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篇

经济篇

·抱鸡养竹·

典出《古今潭概》。

唐新昌县令夏侯彪之,初下车,问里正曰:“鸡卵一钱几颗?”曰:“三颗。”彪之乃遗取十千钱,令买三万颗,谓里正曰:“末便要,且寄鸡母抱之。遂成三万头鸡,经数月长成,令县吏与我卖,一鸡三十钱,半年之间,成三十万。”又问:“竹笋一钱几茎?”曰:“五茎。”又取十千钱付之,买到五万茎。谓里正曰:“吾未须笋,且林中养之,至秋成竹,一茎十文,积成五十万。”

唐朝新昌县令夏侯彪之,刚到任,就向里正打问道:“鸡蛋一钱几颗?”里正回答说:“三颗。”县令便叫人取出一万钱,买三万颗鸡蛋,并对里正说:“我现在不要这些鸡蛋,你可让孵卵的母鸡给孵化出来,就得三万只鸡,过几个月,等它们长大后,让县吏给我卖掉,一只鸡三十个钱,半年之内就是三十万钱。”

过了一会儿,县令又问里正:“竹笋一钱几根?”里正回答说:“五根。”于日又取出一万钱交给里正,让买五万根竹笋,并吩咐里正说:“我现在不要笋,你就在林园里给我培育起来,到秋天长成竹,一根卖十钱,便可得五十万钱。”

“抱鸡养竹”的这个典故鞭挞那些贪官剥削劳动人民。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典出《老子》。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腹,弱其志,强其胃,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唐朝天宝年间,长安有一个士人名房德,生得伟岸身躯,家贫落魄,全仗着妻子贝氏纺织度日。贝氏小家子出身,器量窄,嘴像刀子一般锋利,因此房德怕她。这一日房德出门,忽地遇一阵风雨,房德衣衫破旧,长了一身寒栗子,只得奔到一座古寺中避雨。进去后见墙上画了一只禽鸟,翎毛、翅膀、足儿、尾儿件件都有,单单不画鸟头。房德心想:“常闻人说:‘画鸟先画头’,画法怎地不同?”乃向和尚借笔,把鸟头画出。刚画完,一个汉子便来邀他出门,直到乐游原旁一座房里,里面走出十四五个汉子,一起向房德拜伏在地,欢喜曰:“我等乃江湖上豪杰,俱是一勇之夫,故此对天祷告,遣个足智多谋的人,画足鸟头,便让他做大哥。今天幸遇秀才这般魁伟,正是真命寨主了。”便奉上锦衣、新靴,宰猪杀羊,祭神摆席,不由房德推辞。古语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房德本是贫士,便想:“如今贿赂公行,不知埋没多少高才,便依他们胡作一场,也落得半世快活。”酒后已是初更天气,便率众人去延平门外王家打劫。王家有抵国之富,防卫健儿有三十来人,加以庄子前后住庄客甚多,这伙人晦气撞在网里,终被打翻数人,房德亦在数内。是时县尉乃李勉,他见房德系初犯,且又系落魄秀才,怜其才貌,便嘱狱吏王太私下将其放脱。房德一径逃往范阳,投奔安禄山。安禄山久蓄叛志,见房德有才,竟放他做了柏乡县令。

李勉因放走房德,被参“渎职”,罢官为民。他原是个清官,居家二年贫困益甚,乃离家往河北访友,途经柏乡县恰遇房德。房德大喜,乃邀入县衙,并与贝氏商量怎样厚赠报恩。那贝氏道:“今若报得薄了,他翻过脸来将旧事和盘托出,你性命难保。报得厚了,做下例子,时时来取索,稍不满欲,必然又揭旧案。自古有言:大恩不报。况且他口如不严,被人知你强盗出身,祸患无穷,不如差人将他刺死,永绝后患。”那房德原来就怕老婆,见她说得有理,便派人去刺杀李勉。

谁知这刺客竟是一个大侠士,访知李勉是个清官,又访知李勉义释房德的经过,今见房德反而恩将仇报,如何肯为他去刺杀李勉?于是反戈一击,杀了房德夫妻,飘然而去。

后人用“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个典故比喻看不见能够引起欲念的东西,心就不会乱。

·澄子亡缁衣·

典出《吕氏春秋·淫辞》。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宋国有个人名叫澄子,丢了一件黑衣服,到路上去找。看见一个妇人穿着一件黑衣服,便扯住不放,想扒下她的那件衣服来,说:“刚才我丢了一件黑衣服!”

妇人说:“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可这件衣服是我自己做的呀。”

澄子说:“你不如赶快把衣服给了我!原先我丢的是件夹衣,如今你这件是单衣,拿单衣当夹衣,你还不便宜吗?”

这则寓言是对淫辞诡辩之徒的讽刺。澄子横路认妇缁衣,计其禅与纺以为辩,理歪嘴硬,以非为是,正是所谓辩士的形象。

·醇酒妇人·

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魏无忌的人,他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因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号信陵君。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将赵国的40万士兵消灭以后,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安釐王不愿派兵救援。魏无忌为了救赵,请魏王的宠姬窃得发兵的虎符,击杀了魏将晋鄙,夺得了兵权,挑选了8万精兵,帮助赵国打败了秦国。魏公子虽然窃兵符救了赵国,但却因此得罪了魏安釐王。打败秦国以后,他把军队和兵符交给魏国的将军带回去,自己留在赵国,一待就是10年。秦国见此情形,便连连出兵伐魏。魏王害怕秦国的威势,使人请魏无忌回国。起初,魏无忌不肯,后经人劝说,才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印授给了魏无忌。各国诸侯听说魏无忌又回到魏国带兵了,纷纷发兵援助魏国,共同对付强秦。魏无忌联合五国击退了秦将蒙骜的进攻。从此,魏无忌更加名扬诸侯,威震天下。

