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艺术为什么存在

第1章 艺术为什么存在

一提起“艺术”,大家都会联想到“华美”“高端”这样的形容词。但同时我们对艺术又似懂非懂,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这样的东西?艺术作品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评价,有时会成为交易的对象,艺术甚至能让一些人无怨无悔倾注毕生心血投身其中。如此富有魅力、令人愉悦,抑或令人抗拒与绝望的“艺术”,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会对这个问题显得很有把握。可即使那些被尊称为“专家”或“老师”的人,有时也会给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张,天知道谁对谁错,标准又是什么。一心想彻底搞清这个问题的人,反而会愈发糊涂。

仔细想来,就算世界上不存在艺术,就算我们对它一无所知,也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那么一定有人认为,艺术不过是用来装模作样的。从这个角度看,艺术确实有着“社会装饰品”,甚至是“奢侈品”这一层面的属性。

生活的喜悦

艺术到底是什么?

这个很简单的问题正中本质。

在我看来,艺术跟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一样,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说是生活本身。

但它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现代社会的错谬与扭曲造成了如今生活的空洞。艺术的空虚,正是这种空洞的倒影。

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确信每个瞬间都有其意义,由之而来的喜悦就是“艺术”。这种喜悦被表现出来,就成了“艺术作品”。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生活,与艺术的作用及价值吧。

现代人变成了零件

我刚才说过,艺术归根到底是生活本身的问题。对普通人而言,生活就是靠工作维持生计,再利用闲暇时间适当娱乐。娱乐活动充其量是看看电影、职业棒球、职业摔跤、拳击,或是郊游、泡温泉这样的消遣。到了第二天又得重新抖擞精神,投入糊口的工作之中。这大概就是正常、普通的生活了。

诚然,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人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制造各式各样的东西。可我们真能品尝到“创造”带来的充实喜悦吗?“为了工作而工作”才是大家的真实感受,不是吗?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本身也慢慢和原本与之相伴相生的“创造之乐”割裂开来。上文提到的状况就是这样产生的。工作完全为生活服务,无论你愿不愿意,都不得不工作。人仿佛变成了机械的一部分,像齿轮一样,失去了目标,只能在工作中一刻不停地转动着。

有人听说过“自我异化”的说法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像零件一样发挥着作用,迷失了目标,更看不到整体。人们离生活的本质越来越远,连感知的能力都渐渐丢失。这就是“自我异化”。

银行柜员清点的是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使用的成捆大钞;女白领在给从没见过的商品登账……世界持续运转,但与自己无关。

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我们花最多的时间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在迷失自我的状态下浑浑噩噩。

很多人似乎看透了人生,以为工作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不过在用自己的时间换钱罢了。然而,自我异化毒素的侵蚀远比我们以为得更深,也更广。

当生活沦为社会义务,我们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每个人的创造欲都受到了压抑,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发泄的出口,却找不到合适的渠道。

快乐却空虚

让我们将视线投向业余时间的消遣和兴趣爱好,它们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现代人的人生意义。

我们的生活中完全不缺消遣,而且消遣的形成也愈发多样。但不可思议的是,消遣的手段越丰富,人们的心灵就越空虚。无论放松还是娱乐,如果无法让人得到真正的满足,让人内心充实着闪耀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活着的价值,就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消遣,无益于能量的积累与再生。

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去现场看职业棒球比赛,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消遣方式。选手在关键时刻打出了本垒打,或是做出了令人惊艳的防守,在场的观众都会情绪高涨。看完这样一场比赛,心里自然畅快。

但问题在于,看棒球就是你的人生意义吗?

棒球比赛与人的本质没有任何关系,而你也并未为那记本垒打出一点儿力。现场观战固然能带来感动,可你终究是个“看客”而已,更不必说只是看电视转播。棒球比赛是别人在打,你本没有参与其中,因此,“自我”终归还是缺失的。就算你察觉不到,空虚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沉淀、堆积在你的心底。

为了让自己快活,你才去观赛,却在享受比赛的同时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就来自于难以名状的空虚。

你恣意玩乐,其间似乎也很开心,但空虚还是如影随形。若无法感受到源自生命的、天然的喜悦,内心就无法得到满足。就算你没有意识到,心底依然会有这样的渴求。一旦找到了“感觉”,健康的生活乐趣就会自然而然地喷涌而出了。

重拾自我的激情

每一天、每个瞬间的自我放弃、不合情理、无意义与荒唐。

社会越是发达,这样的矛盾伤口就越大,大到让人绝望。

我要再次强调,大多数人都放弃了挣扎,学会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每个人小时候都觉得人生是很美好的,都幻想过自己长大后的模样。可是长大后发现,每一天的生活好像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于是开始着急: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不过能察觉到这个困境的人往往极为敏感、诚实。大多数人甚至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习惯于在麻醉中自欺欺人。

回避问题,不着手解决,人心就会在惯性下撕裂,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提不起干劲儿,无精打采,同时愈发焦虑。

买一台冰箱或一辆车都能让生活更快乐一些吧。但依靠这样的外在物质是无法充实自我的。我们不能被外在牵着鼻子走,而应该牢牢把握自己的生活,抓住生存的力量。也就是“创造自我”。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呢?

