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篇

世界会走向哪里?

(一)

围棋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在一个19根横线乘19根竖线的棋盘上面,有着无穷多种的变化。根据计算,围棋可能的下法共有2.08×10170种。一个3G赫兹的CPU内核,每秒可以运算3×109次,这意味着即使1万个CPU同时运算,也需要2.3×1086年才能走完所有下法。因此,计算机无法使用穷举法处理围棋。

人们曾经以为,围棋软件不可能战胜人类,至少最近几十年不可能。1997年,IBM公司的国际象棋软件“深蓝”,就已经战胜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但是,此后的十多年,围棋软件一直没有进展,似乎验证了上面的说法。

2016年3月,谷歌公司的围棋软件AlphaGo横空出世,以4比1的大比分,轻松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2017年1月,AlphaGo的升级版Master,更是取得了对战人类的60连胜。2017年5月,在3∶0战胜世界冠军柯洁九段以后,谷歌公司宣布AlphaGo从此不再与人类比赛了,以后只通过自己与自己对战来提高棋艺。这一系列的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类再没有可能,在任何思维游戏上面战胜计算机了。

人们对这个事件议论纷纷。所有讨论文章当中,有一篇的题目起得最好:《机器人赢了围棋,取代你的职业还会远吗》。围棋这样复杂的思维游戏,机器人都能超过人类,那么世界上还有多少工作,是机器人不能干的呢?如果工作都由机器人承担了,人不就失业了吗?

(二)

AlphaGo团队只有20个人,谷歌并没有投入太多资源。它真正大力投入的人工智能项目,是无人驾驶汽车。

据报道,该项目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处在路试阶段。每天,无人驾驶汽车就在加州的公路上开来开去,测试可靠性。另有消息说,这项技术已相当可靠,推向市场的时间非常近了。

我本来不相信,机器可以开车却不发生事故。但见识了AlphaGo的强大实力以后,我对无人驾驶汽车有信心了。真的很可能,机器驾驶汽车比人类驾驶得好。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十年以后,就没人去学开车了,驾校也会关门。终有一天,因为人类不如机器可靠,法律规定,人类不得驾驶汽车,只能由机器驾驶。如果你还想开车过过瘾,必须去专门的游乐场,就好像现在骑马只能去马场一样。

(三)

这种前景看上去很美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将来都是机器驾驶,那么现在的这些司机怎么办呢?进一步说,如果将来都是机器人为人类服务,那么现在的售货员、服务员、打字员、装配工、出纳、保安……(你可以列出一大串职业),他们干什么去呢?

举例来说,很多百货商店现在经营困难,不得不关门,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网上购物,不再在实体商店消费。那些商店的售货员就被电脑后面的网店客服替代了,而网店客服以后也很可能被软件替代,因为客户的问题其实就是那么几类,软件完全可以处理。

当然,新技术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但是这次似乎与上一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大量工厂职位不一样,信息技术革命创造出的职位,远远小于它消灭掉的职位。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它们的技术目标就是不需要人的参与!

(四)

我们一直相信,技术会让生活更美好,但是这一次,技术似乎正在动摇人类社会的结构,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有技术的人与没技术的人。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越拉越大,人类束手无策。

如果你有技术,那么处境就会非常有利,技术将你的优势成倍放大,为你带来大量收入。那些掌握了技术的资本家,尤其如此,他们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控制者。如果你没有技术,那就很不幸了,你的工作会保不住,你被机器取代,然后就长期失业,或者找到一份非常辛苦的、只能糊口的体力活(吃饭可以,享受不行)。

《华盛顿邮报》做过一个统计,1978年到2011年,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只增长了6%,CEO的平均收入增长了727%。这就是说,计算机革命出现后,穷人的收入根本不增长,而富人正变得越来越有钱。

这种趋势将来只会增强,不会逆转。因为它是技术造成的,而技术变革的速度一点都没有放缓。技术正在不断替代劳动力,那些被替代的人们根本没有办法得到补偿。

(五)

更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弱。以前,穷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晋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以前跟你一起竞争的,是其他的人,只要你比他们努力,就能出头;现在跟你竞争的,是软件和机器人,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超过它们。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他们能得到的职位,不是因为雇主需要他们的劳动技能,而是因为人工比机器便宜。比如,造出一个会送货、会烧菜的机器人,技术可以做到,但会很贵,使用真人更便宜。所以,快递员和厨师这样的工作,将会持续地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他们的工资很难增长,一旦成本大幅上升,机器人就会取代劳动者。

由于通过奋斗爬到社会上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正在变小。如果不能学会机器无法替代的技能,那么读不读大学,对你将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很可能不读大学,你的处境还会好一些。

(六)