醇酒妇人相伴

秦国见此情景,很害怕,便使用了反间计,用重金收买了晋鄙的一些旧友,造了魏无忌不少谣,使魏王罢了魏无忌的兵权。魏无忌心灰意冷,从此便消沉起来,称病不上朝,与一些宾客日夜饮酒作乐,沉溺于酒色之中,4年以后,因酒色过度而死。

“醇酒妇人”这个成语原指沉溺于酒色,后常用于形容颓废腐化的生活。

·措大吃饭·

典出《东坡志林》。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有两个穷酸秀才,相互谈论着自己的雄心大志。

一个说:“我这一辈子都不富足,只想吃饱了饭、睡足了觉就罢了。将来,有朝一日得志,我定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

另一个说:“我却和你不一样。我必定要吃饱了再吃,哪里有闲工夫去睡觉呀!”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人各有志,但有崇高远大和目光短浅之分。这两个穷酸秀才的“雄才大志”,不过是吃饱了便睡,或者吃饱了再吃——满脑子自私享乐,全没有一点儿济世救民的意愿,反应了当时一些寄生腐儒的丑恶本性。

·盗玉大夫·

典出《尹文子·大道上》。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

精美玉饰西周

“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魏国有个老农在郊外耕田,无意间掘得一块一尺见方的玉石。他不知是玉,就去问邻居。邻居一见,心起歹意,想弄到手。于是,对他说:“这是一块怪石,保存它对全家不利,不如扔回去。”

老农听了,心中虽有疑虑,但还是把它抱回家里,放在廊下。当天夜晚,宝石大放光明,满屋生辉。农夫一家,非常害怕,又去告诉邻居。

奸诈的邻居故意恐吓说:“这就是怪异的征兆啊!赶快把它扔掉,还可以消灾免祸。”于是,老农立即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个邻人一会儿就把宝玉偷了回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召来玉工检验。玉工一见,急忙向魏王叩头,表示祝贺,说:“恭喜大王获得天下稀有的珍宝!这样名贵的玉石,我还从未见过呢!”

魏王忙问宝玉的价值,玉工回答到:“这是无价之宝,不能用金钱估量。即使以5个城为代价,也只能看一眼而已。”魏王听了大喜,立即赏赐献玉的那个人一千金子,永远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后人用“盗玉大夫”这个典故讽刺那些不择手段地把别人的财宝据为己有、并转手牟取暴利的人。

·得人遗契·

典出《列子·说符》。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宋国有个人,外出路上,拾到一张别人遗弃的废契据,十分高兴。他急急忙忙跑回家去,把它藏了起来,并悄悄屈指数算契据的期限,很得意地告诉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快到了。”

后人用“得人遗契”的这个典故讽刺那些把赌注全下在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上,企图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

·钓鳏鱼·

典出《孔丛子·抗志》。

子思居卫,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子思问之曰:“鳏鱼,鱼之难得者也。子果何得之?”对曰:“吾始下钓,垂一鲂之饵,过而弗视也;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矣。”子思喟然叹曰:“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子思居住在卫国。卫国人在黄河钓鱼,得了一条大鱼,大得可以装满一辆车。子思问钓鱼的人说:“鳏鱼是很难得的鱼。您到底是怎么钓到的呢?”钓鱼人回答说:“我开始下钓,只垂下一只鳊鱼的诱饵,那鱼经过那里连看都不看一眼;我换上猪肉做的钓饵,那鱼就来吞钓了。”

子思听了,长叹了一声说:“鳏鱼虽然难钓,却因为贪吃钓饵而死亡;有些读书人虽然胸怀大志,却因为贪图俸禄而身败名裂。”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贪图享受。

·东壁余辉·

典出《列女传》。

传说齐国东海地方有一个女子,名叫徐吾,她的家境非常贫寒。每天夜里,她与邻女们聚在一间大屋子里纺线绩麻,而照明的蜡烛则由每个女子由家里带来。

徐吾因为穷,所以她带来的蜡烛最少。有一个姓李的女子很不高兴,便对其他人说:“徐吾带的蜡烛不够,以后不要她来和我们一起干活了。”

徐吾听了此话,颇感不平,她分辩道:“你怎么能这样说呢?大家都看得到,我每天来得最早,休息得最迟。天天打扫好房间铺好席子等你们来。坐的时候也自觉地坐在下面。这都是因为我穷,自知带的蜡烛太少。何况,同一间屋子内,多我一个人,烛光不会暗淡一点儿;少我一个人,烛光也不会明亮一些,而我只需借着照在东墙上的余光,就可以每天干自己的活。请你们不要吝惜那一点儿余光,让我蒙受大家的同情与恩惠吧。”

见徐吾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她也的确让人同情,其他女子都不再有异议,李女也无话可说了。从此,徐吾仍天天与邻女们在一起纺线绩麻,也不再有人因为她带的蜡烛少而说三道四了。

后人用“东壁余辉”的典故形容希望沾点儿别人的光,使自己得到帮助和照应。

·东海黄公·

典出《郁离子》。

安期生得道于之罘山。持赤刃以役虎,左右指使进退如役小儿。东海黄公见而慕之。谓其神灵之在刀焉,窃而佩之。行遇虎于路,出刀以格之。弗胜,为虎所食。

安期生在之罘山得道成仙了。他拿着一把红色的刀能够驱使老虎。他用刀左右指挥,要老虎进就进,退就退,好像使唤小孩子一般。东海有个黄公,看到这种情况很羡慕。他以为安期生的神妙本领就在刀上,于是将刀偷来佩带在身上。不久,在路上碰到老虎,黄公拿出刀来与虎搏斗。那刀一点儿也不灵。斗不过老虎,黄公就被老虎吃掉了。

