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另辟蹊径探龙学
詹福瑞
《中国图书商报》的方菲先生转来一部书稿叫我审阅,书名叫《<文心雕龙>探疑》(以下简称《探疑》),作者是万奇教授、李金秋女士等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我虽然不熟悉作者,但因为我一直关注《文心雕龙》研究,还是答应下来。读了这部书稿,我颇受启发,有了一些感想,率尔操觚,权且充序。
《文心雕龙》已成国际显学,研究者甚众。近百年来,在校勘、注译、阐释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悬而未决。就拿《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的性质来说,争议颇多,莫衷一是。大体上说来,有三种代表性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心》是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这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心》不是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而是文章学专著,因为它所论的“文”是广义文学(杂文学)。第三种观点认为,就刘勰的写作宗旨、《文心》的理论框架及其内容的重点安排来看,它既不是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也不是文章学专著,而是写作学论著。这三种观点或可视为龙学研究的三个流派,即文学理论批评派、文章学派和写作学派。三派分歧较大,乍一看是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其实造成分歧的更深层原因是《文心》本身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具有多种面相。正如《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才有诸家“红学”流派的纷呈。龙学亦如此。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探讨,将有助于《文心》学术价值更加全面地发掘,使之更好地发挥以古鉴今的作用。而这本《探疑》有别于文学理论批评派、文章学派的研究著作,走的是写作学派的路子,同时也兼顾到《文心》固有的包容性和现代研究的多元化。
《探疑》不是心血来潮的偶成之作,而是内蒙古龙学研究发展的序列结果。据我所知,内蒙古的龙学研究虽起步较晚,然特色鲜明,显示了良好的上升势头。其龙学研究带头人王志彬教授,早年师从古代文论研究名家吴调公先生,回内蒙古后,潜心龙学研究,持之以恒,先后出版了《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等系列研究论著,开了一条从写作学角度研究《文心雕龙》的新路。以《疏鉴》为例,把与写作实践有关的《文心》原文二十篇分为导论、上编(作者修养)、中编(篇章构成)、下编(技法运用),形成了一个新框架,旨在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理论的层次。写作学视角突出。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龙学研究团队。这次,万奇教授和李金秋女士主编的《探疑》就是该团队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承“文心三论”而来,为该团队研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书名“探疑”,顾名思义,是研究《文心雕龙》五十篇中的疑点。如前所述,《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一些疑点,故需要“探”。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研究视角,所探之疑是不同的。早期的龙学探疑,如:范文澜的《注》、王利器的《校证》、杨明照的《校注》主要在不同版本文字的考校和注释上,后来才有了王元化《讲疏》、张少康《新探》、王运煕《探索》等对《文心》理论疑点的探讨。就探疑的类型看,有李曰刚的《斠诠》、先师詹锳的《义证》等兼综汇校、会注、集解的综合探疑,也有如张立斋的《注订》、吴林伯的《义疏》等侧重文义的专项探疑。而《探疑》所“探”均为写作理论与实践中必“探”之疑,如“文成规矩,思合符契”的内涵,“六义”的性质,“神与物游”中“物”的内涵,“志气统其关键”之“志气”释疑等等。虽不能说《探疑》把《文心》中的所有疑点都“探”到了,但应该说,五十篇的重要疑点均有涉及。特别是在龙学著作林林总总的背景下,《探疑》寻找新的勘探点和突破点,是对龙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探疑》以疑点为中心,引经据典,比较勘验,逐一破解。辨析时,注意疑点与其出现的相关段落的联系,与每一篇主旨的关系,使“根柢无易其固”。同时也重视疑点与写作实践的关系,把疑点置于实践中来辨别、检验,做到“裁断必出于己”。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能进行严谨、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解读《养气》篇,《探疑》弥纶群言,笼圈而条贯:“刘勰‘养气’的基本含义是作家要保养体气、血气或者精气,包括‘养心’、‘练心’、‘养神’、‘养性’、‘养志’五层含义。”这个解释就比较符合实际,具有包容性。辨析《总术》篇,《探疑》博观圆照,钻坚求通:“《总术》篇的主旨是指用经书的为文之术统摄其它具体的写作之术。《总术》篇是对经书为文之术进一步的强调,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它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对其它具体作文之术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是刘勰征圣、宗经一贯主张的重要体现。”研讨《物色》篇,《探疑》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写气图貌’指描绘外物的气势、状貌,重在阐明如何观察外物,是创作的构思阶段。‘属采附声’指如何运用辞采表达胸中之物象,旨在说明如何写物,运辞布采,是创作的形成阶段。它是对‘物以情迁,辞以情发’,即‘物—情—辞’三者之间的进一步补充、升华,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看法纠正了以往研究重“物——情”而轻辞采的不足,对准确把握《物色》篇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探疑》十分注意历史语境,居今探古,既不“以今责古”,又不囿于陈说。对《明诗》篇“感物吟志”说的阐发,对《风骨》篇“风骨”的诠释,对《定势》篇“势”的辨析等,均有令人信服的新颖见解,在诸多方面突破了前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创新价值。
从写作学角度完成对《文心雕龙》的新的“探疑”,《<文心雕龙>探疑》算得上穷深究底,另辟蹊径,快人朵颐。
对《文心》的探疑是没有穷尽的。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讨。要做到“务先博观”,避免执一隅之解也绝非易事。研究者本身除了要具有文献功底和理论训练外,还要有感悟力,即对问题的直觉判断力。所谓“唯悟乃为当行,乃本色”。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要避免过度阐释,求“甚解”(深解),过犹不及,反而偏离了本相。
近几年,龙学研究处于转型期,鲜有重要成果面世。像杨明照、王运煕、张少康等学者以龙学为毕生事业的太少了。王志彬先生在文化相对落后的内蒙古接连推出《文心》研究系列论著就显得十分可贵。更难得的是,他带出了一批有志于龙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如今中华书局即将出版的《探疑》就是这些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信《探疑》能嘉惠学林,为龙学研究再增新色。
内蒙古龙学研究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学术团体。他们学风正,韧性强,有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会听到来自塞外的龙吟。
壬辰龙年春节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