一个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流动性僵化的社会,意味着什么?我很难想象。在经济上,持续繁荣需要购买力支持,必须让大多数人具有购买力;在政治上,不让底层人民看到翻身的机会,就是政治自杀。2016年的美国大选,传统风格的候选人都得不到支持,反倒是极端的、大肆批评现行秩序的特朗普大受欢迎,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政治动荡的体现。

虽说人类历史一直是等级制社会,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多多少少变成了一个“彩票社会”。如果你碰巧是那个幸运儿,抽到了命运的彩票,就有机会出人头地、翻转人生。这种希望虽然渺茫,但是让底层人民有了期待,愿意遵守秩序。这种希望一旦消失了,向上爬的梯子断掉了,抽中彩票的机会等于零,社会秩序也就瓦解了吧。

(七)

说来好笑,技术虽然带来了收入不平等,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主要是在享受技术成果方面。比如,普通人完全可以使用跟美国总统或世界首富一样的手机。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几乎都体现在非技术方面,比如收入、地位、住宅等。

风险投资家Paul Graham说,19世纪时,你只要有一辆马车,就是富人,根本没人在乎马车的牌子。现在不同了,人们不得不强调汽车的品牌,区分谁更有钱。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代步工具,于是技术以外的因素(品牌)成了展示人类不平等的主要载体。

(八)

1995年,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未来之路》,讲述他想象当中的未来世界,国内同步引进。作家王小波读到这本书,印象深刻,写了一篇读后感,刊登在1996年的《中华读书报》上。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里写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程师已有能力营造真实的感觉。他们可以给人戴上显示彩色图像的眼镜,再给你戴上立体声耳机,你的所见所闻都由计算机来控制。只要软硬件都过硬,人分不出电子音像和真声真像的区别。可能现在的软硬件还称不上过硬,尚做不到这一点,但过去20年里,技术的进步是惊人的,所以对这一天的到来,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光看到和听到还不算身历其境,还要模拟身体的感觉。盖茨先生想出一种东西,叫作VR紧身衣,这是一种机电设备,像一件衣服,内表面上有很多伸缩的触头,用电脑来控制,这样就可以模仿人的触觉。照他的说法,只要有25万~30万个触点,就可以完全模拟人全身的触感——从电脑技术的角度来说,控制这些触头简直是小儿科。有了这身衣服,一切都大不一样。比方说,电脑向你输出一阵风,你不但可以看到风吹杨柳,听到风过树梢,还可以感到风从脸上流过——假如电脑输出的是美人,那就不仅是她的音容笑貌,还有她的发丝从你面颊上滑过——这是友好的美人,假如不友好,来的就是大耳刮子——VR紧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作为学食品科技的人,我觉得还该有个面罩连着一些香水瓶,由电脑控制的阀门决定你该闻到什么气味,但假若你患有鼻炎,就会觉得面罩没有必要。总而言之,VR紧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估计要不了20年,科学就能把它造出来,而且让它很便宜,像今天的电子游戏机一样,在街上出售;穿上它就能前往另一个世界,假如软件丰富,想上哪儿就能上哪儿,想遇上谁就能遇上谁,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且不花什么代价——顶多出点软件钱。到了那一天,不知人们还有没有心思阅读文本,甚至识不识字都不一定。我靠写作为生,现在该作出何种决定呢?

20年过去了,比尔·盖茨想象中的VR技术(虚拟现实),在2016年变成了现实。只要带上VR头盔,你就能进入虚拟世界。

一个网友在推特上这样说道:

如果VR真的能模拟大多数实际生活,而且成本降到每个人负担得起,那人类就离真正的平等不远了。

VR技术把材料的触觉和质感的传达,提高到建材的地步,人类也就根本不需要什么实体空间了,大家一起找个床躺着,全部生活都在VR里过是最省成本的了。以后名车、美女、豪宅、飞机都变成了便宜的数据,每个人戴上头盔就能拥有的时候,人生的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类传统社会必然就崩溃了。

技术高度发达,机器比人更能干,大部分人终将无所事事。他们可能必须要找到一种嗜好(比如打游戏),用来消磨时间,否则就只能依靠药物,解决难以排遣的空虚。

人类社会究竟走向哪里:忍受现实的不平等,还是在虚拟中重构平等?未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扑朔迷离,令人琢磨不透。

白领岗位的消亡

(一)

2016年初,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公布了一项调查。

他们找到17个行业的1700个白领人士,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

你觉得计算机对你构成威胁吗?

