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两汉文学——强盛帝国的辉煌景观

第二编 两汉文学——强盛帝国的辉煌景观

汉家王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扬眉吐气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作为时代精神象征的汉代文学,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垄断了两汉文坛,表现了汉王朝的大国风貌,司马相如、扬雄这一批风流才子,唱响了时代的赞歌。最能代表两汉文学伟大实绩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既是历代正史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的渊薮。汉代乐府诗是一种民间歌吟,那些不假修饰的文字,传达出劳动人民真挚的心声,乐府诗的兴盛,影响了文人诗的创作,诗歌逐渐地取代了辞赋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

第一章 富丽堂皇的大汉颂歌

——两汉辞赋

赋作为汉代最流行的一种文体,几乎垄断了两汉四百年的文坛。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一方面具有诗歌的音乐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散文的灵活性。从整个赋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的诗歌特性在不断削弱,而散文性则不断增强。汉赋借鉴了楚辞和战国纵横家文章中主客问答的形式,吸收了那种铺张扬厉的行文风格,又继承了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汉赋通常以丰辞缛藻大肆铺陈,着力描写帝王宫苑的富丽、京邑的繁华以及田猎声色之乐,以达到“润色鸿业”的目的。

琴台绝调——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西汉司马相如著)书影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小名犬子,因为钦慕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所以更名为相如。蜀郡成都人。文帝景帝时期,当时的蜀郡太守文翁鉴于蜀地偏僻,有蛮夷之风,于是派遣蜀中青年十余人到国都长安学习,司马相如也在其中。景帝时,司马相如凭借家庭的富有拜官为武骑常侍,但他对这个官职并不感兴趣。正值此际,梁孝王来到长安,并带来邹阳、枚乘等一批文士,司马相如与他们文章往来,十分愉悦,于是借口有病辞去了官职,投到梁孝王门下当了一介门客。在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子虚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死,司马相如回归蜀地。因为生活无着,他依附于临邛令王吉。这期间他认识了临邛富人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因琴会意,两情相悦,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就了幸福的婚姻。如今成都的“琴台故径”一景,犹有当年的遗风余韵。

汉武帝即位后,为彰显帝国的文治武功,把一大批文士招致在自己周围。当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大为赞赏。在廷见时,司马相如表示《子虚赋》写的不过是诸侯之事,算不了什么,他愿意作一篇天子游猎之赋。于是当庭作《上林赋》。汉武帝龙颜大悦,封他作郎官。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相如两次奉旨出使巴蜀。他从巴蜀回来后,有人告发他出使时曾受人财物,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复职。他看到仕途之险,故常称病闲居。晚年时他还任过文园令,这是管理文帝陵园的闲散职务。元狩五年(前118),司马相如病卒。

卓文君像 明 佚名

卓文君是西汉女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妻子,蜀郡临邛人。她本是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擅鼓琴,长于词赋。丧夫后她不顾家人阻挠与司马相如逃至成都。婚后两人衣食无着,于是回到临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成名得官后,欲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加以讽劝,两人恩爱如初。其《白头吟》至今尚存。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相如有赋二十九篇,现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几篇。其中前两篇是整个西汉时期大赋的代表作。《子虚赋》写于在梁孝王门下为客时期,《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前后相差十年,但是两篇内容相接,构思连属,实际上是一篇完整的大赋。作品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人,借他们的对话联结成篇,形成三个自然的段落。

文章一开头写楚国使臣子虚出使齐国,齐王盛待子虚,悉发车骑,举行大规模的田猎,以炫耀齐国的宏大气魄。田猎后,子虚访问乌有先生,当乌有先生问及田猎之乐时,子虚则将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盛况描述了一遍,以表明楚国田猎之盛远远地超过了齐国。这是第一个段落。接着乌有先生为齐国辩护,并批评子虚说:“今足下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窃为足下不取也。”他认为,地域的辽远,物产的富饶和对于物质享乐的追求,同君主的道德修养根本无法相比,因而是不值得称道的。何况齐国之大,奇珍异宝、名禽怪兽无所不有,乌有先生是想借此折服子虚。这是第二个段落。第三个段落里,无是公对子虚、乌有先生乃至齐、楚诸侯展开批评,并大事铺张天子上林苑的巨丽。在描绘了上林苑的地势后,连用了七个“于是乎”来描述上林苑的种种繁华富丽和天子游猎的壮阔声势,以显示大汉天子压倒诸侯的无比声威。在作者的笔下,汉天子是位既懂得奢侈享乐、又勤政爱民而为国家计深远的英明君主。他在极乐之余,又有所思,感叹:“此太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于是发布命令说:

