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绿色文学批评

第三节
绿色文学批评

生态批评的历史路径

生态批评的崛起,与其他文学批评不同之处在于,是生发于外部环境的一种批评,是生态危机、全球环境恶化催生而出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绿色文学批评。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生态批评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浪潮,完成了发展与蜕变。三个阶段各有特色,前两次浪潮都是以美国生态批评为中心的活动。第一次生态批评对自然写作关注度比较高,呼吁加强与科学知识的联合。结城正美认为,第一次浪潮的生态批评中,能够看出把自然和文化对立起来的观点,以及与其说是分析作品不如说是引用作品来进行论证的这样一种拥护自然和赞扬自然的倾向。第二次浪潮关注生态批评的文化价值。此外,超越了自然写作,环境概念被扩大,从自然环境扩展到社会环境。第三次浪潮不再以美国为中心,强调生态批评的全球化语境。当然这三次浪潮并不是有序而清晰的前后发展,存在着交叉重叠甚至并行的时期,客观而言,无法界限分明地划分。所以美国生态批评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1939-)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用“羊皮纸重写本”这个词作隐喻要比“浪潮”更恰当。

野田研一认为,生态批评起源于美国,大致以1993年美国研究团体“文学·环境学会”的成立为重要契机。欧美学者研究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生态批评就在美国萌生了。1974年,美国学者约瑟夫·W·米克(Joseph W. 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最早使用了“文学生态学”这一术语,标志着生态批评的兴起,1975年,日本的欧美文学研究者越智道雄(Ochi michio,1936-)将此书译成日文。同年美国学者克洛伯尔(Karl Kroeber,1926-2009)

将“生态学”和“生态的”概念引入文学研究。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术语。威廉·鲁克特认为,生态批评指的是“把生态学和生态概念应用于文学研究”。起初,也有将生态批评称之为“生态的文学批评”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O. Waage,1943-)出版了《环境文学教学:材料、方法和文献资源》,该书的出版,极大激发了美国学者在文学领域探讨生态与文学教学的热情,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日本的立教大学也效仿美国高校的做法,开设了生态文学讲座。1992年,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文学与环境学会(ASLE)”,标志着生态文学批评的成熟,学会由美国“西部文学学会”创建,随后,英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中国等国家也先后成立了“文学·环境学会”分会。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生态批评学术团体。该学会于1995年6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第一次学术会议。同年,作为第一家生态批评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与读者见面。这些标志性事件成为生态文学批评流派地位确立的重要史证。

1994年,美国生态批评家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1995年,劳伦斯·布伊尔出版了被称为“生态批评里程碑”、生态批评第一次浪潮的代表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该著作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生态批评学术作品之。1996年,美国首位文学与环境教授切瑞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一Glotflty,1958-)和哈罗德·弗罗姆(Harold Fromm)主编出版了第一本生态文学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成为生态批评入门的首选著作。1998年,理查德·克里治(Richard Kerridge)和塞梅尔斯(Neil Sammells,1957-)主编的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和文学》出版,这是英国重要的生态批评论文集之一。同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第一次大会的会议论文集《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亦出版发行。1999年夏,《新文学史》出版了生态批评专辑,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1958-)、劳伦斯·布伊尔等人的生态批评论文皆收录其中。进入21世纪以后,更多的生态批评著作问世。2000年,乔纳森·贝特出版了生态批评专著《大地之歌》。贝特在《大地之歌》中把生态批评的视野扩展到整个西方文学史,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2001年,劳伦斯·布伊尔的“生态批评三部曲”之二《为濒临危险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与环境》问世。2002年初,弗吉尼亚大学出版了名为“生态批评探索从书”的第一套生态批评丛书。2003年,美国俄勒冈大学资深教授、美国生态批评的开拓者之一、当今著名的生态批评学者格伦·A·洛夫(Glen A.Love,1932-)出版专著《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态学与环境》,该

书被认为是第二次生态批评浪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2004年,英国巴斯思帕大学学院(现更名为巴斯思帕大学)的加勒德(Greg Garrard)推出专著《生态批评》。2005年,劳伦斯·布伊尔的第3部生态批评专著《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出版,成为2005年生态批评学术领域的一大盛事。

1993年以后,“生态批评”术语才传入日本。可以说,日本文学界对生态批评的认识是源于美国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英文系文学与环境教授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1960-)的介绍与启蒙。1993年,斯科特·斯洛维克访问日本,并花费了一年时间举办了多场有关生态批评的讲座。从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到最南端的冲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日本生态文学研究领军人物、金泽大学教授结城正美(Yuki Masami,1957-)就是在斯科特·斯洛维克的感召下,毅然赴美留学,出色完成学业后回国任教于金泽大学,现如今已成长为日本生态文学研究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日本学者白根治夫认为,初期的生态批评中有两个倾向。其一是在此之前出现的自然写作。登山、隐居,总之就是远离社会,到自然的山中生活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赞美自然的一种倾向。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作品的典型。另外一个是环境破坏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一位活跃的生态批评先驱者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他是这种倾向的一个代表。斯奈德从自然写作出发,然后转向环境问题,想从自然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他提出,之前都是从人类的角度看自然,今后要改变视角,从自然的角度,从花和动物的角度看世界。总之,开始提出人类和动物、植物,人类和山、川是共存的,分别有属于自己的权力。在此之前一切权力属于人类。但是他提出,今后人类和自然如果不能在获取权力中取得平衡,地球将会毁灭。不仅加里·斯奈德,很多其他生态批评研究者也提出这样的观点,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的关于环境破坏、环境问题的著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两种倾向就是之前生态批评的主流意识。