结果令人震惊。35%的人回答Yes。他们觉得在未来,机器可以自动完成他们现在的工作,因此职位可能保不住。最焦虑的就是科技行业的白领,回答Yes的人高达50%,其次是银行业,比例是49%。

一位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革命进入新阶段。以前,消失的是依靠体力的职位,现在就连一部分依靠智力的职位也在消失。

以前,技术革命只是对蓝领工人不利,贸易全球化和自动化技术使得低技能工人失去工作或者一直拿着低工资。而现在,技术革命开始威胁那些有技能的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办公自动化正在快速地消灭办公室职位。

(二)

白领,一般是指那些有技能的人士,比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金融业者、律师等,劳动主要以智力投入为主。通常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衣着整洁,穿白衬衫,所以叫作白领。

以前,白领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白领。可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机器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使得很多办公室职位变得不必要了。

美国曾经有一种工作,叫作“税务顾问”(tax consultant)。因为税法非常复杂,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所以你会请他帮你报税。这样就不用自己填写复杂的表格,而且他还会告诉你各种节税诀窍。可是,现在有报税网站和软件,你只要在电脑前回答几个问题,电脑就会告诉你应该如何报税,简单、快速又便宜。那些税务顾问发现,自己没法与软件竞争,只能纷纷转业。这个职业在美国已经开始消失了。

我再举一个更常见的例子。银行职员(比如柜台操作员)以前是一份可靠的工作,有稳定的薪水可以养家。现在不是了。如今,你去银行存款或者取款,会找柜台人员吗?不会,大多数时候你直接去ATM机。24小时服务的ATM,正在取代一天工作8小时的柜台人员。

如果你说,柜台操作员不算严格意义的白领,那么信贷员算不算?银行都有一个信贷部门,这是银行利润的关键来源。信贷员负责寻找贷款对象和审核贷款,业绩往往与贷款挂钩,如果做得好,收入非常可观。

可是,现在有了“自动贷款”,比如支付宝的“借呗”业务,它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信用记录和支付能力,自动计算出每个人不一样的贷款额度。你只要点一下同意按钮,贷款一秒钟就到账。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根本不需要信贷员参与。将来每个人、每家企业的数据都储存在数据库里,计算机自动评估能不能向你贷款、可以贷多少,那么谁还需要信贷员?

如果仔细考察,你会发现很多银行职位都有消失的危险,比如风险控制、信用记录、外汇交易等,软件都可以完成。对于现在这些职位上的白领人员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压力。

(三)

未来什么工作才能算白领?说实话,没有人知道。因为很难估计技术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厉以宁教授最近说,将来没有白领和蓝领之分。

以后很多工作会由机器人去做,所以蓝领和白领的界限将来会逐步消失。当人们都在计算机边上的时候,你能说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说不出来的,这个界限在逐渐消失,可能10年、20年以后就没有了。大家都在运用计算机操纵机器人。

如果你的职位有可能被计算机取代,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你该怎么办?跟机器竞争是不可能的,你没它可靠,没它耐劳,没它便宜。

许多人说,可以接受培训,学习新的技能,实现人生转型。这实际上很难做到。比如,现在很热门的一种职位,叫作“数据科学家”或者“数据工程师”。但是,一个装配线工人,不太可能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转变为一个数据工程师。让我这么说吧,不仅他不太可能,你也不太可能。任何没有专业基础的人转变为数据从业人员的机会,就是四个字:微乎其微。

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形态,已经产生了深刻的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低技能劳动者的报酬一直无法提高。现在,轮到白领阶层了。他们已经或者即将发现,自己处于挣扎之中,没有职业前景,工作报酬同蓝领工人一样陷入泥潭,无法提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技术造成的贫富差距将日益严重。这种趋势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政府完全束手无策。

(四)

那么,有没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是计算机无法学会的?

作家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目前看上去,有三种能力,机器不大可能实现。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机器提供的服务是没有人性的,也不会有人格魅力,更不会感动人心。这注定了,有些感受是机器无法提供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老奶奶在街上突然摔倒了,你会感到心痛和惊慌,要是一台机器突然故障了,你大概不会对机器产生同情心。所以,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人性的人,在计算机主导的时代,是有优势的;相反,一个没有个性、人云亦云、千面一律、会消失在流水线上的人,则天然具有竞争劣势。

(2)创意。计算机只能根据算法,做出下一步行为,没法超出算法的范围。这意味着,只要掌握了算法,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人类则是难以预测的,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机器最难以与人类竞争的,就是创造力。目前,还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写出一部人类爱看的小说,估计将来也难有。另外,科学家曾经有过争论,计算机会不会“顿悟”?目前看上去,大概也是不会的。

(3)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就是企业家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团结所有资源,创造出超额利润,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计算机没有办法团结领导一群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使命。

作为个人来说,人生规划的时候,应该尽量发展这些能力,才能避免与机器“抢工作”。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一)

如果你经常使用互联网,可能知道有一种东西叫作Flash。

它是一种软件,用来制作网页游戏、动画,以及视频播放器。只要观看网络视频,基本都会用到它。

多年前,它是最热门的互联网技术之一。如果不安装Flash,很多网站根本打不开。那时还流行用它制作动画,随便一个作品,就有几十万、上百万的浏览量。电视台甚至开辟栏目,播放网上流行的Flash动画。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有专门的Flash工程师,还是属于那种比较抢手、收入较高的工程师。我记得那个时候,社会上也有大量的Flash培训班,它们的招生广告都写着保证就业。

