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柳下惠妻

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柳下惠妻

春秋末年,鲁国出了一个“和圣”(孟子语)柳下惠。

在老百姓的印象里,柳下惠是个难得一觅的正人君子:“柳下惠坐怀不乱。”寥寥七个字,道尽了柳下惠的君子风采。

在史书里,柳下惠是个大写的人。柳下惠在鲁国做法官时,曾经多次被撤职贬黜。别人是官越做越大,柳下惠是官越做越小。有人为其不平,问他:“你难道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的回答犹如石破天惊:“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他的妻子说话了:“夫君你为何要如此委屈自己呢?君子在世间有两大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身处高位,一大耻辱也;国家有道而身处贫贱,一大耻辱也。当今天下大乱,是为乱世。而你在鲁国三次被贬黜降职,却不肯离开,实在是近乎于耻辱啊!”

柳下惠回答说:“那些小人千方百计地想加害于我,我能遂了他们的心愿吗?况且,他们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纵然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诬陷迫害,又怎么能玷污得了我!”

坚持直道而行的柳下惠始终也没有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当然也一直未能找到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机会。他没有像古代的圣贤伯夷、伊尹那样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却也没有做出违背德行的事情。和他同时代的孔子便认为他“虽降志而不枉己,虽辱身而不求和,“言中伦,行中虑。”(《论语·微子篇》)

柳下惠死后,他的门人要为他写诔文。柳下惠的妻子走过来对他们说道:“你们是要给柳下惠写诔文吗?那么,你们几个人都不如我了解他。”说完,她亲自为夫君撰写了一篇感情真挚、评价中肯的诔文:“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实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门人看过以后,竟然不能改易一个字,于是全文照录。

因为这篇诔文,柳妻征服了许多君子。他们一个个由衷地慨叹,皆谓柳妻比别人都了解柳下惠,故而能光大自己的丈夫。《诗经》曰:“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到了孟子那里,对柳下惠的评价就更多也更中肯,孟子将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并提,“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孟子·告子下》)这里,孟子已经将柳下惠和伯夷、伊尹放在了同样崇高的位置。而在《孟子·尽心下》中,柳下惠又被称为“百世之师”:“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刘向所撰《古列女传》收入了柳下惠妻的故事,并作《颂》称赞道:“下惠之妻,贤明有文。柳下既死,门人必存;将诔下惠,妻为之辞;陈列其行,莫能易之。”

人之相交,贵在相知。交友是如此,夫妻更是如此。恩爱夫妻的情感就是来自于互相了解,相知甚深,而不是来自别的什么方面,金钱、门第、地位、容貌等等虽然可以促成婚姻,却产生不了坚贞不渝的爱情。柳下惠的人生并不圆满,胸怀大志的他并没有寻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和舞台。由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性格上的原因,接连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没有像当时读书人那样“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长袖一甩飘然而去,另谋高就,也没有像屈原那样愤而抗争,而是选择了降志辱身而不改变德行的方式,在故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为柳下惠的人生伴侣,柳妻对夫君的志向、追求、信念、操守、坚持了然于胸,看得比谁都全面而清晰。因而,在柳下惠去世以后,柳妻凭借着自己对夫君节操的真切了解,毅然动笔,写下了那篇感人至深的诔文。柳下惠身上所具有的“不伐”、“不竭”、“不蔽”、“诚信”、“与人无害”、“屈柔从俗,不强察”等优秀品质,通过妻子的传神之笔而传播开来。

中国人讲究青史留名,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柳下惠此生何幸,生前有一个相亲相爱的妻子晨昏相伴,死后妻子的一篇诔文又将自己的名声传诸久远。

在这个世界上,游戏人生游戏婚姻的人比比皆是,恩爱和谐白头到老的夫妻已不多见,像柳下惠夫妻这样的就更是难得一觅。惟其难得一觅,所以再三陈言,以期读者诸君予以关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