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故里寻根问祖

二、回故里寻根问祖

刘尚自从听儿子说做了这个奇梦之后,也就常常关注刘勰的一举一动。刘尚发现刘勰三岁就能识许多字,五岁开始读大本大本的书,六七岁便把家中的藏书翻读了个遍。他爱想事儿,常常提出一些大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忽一天,刘勰来到刘尚的书房,问道:“爹爹,我最近读了许多历史书,也读了刘家的族谱,里面说我们刘家的远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庶男刘肥的后代,又说我们刘家同南朝宋代的司空刘秀之是兄弟。我们刘家真的同皇室有关系吗?”

刘尚答道:“这个我也说不清楚。传说我们祖上同汉高祖刘邦有一点儿渊源关系,同南朝的开国皇帝刘裕也有什么关系。说你爷爷刘灵真是刘宋王朝做过司空的刘秀之的弟弟。我问过你爷爷,他对自己祖先的经历也说得含含糊糊。不过,从祖上开始便有这么一说,我们刘家都是从古莒国过来的。古莒国现在成了齐鲁之邦的莒县。我们刘家虽然现在不发达了,但祖上还是很风光的!”

刘勰的家族究竟是不是刘邦的后代,刘氏家族同南朝时期的刘宋皇室有没有关系,也是写刘勰传记应该搞清楚的问题。

为名人作传,多从传主的家世写起。最早为刘勰作传的是唐代姚思廉的《梁书·刘勰传》。关于刘勰的家世,他仅用了二十五个字:“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梁书·刘勰传》)

古人写文章“言简意赅”。可是,我们今天写传记就不能那么简单了,要比较详尽地写出刘勰的家世,还得回溯那个时代的历史,交待一下背景。曾经有人概括地说:“刘勰生于宋,著于齐,官于梁。”这种概括说得不错,说得很到位。

刘勰的祖上确有点儿复杂。有人考证,刘勰的远祖同刘邦是有点儿关系,说他的若干若干代之前的某代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现在没有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不过《宋书·刘秀之传》里说到一些有关的材料:“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祖爽,尚书都官郎,山阴令。父仲道,余姚令。秀之弟粹之,晋陵太守。”《宋书·刘穆之传》也说:“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明,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这些材料说明刘勰的远祖与刘邦有点儿关系。

刘勰的高祖父叫刘爽,字子明,做过山阴令。刘勰的曾祖父刘仲道,做过余姚令。刘勰的祖父刘灵真,生平事迹都无可考。但刘灵真的哥哥,也就是刘勰的伯祖父刘秀之却有记载。历史上说,这个“刘秀之”在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年间,做过益州、郢州等地刺史和丹阳尹,是个不小的官,死后追赠为“司空”,也就是《梁书·刘勰传》里所说的“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既然刘勰的远祖是刘邦的后代,曾祖又与南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有些关系,说明刘勰也是出身于官僚世家的。

不过,说刘勰远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于史无据,实在太玄。因为从汉代的刘邦到南北朝时期的刘裕,虽然都是姓刘的天下,此“刘”与彼“刘”相距四五百年,太久远,太不靠谱了。从汉代的刘邦的天下,到南北朝的“刘宋”天下有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不过魏国自曹操死后,汉国(蜀)自诸葛亮死后,都失去了进攻对方的力量。吴国一向划江自守,孙权死后也进入了衰落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司马氏集团完成了统一大业。司马昭在灭了汉(蜀)吴之后突然死掉,他的儿子废魏国君主,建立晋朝,自号晋武帝。“八王之乱”后,北方又出现了“十六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八王混战,匈奴、羯起兵反西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以建康(南京)作为帝都。东晋朝内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反复斗争,最后由一个低级士族出身的强势人物刘裕夺得了政权,建立宋朝。出现了南朝宋、齐、梁、陈、隋五代。

刘勰生于“宋”。这个“宋”是刘裕建立的南朝的“刘宋”,不是后来赵匡胤建立的那个“赵宋”。刘勰虽然是官僚出身,他们家也世居京口,但同那个“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刘裕是个亡命之徒,从一个小军官变为“暴发户”而得天下。东晋初,刘家避难从彭城迁居京口。刘裕年幼,家穷,没有读书,靠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他是个赌徒无赖,曾因赌博被京口大族刁逵缚在马桩上索赌债,丢尽面子。后来刘裕在京口起事开始发达。刘裕勇悍善战而屡立大功。刘裕在桓玄之后,被推为盟主。收复建康后,建立了南朝,自称宋武帝,但不久就死了。刘裕死后,宋朝政权陷入骨肉相残。宋明帝死后,其子苍梧王继位,内乱更为加剧。南朝宋代首尾共五十八年,换了八个皇帝。