后来,Flash就不行了。2010年,乔布斯宣布,苹果手机不会使用Flash,因为影响手机性能。再后来,新的技术兴起,它就开始没落了。BBC发表一篇报道,名字就叫《Flash还能活多久?》。话音刚落,一周后,这项技术的拥有者Adobe公司宣布,放弃Flash这个名字,软件将重新定位,只用来制作动画。

(二)

我并不感叹Flash这项技术的没落,这也是很正常的事,而是感叹那些从事Flash开发的工程师,他们该怎么办呢?你在一个领域钻研多年,都成了专家,突然之间那个领域过时了,你的所学所长没人需要了,那将是怎样的处境?

那些年里,我在上海遇见过一个朋友。他开了一家软件公司,专门面向海外市场开发Flash游戏。公司不大,十几个人,那时正是最好的年景,每个月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币进账,看上去前景一片大好。

可是,谁能想到Flash技术突然就会不行了呢?开始时,公司还能维持,后来手机游戏起来了,Flash游戏的市场顿时萎缩。我见过他的招聘广告,改招手机游戏的开发者。再后来,就再没听到过他的消息。

当一种技术消亡的时候,与它相关的工作岗位也就消亡了。这种事情在技术行业特别多,因为技术的升级换代太快了。

(三)

我再举一个例子。

苹果手机出现之前,最流行的手机都使用诺基亚公司开发的塞班操作系统。你可能还记得,它的典型标志就是九宫格菜单。那时,塞班工程师也是非常抢手的,彻底掌握它那一套开发技术,我估计至少要一两年时间。

后来,智能手机流行,塞班一败涂地。2010年,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改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再后来,诺基亚自己也没了,所有手机工程师都遣散了。我知道,诺基亚中国有一个资深工程师,选择重进大学去读MBA学位。

(四)

试想一下,你花了多年的心血,孜孜不倦地投入和练习,终于掌握了一门赖以谋生的手艺,还进入了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通信业跨国公司。正在你觉得人生终于有一点安全感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几年之间,曾经的巨无霸土崩瓦解,不仅你的职位没了,更可怕的是,以前的产品已经没人用了,全世界现在不生产任何塞班设备。你的手艺的价值变成了零。

简单说,可怕的不是你的工作没了,而是你所在的那个行业没了。

一家公司从兴盛到衰败,只要两三年时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尔·盖茨一直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意思是说,只要做错一个重大决策,微软很快就会完蛋。作为一个打工者,公司的命运是你无法把控的。你应该做好准备,你服务的公司随时可能收摊。只要进了大公司,职业生涯就安全了,这已经成了一种幻想,而且是很危险的幻想。不要说一辈子,一家公司能存续10年以上,都是少数的情况。

有人说,可以再学习,然后重新就业啊,塞班不行了,可以学习苹果手机开发。没错,说得完全正确。但是,你以前的积累没了,需要从零开始。跟现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学习同样的东西。

说实话,虽然你有几年开发经验,但很可能并没有那些20岁的年轻人学得快。在一个高速变化的行业,经验有时候不是帮助,而是障碍,因为以前的那套行不通了。

退一步说,就算你重新学习了,但苹果手机的开发也在变,你得不停地追赶新东西。一个人的人生,能经受得起多少次从零开始呢?

(五)

“终身学习”这个词完全没错,但是想通过“终身学习”保持职业竞争力,我觉得不太可能。

程序员,乃至其他很多技术岗位,其实是青春饭。只有底层的技术,还有一些稳定性,越接近应用层,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你学会一门技术,然后吃上30年,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更常见的是,几年以后,你会的东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学习新东西,或者重新就业。

为什么中国很少见35岁以上的程序员?因为他们上学时学习的东西都淘汰了,必须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技术。你很难比年轻人更有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是,雇用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比雇用你便宜得多。

其他行业的升级换代,不如技术行业那么夸张和激进。职业的安全感可以保持得更久一些,但远不是高枕无忧。技术正在取代人力劳动,比如财务会计这样的行业,随着电子支付的兴起,将来肯定不会需要这么多财务人员。“互联网+”从某个方面说,就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取代一部分人力,更便宜地服务更多的顾客。

(六)

世界上有没有安全的工作?