这则寓言是改造汉代杂戏“东海黄公”而写成的,原义是讽刺妄求非分的人。

·囤积居奇·

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时候,卫国濮阳(今属河南)有个商人叫吕不韦,来往于各国。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时,得知秦国昭襄王的孙子异人正在赵国做人质,被羁留在丛台,而且穷困潦倒。吕不韦便根据他平时做生意赚钱的思想,想把异人当作一件奇特的货物积囤起来,好借机发个大财。于是,他回家后问他父亲:“耕田的利益有几倍?”他父亲回答说:“10倍。”他又问:“如果扶助一个人当上国君,掌握天下的土地山河,这种利益有几倍呢?”他父亲笑道:“怎能得一个人把他扶助做国君呢?若能这样,利益便有千千万万倍,无法估计。”于是,吕不韦便拿出钱来结交了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干,由公孙干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私下对异人说,他准备拿出一千金子到秦国劝说秦太子和太子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想法把异人弄回秦国去。异人听了当然求之不得。

不久,吕不韦的计谋果然成功,异人逃回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叫他改名为子楚。后来,秦昭襄王和太子安国君相继死去,子楚便继位,称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

后人用“囤积居奇”或“奇货可居”比喻把某种货物或所擅长的学识、技能暂时隐藏起来,等待好的价钱或机会。

·夫妻争度金·

典出《迂仙别记》。

里中有富家行聘,盛筐篚而过公门者。公夫妇并观之,相谓曰:“吾与尔试度其币金几何?”妇曰:“可二百金。”公曰:“有五百。”妇谓必无,公谓必有。争执至久,遂相詈殴。

妇曰:“吾不耐尔,竟作三百金何如?”公犹诟谇不已,邻人共来劝解。公曰:“尚有二百金未明白,可是细事?”

乡里有一富户举行订婚礼,竹筐里盛满礼金走过迂公的大门。迂公夫妇一同看见了,互相说道:“猜一猜这筐里的钱币有多少。”

妻子说:“大约有二百金。”迂公说:“我看有五百。”妻子说绝对没有那么多,迂公说必定有。争执很久不下,就互相打骂起来。

妻子说:“算啦,算啦!我也没有耐心了,最终做三百金怎么样?”

迂公还是责骂不止,邻人们都来劝解。迂公说:“还有二百金没弄明白呢,这是小事吗?”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人和人相处时,在一些非原则的小事上就应该糊涂一点儿,这样才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如果事无巨细都要辩个是非,那就像迂公一样,日子是一天也过不下去的。

·和璧隋珠·

典出《韩非子·和氏》和《淮南子·览冥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山里偶然发现一块璞玉,心中十分欢喜,马上去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见到送来的璞玉很高兴,便找来玉匠,让他们辨认一下是什么样的玉。玉匠看过了,摇摇头说:“大王,这不是什么玉,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楚厉王听说卞和送来的是一块石头,心中十分恼火,气急败坏地说:“你竟敢诓骗我,真是好大的胆子!”于是他命令将卞和的左脚用刀砍去。

事隔不久,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了位。卞和捧着那块璞玉来见武王。楚武王接过璞玉,又请玉匠来看,玉匠还说是石头。于是楚武王命令将卞和的右脚砍下。

后来,楚武王又死了,楚文王即了位。卞和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号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他哭得非常悲切,眼泪哭干了,眼睛里淌出了血。这件事很快便传到楚文王的耳朵里,文王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个究竟。派去的官员找到了卞和,问他:“你为啥哭呀?天底下像你这样被砍去双脚的人不是很多吗,为什么偏偏你这样悲痛呢?”卞和止住哭声,悲伤地说:“我并不是因为失去了双脚而悲痛,我悲痛的是,奉献给大王的璞玉,明明是一块宝玉,却被人当成石头;我对大王是一片真心实意,却被人家说成是骗子。这是让我悲痛的事呵!”

玉璧春秋

官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楚文王,文王就将卞和请进宫中,又找来玉匠把那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就给它起了个名字,称作“和氏璧”。从此以后,和氏璧便成了极其名贵的珍宝。

“隋珠”也是一件宝物。传说古时候有个“汉东之国”,国内有个姓姬的诸侯,叫“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遇见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了重伤,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断了。隋侯很同情它,就回家取来药,给蛇敷在伤处,又用布带为它包扎好,蛇便钻进树丛离去了。

过了好些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蛇却没有伤害他,反倒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隋侯定神一看,才看清楚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伤的大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啊,原来这是蛇从江中衔了一颗珍珠送给我,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呀!”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后来,人们便把这颗神奇的珍珠,称作“隋珠”。

由于“和氏璧”与“隋珠”都是世上稀有的宝贝,所以后来人们便用成语“和璧隋珠”比喻那些极其贵重的珍宝。

·患得患失·

典出《论语·阳货》。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在批评一些品德恶劣的人时说:“难道可以和这些品德恶劣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这些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既得到了(官位),又担心失掉。一个人假如担心失掉(官位),那就会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后人用“患得患失”形容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济阴贾人·

典出《郁离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默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舣而观之,遂没。

济阴有个商人,渡黄河时翻了船,爬在漂浮的柴草上呼喊救命。有个渔夫划船去救他,还没有到跟前,商人着急地喊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豪,如能救我,就给你一百金。”渔夫用船把商人运到陆地上,商人却只给十金。渔夫说:“刚才你答应给百金,现在只给十金,恐怕不合适吧?”商人勃然发怒,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呢?而今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满足吗?”渔夫默默地走了。

