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生态问题是一个沉重而庞大的题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全球的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人类俨然成为文明的受害者,生态危机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危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将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采用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扩大、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淡水资源缺乏、大量物种灭绝,各种污染严重……尤其是以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为代表的产业公害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生态危机呼唤生态意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无法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在“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村”等意识支配下,环保悄然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文学关注环保,是文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表现出的一种行动,体现出对人类责任的一种担当。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可以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更可以通过文学来实现。生态文学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为文学界关注,且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学思潮影响下,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通过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生态危机、精神危机和思想危机的一种文学形式。”生态文学研究起步并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随后,英国、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也陆续开展相关研究。

日本生态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ASLI-JAPAN日本文学·环境学会也在2015年迎来20周年,为此,日本学者小谷一明、巴山岳人、结城正美、丰里真弓、喜纳育江等人共同编辑出版了《从文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导读》一书以示纪念。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第一人、ASLI-JAPAN日本文学·环境学会创始人野田研一教授在学会会刊NEWSLETTER上发表书评,高度评价了该书对推动日本生态文学研究发挥的重要作用。

日本的生态文学研究在这二十多年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最初仅仅停留在对欧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及作品的译介,到如今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学研究态势,野田研一、结城正美、生田省悟等日本学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任何新兴研究,在起步阶段可能都会遭遇被排斥和质疑。二十多年的时光,见证了日本生态文学研究兴起的必要性。在全球生态危机已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的今天,日本生态文学研究无疑对我们如何走出生态困境,会提供一些思路和解决办法。

20世纪60-80年代是日本重要生态文学代表作诞生的时代。这些作品不同于传统的自然观文学,是以日本公害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等为主题,具有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作品。如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三部曲、有吉佐和子的《复合污染》、水上勉的《大海獠牙》、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野田知佑的《畅游日本河川》、高田宏的《与树邂逅》、山尾三省的《圣老人:作为百姓、诗人、信仰者》等。这些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围绕着“处所”、“处所意识”而展开,透射着作者的环境想象和对精神生态的深层思考,反映的生态哲思不仅对我国生态文学创作及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身处生态危机四伏的中国,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

本书的文本分析运用了生态批评理论和跨学科方法论,并运用原典性实证研究方法对日本生态文学进行了梳理。具体以劳伦斯·布伊尔提出的生态批评话语“环境的想象”为生态批评的视角和切入点,以生态批评的基本范畴“处所”和“处所意识”为核心要素进行文本分析。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日本生态文学研究,尚未进入系统的、具体的原典实证研究阶段。从生态批评视角审视日本文学,探寻日本生态危机的文化、社会根源,对重新认识日本文学、从中挖掘出可供借鉴的生态安全意识,于外国文学研究、于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受学识和时间的限制,书中的诸多论述还很粗糙,有待进一步思考。笔者的研究如能抛砖引玉,为我国的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增添有关东瀛文学的生态思考亦满足矣。

  1.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 “苦海净土”三部曲含3部小说:《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神灵的村庄》、《天之鱼》。详见第3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