公务员可能比较安全,因为这个职业改变得很缓慢,而且没有技术升级的压力。医生和律师,也比较安全,因为对于这些行业,经验很重要,但技术正在把它们的成本降下来。厨师和物流,也是比较安全的行业,因为烧菜机器人和送货机器人,实现成本很高,人力实现比较便宜,暂时不会被取代。但是低端的厨师和物流是纯粹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没有进入门槛,供给非常大,拿不到高工资。

由于机器人的购买成本昂贵,那些低端的体力岗位暂时得以保全。一旦工资开始上涨,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考虑机器人替代人工。一篇报道这样写道:

渣打银行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东盟及前景》报告中,调查了珠三角地区200多家企业制造商,这些制造商们预计工资平均涨幅将达7.2%。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使用更多机器人来代替工人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6月28日,在深圳举办的华南国际工业自动化展览会上,几乎每一个展台前都展示着正在工作中的机器人,一个个规律地进行着重复工作,动作整齐。多个行业的厂商前来寻找能够给他们的生产线导入自动化设备的机器人企业,用那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代替需要吃饭、休息的工人。

广东省是中国的大型制造业中心,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地。这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厂,正在努力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对基础劳动力的需求,而机器人的市场则正在越变越大。2013年以后,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13年的1/5,到2016年已增长至接近1/3。

一位名叫范伏清的企业家,谈了他为什么更喜欢机器人。

范伏清是贝尔顺集团的董事长,他的公司主要制造和销售骨传导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有8条生产线,近800名员工。范伏清说,去年看到一位家电企业老板的朋友引进数台机械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部门岗位的人工需求的同时,还拿到了60万元的政府补贴,他今年也决定效仿。……如果机械手成功安装,范伏清的每条生产线可以节省30名以上的工人,这意味着每个月能省下24万元的现金工资,以及60名员工的食宿成本。

最终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将高度自动化,它们现在吸收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将失业。

人类社会的就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终生职业”越来越少了。每个人都应该尽早打算,如果明天你的职业消失了,你该怎么办?

那些无用的人

(一)

《人类简史》(中信出版社,2014)是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写的畅销书,主要讲人类这个物种(即智人)的历史。作者完全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历史,表达他对人类历史的个人看法。

最惊人的一个观点,大概是他对人类的前途相当悲观,认为人类可能即将灭绝。

全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叫作《智人末日》。作者感叹道,人类社会存在了七万年,真正的大发展只是最近两三百年。但是,再过一千年,人类是否还会存在,已经很可疑了。

今天,人类正在让许多物种灭绝,甚至可能包括自己。如果今天发生核灾而让世界末日降临,人类将毁灭,而老鼠和蟑螂很可能继续生存下去。或许6500万年后,会有一群高智商的老鼠心怀感激地回顾人类造成的这场灾难。

我们还有多久时间?没有人真正知道。如果智人的历史确实即将谢幕,我们这些最后一代的智人,或许该花点时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

(二)

赫拉利认为,人类可能灭绝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高速发展。

技术带来了现代化生活,也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别的不说,眼下的危机就是,短期内就会有大量失业出现,许多人将变得毫无用处。

技术造成的人力精简,将在今后5年内,导致全球发达国家失去710万个工作岗位,但在科技、专业服务及媒体领域,将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两相抵消之下,未来5年内,将会净损失5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以行政工作与白领阶级为主。(摘自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2016)

上一次的工业革命,体力劳动被替代了,比如,水车替代了拉磨,汽车替代了马车。这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智力劳动将被替代,计算机替代我们做计算和判断。

体力岗位没了,人类可以从事智力岗位。可是,智力岗位也没了,人类去干什么呢?

(三)

2016年5月,美国达拉斯发生袭警案,一名狙击手放冷枪,打死了5个警察。最后,他被包围在一片建筑群里面,但不知道他的确切位置。

警方就派出一个遥控机器人,在建筑群里巡查,一发现目标,就扔出一颗炸弹,一下子就把罪犯炸死了。整个行动高效、快速,警方没有任何流血。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警察杀死人类。

可以想象,随着犯罪行为屡禁不绝,以及罪犯装备的升级,机器人警察将会得到推广,取代人类警察打击犯罪。人类士兵也会被取代,以后的战争就是机器人战争。

《人类简史》的作者公开说:

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司机。我们已经有了无人驾驶的汽车。他们不喝酒,不疲惫,比人类驾驶还要安全。当所有的汽车都变成了无人驾驶,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联网,形成一个车联网。这样的话,交通警察可能也不需要了,因为所有的车都可以通过这张网络获取道路信息。

无人驾驶不仅会让司机和交警失业,而且长远来看,会消灭整个运输物流行业的工作岗位。既然车辆可以自动到达目的地,那么送货的快递小哥也不需要了。

(四)

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工作成果上。如果有些人根本找不到工作,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过去,工业革命吸收了农业释放的数十亿人力,将人类的劳动场所从田野和作坊,变成了工厂和办公室;现在,工厂和办公室开始释放人力,又有什么行业可以吸收他们呢?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智力和体力两方面,机器都比人类能干。你要么比机器更能干,要么比机器更便宜,否则你怎么跟机器竞争工作岗位呢?