上林苑遗址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极力表现的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苑囿之一。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包括现在陕西省户县、长安、周至三县。当年宏伟壮观,今已夷为平地,常有“上林”瓦当出土。

地可垦辟,悉为农郊,以赡氓隶;墙填堑,使山泽之民得至焉;实陂池而勿禁,虚宫馆而勿仞。发仓廪以救贫穷,补不足,恤鳏寡,存孤独。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始。

天子的这一道命令,否定了上林的富丽之美,而代以天下之治。作者这样写意在对帝王起讽谏作用,抑制他们对于生活享受的过分追求。但这种垂于篇末的讽谏是“劝百讽一”,作用甚微。

《子虚赋》、《上林赋》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度夸张的铺陈描写。例如在描写云梦泽时,作者极力写这里的山水土石的名贵,接着把所想象到的一切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依照东南西北上下的方位排列于其中,斑斓绚丽,华艳夺目。再看他对于上林内的河流的描写: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这种纵横捭阖铿锵响亮的文字,不正是汉帝国雄视寰宇的精神面貌的象征吗?

宏伟巨丽的《子虚赋》、《上林赋》建立了汉赋的固定的形体,成为后世赋家刻意模仿的样板,才力高深如扬雄、班固等人,不管如何的笔力雄健,却始终没有冲破《子虚》、《上林》的藩篱。

《长门赋》和《美人赋》的名气没有前两篇大,却更有意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是历史上确切记载的第一对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男女,他们的举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堪称惊世骇俗,但时间的流逝却使之成为千载流传的爱情佳话。据说后来司马相如移情别恋,卓文君写了一篇《白头吟》以讽劝,相如读后深为感动,就写了两篇赋自我批评,同时表明心迹。《长门赋》里,作者刻画了一个美人,她批评丈夫的变心,而自己依然一往情深。赋前的小序里说明这是陈皇后失宠后,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可见这篇赋实是一篇坚贞不渝的爱情宣言。在《美人赋》里,这种主题表现得更为清楚。在那个三妻四妾的时代里,浪子回头的司马相如,依然不失为忠于爱情的有情人。

汉赋的传承与新变——班固和张衡

如果说四百年的汉朝是一支完整的进行曲,那么王莽乱汉就只能算一个小小的插曲。但是这个插曲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它给文人和文学带来的冲击,却是十分巨大的。大乱之后的东汉辞赋创作,失去了武帝时代那一种汪洋恣肆和铺张豪放,转而形成了一种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班固(32~92)、张衡(78~139)等。

班固像

在东汉文坛上,班固的主要角色是一位史传文学家。但他在赋的创作上也卓有成绩。他写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两都赋》被梁朝萧统所编的《文选》列为第一篇,可见其在汉魏六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这篇赋分《西都赋》和《东都赋》,而从内在关系上看,实为一篇文章的上下章。作品虚构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人物,通过他们的谈话构成内容。“西都宾”盛赞长安形胜,具有建立国都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东都主人”则否定“西都宾”所代表的那种过分看重宫廷、河山等品物繁盛的旧的京都意识,而极力推崇东都洛阳的制度之美,盛称光武帝重铸纲纪的赫赫帝功,颂扬他迁都的重要决策,并充分褒扬汉明帝崇盛礼乐、修明法度的皇皇成就,表达了对于天子风范的深切向往。从这篇赋的体制和表现手法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的影响。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班固重蹈前人毫无创新,他的这篇赋作开创了“京都大赋”这种体式,稍后的张衡和晋时的左思都受其影响,分别作有《二京赋》和《三都赋》。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说到天文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浑天仪和地动仪,说到文学则会想到他的《二京赋》和《归田赋》。《二京赋》是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写成的。当时天下承平日久,统治者耽于享乐,极尽奢华,“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两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作者有意和班固的《两都赋》及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一比高下,所以内容力求丰富完备,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宫室的辉煌,官署宿卫的严整,后宫的侈靡,其间又穿插了商贾、游侠、解抵百戏、嫔妃邀宠的描写,展现了汉代的城市生活和风俗民情。文章的气势波澜壮阔,成为汉代“京都大赋”的代表之作。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大约是和那一个时代相始终的。汉大赋的恢宏磅礴,是与汉武时代的盛世气象相适应的。东汉时期的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满腹的愤懑郁结,都倾注在赋的创作之中。大汉的堂皇颂歌,变成了文人的自我抒怀。于是大赋一变而为抒情小赋。这个变化中,张衡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人物,他的《二京赋》标志着大赋创作高潮的结束,而其《思玄赋》、《归田赋》等作品则预示着抒情小赋时代的到来。