刘宋运祚不长。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内乱中造成势力。萧道成灭宋建立了齐朝。刘勰父亲刘尚幸运地当上了萧齐的“越骑校尉”,同萧道成的皇室挂上了钩。

“越骑校尉”是什么官?历史记载:“越骑校尉”的官职最初设置于汉武帝时期,后来虽多次改朝换代,但此职犹存。据说历代都是选一些才力过人的人来担任此职。由此推论,刘勰的父亲刘尚“才力过人”,至少也不是等闲之辈。可惜没有史料来证明。

“越骑校尉”是武职,但平时并不带兵。《宋书·百官制》和《南齐书·百官制》《隋书·百官志》都记载,宋、齐、梁五校尉设官,均无员。《隋书·百官志》载北魏、北齐之制为:“步兵、越骑、射声、屯骑、水长等校尉,奉车都尉等,各十人。”又见《宋书》中有记载:“辅国将军南高平太守军主陈承叔、辅国将军左军将南濮阳太守葛阳县开国男军主彭文之、龙骧将军骠骑行参军军主召宰,精甲二万,前锋云腾。又遣散骑常侍领游击将军湘南县开国男新除使持节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军主吕国、屯骑校尉宁朔将军崔慧景……屯骑校尉南城令曹虎头,舳舻二万,骆驿继迈。”由此可见,所谓“校尉”者,是可带二万兵士之军官也。刘尚当是一个高级军官,“官至四品”也是无疑的。

齐朝也寿命不长,雍州刺史(镇襄阳)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灭齐,建立梁朝。齐朝总共只有二十三年,换了六个皇帝。

刘勰的父亲在齐朝做过四品官,刘氏家族同南朝时期的萧齐皇室有了关系,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刘勰这时虽然还是个七岁小童,但脑子非常灵敏。他又问道:“爹爹,史书上说得含含糊糊,我们刘家究竟与皇室有没有关系?”

刘尚被儿子刘勰这一问,一时答不上来,有点儿语塞。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们刘家是不是刘肥的后代我说不清楚,我们的祖辈同南朝王室有关系是肯定的。否则我能当上‘越骑校尉’吗?”

刘勰听了以后,凝视着父亲,觉得很茫然,心想连您也说不清楚。

刘勰是个善于思索的人,有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他很想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对父亲说:“爹爹,您说我们祖辈是从古莒国东莞迁居过来的。我们京口离古莒国那个地方不远,我们可不可以回老家一趟,去寻一寻我们的祖宗,探探我们刘家的历史呀?”

刘尚想不到只有七岁的儿子会提出这样的想法。其实过去他也想过。他想:自从建立南朝政权以来,他们刘家迁到京口好几百年了,这些年征战不断,地域隔断,音信全无。这时听儿子提出回故乡寻根问祖,正说到他心里了。刘尚很想念故乡,更想回故乡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他心动了,儿子的话勾起了他的故国之思,怀乡之情。

刘尚想回老家古莒国东莞看看,这是一件大事。那时,京口和老家莒国东莞虽然只有几百里之遥,但两地不属于一个国家,要到莒国去就是出国了。

刘尚与夫人刘齐氏商量。刘尚说:“我们刘家南迁到京口也十几代了,儿子想回老家寻根问祖是好事,我们全家回古莒国东莞一趟怎么样?”

刘齐氏一听,开始有点儿惊愕,觉得很突然。刘齐氏是句容县人。读过一点儿书,但对莒国这样的“北方”毫无印象,更没有什么思乡之情。不过,她世世代代居住京口一带,能有机会到“北方”走走,也有兴趣,就像现代人想走出国门去欣赏异国风光那样有一种“好奇感”。刘齐氏想了想,就满口答应同丈夫一起带儿子回故乡莒国去看一看。

刘齐氏有点儿担心地问刘尚:“你对那个隔了十代八代的老家的情况了解吗?我们这次回老家还能找到什么亲人吗?”

刘尚确实没有把握,只好说:“这几百年改朝换代,南北分裂,山川阻隔,音讯全无。那片土地肯定还是存在的,但能不能找到刘家亲人就很难说了。不过试试看,就权当一次游玩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