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心田留与子孙耕
许多人,进入天命之年后,对人生的感悟至深。觉得自己才开始活得明白了,恨不能重活一回,可是,好年华却已一去不返。于是,把万千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然而,此时回望他自己的孩子,却像他年轻时一样,正“从零开始”,懵懂地在人生路上“左冲右撞”,甚至一如自己当年那样游戏人生。遗憾的是,当儿子又进入天命之年后,他的孙子又在重复他儿子年轻时的“轻狂岁月”。一辈又一辈,走不出“重复前辈”的怪圈。
尽管“传授”永远无法替代“亲历”的功效,但是,有人指路与无人指路,毕竟对一个人的人生“选择”,有着毋庸置疑的不一样的影响。
该传承的,不仅是血脉,更包括智慧和经验。
那么,该谁来为孩子完成这个“奠基”呢?当然是他的祖辈或父辈。
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关心子孙的成长,希望能为子孙谋划得长远一些。
笔者跟所有的老人一样,在能劳动的情况下,会努力挣扎着工作,想多给孙子留下点钱,想让孙子的未来没有衣食之忧。
可是,这就是重于大山之最爱吗?
明朝朱之瑜在《杂著·教子》篇中说:“先贤有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今人但思积金以遗子孙,所见亦浅矣。”我读了这句话颇有感触。
金钱,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却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最好的东西。给孙孙留下金钱,或许会养成孙子的懒散、怠惰和奢靡、骄横,或许留下的是一种潜在危险。
那么,怎样才能既留下金钱,又不留下隐患呢?
笔者认为,那就必须同时给孙孙留下深邃的思想和圆熟的人生经验。
这就是我要给孙孙留下“家训”的缘故。
美国有百年发达史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富达十多亿美元。从老约翰·洛克菲勒,到他的孙子戴维·洛克菲勒,成功地延续了家族的辉煌。他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良好的基因遗传,也有后天的不懈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老约翰·洛克菲勒给他的儿孙留下了一本《洛克菲勒信札》,从人生、事业方方面面,给出了一个成功而深情的父辈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
美国同时代的巨富和杰出的人物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杰克·维尔奇,都表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在多方面受到了《洛克菲勒信札》的影响。美国经济界风云人物艾伦·格林斯潘认为,《洛克菲勒信札》比洛克菲勒家族富可敌国的全部财富还要宝贵。
江苏无锡古镇荡口有华氏家族,近四十代,代代出俊才。仅明清两代就走出三十七名进士;近代有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以及华绎之、华秋苹、华君武等一大批名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华氏始祖留下的《十劝书》代代相传,成了家族代代兴旺、发达的传家宝典。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获奖的比例大约是其他民族的一百倍。犹太人何以如此聪明?因为犹太民族传承着制胜的“教子三宝”:一是让孩子熟读经典,丰富知识;二是发掘孩子的个性创造力;三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三点,造就了一个优秀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更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一大批宝贵的家训经典。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背景、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孩子们读起来感到生涩、难懂,很少有人能系统研读。孩子们需要有一个通俗的“家训”读本。
我效法他们,将自己六十年的人生感悟用三十六篇文章写出来,旁征博引,现身说法,力求情理交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努力为自己的孙子描绘了一幅“三十六维”的人生立体剖面图,供他慢慢解读。
这区区二十万字,是我留给自己孙子的一笔情感财富、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希望能将自己的所有情怀,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这些生存智慧和做人道理,化作一片知识的心田,留给子孙们耕耘,让后人从中收获成功之果。
可是,许多孩子处在青春期时,又因为缺乏实际生活的磨炼,没有生活经历的教训,不能理解“过来人”讲的人生大道理,甚至会固执地自以为是,不屑于别人的教诲。我的孙子也不例外,刚开始,也可能对爷爷的教诲不感兴趣。但是,老年人是人生的结晶,是智慧的代表,老年表现生命的深刻和成熟。孩子只有从内心敬畏老人,才会尊重长辈的教诲。我相信,我的孙子也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对爷爷的“家训”逐渐有新认识。
阔阔,如果你真正理解爷爷的苦心,能认真去研读,反复领会爷爷留下的思想,它将值得你一直读到六十岁。如果你一直不能理解爷爷的苦心,不肯看或不认真看,那便是你的遗憾,更是爷爷的悲哀了。爷爷可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如此天地大爱,人生智慧,将一文不值了。
当然,爷爷不希望你“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变迁,爷爷的有些观点,会不合时宜,你可批判地汲取。但,这毕竟是早于你近六十年的一个老人对生活的体悟,是值得你思索、珍视和借鉴的。爷爷希望你不仅能从“家训”中体味到做人的真谛,同时能从这本“家训”的读者群中,找到更多的知音——友谊,这是爷爷期望留给你的另一笔更大的财富。
爷爷在为你写这些“家训”的同时,又有一点担忧:怕因为大家对你的期望过高,而对你造成过大压力,反而不利于你的成长。有个叫“随心笔迹”的博友说:“人们总是对第二代、第三代抱有十分美好的期待,也愿意为他们做无私的付出。然而现实给我们的却常常是无情的失望……在我看来,过多的关爱与呵护,乃至竭尽全力的‘打造’,恐怕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因。一个从小习惯了多方重重呵护和给予的人,很难设想他能轻松自如地迈出独立情况下的第一步。”爷爷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年轻人要成器,没压力不行,压力过大也不行。希望孙孙理解大人们的苦心,能清醒地摆脱这个怪圈,健康成长。
爷爷现在是“年年衰老交游少,处处萧条书信稀”啦!如果爷爷在有生之年,能亲自参加你主持的关于这本书的读者座谈会,则爷爷此生之愿足矣。
有些至近亲朋当初无意中听说我正给两岁的孙孙写“家训”,都十分感兴趣,鼓励我结集成书,一定也送他们一本,供儿孙分享。或许,仅仅留给自己的孙子看,是一种狭隘和自私,如果能给更多人以启迪,那也许是笔者回馈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于是,才决定结集成书。
爷爷对孙子的“私房话”,毫无粉饰,毫不做作,或许有些太过直白,只适合爷爷对孙子来说,不宜示人。然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真实”所在。我自信,我的书绝对值得一读,因为,书中每个字都浸入我的真情,每个观点都是我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毫不做作,句句是我血管里汩汩流出的血……
咦!“匹夫而为百世师”,不自量乎?这些文字是金玉良言,还是虚妄之说,任由读者来评说吧。
作者
200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