在和帝、顺帝时期,张衡以才华出众受到亲幸,同时也招致群小的谗言毁谤。他常为自己的处境而苦恼,于是写成《思玄赋》,陈述自己不肯屈从流俗的心志。同时,他还写成《归田赋》。这一篇作品表现出了更多的艺术才能:

《西京赋》(东汉张衡著)书影

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睢鼓翼,鸽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这自然万物任情舒展的田园,这远离尘嚣的方外胜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可以逍遥地游玩,可以自在地射钓。通读全篇,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情趣,品味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让人想起老庄的精神境界。

精彩阅读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之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东汉·张衡《四愁诗》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秋为期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

——东汉·张衡《叹》

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

——东汉·张衡《歌诗》

第二章 史传文学的里程碑

——《史记》与《汉书》

汉武帝时文学的鼎盛,不仅表现在辞赋的创作上,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铸就了一部享誉千秋的史家绝唱,成了后代文人时时仰视的一座高峰。顺着司马迁开辟的道路,班固的《汉书》也在历史散文的殿堂里取得了一席之地。有许多学者对于《汉书》的评价比《史记》还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史记》一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书影

在陕西韩城市,有一个紧临黄河龙门的小镇。它在古时叫作夏阳。这里东临黄河,北依龙门山,相传大禹曾在这里凿山治水。长河名山,气象雄浑。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代文史祖宗司马迁就诞生在这里。

司马迁童年时“耕牧河山之阳”,乡土文化培育了他的灵秀之气。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个有文化修养和专门学问的人,给了他大量的文化熏陶。司马迁十岁时,父亲作了太史令,他也跟随着父亲来到了京城长安,师从当时的大学者董仲舒、孔安国学习《春秋》、《尚书》,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二十岁那年,风华正茂的司马迁满怀豪情地开始了他的壮游,他主要到了中原和江南,在那里寻访历史陈迹,凭吊那些早已随风而逝的风流人物。回来以后,他在朝廷作了郎中。后来又奉旨到过四川、云南一带。这一时期,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也正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候,时常到全国各地巡狩。司马迁跟从着皇帝,走遍了华夏大地,他一方面搜集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增长了史家的见识,同时开拓了胸襟和眼界,蕴蓄了诗人的情怀。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谈去世。临终时,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事业郑重地托付给司马迁。司马迁继任父亲作了太史令。在司马迁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周公死后五百年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也正好五百年;如果今世有像周公、孔子那样的塑造时代精神的文化圣人,非我司马迁而何?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大量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准备着撰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旷世奇书——《史记》。行万里路的司马迁,正在万卷书籍中寻求继往圣、兴绝学的精神力量。但是,每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似乎都命定会有一段苦难的历程。如果说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最不幸的人,或许他就是司马迁了。正在为着理想而奋斗的太史公,大概想不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等着他呢。

司马迁像

天汉二年(前99),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名将李陵力战不敌,兵败被俘。对于汉武帝来说,这大大地损伤了他大汉天子的无上尊严。一夜之间,李陵成了朝野千夫所指的罪人。在这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司马迁却犯了书生的呆气,居然为这位可怜的降将作辩护。汉武帝天威震怒,司马迁在劫难逃。按照当时的法律,交一定的赎金或是接受宫刑方可免死。司马迁家贫难以自赎,而左右亲戚知道他“获罪于天”,又怎敢冒着得罪皇帝的危险施以援手呢?志在青云的太史公,此时却走上了绝路。他只能在宫刑和死刑之间做出选择。