(五)

有人说,技术会创造新工作,只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淘汰。这对一部分人也许可以,但对大部分人这样要求是不现实的。

世界经济论坛统计,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65%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孩子们在中学或者大学学到的大多数东西,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可能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如果他们还希望继续保住工作,那就得不断地改造自己,而且频率得越来越快才行。

保持就业竞争力所要求的那种“终身学习”,根本不是业余时间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学习强度,而是远超这个,需要你全部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学到筋疲力尽的那种。你要求一个人离开学校以后,比在学校里面还要勤奋、还要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怎么可能!

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学习,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意愿。大多数人只希望生活舒适,不愿意动脑筋,去搞懂那些抽象的公式。而且,要求四五十岁的人跟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拼搏,也不现实。如果终生学习是唯一的就业出路,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没有出路。

将来,不仅可能出现大量的失业(unemployed),还可能出现人们无法再就业(unemployable),因为他们没用了。低技能的工作都自动化了,高技能的工作要求多年的学习和艰苦的投入。那些无法就业的人退休还太年轻,从零开始再学习又太老。

(六)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工智能取代了那些简单技能的工作岗位以后,人类当中会出现一个庞大的、无用的无产阶级。

未来,人类可能会分化为两个主要的等级: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精英阶级,很聪明,很富有,有更好的基因和更长的寿命;还有一个全新的一无用处的无产阶级,他们将越来越穷地等待死亡,可能变成没有工作、没有目标、戴着VR头盔消磨时光的乌合之众。

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都会因此被颠覆。

当代国家是建立在人对国家有用的基础上的,大部分人的角色是工人和士兵。如果这些角色被机器取代,那么底层的人们对国家来说,也就不再重要了。国家很可能会忽视他们的需求,只是出于社会稳定的目的,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人们也比以往更依赖政府,因为如果政府停止救济,他们就无法养活自己。

尤瓦尔·赫拉利将这种情景,列为21世纪最悲惨的威胁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会有更多的人被挤出就业市场。没人知道大学该学什么,因为没人知道20岁的时候学的东西到了40岁还有没有用。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亿人变得一点用都没有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现在断言人类在未来几百年里要灭亡,或许还太早。但是,人类社会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我们这代人就会亲历这场变化。它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的技术革命,希望你能够成为这场革命的幸存者。

穷忙的人生

(一)

香港曾经有一档电视真人秀,叫作《穷富翁大作战》,专门邀请富人体验穷人的生活。

有一期节目的主人公是田北辰。他的父亲田元灏是香港纺织界的头面人物,人称“一代裤王”。他本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又去读了哈佛大学MBA,回到香港后创办了服装品牌G2000和U2,是那种很努力的“富二代”。

他崇尚自由竞争和人生奋斗,座右铭是“如果你今天对自己满意,明天就会被淘汰”,一直宣扬“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但是,参加了这次电视节目以后,他的观点发生了180度转变,对着电视镜头公开说: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那些没条件读书的人。穷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变成有钱人。在強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二)

田北辰为什么改变观点,认为穷人不可能翻身呢?原来,节目组请他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的生活,薪资是每小时25港币,每天的生活费是50港币,住在只有1.6平方米的“笼屋”,月租1350港币。

所谓“笼屋”,外面看着像衣橱,门一拉开,里面只能放下一张床,关上门四面全挨着木板墙,东西都挂在墙上。就是这种条件,房产中介还称它为“豪华笼屋”,因为还有600港币的更低档,就是在马桶上放一块木板睡人。

上班时间是早上五点,地铁头班车还没开,只能坐夜宵巴士,车费是13港币,田北辰惊呼:“每天生活费只有50港币,这怎么坐得起!”

开始工作后,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饭,但只有15元的预算,大部分的饭要20元,他最后只能坐在街边的楼梯上,就着白开水嚼干粮。

吃完了,还要抓紧时间躺在花坛上休息一会。

做满9个小时,就可以下班了。但是,真正的清洁工为了养家糊口,还要去做夜班,一天在外近17个小时,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田北辰说,因为只有两天,自己才有斗志坚持下去,如果要做一个月,甚至半年,那就太绝望了!

没有学历、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是住笼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怎么发展?来来去去都在死胡同!