中国学界首次使用“生态批评”的中文术语是在2001年。该术语首次出现于清华大学教授王宁选编并主持翻译的《新文学史》论文选,包括1999年夏季专刊的几篇重要的生态批评文章。全书论文共计15篇,涉及5个专题:理论探险、修正主义研究、文化研究、诗歌与诗学、生态批评。这是中国学界第一次翻译国外生态批评文献。201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学者彼得·巴里的《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的中译本,该著作第二版增加了“生态批评”章节,是同类著作中第一本反映出文学研究之“绿色方向”的书

生态批评的定义及内涵

生态批评是一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见解,其中劳伦斯·布伊尔、切瑞尔·格罗特费尔蒂、斯科特·斯洛维克以及我国学者王诺的学术见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05年,劳伦斯·布伊尔出版著作《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想象》,强调用“环境批评”替换“生态批评”,他的观点是:首先,“生态批评”在某些人心目中仍为一个卡通现象—知识肤浅的自然崇拜者俱乐部。这个形象树立于这项运动的青涩时期,即使曾经属实,今天也已不再适用。第二,“环境”这个前缀胜过“生态”,它更能概括研究对象的混杂性,即一切“环境”实际上都融合了“自然的”与“建构的”元素,“环境”也更好地囊括了运动中形形色色的关注焦点,其种类不断增加,对大都市和受污染的景观,还有环境平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它们突破了早期生态批评对自然文学和着重提倡自然保护的环境主义文学的关注。第三,“环境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与环境研究中的跨学科组合:其研究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近年来,它与文化研究的合作多于与科学学科的合作。不过,劳伦斯·布伊尔也指出,在美国之外,“生态学运动”有时被当作环境主义的同义词,可见,把文学研究中评价环境的工作称为“生态批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实上,劳伦斯·布伊尔虽然建议用“环境批评”替换“生态批评”,但在一些场合,他自己仍然使用“生态批评”的表述。学者们也普遍认为,“生态批评”术语早已为学界认可,没有替换的必要。

有关生态批评的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定义:生态批评“是从不同学术角度对明确的环境文本的研究,对所有文学文本中的生态蕴涵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生态批评是将生态哲学最基本的观念引入文学批评”;切瑞尔·格罗特费尔蒂把生态批评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该定义措辞宽泛,视野开阔,也因此在学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在我国,王诺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王诺对生态批评的基本指导思想、目的和任务、研究范围均作了界定。此外,他的著述《生态批评与思想》非常全面地阐述了生态批评的定义、主要任务,生态批评的对象和方法、生态批评的贡献与限度等,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

生态批评的内涵建构,对寻求通过文学批评缓解生态危机,重新认识生态危机的本质与根源的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批评的内涵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具有跨学科性;术语含义复杂;树立生态意识,构建精神生态。生态文学研究者在环境运动实践中开展研究,是人文学者,同时也是环保主义者。他们关注人类生态意识的建构,尤其关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情况下的人类精神生态的建构;生态批评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汲取阐释模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生态批评研究者的研究各异,但在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随着生态批评研究的深入开展,‘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含义也愈发复杂。使用它的不仅包括初期的研究自然写作及自然诗歌的文学学者,也包括了一切‘有形式的话语’”。生态文学的研究,基本以跟踪式评介、译介式研究、回溯性挖掘和理论体系构建等四种方式进行。生态批评除了要探寻作者的生态创作意图外,还要通过再创性地解读来“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需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生态批评作为新兴文学批评形式,拥有独特的美学原则、标准和哲学思想基础。其批评格调也告诉我们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挥棒为文学重新确定了方向。

当然,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生态批评并非很完美,正如结城正美所言,生态批评是对过于偏重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现象的抵抗或者说怀疑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以建构基于冲破传统理论结构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关系的理论框架为目标,因此,存在理论性的脆弱或者说对理论的回避。这也是生态批评未被广泛认可的最大原因。

即便如此,作为文学批评领域新军的生态批评,其在新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从生态整体主义出发,审视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挖掘生态思想的新兴文学批评形式,生态批评应当是未来文学研究的新走向之一。

  1. 結城正美:『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をマップする』、水声通信33特集: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東京:水声社2010年版、第95頁。

  2. 結城正美:『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をマップする』、水声通信33特集: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東京:水声社2010年版、第95頁。

  3. 赵光旭:《生态批评的三次“浪潮”及“生态诗学”的现象学建构问题》,《外国文学》2012年第期,第141页。此外,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学者格伦·A·洛夫(Glen A. Love)认为,第一次可大体归为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第二次可称为环境公正型生态批评,具体参见(美)格伦·A·洛夫著:《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胡志红、王敬民、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4. 浪潮:wave;羊皮纸重写本:palimpsest。

  5. 人文生态学家、比较文学专家。任教于美国联合大学。出生年不详。

  6. 原书名: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7. 日文书名:『喜劇としての人間:文学的エコロジー序説』。195年由日本文化放送中心出版部出版。1988年又由日本法政大出版局再版重译,书名重译为:『喜劇とエコロジー:サバイバル原理の探求』。

  8. 英文:ecological。

  9.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0. 出生年不详。

  11. 原书名: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12. 英文: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日译:エコロジカルな文学批評。日本将“生态批评”译作“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个别译作“環境批評”。

  13. Frederick O. Waage中译:弗莱德里克·威奇。该书名也有译作《讲授环境文学:材料、方法和文献资源》。具体参见朱新福:博士论文《美国生态文学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第2页。

  14. 原书名: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

  15. 英文: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简称ISLE。

  16. 原书名: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Romantic Imagining and the Biology of Mind。

  17. 英文: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

  18. 英文: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 原书名: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日译:『エコロジカルな想像力:ソロー、ネイチャーライティングとアメリカ文化の形成』。

  20. (美)格伦·A·洛夫著:《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胡志红、王敬民、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