又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从吕梁而下,碰到礁石,又翻了船,当时渔夫也在那里。有人对渔夫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那个答应了金子而不如数酬报的人。”渔夫把船靠在岸边观看,于是商人就沉下去了。这篇寓言鞭挞那些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奸诈狡猾的人。

·俭啬老人·

典出《笑林广记》。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这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汉代有一个老头儿,没有子女,家里很富裕。他性格吝啬。穿粗衣,吃小菜;清早就起床,深夜才休息,忙忙碌碌地经营家业,多方积累钱财,不知满足。他自己从不花费一文。有时,别人向他借点儿钱,他不得已才走进房中取上10枚钱,从堂室中慢慢出来,走几步就减掉1枚钱。等走到门外才剩了一半。他心疼得紧闭双眼,把钱交给别人。过了一会儿,又再叮嘱说:“我把全部家业拿来帮助你了,切莫告诉别人,免得他们又像你一样到这里来啊。”

老头儿不久便死了。因为没有继承人,他的田土、住宅都被官府没收了,他积累的钱财也进了国库。

这个故事说明:爱财如命,不肯周济别人,是可笑可悲的;但如以“得行乐时且行乐”的观点讥笑别人的勤俭,那也不对。

·竭池求珠·

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

宋国的司马桓有一颗宝珠,他犯了罪而逃亡在外,宋王派人去询问宝珠藏在什么地方。他说:“扔到池子里去了。”

宋王于是把池水淘干了去找宝珠,宝珠没有找见,却把池子里的鱼全给弄死了。

竭池求珠

后人用“竭池求珠”比喻贪得无厌、财迷心窍的人,往往干出愚不可及的蠢事,给自己招来损失。

·近水楼台·

典出《清夜录》。

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范仲淹,字希文。他的性情很刚直,而态度却非常温和。在他还是秀才时,就把为国为民当成自己的责任。为官之后,范仲淹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自宋迄今,广被流传。他后来考取进士,在宋仁宗赵祯朝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又做过杭州知州。当他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城里面有许多官兵僚属都得到了他的推荐信,调到了自己理想的职务。当时有一个叫苏麟的人,正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做巡察,没有被他注意。苏麟有一天跑到他办公的地方,送给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到这诗句后,不禁笑了一阵,也就按照他的愿望,替他写了一封介绍信。

原来苏麟那句诗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映出月亮的反影。即使抬头望不到月亮,也可从水面见到月的倒影;春天的花木必是欣欣向荣,而那些对着阳光的花木,更是能先茁壮成长开花。换句话说,便是因接近而能先得到东西或利益。

以后的人,就引用“近水楼台”或“近水楼台先得月”来比喻由于人事、环境与职务上的便利,而先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东西或其他利益。

·静坐有益·

典出《笑禅录》。

举:《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说:一禅师教一斋公屏息万缘,闭目静坐。偶一夜,坐至五更,陡然想起某日某人借了一斗大麦未还,遂唤醒斋婆曰:“果然禅师教我静坐有益,几乎被某人骗了一斗大麦!”

颂曰:“兀坐静思陈麦帐,何曾讨得自如如;若知诸相原非相。应物如同井辘轳。”

一位禅师教一位吃斋的人屏住呼吸、闭眼静坐的要诀。有一天晚上,斋人坐到五更天,突然想起某天某人借了一斗大麦还没有还,就叫醒他老婆说:“禅师教我静坐的法子真是有好处,差一点儿让人骗走了一斗大麦!”

·九头鸟·

典出《郁离子·省敌篇》。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

孽摇山有一种鸟,一个身躯有九个脑袋。得到食物,九个头都争着啄食。呀呀地互相争吵,互相抗拒,甚至啄得身体出血,羽毛乱飞。饮食吃不进咽喉,反而九个脑袋都受了伤。海中的水鸟看到这种情形,笑它们说:“你们为什么不想想九张口吃进去的食物都到一个肚子里去了呢?为什么要争夺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深入分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或一时之利。

·开源节流·

典出《荀子·富国》。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富国》是阐述荀况经济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文章以富国之道为中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荀况指出:若要国家富强,朝廷就要爱护百姓,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并积极参加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积累,充实国库,使国家富强起来。荀况说田野与农村是财的本,官府的货仓和粮仓是财的末。百姓得到好的天时,耕作又适时,这是财货的源,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纳入国库这是财的流。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顺应时节的变化,开源节流,时时慎重地考虑这些问题。

根据荀况的这些论述,人们引申出了“开源节流”这个成语,比喻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李鬼劫路·

典出《水浒传》。

黑旋风李逵回沂水县接母亲上梁山泊。

因沿途官府有榜文缉捉,他只得起早赶路,正走之间,来到一座大树林里。只见林中转过一条大汉,喝喊:“知趣的留下买路钱!”李逵看那人黑墨搽脸,手拿两把板斧,便问:“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拦路抢劫?”那大汉说:“若问我名字,吓碎你心胆,老爷叫作黑旋风!你留下买路钱,便饶了你性命,让你过去。”

水浒人物之黑旋风李逵像清

李逵一听,大笑说:“你这家伙是哪里来的,也学老爷名字,在这里胡行!”说着,挺起朴刀直奔那汉子,只一朴刀就把那汉搠翻在地,一脚踏住胸脯,说出自己正是梁山上的好汉黑旋风李逵。那大汉听了,连忙求饶说:“小人叫李鬼,不是真的黑旋风。因为爷爷在江湖上有名声,提起好汉大名,神鬼也怕,因此盗学爷爷大名,在此抢劫。”李逵大怒道:“你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坏我的名声,岂能饶你!”说着,夺过板斧,要砍死他。李鬼欺骗说家中有个九十岁的老母亲,无人赡养,乞求饶命。李逵听了,饶了他性命,给了十两银子做本钱,劝他改业养娘。