(三)

每天忙于工作,干到累死,但还是很穷,只能租屋住,没有自己的积蓄,一旦停止工作或者生病在床,生活来源顿时就成问题。田北辰体验的这种人生,社会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起名为“穷忙族”,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

穷忙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在《穷忙族》一书中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

不仅香港有“穷忙族”,内地也越来越多。举例来说,根据报道,2016年上海送外卖最多的送餐员,是一位叫作何文妹的中年女性,至少送出了12214单。即使全年无休,每天平均也要33单,从午饭时间一直送到深夜,一刻不停。电瓶车的电瓶,一天要准备6组。车上插着两个手机,一个导航,一个接单。

这种强度的劳动,每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每单的送餐费是8元,这就是说,何文妹一年的送餐总收入在10万元左右。扣除电瓶费、车辆维护费、通信费等开销以后,净收入大概还能剩下8万多元。这是“送餐王”的收入水平,大部分送餐员的收入,应该远不如她,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上海的底层劳动者,收入基本就是这种水平。他们还要用这些钱支付房租。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就想睡觉,睁开眼就要去上班,日复一日,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四)

将来的“穷忙族”,不仅是低技能的底层劳动者,还将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年轻人如果没有家庭支持,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单靠工资收入,已经不足以积累财富了。

有一项统计说:

1993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到了1995年有43%都能向上爬。而相比之下,2011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到了2013年只有20%能摘掉最底层的帽子。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20世纪90年代算是城市穷人的黄金时代的话,那今天这种好日子已经结束了。

一方面,城里穷人越来越难走出贫困;另一方面,城里富人的位置也坐得越来越稳。1993年~1995年,城里的高等收入者有64%的概率能一直当富人。而到了2011年~2013年,高等收入者竟然有84%的概率能保证自己不被从富人列表中除名。

上面的数字就是说,如果你是穷人,80%的概率以后你还是穷人;如果你是富人,84%的概率以后你还是富人。一个台湾人感叹说:

那种奴隶化的生活(长时间工作,却仅能勉强满足温饱)才是历史的常态。过去30年社会阶层的大幅流动,是历史的不正常,现在开始回归常态。99%的我们,都面临着这种大趋势的吞噬:你的工资不变,但房价和物价却越来越高,于是你必须花更多时间来挣钱,甚至一天做两份工,最后成为没有自己时间的奴隶。

总的来看,下一代青年不太可能有上一代那么多机会。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并且还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高峰已经过去,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人的消费远不及年轻人。矿业、制造业、零售业、证券业……除了高科技,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上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还拥有依靠房地产翻身的机会,但是下一代人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你现在买入一套房子,十年后价值翻上十倍,完全是零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发现,即使从小就努力学习,从很好的学校毕业,后来努力工作,但迎接他们的将是“长久的低薪、难升迁的职场、高昂的物价、买不起的房子……”。尽管你很努力,待人友善,有公德心,但就是挣不到钱,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五)

2015年,社会工作者藤田孝典调查日本的老人问题。

他发现,很多老人年轻时都拿过中产阶级的薪水(400万日元),但是现在已经沦落到社会的底层,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七老八十还要在大热天当廉价劳工,因经济拮据而妻离子散,唯有独居烂屋,孤零零度过晚年。”

藤田孝典将这些老人称为“下流老人”(底层老人)。他称,日本的下流老人以后可能会达到1亿人。要知道,日本现在的总人口也只有1.27亿。

下流老人有三大特征。(1)收入极低,即使政府提供补助费,也难以维持健康饮食,以及一般家庭应有的生活;(2)存款不足,老人必须提心吊胆地过活,一旦碰到突发事故或慢性病,日常已经捉襟见肘的生活,就会面临崩溃危险;(3)老无所依,子女连自己都养不起,更遑论赡养老人。日本不少老人因家庭破碎而长期独居,平日缺乏与亲朋邻里的交流,关系疏离,一旦发生意外无人照应。在晚年失去可以依靠的人,是下流老人最悲苦的特征。

下流老人的根源就是,钱花光了,人还没死。日本媒体还发明了一个词“老后破产”,这就是长寿的恶梦。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可是工作又积累不了财富,于是,“清贫青年,流沙中年,下流老人”就成了大多数人必然的命运归宿。

为什么你可以不读大学

(一)

我一直相信,互联网教育是未来的方向。美国3个主要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Coursera、可汗学院——我都经常访问。

2016年4月,Udacity进入中国,推出了中文版“优达学城”,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干了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颁发网络文凭。它办了一个网上的“硅谷大学”,自己发文凭,名称是“纳米学位”。据介绍:

纳米学位(Nanodegree)是优达学城此前与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联合推出的学历认证项目。学员在线学习,所有项目考核合格之后即可获得纳米学位。

现在总共有12种纳米学位,包括机器学习、无人驾驶车开发、VR开发这样非常前沿的领域。

官网这样介绍:

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录取流程,对报名者唯一的要求是学习该纳米学位项目所必需的先修知识和技能。纳米学位项目采取自主学习模式,你可以按照你喜欢的速度完成项目。

该公司宣称,国内的许多互联网公司(比如滴滴出行、优酷土豆、京东、新浪)已经认可了纳米学位。

我忍不住想,会不会以后找工作,大家手里拿的不是大学文凭,而是网站颁发的文凭?如果雇主认可网络文凭,我们是否还需要大学文凭?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二)

当代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修道院的模式。学生要经过多年的苦修,经过考核,才能毕业。如果想成为高级僧侣,就必须再多熬几年。另外,还有导师作为监督人,防止你学到歪门邪说。