司马迁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为了他的理想,他可以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他应该怎么办呢?如果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免除自己和家族的奇耻大辱,一死应当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他所献身的事业。《史记》尚在草创阶段,他怎么可以就这样放弃理想放弃生命呢。他只能接受宫刑。

司马迁祠

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南的芝川镇,始建于晋,经历代修建,至今犹存。祠坐西面东,东眺黄河,西枕梁山,北为峭壁,里面有司马迁的墓冢。

曾经的精神贵族,坠入了耻辱的地狱,那是一种怎样的生不如死、九曲回肠的痛苦呢。但是,依然有一种力量支持着司马迁,去完成他的名山事业。这种力量,集中表现在他的《报任安书》一文中: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篇鸿文感情真挚,情文并茂,有时如泣如诉,有时奔放激荡。他把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与时浮沉的苦心,悲凉沉痛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为了告诉他的同时代人,寻求他们的理解,而且也是在寻找异代知音。

司马迁写作此文时,大约四十三岁。这时《史记》已经完成,生的留恋已不再多,所以《报任安书》既是忧愤心灵的剖白,也是对于人世的深情告别。此后他的生平事迹几乎无从知晓。只有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千百年来默默讲述着英雄的寂寞和英雄的悲愤。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才称为《史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此书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此,他创立了纪传体的史书体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十二本纪按照历代帝王的先后顺序记载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和诸侯国之间的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则是社会各阶层、各类型风云人物的传记。这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宏大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全面地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风貌。

《史记》的主体内容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这是它最有文学价值的部分。司马迁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来再现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在他的笔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黎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所涉及的人物有四千多个,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个性。同是汉高祖的功臣,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所以他能持身谨慎,奉守法律;陈平年轻时家境贫寒而爱好学习,所以他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樊哙发迹以前以屠狗为生,功成之后依然是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司马迁也能让他们千人千面。比如同样是以口舌为能的策士,苏秦是一位身处逆境勇于发愤的正面形象,而张仪身上却多了几分狡诈和权谋。

同时,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没有“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脸谱人物。项羽是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天地英雄,在多年的南征北战中屠城无数,杀人如麻,可谓心坚似铁。后来他在垓下被刘邦包围,到了四面楚歌,走投无路的境地,司马迁是这样描写的: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精彩阅读

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中国宋代史学家郑樵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中国现当代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毛泽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但此书的真正意义不在史而在文。司马迁说:“诟莫大于宫刑。”他满腔孤愤,发而为文,遂成《史记》。时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只留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而《史记》则“光芒万丈长”。历史最是无情的。

——中国当代学者季羡林

完璧归赵图 清 吴历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最著名、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都出自其中。上图表现的是“完璧归赵”的这一故事情节。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此时的西楚霸王,别是一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不再是一介只会征杀的武夫,而是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的真英雄。再比如刘邦。毫无疑问,这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明君,但是和我们心目中常有的高大完美的形象不同,他也有极其丑陋的一面。在与项羽两军对垒的时候,项羽劫持了他父亲来要挟他。请看他的临场表现:

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别人要把他的父亲煮了,他却笑着说那就分给我一杯肉汤吧!刘邦的流氓无赖的嘴脸,显露无余。这一种性格与他的雄才大略,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刘邦。

《史记》中的人物还表现出许多人类的共性。千载以下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人物的共性首先表现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苏秦手握六国相印以后,家财万贯,他没有忘记往昔帮助过自己的亲族朋友,给以重金酬谢,有人曾借给他一百钱,他就以一百金偿还。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到咸阳出差,一般人都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刘邦称帝封侯时,特地为萧何增加了两千户,以报答先前他多送二百钱的恩惠。韩信年少时寄食于人,一位洗衣的老母接济了他,后来他受封楚王,以千金酬谢漂母一饭之恩。这些人物在微贱时受人恩惠,发迹后百倍千倍地予以报答,以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这种报恩行为的极致,就是司马迁在他的书中再三申明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在《刺客列传》里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都是把一腔热血交与知己的人。与这种知恩图报相对应,则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伍子胥在楚国时,父兄均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他被迫逃亡吴国。后来,他借助吴国的力量攻破楚国都城,挖掘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以报家族之仇。苏秦对于借给自己百钱的人以百金相偿,而对那些在危难之际试图离开自己的随从则一文不赏。此外,《史记》里人物还普遍存在着富贵还乡的共同理想和追求。项羽在火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着东归故里,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回到故乡,特地高歌一曲《大风歌》,表露了功成后的喜悦和豪迈情怀。苏秦、韩信、司马相如、主父偃,都是这一类人。

