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自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成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多年里,复旦大学共有21人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的奖励,分别分布在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获奖人在各自领域,攻坚克难,勇攀科学技术高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可圈可点,可喜可贺。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有2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分别由苏步青先生和谷超豪先生获得。成就奖既授予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著,历史上取得国际高水平学术成就者;也授予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攀登当今科技高峰,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者和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实现我国民族产业居于当今世界前列者。

复旦大学自1905年建校以来,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学校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以增强综合实力为主线,以争取重大突破为方向,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取得新的科技进步,获取很多科技奖项。在这些奖项中,何梁何利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自成立之日起就受到我校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重视,在每届何梁何利基金申报过程中,我们都积极组织,认真准备材料,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奖项。

很多科研人员在拿到何梁何利基金资助之后的几年内,陆续又获得了很多荣誉,比如:我校闻玉梅教授和王迅教授在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之后的第二年,即分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汤钊猷教授于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后,继续攀升新的科研高度,在国内外率先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并提出肝癌转移新理论,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值得重点提出的是,谷超豪院士于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继续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高水平的成果,进而在2005年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为展现各位获奖人员的风采,我们从往年的报道材料中精选一部分,汇成一个小册子,希望能鼓励后来的科研工作者努力拼搏、获取更多的何梁何利奖。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总结复旦大学这20余年的工作,我们感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我们的学科分布较为狭窄,在一些领域相对薄弱,在科研上还缺少重大的突破,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有待解决。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获得更多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励,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刘承功

2016年8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