后来,李逵在一家酒店里,发现李鬼撒谎,还同姘妇合谋要害他,感到情理难容,捉住李鬼,结果了他的性命。

“李鬼劫路”,比喻用欺骗手段,盗取别人名誉,去干坏事。

·麻雀请宴·

典出《笑得好》。

麻雀一日请翠鸟、大鹰饮宴。雀对翠鸟曰:“你穿这样好鲜明衣服的,自然要请在上席坐。”对鹰曰:“你虽然大些,却穿这样坏衣服,只好屈你在下席坐。”鹰怒曰:“你这小人奴才,如何这样势利?”雀曰:“世上哪一个不知道我是心眼小、眼眶浅的么!”

一天,麻雀请翠鸟、大鹰吃饭。麻雀对翠鸟说:“你穿得这么艳丽,当然要坐在上席。”又对大鹰说:“你虽然个头很大,但穿得这么破旧,只好屈居下席了。”大鹰气愤地说:“你这个小人,竟然如此势利?”麻雀说:“世界上谁不知道我心眼小,眼眶浅啊!”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作者篇末评说:“敬衣不敬人,遍地皆是,可见都是麻雀变来的。”

寓言除揭露了这种敬衣不敬人的势利眼,还特别指出这些小人的奴才的本质特征——心眼小、眼眶浅。

·梦布染色·

典出《笑禅录》。

《圆觉径》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说:一痴人梦拾得白布一匹,紧紧持定,天明,即蓬头走往染匠家,呼云:“我有匹布做颜色!”匠曰:“拿布来看。”痴人惊曰:

“啐!错了,是我昨夜梦见在。”颂曰:这个人痴不当痴,有人梦布便缝衣,更嗔布恶思罗绮,问是梦么答曰非。

把梦中的事当成现实,极深刻地揭露了痴人的贪心。梦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人们对某一事物朝思暮想,就在梦中相见。痴人梦见捡到白布,醒来还想抱布去染店染色,在贪心这一点上,痴人不痴也。

·莫砍虎皮·

典出《笑得好》。

一人被虎衔去,其子要救父,因拿刀赶去杀虎。这人在虎口里高喊说:“我的儿,我的儿!你要砍,只砍虎脚,不可砍坏了虎皮,才卖得银子多!”

一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要去救他,就拿起刀赶去杀虎。那个人在老虎嘴里大声喊道:“我的孩子,你要砍,千万只能砍脚,不要砍坏了虎皮,那可以卖很多银子呢!”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作者在篇末“评列”中点明的道理:“死在顷刻,尚顾银子,世人每多如此,但不自知耳!”“不自知”的原因,在于私有欲蒙蔽了眼睛。世界上一切事物,只要到了其人眼下,就被确认是他的私有财产了,哪怕是正在吞食他的老虎也不例外。

·牧竖拾金·

典出《贤弈编》。

有牧竖子,敝衣蓬跣,日驱牛羊牧冈间,时时扼嗌而歌,意自适也,而牧职亦举。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散逸不扰矣。

有一个牧童,破衣烂衫,蓬头赤足,每天赶着牛羊群到山冈郊野中去放牧,常常放开喉咙唱歌,他的思想自由自在,放牧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

有一天,牧童拾到了一铢钱,装在衣领中。从此以后,他的歌声逐渐消失了,牛羊也时常四面逃散,不顺从他的驯养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心中无私,便能“意自适”、“职亦举”。当牧童放牧放声高歌时,是由于他无忧无虑、心情坦然,而能享尽人生旷达的乐趣。而一旦私心内生,偶然拾钱一铢,即整天患得患失,六神无主,这不仅使他欢乐尽消,连牛羊也不再听他的话了。可见私有欲是坑害人性的本原。

·牛联宗·

典出《笑林广记》。

牛郎以金钱万缗,载牛背,送到斗牛官交纳。牛忽逃逸下界,自顾形秽,不堪露俗;因思背上物颇多,不难连宗华族,夸耀乡里。遂往东海谒麒麟,告以意。麟曰:“予之角,予之趾,公子公族,岂汝触墙蠢物能混我公类乎?”叱之去。又诣西域青狮子,未及通谒,狮见其状丑劣不堪,大声一吼,遗臭满地,逃之荒野,无所适从。忽忆芦上长耳公,有同车之谊,往求之。长耳公曰:“南山有金钱豹者,虽托名雾隐,却广交游,仆愿为介。”

遂同诣南山。长耳公见金钱豹,道牛之诚,称牛之可。豹初拒之,继见其背上物,笑曰:“相君之背,尚可联宗。且我家所以称豹变者,亦因在背上有金钱文耳,若虽无文,尚可以人力为之。”取其金钱,分皮上毛,编成文芒,异色斑斓,金光闪烁,迥异常牛;与资郎纳官捐职,顿换头衔者无异焉。长耳公熟视笑曰:“一破悭囊,便成俊物,即介葛卢来,亦闻声莫辩矣!”遂别去。豹自此引为同谱,而牛亦掉尾自雄。未匝旬,金钱尽脱,皮毛如旧。豹怒曰:“如此丑态,玷我华宗!”喧逐之。牛狂窘无措,仍投斗牛宫来,牛郎以鞭捶其背,诘其金钱何在?牛具以告。牛郎曰:“蠢哉畜类!若辈所愿与汝联宗者,缘汝有金钱耳!一旦钱尽,岂肯引泥涂中物为祖若父子之异子孙哉?”索其鼻,系诸牢后,人遂以“牢”名之。