名言警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史记·货殖列传》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信曰:“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吕后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豫让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

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项羽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张仪谓韩哀王说:“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韩安国曰:“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史记·韩长孺列传》

司马迁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种悲剧的精神不可避免地笼罩着全书。《史记》里的风云人物,大都具有悲剧的命运。伍子胥、虞卿、范雎、魏豹、彭越等人,或在困境中著书立说,或久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他们的苦难经历都打上了深深的悲剧烙印,寄寓着作者深切的同情,包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一部《史记》,就是一条五光十色的历史人物画廊。天才画家司马迁,以其天纵之才,把三千年风起云涌的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活灵活现地驱于笔端,魅力无穷,常读常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部血泪凝成的《史记》,不仅是历代正史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成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叙事文学的渊薮。它是古代散文的典范,其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对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它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也对后代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于那些活跃在历史浪花里的人物,则成为明清戏曲里的鲜活的舞台形象。

《史记》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虽然在形式上是历史,但它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的抒情篇章。在司马迁的身后,有着无数的异代知音,有着无数的风云人物,他们在追随着那一个浪漫的时代,在追随着浪漫时代里的那位为着渺茫命运奋斗不息的悲剧英雄司马迁。已故著名学者季镇淮先生写有一首《题<司马迁>》,留下了又一个追随的背影:

茫茫禹迹溯龙门,耕牧河山汉史村。

百世奇文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

绘心历历英雄谱,奋笔诤诤血泪魂。

岂道名山事业重,是非终峙后贤论。

信史照尘寰——《汉书》

班固像

在文学史上,能够和太史公司马迁并称的人并不多,东汉时期撰写《汉书》的班固算是一位。

班固出身于官宦人家。他的父亲班彪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扬雄、王充等名士都出其门下。班固少时聪颖,颇有文才。十六岁时到了都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他学无常师,谦虚谨慎,备受其他学者的称赞。后来因为私撰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代他向汉明帝陈述了著书的意图。汉明帝看了班固写的文章,欣赏他的文才,就任他为兰台令史,后来又升为郎官,专门从事《汉书》的写作,至汉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能够平平安安地把《汉书》写完,班固比他的前辈太史公幸运得多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在体例上完全依照《史记》,汉武帝以前的历史,大都沿用《史记》原文。与《史记》相比,《汉书》缺乏一种深蕴的诗情和悲剧风格,这大概是因为司马迁在本质上是一位激情的诗人,而班固却是一位严谨的史家。不过《汉书》在写人方面也多有成功之处。比如那位忠君爱国的苏武,十九年的漫长光阴,匈奴无数次的威逼利诱,依然改变不了一颗汉臣的心。又如朱买臣这个形象: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值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汉书·朱买臣传》)

班固通过朱买臣失意时和得意时的不同表现以及世人对他的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刻画出封建文人的可怜形象,也揭露了世态的炎凉。

班固常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陈万年传》里有一个精彩的例子:

名言警句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汉书·张陈王周传》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

——《汉书·袁盎晁错传》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书·司马迁传》

高祖常由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汉书·高帝纪》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是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书·外戚传》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陈万年沉疴在身,还让儿子陈咸侍立床前听从教导,而他所说的无非是要陈咸学会如何巴结权贵。偏偏儿子对这一套不感兴趣,居然打起了瞌睡,惹得父亲大光其火。而儿子的绵里藏针的谢罪之语,让老父亲哑口无言,沉默的背后是羞惭,还是失望?在文学语言上,由于班固本人是一位辞赋家,所以《汉书》行文重视规矩,谨严有法,语言具有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特点,这与司马迁的《史记》的简洁明朗、生动活泼的文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后世有许多散文家特别喜欢班固的这种语言风格,因此把《汉书》捧得比《史记》还高,对它的行文风格也刻意地加以模仿。就对于文学史的影响来说,《史记》、《汉书》可谓各有千秋。

