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婆子的种种
汤婆子这个名词,差不多有半个世纪没听人说过了,七月间《联合报》“万象”版有一篇附照片谈水龟的文章,细看之下所谓水龟就是古人所说的汤婆子。照片上的水龟式样很新,大概是民国十几年出品。
汤婆子是什么年代的产物,现代已不可考,不过宋朝就有人使用了。苏东坡写给杨君素信上说:“送暖脚铜罐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黄山谷诗:“千元买脚婆,夜里睡天明。”所以汤婆子又叫“脚婆”,当时也有人叫“汤媪”、“暖足瓶”的,总之,依照上面说法,汤婆子在宋代已经很流行是可以确定的了。
当年在长江一带,隆冬虽然不是朔风刺肤,但半夜归卧,衾褥冱寒,往往彻夜两脚不能温暖。有一个汤婆子焙煨下股,或是暖玉在抱,自然一觉酣然,适体舒畅。北方冬早,一般人家至迟九月中旬大半都生起炉子或是烧上热炕,满室如春,自然不需要什么汤婆子来熨脚暖被啦。不过豪门巨室,一些富贵人家仍旧是睡床而不睡炕的,又免不了使用锡或铜做成的汤壶取暖温足,所以无论南北姑娘出阁,汤婆子都是嫁妆中不可缺少的恩物呢!铜玉锡器店做的汤婆子先是用木头做的塞子护套口,可是偶一不慎,被褥容易沾湿。后来进步到橡皮口螺旋塞,不管汤婆子在被筒里怎样翻腾,热水仍不会弄湿被褥。橡皮水袋本来是医疗器材,热敷灌开水,冷敷放冰块用的,不知哪一位高明之士,把它注入滚水,当手炉脚炉来使用。
民国十二三年笔者初到上海,朋友请看郑正秋、王恐演的文明戏,戏园子里前五排坐的都是豪门艳姬、北里名葩,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个热水袋,嫣红姹紫,大小各异。每个热水袋又都用五颜六色的丝巾绸帕裹着,案目们奔前疐后忙着换装热水的镜头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您再到南京东路新新、先施、永安三大公司橱窗看一看,整间橱窗摆满各种不同颜色的大的小的热水袋,并且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种,龙纹凤彩,可称目迷五色,不知买哪一种好呢!
彼时行销中国的橡皮水袋,多半是英国一家厂商供应的,突然一年之间销往中国的皮水袋增加了若干万打,而且订货单仍然源源涌到。主管远东推销事务的经理,百思莫解,于是亲自来中国,首先到上海考察一番,他再也想不到,皮水袋在中国除了少数用之于医疗器材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成了深闺绣榻暖手熨足的皮汤婆子啦。
法国出品的一种妇女喝的COINTREAU甜酒,中文译音叫口利沙,因为这种酒畏见日光,所以都用陶土做的瓶子盛酒,靠近瓶口还有一只把手。瓶口瓶盖,因为怕酒香外溢,做得都异常考究,不但严封密合,而且不会走气。后来不知哪位聪明的人拿这种空酒瓶子,灌上开水来代替汤婆子使用,不但保暖,而且不虞漏水,因为瓶身圆滑,放在被窝里,圆转如意比当初的汤婆子更为得用。先慈在世的时候喜欢口利沙清醇秀雅,偶或浅尝两杯,瓶酒未罄,就有人等着讨空瓶子啦。后来经人说明,才知道口利沙空瓶子注热水暖被,比旧式的汤婆子还要实惠。
北方的冬天,大家小户都要生个煤球炉子放在屋子里取暖,炉子上用支碗(用沙板砖磨的斜坡长方形砖块,用三块三角分立在炉口,免得锅盆壶盖把火压熄)架上一壶水。水气氲氤蒸腾,可免室内空气过分干燥,同时要用开水就方便多啦。当年梨园行有位唱二路老生叫甄洪奎的,满面红光同时生就一副上人见喜的面孔,永远是笑眯眯的,所以有些人叫他“笑脸先生”。此人体质上火下寒,冬天不能睡热炕,可是脚又怕冷。他每天晚饭之后,就找两块沙板砖竖在煤球炉子的炉口两边,等到他睡觉之前两块砖都烤得炙肌灼肤,用毛巾一包,往被窝一放,一霎时春温被底,他再宽衣入卧。据他说:“人过中年,血气渐衰,到了花甲最容易闹老寒腿,如果用热砖暖被,就不会有这毛病发生啦!”他的妙论,倒也合乎科学原理。今年冬天,住在北部有寒腿的朋友不妨试试,我想就是没有什么效果,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