牛郎用一万缗金钱,驮在牛背上,送斗牛宫去交纳。牛突然逃跑到下界,看着自己的相貌很污秽,对庸俗秉性颇感难堪,想到背上驮着的金钱多,跟豪门贵族之家联宗是不困难的,也可借此夸耀乡里。就去东海求见麒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它。麒麟说:“我的角,我的足,都和诸侯同族,难道能让你这样一头碰墙的笨蛋和我这公族相混同吗?”就把牛喝斥跑了。

牛又到西域去见青狮子。还没等通报进见,狮子见它奇形怪状,难以容忍,就大吼一声,吓得牛拉了满地臭屎,逃到荒野里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牛忽然想起住在芦上的长耳公,过去曾有共同拉车的交情,就去求它。长耳公说:“南山有一头金钱豹,虽然名义上托作隐士,但交游甚广,我愿替你作介绍。”就一同去南山。长耳公看见了金钱豹,拼命说牛的诚意,夸牛的好处。豹子开始拒绝,后来看见牛背上驮的金钱,就笑着说:“看见你的背,还可联宗。而且我家之所以称为豹变的,也是因为背上有金钱花纹呀!你虽没有花纹,还可用人力去创造嘛!”取下牛背上的金钱,分开皮上的毛,用钱编成光彩的花纹,五色灿烂,金光闪耀,简直是异乎寻常的牛了;这与富有人出钱捐官、顿时换了头衔并没有什么两样。长耳公注目细看,笑着说:“一破钱口袋,就成了俊美的动物,即使请介葛卢来,也辨认不清了!”说罢就辞别而去。

五牛图(局部)

从此以后,豹子便把牛引作同宗同谱,而牛也摇摆着尾巴自鸣得意。但是,没过几天,牛身上的金钱全都脱落了,皮毛仍旧像从前一样。豹子大怒道:“像这种丑恶的形态,玷污了我家的华宗!”立即把牛叱逐出去了。

牛极度困惑而束手无策,仍然回到斗牛宫来。牛郎用鞭子抽打它的背,质询那些金钱弄到哪里去了。牛就原原本本地禀告了一遍。牛郎骂道:“你这畜生多蠢呀!豹子之所以愿意和你联宗,是因为你有金钱罢了!一旦钱用尽了,它岂肯引你这生长在泥涂中的动物做它祖宗的不肖子呢?”

牛郎用绳子穿了牛的鼻子,把它拴在牢后头,于是人们就用“牢”称呼牛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金钱能“联宗华族”,也能害牛“金钱尽脱,皮毛如旧”。有钱则生,无钱则死,这原是旧社会的家常便饭。但是,金钱也并不是万能的,如牛遇到的麒麟、狮子这类有骨气的动物,它们坚守节操、理直气壮,根本没把牛背上的万缗金钱看在眼里,令人尊敬。而如伪装隐居的金钱豹,却见钱眼长,数典忘祖,甘愿与牛联宗同谱,灵魂何等卑鄙!至于牛之“金钱尽脱”、“仍投斗牛宫来”,并甘愿被牛郎“以鞭捶其背”、“索其鼻,系诸牢后”,这是它应受的惩罚。

寓言尖刻地嘲讽了那些被铜臭染污了灵魂的人。另外,名门世家瞧不起富商巨贾的暴发户,不屑与之联宗,是封建社会后期常有的现象,这故事似乎曲折地反映了这样一种意识。

·牛尾狸·

典出《燕书》。

赵山之中……牛尾狸亦产焉。狸与肉间错,味旨甚。当林实秋肥,狸里饫之,其毛泽泽。狸自料为人所忌,穴山为宫,树石为棚,聚箨为墉,昼伏夜动,无隙可寻。老猎师嗾犬踪迹之,毁棚坏墉,而烟其宫。狸不能烟也,闭目冒火出,犬随毙之。

在赵山里,有一种牛尾狸。狸子的脂肪和肉交错相间,味甚甘美。当群树的果实在秋天成熟得肥美了,狸子吃得饱饱的,它的羽毛光滑润泽,非常好看。狸子自己料想会被人们所忌妒,便寻找一个山洞为屋,竖起石头搭成棚子,聚敛一些竹叶堵在洞口做垣墙,白天埋伏在窝里,黑夜出来寻找食物,让人们无隙可寻。

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师,他让猎狗按照狸子的脚印追踪跟来,捣毁了它的棚子,踏坏了它的垣墙,点起火来用烟熏它的窝。狸抵不住烟呛,闭起眼睛冒着火苗冲了出去,猎狗便跟在后面把它咬死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狸子无罪而见祸,是由于它的“与肉间错,味旨甚”;还由于它的羽毛泽泽,并且“为人所忌”。作者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人以为无辜,殊不知从己召也”。

·狙公养狙·

典出《列子·黄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众狙皆悦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喜爱猴子,养了一大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很顺狙公的心意。狙公设法减省家人的口粮,以满足猴子的要求。

没多久,家里的口粮短缺了,准备限制猴子的食粮。他害怕猴子不顺从自己,便先欺骗它们说:“给你们橡子吃,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听了嫌少,纷纷跳起来,非常恼怒。

过了一会儿,狙公又改口说:“以后给你们橡子,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够吃了吗?”猴子们听了,都俯伏在地上,十分高兴。

“狙公养狙”一方面说明猴子的愚蠢,心目中有偏见,往往使自己受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狙公的诡计多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典出《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前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写的一篇文辞华美的赋。苏轼在这篇赋的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流逝的一切如同这江水一样,然而它又没有因流去而消失,始终还是一江的水;圆缺的东西好像月亮一样,然而它并没有减少或增长,始终还是一轮月亮。如果从变的一面来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没有穷尽。然而这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况且天地中间,万物各有各的主人,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就是一根毫毛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听风成为声音,眼看明月成为景色,拿取这个没有止禁,使用这个不会枯竭。这虽然是造物者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但也是我和您所共有的。”

赤壁图

后人将“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这个典故引申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喻非常丰富,取不完,用不尽。

·三虱相讼·

典出《韩非子》。

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躁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

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猪身上,相互争吵起来。这时,另外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它们争吵不休,便问道:“你们为什么争吵呢?”