苏武牧羊图 清 任伯年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文采生动,婉而有致。后世画家常以《苏武传》中的内容表现苏武“持节牧羊”、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第三章 风骚之后的诗坛奇葩

——汉代诗歌

在《诗经》和《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成为诗史又一壮丽的景观。这种来自民间的新的诗体,在汉代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们以独具匠心的立意和命题,高超熟练的表现技巧创作出美妙的华章,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模范。同时,文人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五言诗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古诗十九首》就是一组成熟的文人五言诗。

民间俚曲——两汉乐府

乐府本来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在秦朝和汉初已经设立,汉武帝时最为兴盛。乐府机关不仅让御用文人们创作诗歌以供演唱,而且也大规模地采集全国各地的民歌。后来就把这些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汉代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它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积存心底的喜悦和忧伤情感的自然流露。这里面有对社会不平的反抗,有对炎凉世态的控诉,有对死的厌恶和对生的眷恋,也有唱给真诚爱情的大胆颂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翻开一部《乐府诗集》,就仿佛打开了一幅五光十色的汉代生活画卷。

物不平则鸣。当不公道的社会把生活的重担沉沉地压在肩上时,自然会激起苦难的呻吟和呼号。《东门行》里,一户人家“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这种无食无衣一贫如洗的现况,逼得男主人公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而妻子则苦苦相劝,恳求丈夫忍受生活的煎熬,不要做出违法的事情,但是这种没有希望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呢,除了反抗,生活没有留给他们别的出路。《妇病行》中,妻子久病在床,垂危之际,她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她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碰到熟人给了他几个钱;回到家里,却看见小孩子不知母亲已经死亡,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再想起母亲临终时死不瞑目的牵挂,这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呢。在《十五从军征》一诗中,有一位苦命的老军人:

乐府钟 秦

乐府是秦汉时期专管音乐的官署名称。汉时将乐府收集的诗称“歌诗”,魏晋南北朝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主要的是指两汉至南北朝,当时乐府采集的歌诗。这件铜钟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上面铸有“乐府”二字,表明早在秦代,乐府这个机构已经出现。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当兵作战六十年,大好的人生岁月全都在战场上度过,总该有一个安宁的晚年了吧。但是当他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却再也见不到亲人面,只看到荒凉的庭园房舍和座座孤冷的坟墓。碾谷摘菜做好了饭,却不知道叫谁来吃,出门四顾,唯有老泪纵横。

虽然生是这样的痛苦,但是对生的期望却永不磨灭,这一种强烈的矛盾,让人深感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因而时时觉得伤感和悲哀。如《薤露》和《蒿里》,这是两首丧歌,前一首感叹生命就像草上的露珠,在阳光下的生命非常短暂而且不会再生,后一首感叹大千世界无论贤愚不肖,最终都会成为冢中枯骨。正因为生命的短促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更应当倍加珍惜。《长歌行》里说: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朝露易干,繁花易落,流水东去永不归,就像那一去不复返的生命历程。面对残酷的事实,只有劝君惜取少年时,莫作老来徒伤悲!这里表现的,是一种紧握生命的意识,是对美好人生岁月的深情眷恋。

鎏金博局镜 汉

铜镜在汉代极为流行,常见于墓葬中。这面铜镜铭字:“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纲。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这已是一首带有骚体风格的诗歌,反映了汉代诗歌范围的广泛。

人生痛苦,生如彗星之短暂,但是总是要闪光的。人生最美的光环,就是永远年轻的爱情。汉乐府诗里很多诗篇都涉及了爱情的主题,表现了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的誓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中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就一直要爱到世界的末日,读来自有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力量。而对于那些背叛爱情的人,则没有忧伤也没有哀怨,有的只是决裂的愤怒。在《有所思》一诗中,主人公听说恋人有了二心,立即把爱情的信物毁坏并烧成灰,而且要“当风扬其灰”,让这曾经的感情见证随风而逝,以表示自己的坚决态度。