这种模式的两大弊端,演变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是传授的知识老化,另一个是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

(三)

什么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农业社会,上一代人的知识可以一成不变地用在下一代。而在信息社会,前几年的知识,再过几年就不能用了。

举例来说,眼下就业前景最好的行业,我觉得有两个:区块链和VR。它们在五年前都是不存在的,那时就业最好的是苹果iOS系统的应用开发,可是再往前推五年,它也是不存在的。伴随着它们的是,很多旧工作岗位的消失,比如塞班、黑莓、Windows Phone的开发。

这种情况下,大学应该教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现在根本还没有出现。因此,大学只能重点教基础类课程,而且各个方向都必须教到,因为不知道学生将来会用到哪个方向的东西。这样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的各种基础知识,其中许多对人生来说是没用的。学生常常感叹,考试一结束,有些课程这辈子再没有用到的机会了。

更糟糕的是,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一些二三十年前毕业、然后一直待在大学里、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的人制定的。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早已过时了。这样的人指定你应该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你学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

(四)

退一步说,就算你在大学里能学到真正的知识,那也不应该在那里待四年。如果只学最需要学习的东西,一年就够了。

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甚至专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经过本科四年,不要说领域专家,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我们的大学制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了大量一无所长的、迷茫困惑的、市场滞销的年轻人。

18岁是人生最有热情和精力投入一项事业的时候,但是,大学将你一连四年关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经过这样四年的歧途,等你真正走进社会、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换句话说,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曾经写过一篇长文,名字就叫《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的生命》。

世界著名程序员Jamie Zawinski曾经解释,为什么他只读了一个学期的大学就退学。

进了大学以后,每天8点就要起床,开始训练记忆力。有一门课我早就会了,想申请免修。教务长说不行,你必须上,这是政策。见鬼,我为什么要自己付钱,来这种地方。我就退学了,从来没后悔过。

我们时代的很多成功者,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都是退学生,这绝不是偶然的。不是他们在大学待不下去,而是他们发现,没必要在那个地方待四年。如果他们咬着牙忍受下去,熬到拿到文凭的那一天,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可能都不会有了。

读大学,只是18岁时很多种选择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选择,更谈不上是最好的选择。校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是如果一定要在里面待上四年,那还是算了吧。

(五)

德国和瑞士的中学生毕业后,要选择走学术道路还是职业道路。只有不到30%的人会去读大学,其余的人都接受职业培训,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认为,这才是更合理的制度。毕竟大多数人不会从事学术研究,而要靠某种职业谋生。你要知道,大学课程是为学术生涯打基础的,不是为职业生涯设计的。所以,你确定要投入某个职业,合理的选择不是先上大学,然后再找工作,而是一开始就接受职业培训,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各种对职业生涯有帮助的课程。

理论上,一个人只要接受了中等教育,就可以进入社会了。大学的本意是为那些走学术生涯的人开设的,后来慢慢变味了,以至于现在社会上居然有一种说法,“大学是素质教育”。不是这样的,任何时间地点,你都有机会提高素质。

另外,从经济角度看,如果你不想走学术道路,却去读大学,将不利于你的收入。目前,技术工人的薪水正在不断上升。比他人多几年职业经验,你早早就可以拿到高级技工或工程师的薪水。如果你大学毕业,从零开始就业,你的收入会比同龄人落后几年。如果你还欠了学生贷款,处境就更糟糕了。

(六)

注意,我不是说知识无用,而是说知识(尤其是非学术的知识)不一定要通过大学获得,通过互联网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高效和便宜。

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学习和教育变得比以往更重要、更关键。但是很不幸,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制度已经完全过时,传授的知识有用的少,没用的多;传授方法仍然依靠灌输和记忆,而不是启发和理解,极其低效,浪费学生的时间,打击学习热情,磨灭对知识的兴趣;对年轻人的成长,正面影响少,负面影响大,而且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以前,人生的选择很少,你不得不去读大学,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社会还把很多机会与文凭挂钩,先有文凭,然后才能就业、有职称、有住房等。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文凭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那些与文凭挂钩的东西,正在一项项脱钩。

互联网将教育的自主权,交到了每个人自己手里。上什么课程、什么时间上,都完全由你决定。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夜晚和周末,学习网络课程。这样的话,不仅早早就会有收入,而且只学那些自己觉得最有用、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效率很高。如果发现对学术有兴趣,将来再回大学,攻读更高的学位,也是完全可以的。

等到22岁,别人刚刚开始找工作,还在为归还学生贷款发愁,你已经有了四年工作经验和一些积蓄,认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开始向事业的高峰冲刺了。

(七)

对于那些正在大学里苦苦努力、不知道方向何在的年轻人,我有一点建议。

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引用一个网友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自主、跨界、终身学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