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围观”演变成“看客”

吾民

专注于在现代化路上疾行的中国,

在物质上所获颇丰,

但是人的现代化,

国民素质的完善与提高,

还远未完成。

如果“围观”演变成“看客”

(2012年4月27日)

被朋友教会了玩微博,便成了“微博控”——不过,只是潜水而已,准确地说,是“读微控”。

看着看着,便领教了微博时代的“广场效应”,它能让任何由头,瞬间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比较近的一个例子,是关于大片《泰坦尼克号》借3D版重回江湖,有人冒广电总局之名杜撰了所谓的段子:“考虑到3D电影的特殊性,我们担心播放此片段时观众会伸手去摸……出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的考虑,我们决定删除此片段。”尽管注明“假新闻”,仍然被疯狂转发,被骂得体无完肤,经懒得核实的众多国内外媒体报道后,连导演卡梅隆都信以为真了。

向有开明宽容之风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忍不住质问:“大学里的教授,被网友们纷纷冠以‘叫兽’的字眼,这是不是缺乏对人起码的尊重?也缺乏对教育起码的敬畏?”

围观中,我们还需要敬畏吗?还是仅仅当一个口沫横飞的看客?一些人的无耻,是否就是我们无德的理由?

鲁迅活画过围观死亡过程的看客模样,“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甚至是“张着嘴呆看,仿佛颇愉快”。国人流行的看客心态一边被反复诟病,一边这些看客却也长命百岁。

有媒体乐观地说,围观改变中国,围观是草根阶层的利器,的确有着惊人的力量。但很多努力和改变,都不仅仅是“围观”才能做成的,需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去求证、投诉,或者耗尽心力、脚踏实地推广之,远远比动动手指头骂上几句人复杂艰巨得多了。

某知名博主打算征集一项公益活动的召集人,让有意者“私信”报名,结果不少人给他的私信里只有“报名”二字,再懒得多一个字,这怎能让人放心把现实的担子交给他呢?

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说过的一句话,“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这话套用在围观中,其实也未尝不可。这“未必”二字,置于有无之间,让人费尽猜详,倒是与网络传播特点颇为相近。如果,围观者谩骂成了习惯,甚至也“仿佛颇愉快”,至少已和鲁迅极为不屑的“看客”相差无几。

质疑需要勇气和底气。勇气是面对可能的外界风险,底气则是自我修炼,也包括道德修养。如果把习惯性质疑变成了骂街泼妇,传染开来,会渐次消解弥足珍贵的围观力量,毕竟,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倘若挺身而出苦撑危局的要被活活骂死,而闭着眼睛轻松骂街就可以博得眼球、引为同类,当真是要误尽天下苍生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