我想,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此,且听我慢慢道来。正因我们置身于现代社会,艺术才显得尤为必要,有着分外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关注。

用一句话概括艺术的作用,那就是激发重塑自我的激情。现代人的不幸、空虚、异化和其他种种负面情绪都会在这一点上化作能量,喷涌而出。力量或才能不是最关键的,就算力量微小,也能在无力的状态下表现出全身心的感动,由此让观者去触碰人生意义。

这是为拾回自我而进行的最为纯粹,也最为激烈的行为。以象征性的方式呈现人性的完整——这是今日的艺术被赋予的使命。

欣赏艺术的方法——你是有成见的

尽管常有人抱怨:“近年来的画作真难懂,都看不出画的是什么。”事实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地切入我们的生活。

“艺术”在以前是非常高端的东西,是特权阶级与专家的专属,人们也不认为它应该是人人都能理解的。直到今天,艺术终于打破了这一界限,开始广泛渗透到本来和艺术无缘的普通人的生活中。

这正是现代社会开放性的体现。而且今日的艺术通过创造全新的形式,找回了人类本质的喜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力量。

可惜还是有很多人深受旧有观念的束缚,认定艺术就是艰涩难懂,从而敬而远之,觉得艺术和自己没关系。其实今日的艺术就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生意义之所在,许多人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让我着实焦躁。

想必是“画就该这样”的成见根深蒂固,以致大家无法专心、真诚地欣赏作品。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旧习惯的俘虏,忘记反思和批判。

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判断足够诚实,或者从未思考过什么是艺术,自然谈不到什么偏见或成见。可是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用眼睛看到的一切,用耳朵听到的一切,都会渐渐成为知识储备与教养,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认知事物,同时也会削弱天生的直觉,削弱用灵魂感知事物的能力。依据常识和惯例认知事物——不客气地说就是一种通俗而功利的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心灵的纯粹。要是人生观形成时接受的教育落后于时代,那就更糟糕了。

因循守旧、食古不化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绝不能自满,而应当不断直面新的问题,超越过去的自我,保持精神的活力与新鲜,否则杂质和污垢会在不经意间让你闭目塞听、动弹不得。

比如,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了“花儿很美”“富士山很壮观”这样的观点,以致一听到“花”,甚至不会正眼看那朵花一眼,就下意识地说“好美”。简直像在对暗号,有了上句就一定要接下句。同理还有女孩子身上的花衣服,她们并不在乎图案是否真的美,也不管配色是不是和谐,只要带花,就是好看的,就要穿上身。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深入剖析这种现象,事实要更复杂难解。

艺术鉴赏不像和邻居打交道,也不是某种所谓的“做事方法”,而必须抱着一颗纯粹的心,靠直觉去感受。所以艺术鉴赏的第一步,就是把心灵的污垢清除干净。艺术不是听来的,也不能靠别人教,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发现,要把它看成与自己相关的一部分,这样就能自然而然直接地与艺术产生联系和碰撞。我不会在这本书里向大家阐释艺术。我一贯主张艺术没法教,没有比教艺术的学校更荒唐的玩意儿了。艺术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激情与欲望,只是被几层厚重的罩子蒙住了而已。我只能和大家一同思考卸下罩子的契机与方法,帮助大家掀开那些罩子。之后就各凭本事,自由地欣赏艺术吧。到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不懂艺术”这件事有多么荒谬。艺术关系到每个人自身,甚至可以说是生活本身,绝不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

“我总觉得近些年的画有点莫名其妙”“我可搞不懂什么艺术”……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的公司职员、老师、邮递员或是蔬果店的帮工,一旦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是艺术家,便会恍然大悟:“什么啊,原来艺术不过如此啊!”原本以为深奥难懂的东西,便会像栽在土里只看到叶子就知道种的是萝卜了。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都是天才。我们只是被尘埃遮蔽了双眼,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貌。总而言之,舍弃那些将“现在”变得毫无意义,将“生活”变得淡而无味的赘物,才是当务之急。

道理很简单,人人能懂。问题在于,让心灵蒙尘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清除?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把问题逐一呈现出来,从多个角度,来粉碎那些混有杂质的固有观念。

希望大家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艺术层面的自觉,把生活的喜悦与自由牢牢握在手中,明朗自信,以全身心直面现实,跨越难关,让心灵更加坚强,让视野更加开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