当然,说到汉乐府里的爱情诗,最值得一提的当数美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诗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感情深笃,但是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婆媳矛盾十分激烈,终于焦母逼令仲卿休妻再娶。焦仲卿进退两难,让妻子回娘家暂住,过段日子再来接她。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和太守相继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妹妹应婚,刘兰芝走投无路,决心以死相争。婚前一天,兰芝与闻讯前来的仲卿抱头痛哭,一对有情人在人世找不到相聚的地方,相约共赴黄泉,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求天长地久的爱情。迎亲日,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诗的结尾写道: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在这对有情人的坟墓周围,茂密的松柏枝枝叶叶相互交错,有一对鸳鸯在其间恩爱飞鸣。这种余音袅袅的浪漫结局,象征着那绵绵不绝的忠贞爱情。

在封建社会里,男女在爱情上是不对等的,所以就会有弃妇,有怨女。乐府诗里,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也不少见。相传为卓文君所作的《白头吟》中,女子因为男子重利轻情有了二心而深感痛苦,但是她并不软弱,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上山采蘼芜》写女子因为男子的喜新厌旧而被抛弃,对男子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与这些人物形成对比的,是《陌上桑》里的美丽的罗敷。这位年青的姑娘在面对太守的无耻调戏时,表现出来的不是那种弱者的哀怨无助,而是对于强权的反抗和对于爱情的忠贞。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辑)书影

品读汉代人的乐府诗,我们仿佛走进了他们的时代,与他们一同生活同歌同哭。在中国古代以抒情诗为主的文学大背景下,汉代乐府诗以其突出的叙事性独标一格,成为文学百花园里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

精彩阅读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汉《古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汉《悲歌》

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汉《猛虎行》

结交在相知,何必骨肉亲。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不见山岭树,摧抗不为薪。目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汉《箜篌谣二首》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汉《蒿里地》

天道悠且长,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嘉宾难再遇,人命不可续。齐度游四方,各击太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

——汉《怨歌行》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汉《怨歌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汉《君子行》

文人歌吟——古诗十九首

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先秦诗歌主要是四言诗。到了汉代,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之下,文人们的五言诗创作逐渐地兴盛起来。流传到今的,以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非常成熟的、文学价值颇高的五言诗歌。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今天已经不可能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唯一能够肯定的是,这十九首诗歌从写作的手笔来看,一定出自学养很高的文人之手,同时这些诗人们都受到了民歌的影响。

与汉乐府不同,《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抒情诗。失意的文士们,把对于现实的怨愤,对于前途的迷惘,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羁旅穷途的哀愁尽情地倾注于笔端,化作了传世的诗篇。

苏李泣别图 明 陈洪绶

在文学史上,与《古诗十九首》相辉映的是《苏李别诗二十一首》,成就相当高,据说是苏武和李陵所作的赠别诗。刘勰《文心雕龙》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裴子野《雕虫论》说“五言为家,则苏李自出。”此图表现苏武与李陵告别的情景。

文人们灵心善感。相比下层民众而言,他们对于生命意识的体认最为强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这一种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流露在诗行间。他们或有感于长青的松柏,或寄意于磊磊的金石,与自然的永久的存在相比,人生总是显得那么渺小,那么短暂。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竟然是时间,它以不变的步伐带走了最可贵的生命。因此,春花秋月的节序物候,一草一木的荣枯衰败,总会在诗人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一年的光阴为什么总是那么快呢?似乎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青春岁月就随风而逝,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苍颜白发矣。正因为有此感慨,诗人们特别珍视情感,轻利重别。不满百年的人生里,爱情、亲情、友情、乡情,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远离故土漂泊天涯,和爱人、朋友的分别,都会让人感到黯然神伤!“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远方的心上人啊,为什么还不见你归来的身影呢?你可知道,华年易逝,青春难驻,美好的人生将如兰蕙一样很快的枯萎。

品读《古诗十九首》,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它的这种情感真挚的特点。而且,与民歌的朴拙之美不同,它开始展现出精妙之美。这自然得力于文人们的妙手,他们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把诗句刻意地加以打扮雕琢。比如《迢迢牵牛星》一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来写人间平凡男女的离别情。全诗借助于写景来抒发情感,没有一处直露的笔墨,而茫茫愁绪,洋溢其间,读来只觉情景难分,委婉缠绵。

《古诗十九首》以其独具的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代的不少文人,都对其情有独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牛郎织女图 高句丽

汉代,中国开始出现完整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引《岁华纪》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这一民间传说在文学上的反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