三虱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美的地方。”

那只虱子听了,说:“你们难道不忧虑腊祭的时日即将来临吗?到时候,茅草一烧,这头猪便要被杀掉煮熟成为祭品,你们不趁机吮吸它的鲜血,还争吵什么呢?”

虱子们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停止争吵,挤在一起拼命吮吸着猪血。

寓意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争夺眼前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同的根本利益。

·虱处中,以为吉宅·

典出《晋书·阮籍传》。

汝君子之处寰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中!

有一群虱子,寄居在人的裤子里,它们藏身在棉絮中,躲在裤子的线缝里,饿了爬出来,吃人的血,自认这是个安全的住宅。它们行动不离衣缝,更不敢离开这条裤子,自以为行为很合规矩。它们一生一世,不知道有更广阔的天地,更不知道,外界和这条裤子是有关联的。有一天,发了大火灾,整个城市烧毁了,虱子处在裤中,即不知道火灾的征兆,当然也逃不掉灭亡的命运。

阮籍认为:人处在一个城市里,大而言之,处在一个国家中,见识的浅陋,是和处在裤中的虱子一样的。

后人用“虱处中,以为吉宅”这个谚语比喻人们见识的狭隘,不知祸患。

·豕虱濡需·

典出《庄子·徐无思》。

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有种苟且偷安的东西,就是寄生在猪身上的那些虱子。

它们选择在粗疏的毛鬃之间回旋,自以为占据的是帝王宽广的宫廷和园林,扬扬自得;拥挤在股胯蹄脚和乳房之间曲深隐蔽的地方,还以为得天独厚地生活在宁静富饶的乐园。

却不知,一旦屠夫到来,动手屠宰,点火燎毛,自己将和猪一起同归于尽。

“豕虱濡需”这个典故告诉人们,那些在个人小天地里苟且偷生、自我陶醉的人,就像猪身上的虱子一样,不会有什么好命运。

·蜀贾三人·

典出《郁离子》。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有3个四川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个商人专门选质地优良的药卖,计算买入的成本而卖出,并不漫天要价,也不过分赚取利润。另一个商人,则把质地优良和低劣的药材放在一起卖,至于价钱的贵贱,只看买药者的愿望而定,而且还顺应买药人说“这是好药那是次药”的说法应答着。还有一个商人,不选取质地优良的药材,只是贪多,卖时贱价处理,买药人要求多拿点儿,他就增添一点儿,并不计较。于时,买药人争赴他的家门,把门槛都踏破了,每月一换,过了一年就发了大财。那个兼卖好药和次药的商人,买他药的人略微少一些,但过了两年也富裕起来了。只有那个专门选取良药的商人,把地摊摆在大太阳底下,也像夜间一样冷清,有时早晨吃过饭,晚上就没有吃的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揭示了旧时商人的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卑鄙手段。作为一个商人,他越是“不取良”,并“贱其价”,再装出一副“请益则益之”的假慈悲面孔,他就能够赚大钱,甚至会被买者挤破了大门;相反,做一个忠实商人,他售货“专取良”,又“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虽“肆日中”,也将落个吃了早饭顾不上晚饭的可悲下场。欺诈者为贤能,忠廉者为痴呆。封建社会中官场生活的黑暗现状,极其类似此种商人行径。

·束氏狸酹·

典出《龙门子凝道记》。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狸,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以去。狸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奋掷而出。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他对世间的东西都不喜好,唯独爱养猫。猫,是捕老鼠的动物,他养了一百多只,家里周围所有的老鼠都被捕完了。猫没吃的了,饿得整天号叫,束氏只好每天到市上买肉给它们吃。猫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经常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只知道饿了就叫,一叫就得到肉吃,吃完了肉就安闲舒适地走走,非常欢欣愉快。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中正遭鼠患,老鼠成群结队的出来乱窜,甚至跌落到水瓮里去,他急忙到束氏家借了猫回去。猫看见老鼠有两只耳朵高高竖着,眼睛突露像黑漆一样贼亮,有红色的胡子,唧唧吱吱地乱叫,便以为是什么怪物呢,所以只是沿着老鼠走过的路慢慢地爬,不敢下去捕捉。这读书人生气极了,就把猫推到老鼠堆里去。猫害怕极了,只对着老鼠号叫。过了一会儿,老鼠估计它没有什么本领,就去咬它的脚,猫吓得奋力一跳,返身逃跑了。

作者的本意,原在讽刺宋末“冗官冗兵”的腐败现象,说“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哉”!军队过分地享乐腐化,是打不了仗的,所以一旦遇到民族危难,就束手无策,丧权辱国。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凡是过分享乐、久处舒适环境,就会消磨和改变人们的战斗意志,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贪贿无艺·

典出《国语·晋语八》。

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春秋时,有一个叫叔向的人去见韩宣子。韩宣子对他说:“我名义是卿(古代国君之下的一种官衔,分为卿、大夫、士三级),位在国君之下,可财富却不多。”叔向听了,马上向韩宣子表示祝贺。韩宣子感到奇怪,问道:“我现在已经不能同卿大夫们平起平坐了,正在为此事发愁,你为什么反而向我祝贺呢?”

