感来时,厚积薄发。“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小晏诗慵闲中显出对时光的无可奈何,这十四字怎么画成画就看画家了。借经典的句子题画一定要画出独到处,因为你能借用,别人也能借用,不动脑子的画家往往就会想到一起,成了“看图识字”。要题自己的东西难,怎么题自己的东西也有个修养和认识问题,你买一本《题画诗》或《画家必备》没有用,人家题的东西跟你的画安不上,即使偷人家的也要偷的有水平。文字给人嚼出新意与画面打动人一样重要。我曾画《有人来就说我不在家》,这是我彼时怕烦的体会,便想找个画面去表达,于是画一个老头对鹦鹉说这句话,题得直白。从画到题,看的人会觉得这老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傻得蛮有趣的。如果上面不画鹦鹉而画个白头鸟,看画人就不会这么去联想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