叔向说:“从前,栾武子做上卿的时候,才有一百个人,二百顷地,家里没有什么祭祖用的器皿,他只是按照先王的法令和德行办事。这种行为被远方诸侯听说了,都来同他交朋友,连住在西方和北方的部族也来归顺他。可是到他儿子桓子继位以后,十分横暴又大肆挥霍。他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种行为本来应该受到惩罚,只是因为他父亲的德行,才没有受到灾祸。现在,你就像当年的栾武子那样,没有很多财富,我认为这样你就可以实行德政,不致遭到灾祸,所以向你祝贺。”

后人将“贪欲无节”转为“贪贿无艺”,用以比喻贪污受贿没有止境。贿:财物;艺:限度,尽头。

·贪狼食肉·

典出《聊斋志异·狼》。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以刃,则稍却,即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蹑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众,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有个屠户卖肉归来,天色已晚。忽然,一只恶狼走来,窥视着他担中的剩肉,显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这只狼,人走它也走,紧跟不舍,一直尾随了好几里地。

屠户用刀吓唬,狼稍稍退却;等他转身一走,就又跟上来。屠户没办法,心想,狼要得到的是肉,不如暂且把肉悬挂在树上,明天一早再来取走。于是就用肉钩勾住肉,踮起脚尖挂在树枝中间,并向狼示意担子已空,恶狼这才停止跟踪。

第二天黎明时,屠户返回来取肉,远远望见树上悬挂着一个很大的东西,像人吊死一样,心里十分害怕。他提心吊胆地走近,才发现是只死狼。抬头细细一看,只见恶狼嘴里含着肉,肉钩刺穿了它的上腭,好像鱼吞食了钓饵一样。

“贪狼食肉”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贪婪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桃符与艾人·

典出《东坡志林》。

桃符仰视艾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端午悬艾草

桃符抬起头望着艾人骂道:“你是多么下贱的东西,却敢于这么狂妄地住在我的上面?”艾人低着头回答道:“你已经半截身子埋进土里去了,还跟我争什么呢?”桃符大怒,双方反复争吵不休。门神从旁解劝道:“我们都算是没有出息的人,正在依傍别人的门户过日子,还有什么闲工夫来闹这种无谓的意气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有的人本来是靠着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过日子的,而相互之间,却又热心于个人名位之争,可怜亦可笑。

·剜股藏珠·

典出《龙门子凝道记·秋风枢》。

海中有宝山焉,众宝错落其间,白光煜如也。海夫有得径寸珠者,舟载以还,行未百里,风涛汹簸,蛟龙出没可怖。舟子告曰:“龙欲得珠也,急沈之,否则连我矣。”海夫欲弃不可,不弃又势迫,剜股藏之,海波遂平。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海里有座宝山,有许许多多奇珍异宝,交错杂陈,藏在里边,光芒四射,耀人眼目。

有个航海的人得到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乘船把它运回家。航行不到百里,突然风起浪涌,船身颠簸,只见一条蛟龙在海涛中出没,样子十分可怕。船工劝他说:“蛟龙是想得到那颗明珠啊!请您赶快把它沉入水中,否则就会连累我了。”航海的人心中左右为难:丢掉吧,实在舍不得;不丢吧,情势所迫,又怕大难临头。于是,剜开大腿上的肉,把珠子藏了进去。风浪也随即平息下来。

这个航海人回到家里后,取出了明珠,但不久,便由于大腿上的肉溃烂而死去了。

“剜股藏珠”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做事情切不可轻重倒置。

·卫人嫁子·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高。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卫国有个人,在他女儿出嫁时嘱咐说:“到婆家必须自己多攒些私房钱。给人家做媳妇被休是常见的事。那些能够白头到老的人,只是侥幸而已。”他的女儿因此就多积私房钱,她婆婆认为私房钱积累太多了,因而休弃了她。卫人的女儿带回娘家的私房钱,比她出嫁时的嫁妆多几倍。她的父亲不责备自己教育儿女的错误,反而却自以为这种增加财富的办法很聪明。

今天,一些做官的人都是这类人呀!

后人用“卫人嫁子”的这个典故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

·瓮算·

典出《施注苏诗》。

有一贫士,家惟一瓮,夜则守之以寝。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而高车大盖,无不备置。往来于怀,不觉欢适起舞,遂踏破瓮。

有一个贫穷的士人,家产仅有一只瓮,夜里常守着它睡觉。

一天晚上,他心里思念着:如果求得富贵,我当用许多钱财,营造田宅,蓄养女乐,添置高大的马车,加置巨形的车盖,总之,一凡需用,没有不具备的。他反复在胸中思念着,竟不知不觉、欢乐畅快地跳起舞来,于是一脚踏破了瓮。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珍惜眼前,切忌得陇望蜀。

·梧树不善·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这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邻父有一位邻居,院中有棵枯死的梧桐树。邻父告诉他说:“这棵梧桐树预兆不详。”邻居便马上把它砍倒。邻父于是登门讨取烧火柴。邻居听了,很不高兴,说:“邻居居心这样险恶,怎么好做邻居呢?”

邻父的这种卑劣伎俩,完全是利欲熏心所致,要不要讨取烧火柴,不应该编造枯梧树吉祥不吉祥的谎言。

“梧树不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用谎言欺骗别人,靠诈骗谋取私利,一定会很快暴露自己,被人们识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